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寺位於河曲縣西門外,又稱王宇寺。建於清乾隆十六年,黃河邊有壹古戲臺。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是祭拜禹的節日,也是大型的江燈會。那時和尚們念經,打鼓,奏樂,晚上用新裝飾的木船在河裏放360個河燈。景色壯觀,吸引了無數秦、晉、蒙邊民。廟會在農歷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舉行。
香山寺位於樓子營鎮辛家坪村。村裏南山腰有壹座古寺叫香山寺。寺廟南北向,有三個天王殿。據說樓齡在明代左右,成化、雍正、光緒、民國都有過修繕。廟會在農歷四月初八舉行。
寶塔寺,位於瀘沽鄉城塔村,於2009年7月18日修復竣工。7月20日,五臺山佛教協會派出的苗如法師(佛教協會副秘書長)等10多位五臺山大師,為所有佛像舉行了為期三天的開光儀式。寺內觀音殿由文殊菩薩、觀音菩薩、關帝廟、財神廟、土地廟、窯神廟組成,建築氣勢宏大。
尤其是臘月十八慶祝窯神生日的場面,十分壯觀,值得壹去。
(2009年農歷7月18日至7月21日,西北普降大雨,河曲縣下大雨,但開幕式當天上午壹直下雨。中午12,開幕式開始陰雲密布,在場的人突然覺得天氣變亮了,雨停了,太陽出來了,我們可以看到遠處的周邊村莊都在下雨。)
岱嶽寺位於文筆鎮岱嶽寺村。建於金天會十二年(1134)。廟的主體屬於道教,是為東嶽天齊皇帝黃供奉的,但也有佛教的神和民間的神,儒道佛融為壹體。廟會在農歷三月二十八舉行。
米佛洞和石景寺位於縣城東北25公裏的黃河絕壁上。上下兩層倒,用棧道、木橋連接。崖底是滔滔黃河水,咆哮遍地;高處是釋迦牟尼、地藏菩薩、四天王、八洞仙人。案是雲中佛龕,祥和寧靜。廟會在農歷正月初八和農歷二月十九舉行。
文廟位於文筆鎮九橋二街以北(原廟址在現中國工商銀行內)。建於清乾隆四十八年,道光二十二年,規模更大,是全縣第壹座寺廟文化。同治、光緒、宣彤、民國文廟:大成殿在右,孔子為聖。東配:還原聖子,告訴聖子要為聖子著想。西佩:生活在聖曾子,生活在聖孟子。農歷二月和七月祭祀兩次。
娘娘廟位於娘娘灘,地處晉蒙交界處。它是黃河中唯壹有人居住的島嶼。娘娘廟建在島上,建於明朝萬歷年間。後改建擴建為“聖母殿”,供奉漢文帝的母親伯太後的塑像。廟會在農歷五月初五舉行。
三官寺位於潯鎮三官寺,又稱三元寺。三官,即上元、壹品、九齊的天官——保佑魏紫皇帝;元代,壹品二品七靈的官員——赦罪清虛的皇帝;接下來的元朝,三品五氣水官——謝爾東陰帝。農歷四月十四日逢會。
娘娘灘位於黃河中遊,縣城東北7.5公裏處。島上有參天大樹。果實累累,住著30多戶黃河人家。相傳漢文帝和他的母親伯皇後被誣貶於此,假扮“娘娘灘”。與此相呼應的,是上遊不遠處的另壹個小島——王子灘。上面建了壹座廟來祭拜黃河。明朝滅亡了。太子灘出土的北魏瓷磚上寫著“富貴萬歲”。
狀元塔(又名文筆塔):河曲縣和很多靠近黃河的縣壹樣,民風淳樸,建築古樸。每天,黃河盛濤都陪伴著小鎮上的人們酣睡。縣城的標誌性建築是位於城東大墩梁的狀元塔。它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塔,原本是佛教聖物,從明代開始,其功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原來的埋葬佛骨(舍利子)變成了壹座點綴風景、均衡運輸和繁榮文物的建築。太原雙塔如此,河曲壹號塔也是如此。冠軍塔高31米,形似冠軍郎的巨筆。高聳入雲。日出黃河狀元塔的長影,過黃河,可直達黃河對面的內蒙古大口村。巧的是,村口有壹塊巨石,就像壹塊大硯臺。所以每當太陽升起,山西狀元郎的巨影就想汲取蒙古巨硯的精華,開始書寫黃河的又壹精彩篇章。狀元塔如此栩栩如生,自然與精神兼備,加上河曲寫作、翻舊錄、應試的興盛之風,河曲人屢得狀元。此外,九曲黃河孕育了又壹代才華橫溢的民間藝術家。
傳說中的冠軍塔是用來平衡交通的。清初河曲很窮,民謠說“河曲護德州,十年九年不收。男的去外面,女的去撿苦菜。”為了翻身,縣官紳請來了闞玉家。相傳這位先生跑遍了曲徑通幽的大街小巷,始終走不出重點。日落時分,我踏上了這條河的大壩。忽然看見對面壹條黑龍,虎視眈眈,吮吸河曲精華。另壹邊,內蒙古大口村位於壹條形似黑龍的長溝口。地貌奇特,像黑龍的血盆大口。動物們睡得那麽香,河曲城怎麽聚金賺錢?縣官和鄉紳決定在城頭建塔殺妖。31米高的冠軍塔很快就直沖雲霄。椽子的倒影,像壹條拴在黑龍上的長繩,越過黃河,落在怪物的頭上,克制著邪氣。說來也巧,河曲市在乾隆年間建了狀元樓。次年繁榮起來,成為晉商南來北往的唯壹水陸碼頭。駝隊滿載中亞、新疆、內蒙的皮貨,所以去中原。商隊滿載著南方的上等絲茶,向西北進發。小小的河曲縣城,經常商賈雲集,倉庫爆滿。
溪口故都位於河曲縣水西門和內長城外,黃河東岸之上。經過近幾年的改擴建,這裏已經成為當地人休閑、娛樂、健身的必去之地。靠近黃河,可以乘船欣賞黃河沿岸的風景。周邊餐飲住宿便利,遊客逐漸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