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邊繡:十個手指繡著春風和丹青

邊繡:十個手指繡著春風和丹青

文/六元?供圖/寶馬文化之旅苗偉線象藝術工作室

開封郊外,汴河波光粼粼,旖旎迷人,船夫們在辛勤勞作,文人墨客在四處遊走;河兩岸的房子壹望無際,商店和餐館都很繁忙;巍峨的城樓,雄偉的虹橋,熙熙攘攘的行人,無數的店鋪和花樣...這壹幕人們並不陌生——清明上河圖。

對於大部分匠人來說,清明上河圖已經是壹個極端的符號,以至於無論妳手工、橫向、立體做什麽,在妳的技藝、財力、精力積累到壹定程度後,都會嘗試去創作壹個清明上河圖。對於從事邊繡的人來說,繡這幅畫不僅僅是表達極致狀態的壹種方式。他們在繡張擇端的巨著和自己的歷史;在呈現幾千年前的歷史場景的同時,我也在思考我從哪裏來,又要去哪裏。

有意思的是,感動邊秀其實是壹種打開中國丹青妙筆歷史畫卷的方式。

古代名畫的另壹種表達方式

走進開封,只要稍加留意,就能感受到這裏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汴京”“汴梁”繁華了幾千年,如今的繁華與其他大城市無異。但它曾以尊貴的王者風範統治著九州大地,其源遠流長的手工業文化也曾在各自的領域裏盛極壹時。

“汴京”生出“汴秀”。目前蘇繡、湘繡、蜀繡、粵繡並稱為四大名繡,而邊繡卻不為人知。好事者甚至想讓邊繡擠進刺繡第壹方陣,稱之為“五大名繡”之壹。眾所周知,早在遙遠的北宋時期,編修就已經成為皇室的最愛。當時其他四個南繡種還沒有形成大氣候。

宋徽宗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朝廷建立“文繡書院”,從全國招募300名最優秀的刺繡工匠。這樣全國好的繡工基本都集中在開封了。之前民間刺繡並不系統,朝廷需要刺繡品,就交給民間刺繡女來做,然後給她們報酬。現在朝廷有了壹流的禦繡機構,不斷變換花樣,進行大規模制作。久而久之,“邊繡”形成了色彩沈穩、古樸典雅、端莊大氣的特點,極具宮廷氣質。在題材和內容上,擅長繡名家古畫,已成為傳統。

邊繡研究所副所長、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程滿平說,在制作上,邊繡講究平、勻、光、亮、諧、滑。所謂“平”,就是繡品表面平整,邊緣整齊,畫面鮮艷,色彩柔和,絲滑。從針法上看,針法要恰到好處,也就是所謂的“物象形”。

漫步邊繡廠展廳,猶如漫步丹青妙筆長廊。這些畫都是用針線制作而成,呈現出絲線的質感,“勝於畫”:方的《簪花仕女圖》主要用的是“高古尤思渺”,使畫面明麗飄逸,人物豐滿明亮,整個刺繡比原作更加生動、舞動;面對唐嫣的《步步圖》,刺繡工人克服了原作陳舊單調的色彩,運用“平繡”、“松繡”、“對繡”、“針繡”等方法,表現出人物服裝雍容華貴的質感。清代畫家郎世寧畫了壹幅百馬圖。刺繡者借鑒了西方繪畫技巧。山坡、草原用“亂針”繡,樹用種子繡,馬用“平針”“松套繡”,把馬的肥壯體魄表現得淋漓盡致。

此外,張軒的《虢國夫人遊春圖》和五代顧的《韓熙載夜宴圖》也是邊繡的代表題材。這些著名的古畫經過畫家的重新設計,由刺繡工人用絲線表現出來,呈現出來的畫有壹種獨特的魅力。著名古畫似乎通過邊秀找到了另壹種表達方式。

真正的大躍進,當然是清明上河圖。1958年,經過設計師和繡工對色彩和針法的反復摸索,傑作《清明上河圖》成功繡出,成為開封建國十周年國慶禮物。經過壹千多年的沈澱,邊秀以壹種登峰造極的姿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它長525厘米,高25.5厘米。農村、汴河、城關包括800多個人物,90多頭牲畜,170多棵樹。很難將這樣的畫“移動”到繡布上。“原來的針法遠遠不夠。繡工和設計師集思廣益,多次開會壹起研究,去公園、農村、河邊仔細觀察琢磨。經過多次實驗,我終於成功了。”程滿平說起這些,就像在講述自己家族中壹個輝煌的傳奇。

轉眼間,40多年過去了,邊繡的《清明上河圖》已經成為壹個視覺符號,壹個地理符號,就像湘繡的獅虎,蘇繡的貓狗。

卞秀是代代相傳的。

在邊繡坊看飛針走線是壹種享受。巨大的繡布上,針線穿梭,令人眼花繚亂。明代歷史學家屠隆在《宋繡畫》壹書中寫道:“宋代閨閣的繡品,山水人物,陽臺花鳥,針線細,不露邊。它用絨停壹兩根線,用針做頭發,做的很細,所以眉毛就做好了,絨色耀眼,富有精神色彩,比畫畫還好看!針線之巧,十指春風,不可及。”邊秀的精致可見壹斑。

程滿平介紹,在繡壹件作品的時候,首先要做的就是選好草稿,然後畫壹條線,勾勒出原畫,作為刺繡的底稿。把綢緞放在擔架上,在上面畫素描。“那就選線,修針。有時候壹根繡花線要拆成36根細線,比頭發還細。”

面對壹些寫實的作品,繡花線的顏色可能不夠,需要兩三根線的交叉使用。"例如,綠色絲線不壹定用於刺繡,而是藍色和黃色的交叉."這樣綠色就會有由深到淺的層次,呈現出油畫的效果,又不乏刺繡的韻味和絲綢的美感。

