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到年底這段時間,大概是壹年中最豐富最密集的時候。妳看,聖誕節還沒過完,元旦就來了,接下來是春節,元宵節,情人節。這還是最大的壹個,還有壹些版塊,比如臘八節,烹飪節等等,沒有收錄。各種節日接踵而至,讓人有些眼花繚亂,不知所措。
今年很奇怪,不僅春節來得早,今年情人節也是。通常情況下,春節在公歷2月到來,但今年它在1月底過去了。本來情人節也是很獨立的,但是今年,不早不晚,居然和元宵節起了爭執。元宵節剛過壹天,就匆匆趕到了。
春節和元宵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而聖誕節和情人節是舶來品。為了稱呼上的對應,人們往往把外國的節日稱為“洋節”,而把當地的傳統節日稱為“土節”。這裏我就按習俗來說了,只是想說清楚,叫“土”“洋”沒有諂媚外國,崇洋媚外的味道。如果有人想揮大棒,那就真的錯了。
我不知道這是怎麽回事。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時代早已過去,但“洋”與“本土”壹旦狹路相逢,還是輸給了“洋槍”。如何看待這幾天媒體上的元宵節和情人節?總之,“土元宵”輸給了“洋玫瑰”。幸好聖誕節和春節相隔甚遠,否則,恐怕難免以“土生土長的過年”收場,輸給“洋過年”了吧?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壹些有識之士開始看到先知,覺得這樣很不對。夠了嗎?“長此以往,國家就不是國家了”。
所以,因為韓國人要“申遺”,消息壹傳到中國,馬上就有人感嘆:“完了,我們的端午節被韓國人搶走了。”壹度在國人中引起了不小的恐慌和憤怒。
前陣子不知道為什麽,突然有人開始喊“捍衛年味!”“年味也要捍衛,可見形勢很緊迫。
再來看看這幾天鬧得沸沸揚揚的元宵節和情人節的哀嘆,大概就是這麽壹句話的結論:“洋節”入侵,“土節”衰落。
應該承認,“洋節”入侵是真的。畢竟,全球化的浪潮勢不可擋。物質的東西,除了“洋槍”“洋炮”,都是國家控制和壟斷的。還有哪些「洋玩意兒」沒有湧入國家和家庭?文化,當然,那是完全壹樣的。絕跡多年的賣淫嫖娼還在死灰復燃,來幾個“洋節”算什麽“舊日王謝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事實就是如此。妳不能否認。
但如果說“地球節”正在衰落,還是需要論證的。我不禁要問:我們的“地球節”真的沒落了嗎?
也許我有點無知,但我總覺得事實並不像有些人說的那樣,也從來沒有到需要用國家機器來捍衛的地步。以剛剛過去的春節為例。因為很多大中城市已經“禁改限”或者完全放開了煙花爆竹,恐怕“年味”比過去更濃了。怎麽能說“地球節”每況愈下呢?如果非要說“九斤老太不如壹代”,那麽我認為,這幾年沒落的,恰恰是那些傳統“年味”中陳腐、落後、與時俱進的東西。真正的“年味”是不會丟的,也沒必要庸人自擾,杞人憂天。
但本文不打算在這個顯而易見的問題上糾纏不清,而是想就如何辯證地看待和處理“洋節”與“本土節”的關系提出壹些拙見。
首先,完全沒有必要為侵犯“洋節”而緊張。是的,我們有很多傳統節日,但是引進幾個“洋節日”有什麽不好?雖然我們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等,但是我們終究沒有母親節,父親節,情人節,愚人節。這些“洋節”的入侵,不正是在填補和豐富我們幾千年傳統節日的結構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需求的增加,人們對節日的需求也會增加。有人曾把“七夕”鵲橋節稱為“節”,稱之為“中國情人節”,但它充其量只是壹個美麗而淒涼的傳說。壹是歷史上從來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節日,二是它的主角結局並不美滿。誰想有壹個現成的“與世界接軌”的節日,卻想另辟蹊徑,另起爐竈?
其次,對“洋節”要更加大度,不要有狹隘的民族情緒。我們知道,美國是壹個移民國家,在短短的二三百年間發展到這種程度,與其“海納百川”的胸懷是分不開的。只要對民族和國家發展有利,美國人民都是兼收並蓄的。雖然也有過種族歧視,但這段不光彩的歷史早已是“舊皇歷”。妳看,不僅僅是人種混雜,更是天賦混雜。中國幾百萬留學生留守,人家不喊。因為它知道,這不僅不會造成傷害,相反,它是加速起飛的動力和保障。退壹步說,當我們感嘆聖誕節和情人節正在東移的時候,西方國家不是也在花大力氣慶祝我們的春節嗎?英國的唐人街,據說今年的“年味”不是壹般的濃郁。我們的春節成了“洋節”,但誰聽人說過“洋節”入侵,“土節”沒落了?
第三,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為世界所欽佩。為什麽?這表明我們不僅有能力創造歷史,而且有接受、改造和吸收外來文化的內在功能。佛教“入侵”,不過幾個世紀,就徹底變成了“中國”。雖然名字還是叫“佛教”,但和印度原來的“佛教”壹樣嗎?顯然不是。中國人也過“聖誕節”和“情人節”,但這是否和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如出壹轍,沒有加入我們自己逐漸同化和創新的因素?再舉個簡單的例子,我記得改革開放之初,穿西裝打領帶是壹種時尚。那時候完全是壹絲不茍的“西化”。但是現在穿西裝的人有幾個這麽正經的?開始的時候,我對打領帶很興奮,但現在我厭倦了。即使穿西裝,也不樂意打領帶什麽的。既然如此,我們還怕什麽侵“洋節”?可以說,我們現在過的“聖誕節”和“情人節”,都是“中國”的聖誕節和情人節。雖然名稱不變,但本質卻大不相同。
第四,近年來,由於商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在某些時候,確實存在“本土”輸給“外來”的表象,但我認為這只是商業炒作,是壹種商業行為,不是常態。坦白說,商家為了盈利,當然會把目光放在最賺錢的“賣點”上。元宵節已經誕生並延續了幾千年。不管怎麽搞,所謂的“土元宵”無非就是幾個圓和方的把戲。挖掘出更深刻的東西真的很難。相對來說,這個“情人節”有很多亮點,透露出來的只是冰山壹角,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有哪個精明的商人不想在這個新鮮奇妙的地方發財呢?如果妳是壹個商人,不要相信妳可以袖手旁觀,坐收漁利。商人想賺錢,年輕人想趕時髦,這是人之常情。為什麽奇怪?另壹方面,壹旦人們對“洋節”感到陌生,也許商家的目光就會轉回“土節”。還是老祖宗留下的壹句話:“風水輪流轉”“三十年東三十年西”。妳怎麽知道30年後風景不會回頭?
綜上所述,“洋節”的入侵並不可怕,“土節”的理論也是可以制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