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5篇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下面我給大家帶來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希望大家喜歡!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1
知識目標
1、掌握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2、了解中華文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熟練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歷史概念。進而認識其發展特點的差異,並認識其發展對中國古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能力目標
1、通過仔細觀察本課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復原圖”“幹欄式房屋”“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裝有木柄的骨耜復原圖”和“半坡出土的紡輪”“半坡出土的骨制箭頭、魚叉和魚鉤”及“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復原圖”等圖示,初步培養學生觀察文物圖,尋找圖中較為明顯的、主要的歷史信息,並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分析、解釋圖中歷史信息,做出簡單的或主要的歷史結論的能力。
2、通過對本課中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原始的農耕生活特點的比較,培養學生比較能力和學科交叉知識運用的能力。
德育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進而激發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重點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教學難點
私有財產、貧富分化、階級等歷史概念和這些歷史概念出現的背景。
教學方法及手段
1、故事導入法。
2、討論法。
3、聯系講述法。
4、圖表法。
5、圖片分析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總計用時4分鐘):老師提供的壹些重要詞語,同學們的任務就是將這些字詞連在壹起,講個完整的故事,當壹回小作家。這些詞語是:傳說、神農氏、小鳥、谷籽、禾苗、木、石、耒耜 土地、食物食用。我將給同學2分鐘準備時間。
同學們大體意思回答為:傳說中,神農氏看到小鳥把銜來的谷籽兒丟在地上,便長出了禾苗,於是就試著采來谷籽兒埋在土中,果然長出了谷苗。他十分欣喜,於是就用木、石、骨制成耒耜等農具,教人們翻松土地,采來穗大實多的谷籽兒埋入土中,待長成結穗後收割,供人食用。他還用同樣的辦法,種植其他作物。後來,神農氏播種五谷的辦法,傳遍各個部落,人們尊稱他為神農氏。
老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贊揚,接著引出神農氏的傳說反映了原始農耕的起源和發展過程。早期人類在長期的采集生活中,觀察到植物的生長規律,並有意識地種植可以食用的植物,這就是原始農耕的起源。下面我們開始學習第二課。
板書: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本課第壹部分:(總計用時大約15至20分鐘)
打開ppt老師:這節課中我們會學到代表長江流域原始生活的河姆渡遺址和代表黃河流
域的半坡遺址和大汶口遺址,首先先學習河姆渡遺址的原始農耕。
ppt) 同學答:水稻
老師:是的沒錯,就是水稻。可是這水稻可非同壹般啊!它們出土於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歷史悠久啊!那麽同學們想壹想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水稻說明了什麽?其出土的數量之大,世界罕見,又說明了什麽?
同學答:說明他們已經學會種植水稻,而且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老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來大家重復壹遍,說明了什麽,
板書:種植水稻(世界最早)
老師:那麽,水稻種植需要什麽來灌溉呢?
同學:水
老師:是的,是水,那麽他們的水從哪裏來呢?
同學疑問
老師:老師告訴妳們,他們用水井裏的水進行灌溉,那時他們已經學會了打造水井 板書:挖掘水井,飲水方便
老師:大家來看這張圖片,同學們認識這兩個字嗎?這是壹件耕地工具,它叫耒耜。大家看看它像不像我們現在用的“鎬”,是的,這就相當於“鎬”的雛形,它有橫孔,柄部,刃部,豎恐。這個耒和耜呢是不同的,耒是手握的地方,耜是接觸土地的地方他們就用這耒耜耕地。(用ppt)
板書:使用磨制石器、耒耜
老師:解決了吃的喝的問題,那麽他們住在哪裏呢?下面我們來看ppt,這就是他們住的幹欄式房子,大家看這房子長得和我們現在住的房子是不是不壹樣?大家想壹想河姆渡原始居民為什麽要建造這種結構的房屋呢?(用ppt)
