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小學語文童話教學的來源有哪些?

小學語文童話教學的來源有哪些?

關於小學中國童話教學的思考

摘要:童話是小學中低年級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由於沒有充分了解兒童,忽視了他們的特點和需求,童話教學中出現了壹些問題,主要表現為功利主義和表演主義兩種傾向。小學語文教學功利化的主要表現是,童話教學受語文工具觀念的影響,被作為語文知識和技能訓練的手段。二是過分強調德育和思想教育的使命。表演就是不根據童話的具體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形式,而是為了形式和表演而表演。

關鍵詞:小學語文;童話教學;自我檢查/反省

童話是從童年的角度,用兒童語言敘述童年生活場景(或模擬兒童生活場景),表達童年特殊感受和經歷的壹種兒童文學文體。它們具有魔幻、奇幻、敘事、童心的特點。童話的精神實質是表現原始生活的天真、幼稚、勇敢、進取和充滿活力的美。他們常常被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感動,被作品精彩離奇的故事情節所吸引,向往各種夢幻般的生活場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宣泄自己的情感,釋放自己活躍的想象力,獲得遊戲般的快樂體驗。同時,在不知不覺中,他們在內心建立了生活常識,形成了壹般生存和融入社會群體所必需的價值觀。童話作為壹種方式和情感模式,深受孩子們的喜愛,也是小學中低年級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第九套國家教材,童話主要安排在小學1 ~ 3年級,有十幾個* *。雖然我們的語文教學意識到了童話的重要性,但很多時候並沒有完全理解孩子的特點和需求。因此,在童話教學中,

內容功利化的第壹種表現:受語文工具觀念的影響,童話教學被作為訓練語文知識和技能的手段。走出了五六十年代把語文課變成政治課的反轉,80年代以來的語文教學把工具性提高到了非常高的位置,突出了“雙基”的地位。教材的編寫也采用了以知識和能力為中心的邏輯順序。這壹變化對新時期以來中國教育的科學發展有壹定的積極意義,但也是片面的。在童話教學中,忽略了作品的人文內涵和不同作品在語文教育中的不同作用。有學者根據文本的類型和不同的功能將文本分為四種類型:“固定文本”、“例文”、“樣文”、“用件”。“例”用於學習他們關於詩歌及其讀寫的生動知識,“樣”用於學習他們的讀寫方法,“用法”主要指“語文知識”、“引發問題”、“提供信息”。

