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廣播電視新聞專業
齊雲菲
“相聲,講究學習和調侃。壹個人說是單口相聲,另外兩個說是對口相聲。”妳看,今天我壹個人站在舞臺上。這不是說單口相聲。不是每個人都能說單口相聲的。今天,我們來討論壹下傳統相聲。
相聲是我國曲藝的傳統藝術形式。演員表演以講笑話為主,輔以戲曲、歌唱、武術等其他藝術形式,以“逗樂”,盡力讓觀眾發笑。
相聲起源於街頭路邊。簡單來說就是街頭藝人謀生,演員站下來到街上或者天橋上,或者叫“倒地”,和今天歌手在地下隧道唱歌的表演略有不同。相聲演員等到觀眾都圍過來了才開始講笑話。這種形式似乎和西方國家的街頭演講很像,只是相聲演員的目的不同。那時候當然是“請捧個錢場”。
後來相聲逐漸“高雅”起來。演員在茶館和劇院表演。演出場地規模不算太大,演員和觀眾離得很近。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相聲開始脫離舞臺上直接面對觀眾的表演,大規模轉向電視和廣播。只有少數地方還能看到傳統相聲的“現場”表演。本文主要討論廣播電視之外的相聲表演,使用的相聲文本都是傳統段子。
1.人際傳播還是大眾傳播
為了更準確地分析傳統相聲的人際傳播要素,首先要界定傳統相聲的傳播屬性。根據郭的《傳播學教程》,“人際傳播是個體之間的信息傳播活動,也是由兩個個體系統相互聯系而構成的新的信息傳播系統。”;以及“大眾傳播是由專門的媒介組織運用先進的傳播技術和產業化手段,針對社會壹般公眾進行的大規模信息生產和傳播活動。”。
人際傳播是壹種多渠道、多意義的傳播方式,雙向強、反饋及時、互動性高、非制度化;大眾傳播的傳播者壹般都是專門的媒體,利用先進的媒體進行傳播,受眾是社會上的普通大眾,傳播特別單向。
傳統相聲在傳播方式上介於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之間,絕對接近正式的人際傳播。
傳統相聲的場地是隨機的,表演者和觀眾之間有面對面的交流。在表演過程中,妳可以直接得到觀眾的反饋(掌聲、笑聲、掌聲、噓聲),妳可以根據反饋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這個後面會講到)。相聲表演的觀眾壹般是北方人,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對說唱藝術感興趣的人,願意花錢在“會場”聽相聲的觀眾規模相對固定,相對“小眾”。這樣,傳統相聲更接近人際交往的風格。
而傳統的相聲顯然是壹種“壹對多”的交流方式,不符合人際交往的壹般要求:個體之間的面對面交流。在我看來,可以這樣理解,傳統相聲構成了壹種特殊的公共場所人際傳播,公共場所的傳播者和每壹個“聽者”構成了人際傳播,在整個公共場所形成了壹個人際傳播的集合。
相聲進入大眾傳媒(廣播電視)後,傳統相聲的人際傳播關系被大眾傳媒消費,逐漸與其他舞臺藝術形式混淆,成為大眾傳播的壹種方式。
2.傳統相聲與傳播
傳統相聲的表演本質上是演員與觀眾之間的壹種溝通或交流。演員試圖通過自己的表演(語言)與觀眾建立溝通渠道,讓觀眾“被說服”呈現壹種期待的狀態(笑聲或掌聲)。
在《有效溝通》壹書中,作者認為“溝通是人們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任何過程。這個過程不僅包括口語和書面語,還包括肢體語言、個人習慣和方法、物質環境——任何賦予信息意義的東西。”
從這個定義來看,交流就是壹個分享的過程,傳統相聲也正是這樣壹個交流和分享的過程。演員通過營造壹個臨時的虛擬情境,與觀眾分享相聲中人物的感受。同時,溝通是壹個相互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傳播雙方完成了部分或更多社會資源的相互交換。相聲演員讓觀眾笑,觀眾笑得開心,演員得到表演成功的信號,確認自己表演正確。
作為壹種互動交流方式,傳統相聲的表演必須符合互動交流的三大原則:
第壹,不斷交流的人同步發出信息。相聲表演過程中,相聲演員不斷向觀眾傳遞信息,觀眾不斷反饋——無論是正面鼓勵還是無聲的不贊同;
第二,所有的交流都有過去、未來和現在。過去的印象給了觀眾對演員身份的認可,同時也給了觀眾對演員身份的認可;在“現在”這個維度上,觀眾和演員相互依存,共同完成整個表演;在“未來”的意義上,觀眾期待或不再期待演員接下來的表演,而演員對未來充滿或失去信心;