同學:他們處於南方地區、氣候潮濕炎熱。幹欄式房屋可以通風防潮。
老師:正如這位同學所說當時南方地區地勢低窪、氣候潮濕炎熱。幹欄式房屋可以通風防潮。而且這種房子上面住人,下面還可以養牲畜,是建築學上壹個重大成就。
板書:建築幹欄式房屋,定居生活
老師:剛剛我們學到了河姆渡人吃大米喝井水,那他們就吃這些嗎?咱們吃飯時還吃些菜肉配著飯吃。那麽他們當然也會弄些好吃的,看,那時候他們已經學會了飼養豬,羊等家禽。看這些出土的陶豬陶羊,充分的的說明了他們的聰明才智,頑強的與自然作鬥爭,過著幸福的生活。
板書:飼養家畜
老師:接下來我們會欣賞到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陶器,大家看,這陶器看起來真舊哦,色
彩還挺單調,皮膚還挺粗糙。這是我們看來,但是那是七千年造出來的,對於當時的他們來說,這簡直是技術精湛啊!他們心靈手巧,看,這是他們制造的玉器和骨哨。他們已經學會開始打扮自己了。(用ppt)
板書:制造陶器、玉器和樂器
老師:動腦筋: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哪些進步呢?(老師提示:看老師的板書,總結在壹起大體上這題就回答出來了)
同學們大體回答成: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住幹欄式房子,會挖掘水井,過定居生活。還飼養家畜,會制造陶器,並能制作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
接下來給同學們3分鐘時間,熟記黑板上的內容。做到當堂課,當堂清。然後老師問黑板上的內容,找同學們來回答。
本課第二部分(總計用時15分鐘) 老師:請大家展開想象的翅膀,把妳們想象中的半坡人生活的圖景用語言、動作展現出來。現在大家開始閱讀書第八頁至第九頁,希望每壹組都有精彩的表現。
同學準備時間5分鐘
老師:現在請半坡居民展示自己的風采。
(半坡居民相繼發言和表演)
學生A:我們半坡人比河姆渡人年輕1000多歲。社會是向前發展的。我們過著比河姆渡人更進步的生活。就說我們的食物吧,除了主食粟(小米飯)以外,副食還有魚,肉,白菜,芥菜等等。有這樣的美味大餐,有誰不愛這個可愛的家園呢?(掌聲)
學生板書:食物種類豐富,魚、肉、蔬菜
學生B:我們普遍用磨光的石器,木制的耒耜開墾土地和收割莊稼,這種工具更加鋒利,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
板書: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學生C:我們把野生的狗尾巴草經過人工培植而變成粟。這是我們半坡人的重大發明。遺憾的是當時不可能申請專利。(掌聲)
學生板書:種植粟
學生D:我們追求生活的美和藝術。(出示圖片)請看這些生活用具:陶盆,陶罐,陶瓶,紅色的底色上畫著人或者各種動物的圖案,色彩艷麗,被稱做彩陶。
板書:制造彩陶,刻畫符號
學生F:我們的房子很大,全家族的人都在裏面生活,可熱鬧了。房子裏還有許多小間,是家族成員的住處。房子壹半在地下,壹半在地上,裏面有竈坑,既可做飯又可取暖,冬暖夏涼。
板書:建築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老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鼓勵)根據ppt展示,講述分析同學們的扮演
老師:對,如同學們所說,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看這是那時他們使用的石斧,石刀和木耜(用ppt)
老師:看ppt這是半坡原始居民房屋復原圖,想壹想請根據地理知識,半坡原始居民為什麽要建造這種結構的房屋?
同學:他們地處黃河流域,那裏比較幹旱風大還冷
老師:對,黃河流域幹旱、風沙大,氣候比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擋風雨,又可以取暖。
老師:看,半坡原始居民能制造色彩鮮艷的彩陶,上面繪有各式各樣的美麗圖案,半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上所刻畫的符號,有學者認為這是我國早期的文字雛形。(用ppt)
老師:半坡原始居民也學會飼養豬狗等動物,他們還會用骨制箭頭、漁叉魚鉤打獵捕魚,食物種類大大豐富了,他們還學會紡線織布制衣。大家看這是他們出土的紡輪骨針漁叉魚鉤(用ppt)
老師:這就是在半坡遺址的許多窖穴、房屋和墓葬中,發現了大量的粟粒,說
明他們已經學會種植粟,而且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老師:下面分成小組形勢,探討壹下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產和生活方面有哪些相似之處?有哪些不同之處?探討2分鐘
學生:相似之處
1、都開始了農業生產,並轉向定居生活。
2、都會依據不同的環境和需求搭建房屋。
3、都會制造陶器。
4、農耕外漁獵依然存在。不同之處:
河姆渡居民地理位置:長江流域。房屋樣式:幹欄式房屋。農作物:水稻。生活:挖井 半坡居民地理位置:黃河流域。房屋樣式:半地穴式房屋。農作物:粟。生活:普遍使用弓箭
本課第三部分(總計用時10分鐘)
學生***同閱讀大汶口原始居民 老師板書:大汶口原始居民 板書依次分別為:農耕經濟有很大發展,農具發達。原始手工業有了很大進步 陶器有黑陶、白陶,質量很好,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
老師:想壹想大汶口晚期的墓葬裏,為什麽有隨葬品多少的現象出現?