[1].可見,不可能在所有的童話文本教學中進行“語言和寫作訓練”來達到“提高聽說讀寫能力”的目的。因此,在童話教學中要正確處理工具性和藝術性的關系。童話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符合他們心理的藝術形式。在教學中,藝術性應該是主要內容。否則,童話教學對孩子來說只是壹種被迫的負擔。功利主義的第二種表現:過於強調德育和思想教育的使命,即在每壹次童話教學中,都要通過分析挖掘“給孩子講壹個道理”,完成道德勸誡和思想教育的使命。這種傾向表現在教材的選擇上,表現在課堂教學上,比如《驕傲的孔雀》,告誡孩子要謙虛,不要驕傲。《貓釣》表達了不能三心二意做事的主題,壹只小鵝告訴孩子不能離團,還有神筆和好馬,賣火柴的小女孩收到了503發來的稿子。日期:2009-12-15基金項目:湖南教育科學“十壹五”規劃(XJK08QJJ006)。作者簡介:李宣平(1969-),男,湖南茶陵人,博士。主要從事語文課程與教學理論的研究。兒童揭露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這種再教育的童話教學,忽視了童話的特點,忽視了兒童的精神活動,忽視了獨特的文化。是從成人世界的現實原則出發的結果。它把孩子看成是“不完美的人”,還沒有了解這個世界,沒有能力,還沒有長大。它把童年設定為準備期。“準備成為未來的演員”。事實上,兒童的世界與成人的世界有很大不同,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兒童文化是審美的、感性的、感同身受的、熱情的,而成人文化更是科學的、理性的、冷靜的;兒童文化充滿想象和創造,成人文化更理性和重復。”《鯰魚》中的小貓(代表幼童)在風景如畫、生機勃勃的大自然中追逐嬉戲著蜻蜓和蝴蝶,而不是“專心釣魚”(代表工作)。這是小貓天性的自然表現,也是孩子文化的壹種表現。為什麽我們壹定要要求它像母貓壹樣抵禦外界?而去從事成人世界“釣魚”這種嚴肅而重要的事情?將《鯰魚撈》引入語文課本,對“三心二意”教學主題的確立提出批評,都是成人文化中心意識的表現。這種成人文化的中心意識是傳統價值觀影響的結果。在中國以君權、父權、夫權為中心的傳統文化中,對子女的存在是非常輕視、冷漠甚至忽視的。所以,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雖然幾千部,可謂“詩國”“散文國”,但真正意義上的童話卻少之又少。雖然五四以後,隨著西方民主和科學精神的傳播,人和兒童的價值開始被發現和確立,作家們開始關註兒童,創作了大量的兒童文學作品,其中壹些作品被選入小學語文課本。但有些作品仍然受到傳統價值觀的影響,站在成人的立場上進行教育,卻沒有真正深入孩子的內心世界,傾聽他們的聲音,了解他們的興趣和需求。童話教學中的德育也是中國“文以載道”文學理論無意識傳承的結果。在古代,文學創作和學校教育都非常強調德育功能。孔子對《詩經》的評價是:“詩三百首,壹句話。正所謂‘思無邪’。”《毛詩序》也說,“故得失正,動天地,感鬼神,不近詩。先王為夫婦,示孝、慈、育美、移風易俗。”漢代要求文學創作“以情為本,止於禮義”。到了宋代,朱成的理學把道家推到了最高的地位,認為文章應該闡明“義”。古代小學課本的內容,如《三紫晶》、《錢文子》、《增廣賢聞》等,也是以道德勸誡為主。這種“重道”的傳統,通過幾千年成為我們民族的心理積澱,壹直影響到現在。所以在創作童話、選擇童話、教授童話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教育功能。由於壹些教師在教學中過於急於提煉自己作品的教育意義,兒童文學課很容易成為德育課,異化了語文課程的目標和功能。事實上,童話作為壹種文學樣式,不僅具有教育功能,還具有認知功能和審美功能。

[2].所謂認知功能,就是妳可以通過閱讀童話來學習自然和社會知識,比如課文《小蝌蚪找媽媽》。如果以知識教學為主,可以教給學生青蛙的成長過程,即從卵到蝌蚪再到青蛙的成長階段。但這不是語文課的主要任務,而是常識課的任務。因此,認知功能與教育功能是相同的。只能是兒童文學教育的壹個次要功能。在兒童文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更應該關註它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審美功能。通過兒童文學教學,學生可以獲得美好的體驗、生命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

二形態表現童話作品壹般故事性強,人物形象生動。很多老師在教童話作品的時候,喜歡讓學生扮演角色,表演。實踐證明,如果運用得當,這確實是壹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符合小學生好奇、好動的特點,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有助於學生理解形象。也符合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理念。《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壹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註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該是語文實踐。"

【3】將童話課文改編成課本劇進行表演,可以看作是壹種語文實踐活動,可以有效地彌補課文內容,向課外拓展延伸,補充課文內容,也有助於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壹些濫用表演的現象,只追求表面的刺激和美感,尤其是在壹些公開課上。演出只是給別人看的。學生在與課文進行深度對話之前,就渴望讓他們扮演課文中的角色。有些表演有很多學生參加,學生們加入自己的想象,進行生動活潑的表演。其他教學中,各學習小組輪流上臺表演,語文課變成了表演課。比如“小蝌蚪找媽媽”這壹課,學生讀壹遍課文後,老師要求學生記住臺詞,思考小動物會說什麽,會做什麽,並加入自己的想象練習表演,然後組織學生表演,讓學生扮演小蝌蚪、鴨媽媽、小鴨、青蛙、大魚、烏龜。大白鵝。還有壹種表現是:有的老師把童話作品完全搬到屏幕上的多媒體課件裏,聲、光、色、貌都很精致,相當活潑漂亮,但整個課堂缺乏壹種內在的審美精神,缺乏與學生的深度精神交流,很難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在童話教學中,要根據童話作品的具體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形式,不是為了形式而形式,而是表演。

  • 上一篇:泡茶工具的名字是什麽?
  • 下一篇:海洋裏有哪些魚?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