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手抄報全集——清明節的文化內涵
清明節,兼具自然和人文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之壹,也是祭祖的傳統節日。“二十四節氣”是古代農耕文明的產物,它不僅對農業生產起著指導作用,還影響著古代人們的衣食住行,甚至文化觀念。“二十四節氣”最初是由北鬥七星鬥柄的旋轉方向決定的,北鬥七星是循環旋轉的,與二十四節氣密切相關。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間,北鬥七星會指向不同的方向,這也成為了古代人們判斷節氣變化的依據,即所謂“鬥柄指東,天下為春。桶柄指南,全世界都是夏天。鬥柄指西,天下秋。鬥柄指北,天下為冬”。“二十四節氣”是樹幹歷法中表達自然節律變化,確立“十二月施工”的特殊節日。歲在官支歷法中分為“十二月建”(農歷十二月或地支十二年)。“建”代表北鬥鬥柄頂端的方向,鬥柄旋轉依次指向“臘月”。在傳統文化中,支與八卦的時間方位是聯系在壹起的,陰位是後天八卦的“根位”,是歲末年初的方位,代表著結束和開始,如《易說卦傳》:“根,東北之蔔,也是萬物之始。”所以鬥柄從正東(陰位,後天八卦位)的北方開始,繞東、南、西、北旋轉壹周,稱為“歲”之壹。當鬥柄指向正東正南的“B”位時,為清明氣。清明節氣,萬物清凈,生機盎然,氣溫回升。大地呈現出春天和寧靜的意象,是郊外踏春和掃墓的好時節。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祭祖節日,屬於壹個祭祖慎終的傳統文化節日。清明節體現了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表達了人們尊敬祖先、孝敬祖先的道德情懷。掃墓就是“掃墓祭”,對先人叫“尊思時”。春秋節自古就有。清明節歷史悠久,起源於古代的祖先信仰和春季祭祀。根據現代人類學和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是對天地的信仰和對祖先的信仰。據考古發掘,在廣東英德清塘遺址發現了壹座距今壹萬年的墓葬,這是中國最早的墓葬,表明遠古先民在幾千年前就有了明確的埋葬行為和習俗意識。“掃墓祭祀”的習俗由來已久,清明“掃墓祭祀”是傳統春季習俗的綜合和升華。古支支歷的確立為節日的形成提供了決定性的條件,祖先信仰和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習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節習俗豐富,可以歸納為兩個節日和傳統:壹是祭奠祖先,二是慎終追遠。二是郊遊,親近自然。清明節不僅有祭掃、緬懷、緬懷的主題,還有踏青、愉悅身心的主題。“天人合壹”的傳統觀念在清明節得到了生動的體現。清明節經過歷史發展,融合了唐宋寒食節和上巳節的習俗,將多種民俗融為壹體,具有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清明節手抄報全集2。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豐富有趣。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慢跑、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壹系列習俗和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冷食冷餐對人的傷害,我們都參加壹些體育活動來鍛煉身體。所以,這個節日是壹個有特色的節日,既有悲傷的淚水去掃墓,也有踏青的歡笑。
1,掃墓祭祖的習俗
在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祖先早已成為習俗。唐代以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清明節掃墓祭祖成為壹種延續的節令傳統。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詩中寫道:“鳥鳴昏樹,誰哭?風吹曠野紙錢,古墓春草滿。李唐花映白楊樹,滿是生死離別處。”神秘的沙漠和沈重的春天在哭泣,黃昏和黃昏下著雨的人們卻回家了。"宋代詩人高句麗曾在壹首詩中描述:"南北丘多墓田,清明各不同。紙灰飛成白蝴蝶,淚染成紅杜鵑花。"日落時分,狐貍的墳堆上,壹滴也沒有到達酒泉!"即使在今天的社會,在清明節前後,人們仍然有去墳墓祭奠祖先的習俗:拔除雜草,擺放供品,在墳墓前焚香祈禱,焚燒紙錢和金元寶,或者幹脆獻上壹束鮮花,以表達對祖先的懷念。
2.慢跑的習俗
