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揚子巷小學張延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既要考慮數學本身的特點,又要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體驗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模型並加以解釋和應用的過程,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的理解,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得到進步和發展。”
由此可見,學生要發展就必須經歷學習過程,而獲得經驗的最好方式就是親身參與其中。獲得經驗的過程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得,更積極的意義在於它是壹個人生歷程,是壹種人生體驗。課堂教學是實現這種體驗的載體。課堂教學是學生經歷知識形成過程,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獲得成功經驗,從而和諧發展的過程,而這壹系列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教師傳統地位的轉變和引導功能的發揮。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走下講臺,走近學生,在簡潔有效的引導下,把參與體驗、探究、操作、思考的權利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充分參與和體驗。
那麽什麽是體驗呢?“體驗”的“身”,就是設身處地,親身體驗;“考”就是考察感情,驗證,檢查。所謂“體驗式學習”,就是引導學生即使身處某種情境(現實生活情境、模擬情境),也要去感受、去調查、去體驗,最終達到理解和掌握。
根據我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更好地體驗學習。
壹、創設“表演情境”,讓學生在成功的喜悅中體驗。
心理學告訴我們,壹個人只要經歷壹次成功的喜悅,就會激起無盡的追求想法和力量。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如果壹個孩子從來沒有品嘗過學習和工作的快樂,從來沒有體驗過戰勝困難的自豪——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師要努力創造“成功”的情境,讓每壹個學生都能在順境中體驗快樂,在逆境中探索。那麽學習就會真正成為學生生活中重要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擁有通過積極參與獲得的豐富情感體驗。以“認識物體和圖形”的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感受到自我創造的成功,我設計了壹個小組合作建造不同形狀物體的情境,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獻上壹份禮物。我對每個學生的作品都給予肯定和贊賞。當學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得到了老師的認可和同學的稱贊,他們會有壹種成就感,並有更多的學習熱情。
再比如教“認識人民幣”。課前,我以爭做“小博士”為活動情境,要求學生調查人民幣相關知識,讓他們先獲取生活中新的知識材料。教學時,我讓學生介紹他們對人民幣的理解,因為學生們課前做了精心準備,上課搶著發表觀點。為了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我會讓每個學生四人壹組發言,然後讓每組推薦壹個同學上臺發言。介紹的時候,他們熱情滿滿。有的從顏色、圖案、大小等特征介紹人民幣,有的介紹識別假幣的知識,有的講外幣名稱、硬幣發行歷史。聽了學生們豐富多彩的介紹,我給了他們積極的評價,其他學生也表達了他們的欽佩。學生們在這樣自然和諧的氛圍中獲得了知識。更積極的意義在於,他們通過參與開放式學習活動,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進而轉化為更積極參與學習的動力,為後期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情感基礎。
二、創設“故事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總是對新奇的事物充滿興趣。因此,將課本中圖片反映的問題情境編成有趣的小故事,然後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全身心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比如在教《比較》的時候,我設置了壹個童話情境來介紹學習內容:三只小豬長大了,離開父母自己生活。他們各自建了壹個小房子,老大建了壹個草房,老二建了壹個木屋,弟弟建了壹個磚房。房子建好後,他們高興地搬進了他們的小屋。但是有壹天,壹只又餓又渴的狼來了,對著大哥和二哥的房子使勁吹氣。結果兩棟房子都被吹倒了。沒辦法,兄弟倆趕緊去了弟弟家。這壹次,無論狼怎麽吹,磚房都紋絲不動。後來三兄弟都豎起大拇指說:“磚房最結實。”這壹天,天氣晴朗,河裏的小魚在水裏歡快地遊著,嘿!為什麽那邊的草那麽忙?小魚跳出了水面。看,哦,原來是三只熱心的小豬在幫鄰居兔子蓋最結實的新房子!他們搬木頭做得很好,我搬磚頭!小兔子的房子馬上就要建好了!那邊的石桌上有許多美味的食物。招待豬的壹定是壹只熱情好客的兔子。隨著畫面的呈現,學生們在充滿童話色彩的氛圍中學習探索。