第三,所有傳播者都發揮作用。在相聲表演中,毫無疑問,觀眾在臺下或站或坐,演員在臺上或靜或動,角色已經被自然劃分。
常見的傳播類型有五種,即內部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公共傳播和大眾傳播。如上所述,傳統相聲應該屬於公共場合的交際。在公共傳播中,“發送者-接收者(說話者)向受眾發送信息”。傳統相聲中,演員在公共傳播(街頭、劇場、茶館、劇場等)中向觀眾(觀眾)傳遞壹種信息(表演內容)。),這是壹種擴展的人際交往或人際交往。
3.傳統相聲與公共場合的交流
這部分分析來自於相聲表演本身的內容。可惜沒有直接可用的攜手理論來分析這部分。現有的傳播理論把演講或宣傳作為傳播在公共場合的直接應用,相聲的表演方式沒有納入現有理論的考慮範圍。由於我們無法在現有的公共場合的傳播方式中找到相應的理論進行完整的匹配分析,所以我們將運用傳播學研究的其他理論,結合傳統相聲的文本特點對傳統相聲進行分析。
首先要明確,相聲表演中的所有元素都是為了吸引觀眾的註意力,讓觀眾發笑。
(1)固定場詩歌-獲得關註
傳統相聲的表演和評書壹樣,都是從固定的詩詞開始的。集詩壹首,“說單口相聲是壹般的習慣。當妳進入舞臺時,妳應該先說幾句‘開場白’。有時候,我也會說幾句‘定田詩’,也叫‘書言’。就像唱丹仙,先上臺是‘叉’;還是評彈,先唱個‘開場’。”現在我們在電視、廣播上聽到的相聲,已經沒有了定景詩的設計。
無論是在大街上還是在劇院裏,在演員開始表演之前,觀眾不可能總是安靜下來。劇場裏就不用說了,有茶籽,不是安靜的環境,觀眾註意力分散,沒有集中的焦點。演員開始前“講”壹段固定場景的詩,直接起到吸引註意力、吸引眼球的作用。與其功能相對應的是,定景詩輕松幽默,讓人發笑,但未必與相聲作品有直接聯系。例如:
“天地黃軒宇宙渾,有壹年八月十五日碰上了春天。
那壹年發生的事情太奇怪了,以至於提到它都令人害怕。
茄子種上大蒜,老西瓜變成金塊。
羊八姐遊春騎著自行車,看著南店,笑著,卻淚流滿面。
她用壹只眼睛哭了,用另壹只眼睛笑了,哭著說:成金曜,那個漂亮男孩的丈夫!
妳死的很慘,只因為大破天門陣。是劉伯溫殺了妳。
生黃三夫人的氣,我不該用手榴彈殺死潘巧雲。
亂七八糟的大雜燴,下面,三個大廳湊了過來——竇爾頓!"
(2)違背常識——幽默的源泉
在日常生活中,語言的應用有很多潛在的規律。比如“根據Grice的含意理論,人們在使用語言進行有效交流時,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守壹個原則,即合作原則,以達到相互理解和合作,從而達到會話的目的。”然而,在相聲表演過程中,相聲演員,或者說相聲演員所描述的人物或情節,往往會違背已有的原則來造成特殊的藝術效果。
例如:
“答:當時我騎著扁擔,牽著壹頭牛。我大叫,好賊!真是個賊!
乙:啊?騎著扁擔牽著牛?"
另壹個例子是:
“好賊!好賊!我會放下武器饒了我!
乙:啊?先投降再戰鬥?"
(3)反復強調——創造擬態環境
李普曼認為,大眾傳媒的出現改變了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它們為觀眾創造了壹個世界與人之間的擬態環境。在這種模仿的環境下,媒體有話語權。傳統相聲介於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之間,也有壹些大眾傳播效果。傳統相聲試圖在表演過程中為觀眾營造壹個故事般的擬態環境。演員的角色轉換和語言的不斷強化,使觀眾逐漸完全融入劇情,從而使演員最終“翻三翻四”和“抖包袱”。
比如相聲《肉爛在鍋裏》,喜劇演員從頭到尾都不忘說壹句“肉爛在鍋裏”,以強調演員營造的擬態環境。
以上只是對傳統相聲的傳播方式的簡要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傳統相聲作為公共場合的人際傳播手段,通過各種非常規手段進行成功的誘導式人際傳播,讓觀眾開懷大笑。傳統相聲中使用的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方式,完全可以運用到公共場合的人際傳播中,以作他用。換句話說,傳統的相聲在公共場合與觀眾或問題打交道。此外,相聲正在走向現代化和大眾傳媒,這實際上失去了過去壹些獨特的傳播手段或技巧。在相聲藝術沒有更新更適合大眾媒體之前,相聲的逐漸衰落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