解析:距今約四五千年時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得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的社會分工日益擴大,商品交換日趨頻繁,每個家庭成為獨立的生產、消費單位,剩余產品被用於交換。過去的“同族***產制”就逐漸為財產私有制所代替。從大汶口晚期的墓葬裏隨葬品的情況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經出現,並且貧富懸殊特別明顯。
在生產力發展過程中,隨著剩余產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領們的財富不斷擴大,權力也在不斷增長,為了爭奪土地、財產,在各氏族之間開始了戰爭,氏族首領把俘獲來的別的氏族的成員變成了奴隸,在同壹氏族內部,由於貧富差別的增大,也分成了兩個對立的社會階層。這樣,對立的階級產生了。原始社會開始解體。
課堂總結
請同學們根據課本內容,填寫表格。(用時5分鐘) [投影顯示]
(該表可在學生看書、討論、教師引導的情況下填寫)基本要求:
鞏固運用
1、黃河流域原始農耕時代的居民是 A、北京人 B、山頂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答案:D
2、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過定居生活的決定因素是 A、建造房屋B、原始農業的出現 C、使用磨制石器 D、原始手工業出現
解析:過定居生活的關鍵是要有固定的食物來源。以采集、狩獵為生,食物來源不固定,食物不充足,故必須經常遷徒。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因為開始了農耕生活,有了固定、充足的食物來源,因此,具備了過定居生活的關鍵因素。建造房屋是定居生活的產物,而不是前提。
答案:B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2
教學步驟
學生認真聽講,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在老師的問題指導下再讀教材,並作下筆記。
討論課堂,加深理解,進壹步熟悉教材。
學生認真聽講,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在老師的問題指導下再讀教材,並作下筆記。
答:①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
形成整體認識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1、問:戰國時期的社會發生著什麽深刻的變化?妳怎麽看這個時期的變化呢?
2、得出結論形成了多種觀點,即百家。要求學生閱讀教材找出當時主要的學派有哪些?分別有哪些代表人物?
3、小結:戰國百家爭鳴的局面是如何出現的?情況如何?
4、指導學生閱讀小字:了解戰國時百家爭鳴的爭鳴情況。然後問學生幾個問題:戰國時期,適合哪壹種學派的學說來治理國家?商鞅、秦始皇他們治國采用的是哪壹個學派的觀點?後來漢武帝采用的是哪壹學派的觀點?妳怎麽理解這壹歷史現象?
根據妳的理解,該采用什麽學派的觀點來治理今天的國家?
學生仔細閱讀教材,認真思考,積極發言
拓展思路
小結:孔子的地位。戰國爭鳴的意義。認真聽。
教學後記
第22課 文學、史學與宗教
課程標準
說出《史記》的作者和體例,了解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的主要史實。
教學目標
壹、識記與理解:記住《史記》的作者及寫作年代,理解《史記》的體例、成就及影響。了解佛教傳入中國內地和道教創立的基本情況。
二、能力和方法:通過指導學生觀察《屈子行吟圖》,培養學生觀察、想像能力。通過指導學生分析司馬遷取得歷史學研究巨大成功之原因,培養學生探究、分析、歸納能力。通過指導學生分析道教、佛教興起的原因和影響,培養學生歷史分析、評價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中國古代文化的燦爛和豐富多彩,形成民族自豪感。通過學習“大詩人屈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了解司馬遷的創作歷程,學習他為了事業的成功而堅忍不拔、勇於進取的精神。通過對“道教的興起和佛教的傳播”的學習,使學生正確認識宗教與宗教文化的區別,了解古代中國文明的多樣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史學家司馬遷的主要成就。
難點:佛教、道教在中國的傳播原因及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課前準備
課前收集有關屈原、司馬遷的傳說與故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註
壹、導入新課
1、吃粽子、劃龍舟的來歷。
2、我們本地人過世之後,如何祭奠?