新中國成立之初,開封便修廠成立。“那時候只有十幾針,有的繡娘甚至只用幾針。”程曼平說:“80年代初,有壹個關於縫針的調查。我們走遍了河南的農村,收集民間刺繡針法。後來我們總結了36種新老針法。”在這36種針法中,有壹種叫做“疊色繡”,特別適合繡動物皮毛。“繡壹只鹿,不僅生動,而且立體感很強,特別逼真。壹位蘇繡大師看後贊不絕口,說沒見過這麽獨特的針法。”

王素花是邊繡的國家級傳承人,現任宋素花刺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因為她很能幹,領導曾經把她從刺繡崗調到壹家經銷公司當副總經理。當時組織的決定不能不服從,但她是多麽想搞邊修。她越想這件事,王素花就越難過。回來的路上,她靠在古城墻邊的電線桿上哭。

但是,時代的力量雖然強大,卻阻擋不了壹個熱愛邊繡的人去親近刺繡。王素花還在從事這個行業,帶領壹幫好姐妹在前人的基礎上深耕細作,編著了《開封邊繡、宋繡史與刺繡》壹書,創新了滾針、防搶、拉鏈、悠哉針、盲針等十余種刺繡針法。

王師傅,現在已經70多歲了,仍然帶著徒弟,在她心愛的刺繡崗位上進行技術指導。她曾說:“邊秀是我的生命。”這讓我想起了北宋滅亡後,很多繡娘被金兵抓走,有的逃到了南方。有壹些祖籍開封的老蘇繡藝人。繡娘的遷徙,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都讓指尖文化流動起來。雖然沒有像文繡書院這樣的官方機構,但邊繡技藝的傳承在民間從未中斷。正是因為這些以邊繡為立命之本的人的存在,使得邊繡得以流傳千年。

卞秀的變化

2012年9月25日,在長沙“中國當代刺繡藝術展”上,著名刺繡藝術家、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苗偉的作品《冷煙菜》以壹種難以言喻的氣質引來無數贊。這件作品後來獲得了展覽的創新技能獎。然後在5438+10月舉辦的“杭州工藝美術博覽會”中,作品獲得金獎。

這件作品繡著壹朵美麗的花旦,整體優雅恬靜。乍壹看是工筆畫,但確實是邊繡作品。刺繡中有兩個最重要的元素:繪畫和刺繡技能。很多時候,繪畫和刺繡是分開的。會畫的不會繡,會繡的不會畫。沒有多少人能同時掌握這兩者,苗偉就是其中之壹。

"許多人認為刺繡是繪畫的復原,但事實並非如此."苗偉認為,刺繡是用繡花線對繪畫的再創造,最終的作品具有刺繡特有的語言。因為了解畫家和礦物顏料,苗偉會分析為什麽古畫中天空的顏色是那樣呈現的,山川樹木的顏色是怎麽來的。刺繡時,她會熟練地運用刺繡線條的色彩,壹層壹層,展現出理想的效果。

以繡花線為丹青,苗偉無疑是行家裏手,她也成為邊繡革新派的主力。在她看來,“如果壹個新創作的刺繡能給人眼前壹亮的感覺,那其實就是創新。”比如看完冷煙翠,大家會問“這是刺繡嗎”?因為它以工筆畫沿襲了原稿的色彩,強調色彩的簡約,不刻意套色,所以太過優雅安靜,很好地還原了礦物顏料中性均勻的色調。

邊秀繡的古代名畫都是用礦物顏料制作的,所以繡花線創作的畫呈現出壹種沈穩安靜的氣質,這是邊秀的傳統。苗偉只是在這個傳統的基礎上做了壹些改變,表現出壹種清新、幹凈、舒適的感覺,令人耳目壹新。

全國各地的街頭刺繡店面的設計和風格都大同小異,外行人根本分不清好壞,要麽是因為迷茫不買,要麽是擔心貿然購買。苗偉說:“全國刺繡主要種類基本針法相似,繡線相同,甚至題材重復,機繡充斥。再加上東南亞部分地區代工,妳在普通市場看到的必然是壹樣的產品。”

而壹個刺繡在某個地方的發展,必然與當地的歷史文化和人文氣質有關。這些是壹個刺繡不可復制的部分,也是區別於其他地區刺繡的最根本的東西。邊繡的師傅們早就察覺到了市場的混亂。目前他們的刺繡產品都走精品路線,針對商務禮品、個人收藏或博物館收藏。對於不在“四大名繡”之列的汴繡來說,這些似乎才是技藝和文化傳承的主流。

此外,政府和民間社團也在推動邊繡的傳承和發展。2011年底,經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核準,邊繡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正式註冊成功,開創了民族刺繡行業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的先河。

開封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汴繡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註冊成功,為規範和管理目前混亂的汴繡市場提供了法律依據,將極大地促進我市汴繡行業的規範發展。”

政府支持力度相當大,但是擺在邊修面前的問題還是很多,比如後繼乏人。目前,苗偉的線影像工作室在北京798,主要用於展覽。她現在花更多的精力在開封建工作室。她說:“我從小就在做編修,研究編修。人也是開封人。不管我在哪裏,我做的刺繡壹定是邊秀!但壹定要培養開封的年輕人,可以借鑒湘繡的模式,在學校開設刺繡專業。我可以免費給他們上課,工作室以後作為免費實習基地……”

有了這樣的大師,邊秀的“改變”值得期待。

  • 上一篇:除了王鵬,當代古琴大師還有誰?
  • 下一篇:治療陽痿有什麽偏方?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