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般來說,中藥制劑的不良反應涉及的系統或器官範圍較廣。那麽,中藥制劑不良反應的分析和預防措施有哪些呢?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中藥及其療效的認可,大量中藥制劑湧入臨床,不僅方便了患者服藥,也提高了中藥制劑的臨床利用率。但中藥制劑引起的不良反應在臨床上也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越來越引起臨床醫生的重視[1]。為提高中藥制劑的臨床療效,降低使用過程中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選取127例出現不良反應癥狀的中藥制劑患者的臨床資料,對引起不良反應的因素進行回顧性分析和總結。具體內容報道如下:
1數據和方法
1.1壹般信息
選擇2065438+2003年2月?2015,127例患者使用中藥制劑治療並出現不良反應癥狀,其中男性79例,女性48例;年齡6?81歲,平均年齡52.3?11.5歲。
1.2方法
對127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總結,歸納患者的年齡、性別、藥物種類、給藥方法、不良反應癥狀及累及的器官。
1.3統計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 13.0軟件。組間穩定性和有效率比較采用卡方檢驗,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統計分析采用雙假設檢驗。測試水平為a=0.05,即當P
2個結果
2.1不良癥狀和器官受累:壹、皮膚癥狀包括皮疹、蕁麻疹、瘙癢、局部發紅和多形紅斑。本組有皮膚癥狀者91例,占71.7%。二、消化系統癥狀有:惡心、嘔吐、腹瀉、腹痛、胃部不適、食欲不振等。本組中有20例表現為消化系統癥狀,占15.7%。三、神經系統癥狀包括:頭痛、頭暈、嗜睡、易怒、意識障礙等。本組有神經系統癥狀者15例,占11.8%。四、循環系統癥狀有心慌、心悸、胸悶、血壓異常等。本組有循環系統癥狀9例,占7.65438±0%。五、呼吸系統癥狀有:呼吸困難、氣短等。本組有3例出現呼吸道癥狀,占2.4%。六、泌尿系統的癥狀有:血尿。本組有泌尿系統癥狀者1例,占0.8%。第七,全身反應包括:寒戰、發熱、乏力、出汗等。本組有全身反應癥狀者16例,占12.6%。第八,血管反應包括:血管疼痛、紅腫。本組4例出現血管反應癥狀,占3.65438±0%。
2.2年齡分布對比:?20歲患者21人,占16.5%。0-50歲患者265438+39人,占30.7%;& gt50歲以上患者67例,占52.8%。50歲以上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高於其他年齡組(P
2.3中藥制劑劑型的比較:註射劑引起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高於其他劑型(P
3討論
安全性、有效性、可控性和穩定性是藥物的四大要素[2]。近年來,隨著中藥劑型的多樣化和中藥制劑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中藥引起的不良反應報道日益增多,不僅影響了治療效果,也給患者的治療安全帶來了隱患。
根據1的統計結果,中藥制劑引起的不良反應涉及系統或器官範圍廣,且具有多樣性。除了造成皮膚損傷外,還常累及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
統計結果2顯示50歲以上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高,因為[3]:老年患者基礎疾病多,用藥概率高。此外,藥物代謝和排泄功能降低,老年患者應加強監測,謹慎用藥,減少對身體的損害。
根據統計結果3,註射劑引起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高於其他劑型,因為[4]:中藥制劑所含藥物成分復雜,大分子物質或非定量成分難以分離,可激發機體的免疫排斥反應。此外,傳統觀點認為中藥無毒副作用,安全性高,因此壹些醫生在給患者使用中藥制劑治療時,往往忽視安全性監測,導致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
預防措施:壹是加強中藥制劑生產質量的管理認證,確保中藥制劑的生產質量。二、中藥制劑的臨床應用應遵循在可以口服治療的情況下不使用靜脈註射藥物的原則[5]。藥物治療前應確定患者是否有藥物過敏史,尤其是老年患者,用藥過程中應加強不良反應的監測。如有過敏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及時治療。三、合理使用註射用中藥制劑,註意藥物之間的配伍禁忌,如果中藥制劑與其他藥物同時使用,應先靜脈滴註中藥制劑,這樣容易識別不良反應癥狀。第四,加強中藥制劑的監測,對容易發生不良反應的中藥制劑及時向有關部門預警,確保中藥制劑臨床使用安全。
綜上所述,中藥制劑的不良反應涉及的系統或器官範圍很廣。只有堅持合理用藥原則,加強不良反應監測,才能達到降低中藥制劑不良反應發生率,保障患者用藥安全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