聽、講,集中註意力。
制造懸念,激發興趣。
二、大詩人屈原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然後起來簡介屈原的生平事跡。
2、根據學生自己的理解、見識、書上的介紹,談談屈原的成就。
3、教師總結,突出其偉大的成就(世界文化名人,被譯為多國文字)。人們為什麽紀念屈原?
調動參與興趣
聽或自己講
清晰明了,便於掌握。
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
思想教育、同化之。
三、司馬遷與《史記》
1、開門見山指出司馬遷及其《史記》。抽學生介紹司馬遷的生平及事跡。
2、指導學生閱讀書上的小字、觀察書上的插圖,討論、思考、歸納得出“司馬遷寫成此書的原因?”
3、問:《史記》是怎麽樣的壹本書呢?學生閱讀教材,
認真思考,特別是理解“紀傳體”通史的。
4、指導學生理解“紀傳體”通史。
講、聽
閱讀、討論、發言
聽講、看書、歸納得出結論。
四、佛教的傳入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抓出其中的要點。
2、簡介佛教的教義。讓學生思考,佛教為什麽在我國逐漸流行?妳能舉出佛教對我國影響深遠的事例嗎?
閱讀、理解、思考、發言。
通過例子,加深理解,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
五、道教的興起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找出知識點。
簡介道教的教義,讓學生談談道教傳播的原因。
說說道教對今天影響的事例。
閱讀教材。
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六、小結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3
教學後記
第23課 多姿多彩的藝術
課程標準
列舉古代書法、繪畫、雕塑、音樂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教學目標
壹、識記與理解: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並掌握先秦至南北朝時期的藝術成就:戰國編鐘,秦始皇陵兵馬俑,王羲之與《蘭亭序》,顧愷之與《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二、能力和方法:通過指導學生鑒賞戰國編鐘、秦始皇陵兵馬俑、《蘭亭序》、《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藝術作品,培養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通過對歷史文物價值的討論,培養學生歷史分析、評價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傑出的藝術成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欣賞,陶冶情趣,養成學生發現美、感受美、追求美、創造美的意識;通過對傑出藝術成就的原因分析,使生認識到人民的創造性是歷史文明和歷史進步的根本動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戰國編鐘、秦始皇陵兵馬俑。
難點:王羲之、顧愷之的書畫成就和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藝術價值。
課前準備
課前收集有關秦始皇陵兵馬俑和王羲之的故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註
壹、導入新課
問學生,有哪些同學學過美術、音樂、書法?妳們知道中國有哪些重要的美術作品、樂器、書法作品?而引入本課。
聽,集中註意力。
拉近距離,激發興趣。
二、戰國編鐘
指導學生閱讀、觀察編鐘圖,談談發現。
抽學生講知音的故事。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音樂成就。
認真觀察、閱讀。
聽或自己講
三、秦始皇陵兵馬俑
先閱讀教材、觀察書上的圖,談談有什麽感想。
教師將知識要點落實在教材上。突出其在雕塑史上的崇高地位。
看書、觀察、歸納得出結論。
四、王羲之的書法
閱讀教材,落實知識點。
仔細觀察書上的字帖,讓學生暢所欲言。
抽兩個學生來講王羲之的故事。
談王羲之的品格。
閱讀、觀察、講、聽。
五、顧愷之的繪畫
閱讀教材,找出要點。
教師講解,指導學生觀察兩幅名畫,體會之。
補充講“三絕”。
閱讀
觀察
聽講
六、拓展學習
學習與探究
學生參與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4
教學目標:
識記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的標誌、商鞅變法開始變法的時間和變法的主要內容,理解商鞅變法的原因和意義。
重點:
商鞅變法的內容商鞅變法的評價
難點:
改革與保守派的觀點分歧變法的某些措施含義及作用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壹、導入新課
看教材38頁的簡表,分析秦國在戰國前期的形勢,排在七雄的末位,但中後期秦國卻強大起來,並通過壹系列戰爭滅掉了六國,完成了國家的統壹。那麽,秦國是怎樣走向強國之路的呢?——商鞅變法(這是壹條主要途徑)
二、教學過程
(壹)秦孝公求賢(為什麽要實行變法?)
