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七夕節有什麽習俗呢?

七夕節有什麽習俗呢?

中國各地的七夕節習俗各有不同,愛戀當中的人們壹定少不了要準備好玫瑰花和巧克力送給自己的另外壹半,七夕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那麽大家知道七夕節的習俗都有哪些嗎?接下來讓我們壹起來看看中國七夕節的習俗。

七夕節的習俗:

?1、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依其說法,在漢代就已經有了七夕夜晚女性們聚在壹起比賽穿針的風俗,包括宮廷中都年年開展這壹活動。

另外,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明確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瑜石為針。”由之可知,這壹風俗至晚在南北朝時代(公元420-589年)已經確立,甚至可能上溯到漢代。

在乞巧風俗中,針是壹種特殊的節日道具,乃古代女孩子必須會用的,做“女紅”即針線活兒的必備。古代有專門用於七月七乞巧的針,這種乞巧“專用針”的針孔較大,有的還不止壹孔,有雙眼、五孔、七孔,多的達到“九孔”。

七月七當晚,如果能順利穿針引線就是“得巧”了。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彩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意味著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為“輸巧”。“輸巧”的人要將事先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

?2、曬書、曬衣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鑒於當時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裏。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壹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地遵命回朝。另有壹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心中的郁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麽,他回答:“我曬書”。這壹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壹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制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鹹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綾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鹹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壹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幹什麽,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3、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壹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壹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壹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遊,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4、喜蛛應巧

所謂“喜蛛應巧”,就是把壹些瓜果食品以香瓜、黃金瓜、巧果、花生、紅棗等為主。放在果盆上,這通常是在穿針乞巧前已由大人們作了準備。“穿針乞巧”以後,大家都睜大眼睛看果盆上有否“喜蛛”在結網,誰先發現,誰就大吉大利。

所謂喜蛛,其實是壹種米粒大的小蜘蛛,夏秋之交,在壹些花草樹木上,常能見到,偶爾有壹只爬在人身上或被人發現在屋內,都說是喜事之兆,壹般都會被很小心地放生,大家都不會輕易弄死它。但果盆上要有這種喜蛛的蹤跡,卻也不容易,有時為了早點分到瓜果,孩子們中總有壹人會偷偷捉壹只放在果盆上。大人們其實也知道,睜壹眼閉壹眼的,在孩子“發現”喜蛛的歡呼聲中,邊把瓜果分到各人手中,邊說道:”吃吧,吃吧,年年有巧,年年有巧。“

?5、投針驗巧

投針驗巧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盛行的七夕節俗。所謂投針驗巧,即是先準備壹只面盆,放在天井裏,倒入“鴛鴦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間取的水混合在壹起。但常常把河水、井水混在壹起倒入面盆就算成了,面盆和水要露天過夜,再經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陽壹曬,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驗巧”了。

原來面盆裏的水,經過半天太陽光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於是取縫衣針,輕輕平放在水面上,針不會下沈,水底下,就出現針影,這針影若是筆直的壹條,即是“乞巧”失敗,若是針影形成各種形狀,或彎曲,或壹頭粗,壹頭細,或是其他圖形,便是“得巧”。

如今,七夕乞巧節已經逐漸演變成情人佳節,大家在這浪漫的日子裏,表達著對家人的愛。祝大家七夕快樂

  • 上一篇:汾陽廟會日程+地點+活動攻略
  • 下一篇:清明節尋找烈士足跡活動方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