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面裏的羊肉主要是清湯(也叫白湯),近幾年又有了鹵汁湯。新鄉“小北街”腌制的羊肉,就像廣州的燉牛腩。羊肉燴面的羊肉湯裏含有多塊羊肉和羊骨頭(在燴面大王店,每天都要用幾十斤羊骨頭和羊肉來做湯。),輔以粉條、海帶絲、枸杞、香菜等。惠面面厚如百合花瓣,外滑內韌,嚼起來有張力,分段吃。吃腳長,然後喝湯。羊肉燴面配羊肉湯,海鮮燴面配海鮮湯,等等。參考價格:5元/小碗,6元/中碗,7元/大碗。
淺談燴面
早在七八十年代,經常去鄭州出差或旅遊的外地人就給鄭州起了個外號,叫“徽面面城”。今天,鄭州人民路的燴面館門前依然車水馬龍。在人們感受到爽口的口感後,很多人會問:和記的徽面是誰研發的?
“和記”的前身是老鄉親酒店,1942開業。後來由老鄉親、依蘭軒、順和樓共同經營。因為老板是回人,廚師是陜西人,所以取名“陜西牛羊肉烹飪館”。1947年,店鋪遷至順河路(今二七廣場附近),由名廚趙榮光負責。
趙榮光大師1901年生於直隸(今河北省)長垣縣(今河南省)。14歲赴河南開封通天居大酒店,師從名廚周·。趙榮光雖然是漢族,但大半輩子都在做回族飯菜。他喜歡面食,尤其是面條。據他的弟子王平合說,在戰爭年代,餐館經常關閉以避免空襲,有時廚師們壹上任就急於逃離。當時食物緊缺,趙師傅不忍心把剩菜扔掉。空襲後,他把剩菜加到燉湯裏再吃。久而久之,趙榮光師傅覺得重新燉的面條很好吃,於是在面條裏放了壹些鹽、堿等原料,使面條變得更濃,風味獨特,成為店員們的壹種主要食品品種。後來有老顧客發現店員吃這種面吃得津津有味,香氣四溢,就要了。趙榮光師傅開始精心準備燴面。他選擇最好的新鮮羊肉,用各種原料煮肉,用原汁肉湯煮面條,然後加入羊肉、黃花菜、木耳等調料。惠面的味道非常鮮美,逐漸成為店裏最暢銷的品種。老板還把店名改成了“陜西牛羊肉燴面館”,簡稱燴面館。解放後,和記通過公私合營成為國有企業。趙榮光大師因其對和記的特殊貢獻,被評為勞動模範、市人大代表、CPPCC委員。
惠面有嚴格的操作規程,幾十年來堅持壹鍋壹碗,在群眾中享有很高的聲譽。20世紀70年代以後,和記每天接待4000名顧客。1991年,鄭州餐飲公司將和記燴面面館搬到人民路經營,營業面積不斷擴大,每天接待顧客多達6000人。65438-0994和記燴面被國內貿易部、國家民委授予“全國穆斯林品牌風味食品”稱號。從65438到0996,和記徽面館走上了連鎖經營發展的道路,在鄭州開了南陽路、華山路、東明路等8家連鎖店。還在新鄉、開封、洛陽、許昌、滎陽、三門峽、安陽、長沙等地開設了近30家連鎖企業,進入鼎盛時期。1997年,何記燴面被中國烹飪協會命名為“中華名小吃”。2001年被中國烹飪協會表彰為“中國名店”。其創始人趙榮光大師於80年代初退休,定居蘭州。他死於1986。
惠面還是老穆斯林品牌的香。
在翼城2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餐飲業的變化令人瞠目結舌。每年都有人氣餐廳,每年都有獨特的“流行色”,比如20年前的徽面,去年是川菜和火鍋、德克士和西餐,今年是麥當勞、披薩、馬蘭拉面和羊蠍子。如果說在慧面“久負盛名”的時代,壹個驕傲的兒子還能“統治”壹年或幾年,那麽“行業老大”換位置的頻率已經開始加快,有的可能在幾個月甚至更短的時間內就匆匆離去,被後來的“驕傲的兒子”所取代。真的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然而,在餐飲行業“群雄逐鹿”的時代,雖然20年前惠面已經不再是“最愛”,但我市經營惠面的餐館、攤點依然遍布大街小巷。人們對惠面的喜愛,似乎20多年來都沒變過。嶧城區壹位60歲的退休幹部說,20年前惠面是小康家庭吃的。那時候,燴面被稱為壹種奢侈的美味。這麽多年過去了,我們出去吃飯,全家人還是愛吃燴面。
被飛機轟炸的美味食物
說起慧面,經營慧面館20年的潘建安向記者講述了慧面的由來。據考證,惠面是被飛機轟炸的。抗日戰爭時期,日軍飛機經常襲擊鄭州。當時有個廚師趙榮元特別喜歡面食。飛機來了,趙師傅出去躲飛機。回來後,他用羊肉燉了剩下的面條。這時,趙師傅發現重新燉的面也很好吃。因此,他致力於研究,並在面條中放壹些鹽和堿,使它們更濃,有壹種不同的風味。後來,燴面成為壹種受歡迎的風味食品。於是,鄭州街頭就湧現出了很多徽面館。當時有人戲稱鄭州為“徽面面城”。而徽面真正落戶我市,是在1983年1年。
潘記慧面是自家的。
在駐馬店壹提到潘記燴面,似乎所有人都知道了壹切。和壹些中老年人聊天,他們可以告訴妳潘記的發展歷史。仍在市糧食局工作的李先生說,20年前,他只記得鄭州有壹家燴面館。每次出差都是惠面當東道主。那時候他只知道好吃,所以每次去都會去徽面館。當時我只抱怨駐馬店沒有開這樣的餐廳。不久,他的願望實現了。離火車站不遠,壹個姓潘的老板開了這樣壹家燴面館。吃了之後,他發現連店名都沒有的慧面面館做出的慧面讓他大吃壹驚——醇厚的口感讓他不再關心鄭州的慧面面館。這是潘建安的原味燴面館留給食客的印象。
提到潘記燴面館的招牌,潘記燴面館的創始人潘建安給記者講了這樣壹個故事。那是1982年冬天的壹個晚上。他在燴面館附近逛街。路上,幾個剛下夜班的工人問他附近有沒有面館,做的是惠面。他領著食客坐在店裏,他們剛才問的問題讓他思考了很久。第二天,他做了個招牌,把自己的店取名為潘集燴面館。1983 65438+10月,潘集燴面館在我市“誕生”,自成壹家。它的到來活躍了當時我市大大小小的餐館,在翼城獨樹壹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第壹次在潘記燴面館吃面的食客,都成了潘記燴面館的回頭客。他們沖的是潘記燴面館的威望、口碑和獨特的香味。在叔叔潘的指導和建議下,潘建安不斷推陳出新,不僅使徽面香味更加純正,而且營養豐富,具有筋道、肉爛、湯醇、味美等特點。如今,潘記燴面館原有的面湯,已經發展成油炸燴面、涼拌燴面等品種,這些創新也帶動了同事們紛紛效仿。
事實上,在我市開徽面館的不僅僅是潘家,小姬提到的壹些徽面館也並不出名。但不管徽面館掛什麽招牌,都要在品質上下功夫。對此,潘建安表示,徽面的制作看似簡單。其實做好徽面是需要壹定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