1、原因
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社會原因):鐵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標誌)。
秦國相對落後(自身原因):會盟都不讓參加,魏國侵略卻無力還擊。
2、辦法
改革內政,變法圖強,發布求賢令。(秦孝公深感落後就要挨打)
商鞅來到秦國。
理解“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二)商鞅主持變法
1、時間:公元前356年。
2、背景: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3、主要內容:
經濟上:改革土地制度——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重農抑商——獎罰分明。
政治上:獎勵軍功——論功行賞,不論貴賤;遷都鹹陽,推行縣制——強化國家管理,設31縣;嚴明法令——實行連坐法。
4、變法的影響:
觸犯了貴族利益——商鞅被車裂處死。
取得成效——連婦女兒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三)秦國的變化
1、性質:是戰國後期壹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改革。
2、成果:廢除舊制度,建立新制度;秦軍的戰鬥力大大提高;社會經濟得到發展。
3、興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鄭國渠。
(四)小結
秦國是怎樣走上強國之路的呢?
前期勢弱——秦孝公決心變法圖強——商鞅主持變法——取得顯著成果(強大)
思考: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五)板書設計
1、秦國為什麽要實行變法?
2、變法前期秦孝公采取怎樣的辦法?
社會進步(社會):鐵器、牛耕(標誌)改革內政、變法圖強、發布求賢令(商鞅)
秦國落後(自身):鄙視、挨打
3、商鞅變法的具體內容?
4、變法產生怎樣的社會影響(見小字部分)?
經濟:改革土地制度—廢除井田制觸犯貴族的利益——商鞅被車裂處死
重農抑商—獎罰分明取得成效——婦女兒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政治:獎勵軍功—論功行賞、不論貴賤
遷都鹹陽,推行縣制—強化國家管理
嚴明法令——實行連坐法
5、變法取得怎樣的成果?
6、變法成功與否?
(性質:是壹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改革)分析秦孝公變法的目的—變法圖強,
建立了新制度,軍隊戰鬥力提高,經濟得到發展。實現沒有?結論——是壹次成功的
興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鄭國渠改革。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5
壹、教材分析
本學期七年級歷史選用的是人教版教材,立足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體現時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註重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著重培養學生學習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註重啟發性,註意歷史的多方位性、多層次的聯系和知識的延伸。本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壹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使學生學會學習歷史的方法和學習技能,提高學生的自身能力。內容是從我國的遠古居民寫到的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20課。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二、學生分析
初壹學生剛從小學升入初中,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壹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欲較強,課堂紀律較好。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因此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感受到歷史學習的樂趣。
具體思路
1、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規管理,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對“學困生”既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的自覺性,更要對他們進行學法指導。
2、強化理想前途教育、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形勢教育,學生學得好,以確保考試取得圓滿成功。
3、強化質量意識,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4、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5、復習階段,要認真制定復習計劃,精心組織復習,以書為本,講清概念,提示規律,指點迷津,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的能力及速度。
6、引資料、學經驗。經常向老教師學習,經常聽課。
7、認真組織測試,強化綜合訓練,抓住學科的薄弱環節,及時補救。
三、教學任務和要求
七年級歷史教學,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即了解歷史的基本線索,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觀點,以及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
歷史教學,要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按時間順序觀察歷史發展和變化,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識活動,對有關的歷史問題進行簡要評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註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四、教學措施
1、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核心,註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
2、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學習歷史,培養發現歷史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探究學習的習慣。
3、註重拓寬歷史課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教育資源。
4、認真貫徹課程標準的精神,在傳統知識培養各種能力的同時,加強思想教育。
5、采用多種教學教學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大膽地進行改革,探索和創造,進行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6、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歷史教學活動。
7、要註意多層次、多方位的聯系,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更好的來學習歷史
8、課堂教學要貼近課程標準的要求,采用探究式、啟發式和討論式等各種成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教學模式,要加大媒體輔助教學,特別是網絡教學的力度,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9、多角度觀察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以及時進行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