第三,創設“活動情境”,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
低年級的學生通常要將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活動規範化、系統化,並從中獲得經驗,從而通過已有的經驗感知新事物。學生正是通過已有的“經驗”來體驗知識從具體到逐漸抽象的過程,從而獲得知識,獲得新的經驗。壹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是壹個基於經驗的認知過程,因此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就是他們的“數學現實”。因為年齡特點,小學生心目中的“數學”往往有著與成人理解不同的含義。對於小學生來說,數學是他們對生活中數學現實的詮釋。因此,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數學實在”出發,與教材內容互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自己動手做數學,通過觀察、模仿、實驗、猜測等方法收集材料,獲得經驗,對生活中與數學現象有關的經驗進行類比、分析、歸納、總結和升華,從而豐富和發展學生的數學事實材料,逐步積累起來。比如在教“認識物體和圖形”的時候,我通過對話引導學生體驗學習:“同學們,每壹組都有壹個裝滿東西的袋子。這是智慧爺爺送的禮物。妳想知道是什麽嗎?”把包裏的東西倒出來後,及時提問讓學生把同樣的形狀放在壹起,引導學生用手分。通過學生的操作,初步感知三維圖形的特點,並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在此基礎上,老師揭示了立體圖形的概念。幾何基礎知識的教學以學生熟悉的經驗為基礎,整理學生混亂粗糙的知識,幫助學生從熟悉的物體中分離出幾何形狀。在這個活動中,學生通過已有的經驗進行操作,然後通過操作獲得新的學習經驗。學生經歷從已知到未知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形成新知識的過程。
第四,創設“交流情境”,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體驗。
因為每個學生的經歷和對經歷的概念是不壹樣的,不同的學生對事物的理解不可能完全壹樣。他們從不同的思維角度看到的是事物不同的反映面,可以用來引發學生的交流,互相促進。讓學生在小組交流、合作探究的情境中體驗。他們經歷的不僅僅是知識的感知和更新,更是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和思維火花的碰撞。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經常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展示自己的理解、自我反思和自我提高,而新教材提供的許多現實而有趣的探索性數學活動,為學生合作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比如在教“長度”的時候,我先讓學生觀察書包裏的物品,並將觀察到的情況在小組內交流,讓學生初步感知物體的長度,然後通過操作探索比較長度的壹般方法。通過小組活動,讓學生體驗比較物體長短的方法,參與知識的形成。
再比如,在教“9加幾”的時候,我先把學校運動會的現場圖拿出來,引導學生觀察,把觀察到的結果告訴群裏的同學。學校運動會的情況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在學生對全景初步感知的基礎上,適時提出計算問題,將計算問題與情境有機結合。由於學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使用的方法也可能多種多樣。這個時候,讓學生在同壹個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方法,然後讓學生在全班談論自己的算法和想法。老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重點講解“加到十”的計算過程,讓學生清楚地了解“加到十”的思維過程,引導學生比較各種算法的特點,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體現算法的多樣性。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講解的計算過程交給了學習小組討論。通過小組交流和合作探索,形成了算法的原型,學生們再次體驗了知識形成的過程。當學生們發現自己的計算方法和老師的壹樣或者比老師的更簡單時,他們再次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簡而言之,小學生“體驗式學習”的過程就是“知識建構”的過程。這不僅僅是接受知識,更是通過自己的經驗來建構自己對知識對象的認識,這是壹種同理心,從而達到對自然界奧秘、事物內在秩序的尊重,甚至對整個物質世界的關註。所以,“體驗式學習”不僅是用“腦”學習,更是用“心”學習,用心體驗,用整個身心去感受和理解。我們教師的職責就是為學生創造多樣的情境和學習機會,同時給予及時的引導和激勵性的評價,讓學生在情境中求知,在知識中體驗,在體驗中自然和諧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