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個東西,我有好幾個笑話。
第壹,平民文學
——突然來了壹個機會,空洞而沒有目的...機會是什麽,目前還不清楚,但行動壹直轟轟烈烈,很認真。
-“投機者”
壹個在網絡上表達的機會,然後壹個在其他媒體上發聲的機會,突然來了,和壹直以來的傾訴欲望壹拍即合,產生了這個網絡文學的概念不清晰。盡管如此,網絡文學的快速傳播卻是不爭的事實。網絡和文學的私生子成長很快,但是大家都不知道它會是什麽樣子。基於目前的泥沙俱下,實際上否定了馬上給網絡文學壹個恰當定義的可能性。我還是傾向於認為網絡文學是壹種文學實驗或實驗。它的首要特征是,網絡給了文學壹個相對自由、寬容的生存空間,平民話語終於有機會與貴族、陳腐、裝腔作勢、臃腫、高雅、世襲、小圈子等話語並駕齊驅,在網絡媒體上至少有了平手的希望。我從點擊量和跟帖量中看到了這種趨勢,意識到網絡是群眾路線,網絡文學至少在機會均等上創造了文學面前人人平等的局面。“我們有機會實現我們的願望”。
但另壹方面,在多態存在的現狀下,網絡文學給寫作和閱讀帶來了難題,增加了選擇、甄別和價值評估的難度。雖然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公認的精品和垃圾,而且從大趨勢來看,垃圾對於幾乎所有人來說都是多於精品的。平民寫作和閱讀正面臨著網絡創作和出版的空前增長。必然會導致重復、溺水、遇到假冒偽劣、判斷失誤等造成的精力、時間、註意力的浪費。雖然這種沖突在傳統文學中也有體現,但這個問題在網絡中更為突出。那麽,誰有資格去挑選、引導、解惑呢?
第二,塗鴉文學
——妳開不了天,透不了地,自由只是不是監獄。-“這裏有空間”
既然有幾乎無邊無際的言論自由,有表達欲望的人怎麽可能沈默?只是自由是壹回事,水平是壹回事。當然,很多人認為網絡文學的壹個重要意義在於改變了文學的遊戲規則,從深度和沈重中拯救了價值,創造了新的遊戲規則,關註了個人、自省、個人與外界的關系等等。但是,為了自由,我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開玩笑。我還是把文學和日記、時尚版之類的做了壹個小小的區分。在“深度模式”的約束下,文學代表了通向思想、人性、人的價值、終極意義等崇高而深刻的範疇的道路。即使在解構之後,它仍然在結構技巧、終極體驗的描述、寫作氛圍的把握甚至文體創新可能性的探索上進行推敲和發揮。但是網絡時代向世界證明了言論出版自由向前邁進了壹大步,文學當然更自由。於是80年代之後,又壹個文學春天來了。不同的是,當初是詩歌和詩社的運動,現在是網絡白話文和文學網站的運動(所以當吼哥寫到他在“動”的時候,我激動了。80年代我們只看到了詩歌的背影,但21世紀的網絡文學可以讓我們從頭再來)。在話語權的獲取上,網絡文學更類似於壹種塗鴉文化和街頭文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顯然比帝王和順從的文學具有更高的價值。塗鴉是壹種自由的、感性的、即興的表達,沒有任何約束,符合網絡文學的表達方式。BBS上的自由對於作家來說是前所未有的。隨機性和情緒化既產生快感,又表達自由真實的思想,為文學回歸誠實和純真創造了條件。自由意誌是網絡文學的另壹個重要特征。
但是它的自律性決定了它的生命力和價值。獲得壹定權力後,只有少數人會因為自律而不會濫用。比如我可能在濫用互聯網賦予我的話語權。我個人認為網絡文學不應該是網絡版的小女人散文(請主動改掉裏面的大男子主義,我指的是裏面的猥瑣味道和矯情)或者是電臺的午夜電話到心的節目。互聯網除了賦予文學表達的力量,並沒有附加墮落的力量。妳可以在網絡上發言,可以因為妳的發言和宣泄而快樂,甚至可以為了快樂而墮落,但最好不要濫用網絡文學的名義;傾訴和表達可以產生快樂和放松,更容易在網上實現,但並不必然導致網絡文學的出現,否則網絡文學的範圍太廣,沒有意義。表達的力量至少要和思考的義務(不僅僅是發泄的行為)結合起來,才有“文學”的可能。語言自由的失控至少面臨著退化,兩者之間可能存在著壹種概然的聯系,即使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越快樂越墮落,越快樂。這是談論網絡文學應該註意的話題。塗鴉在文學中的意義,不應該因為偏激而喪失。當然,這種說法可能只是我把文學看得太重,太擔心網絡文學的體驗。
第三,個人文學
生命像花朵壹樣綻放,我們不能讓自己枯萎。孤獨是可恥的。
網絡文學的平民性表明自由,而個人性則使其具有私人性和個性化。但是,現在是百花齊放,還是同壹物種百花齊放,對網絡文學的定義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也就是說,個性化是僅僅指個人的經歷和體驗,還是結合了個人或個性化的文體實驗和創作理念的探索等。,是描寫相似的經歷、感受、感受卻只有作者的不同,還是創作多元化的開創性局面?
當然,兩者在當下的網絡文學中是並存的。我們討論的目的是為了明確某個方向,試圖分析在這種現狀下他們的比例。
在流行的網絡文學中,先是在壹部小說中看到A有了女朋友A,然後壹個曲折動人的故事以悲劇收場。然後在另壹部小說裏,看到B有了女朋友B,然後又有了壹個不太曲折動人的故事,而且是悲劇結局;然後在另壹篇文章裏,不同的是第壹個在聊天室聊了兩年,第二個聊了兩個月,第三個只用了兩次ICQ。都是網戀,開始了小說裏的愛情。這種改主角名字的個性化,顯然是作為壹種成功省力的模式繼承下來的,當時還是有不少掌聲的。如果去掉這種“重復建設”,網絡文學可能在數量上大大減少,但更有吸引力。在“表達就是壹切”的喧囂中,個性化的體驗和思考有被數量淹沒的危險,但我還是對傳統文學和傳統媒體中的境遇感到欣慰。各種獨立的、實驗性的寫作,依然在抄襲、抄襲、模式化的大生產中頑強生長。孤獨的人現在是可恥的,將來可能是光榮的。這裏說的個性化寫作,是每壹個真正有意義的寫作實際面對的思考。網絡文學是文學卡拉ok,模仿秀還是嚴肅創作?(“嚴重”這個詞現在是不是特別難聽?)
第四,速度文學
網絡時代終於到來了,我們的生活節奏迫使我們將速度感提上日程。現在我都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會去看剛買的壹套《往事追憶》。現在網絡文學出現了,雖然我現在不能確認它是什麽,但我只知道它是信息時代的產物。它天生有壹個特點,就是速度感。這種速度感表現在寫作、閱讀和反饋上。壹個壹萬字的東西貼出來,最快也有可能在五分鐘內看到簡單的評論:“好!”或者“放屁!”——很容易想到快餐,肯德基,麥當勞,方便面。這個特點似乎立刻秒殺網絡文學:垃圾文化,沒內涵,沒思想。是的,很多網上的人物都是這樣的,但是用棍子掃壹掃都掉下來了,全白幹凈了,有什麽意思呢?
速度和信息爆炸是這個數字時代的特征,網絡文學在這個意義上也要符合時代的要求,傳統文學也是如此。只是網絡文學有能力更自然地滿足信息和消費時代的胃口。網絡文學對速度的要求不僅僅是數量的要求,更是層次上的豐富性要求。恐怕蘿蔔快了洗不了泥,這也是現在網絡文學面臨的尷尬之壹。天才畢竟是少數,每個人的文學素養和思維敏捷程度參差不齊,要質要量。我們做什麽呢在這壹點上,我沒有什麽“全面的解決方案”,我只是壹個在互聯網巨大的自由翅膀保護下編故事的普通人。只是在欣賞更新速度快、文章短小的網絡文章時,對陷入浮躁的情緒感到無奈。
好吧,就這樣。開玩笑比較好。我不是壹個定義的人。那是理論家和文學領袖的事。我只是把我的嘴伸出窗外(Windows2000?),我連臉都不給妳看,就說扔磚頭是別人的事,我並沒有真的參與。可能這就是網文的好處吧,不管是什麽,我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