清明節的時候,正是春回大地的時候。人們利用了這個好處,在掃墓之後,全家老幼在山野鄉村玩得不亦樂乎。回家後,他們順手折了幾根樹枝,戴在頭上,開心極了。有些人在清明節期間,在郊區遠足時,故意去大自然中欣賞和欣賞生機勃勃的春光,並表達他們自嚴冬以來的停滯感。這種郊遊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它的意思是踩著草,在鄉下玩耍,看春光。
清明節前後是踏青的好時機,因此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古代女性平日不能隨便出門,清明節掃墓是難得的機會。因此,在清明節,女人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壹種說法叫“女人的清明年”。
3.插柳的習俗
清明節是柳樹發芽,煙綠的時候。有折柳、穿柳、插柳的民俗。人們外出郊遊時,順手折下壹些柳條樹枝,可以拿在手裏把玩,也可以編成帽子戴在頭上,或者帶回家插在門楣和屋檐上。諺語中有“清明不穿柳,美人成明眸”和“清明不穿柳,死後翻黃狗”的說法,可見清明折柳是舊社會非常普遍的習俗。據說柳枝有辟邪的作用,所以它不僅是壹種時尚的裝飾,也有祈求辟邪的效果。也可能與過去寒食節用柳枝討新火的習俗有關。今天看來,隨意折柳枝是對樹木的壹種損害,不應該提倡。
清明節插柳種樹的習俗,相傳是為了紀念發明各種農業生產工具,嘗遍百草的神農。另壹方面,據說介子推死時所持的柳樹後來復活了。晉文公給它取名為清明柳,並把它折成壹個圓圈戴在頭上。這種習俗後來被介紹給了人們。雖然典故來源不同,但這些習俗還是離不開人們春回大地的喜悅。
4.清明娛樂的習俗
除了上述掃墓祭祖、踩草插柳的習俗外,清明節還有大量千百年來壹直為人們所喜愛的純娛樂性習俗,如鉤掛、放風箏、蕩秋千、射柳、蹴鞠等,這些都曾風靡壹時,如今已不多見。
5、掛鉤的習俗
“鉤”是壹個古老的名字,但它實際上是壹場現代的拔河比賽。相傳春秋時期,楚國為了進攻吳國,用拉鉤運動來增強人民體質。它主要是以壹根麻繩為基礎,兩端分成許多小繩。比賽時,以壹面大旗為界。壹聲令下,雙方用力拉繩,鼓聲和音樂壹起響起。雙方歡呼吶喊,好不熱鬧。
6.放風箏的習俗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歡的活動之壹。古人認為,如果有人生病了,可以在風箏上寫下或畫下自己的病情,用細繩將風箏系在空中放飛,讓它飛到天上,剪斷纜繩,疾病災難就會隨著風箏飛走。後來,風箏逐漸發展成為壹種流行的郊遊娛樂。
阿清作家潘榮弼在《景帝歲時紀昇》中寫道:“清明掃墓時,全城男女從郊區蜂擁而出,扛起箱子,車輪相向。每人帶壹個風箏線軸,祭祀完了,放在墳前會更好。”古人也認為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賈青錄》說:“春之風自下而上,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斷鷂”之諺。“在古代,放風箏不僅是壹種娛樂活動,也是壹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釋放他們的口臭。所以在清明節放風箏的時候,很多人會把自己知道的災害都寫在紙鳶上。當風箏飛得很高時,他們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走,象征著他們的疾病和汙濁的空氣已被風箏帶走。
7.蕩秋千的習俗
斯溫最初被稱為“錢球”。據傳,秋千是春秋時期由北方民族山戎人齊桓公傳入的,漢代以後成為清明節和端午節、寒食節等節日的民間遊戲。起初秋千是用繩子做的,用手蕩,後來發展成木架,上面掛兩根繩子,下面綁壹個十字板。
南北朝時流行搖擺戲。《荊楚紀年》記載:“春天,壹根長繩掛在壹棵大樹上,壹個秀才和壹個女子坐在上面推,叫做蕩。”蕩秋千是唐代非常普遍的遊戲,它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清明節隨處可見秋千,清明節在元、明、清三代被定為秋千節,秋千也被安裝在宮殿裏供皇後、妃嬪和宮女玩耍。
今天的公園和遊樂場仍然有秋千供孩子們玩耍。
8.射柳的習俗
射柳是壹種練習射箭技術的遊戲。據明代記載,把鴿子放在葫蘆裏,然後把葫蘆高掛在柳樹上,弓射葫蘆,鴿子飛出來,以飛鴿的高度來判斷勝負。
9.蹴鞠的習俗
除了祭祖和掃墓,清明節還有各種戶外活動,如遠足、郊遊、蕩秋千等。在祭奠緬懷之悲的同時,也將賞春的氣氛與歡樂融為壹體。在這些活動中,“蹴鞠”是壹項非常有趣的活動。足球的前身蹴鞠是用皮革做的,裏面塞滿了羊毛。相傳蹴鞠早於商朝就已存在,戰國時期就流入民間。到了漢代,它甚至被用在軍事上練習武術,並被列入藝術書籍。
“蹴鞠”的意思是用腳踢球。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古都臨淄。唐宋時期最為興盛,經常出現“壹天球不掉”“球不離腳,腳不離球,華亭觀戰,千人觀戰”的場面。《宋太祖蹴鞠圖》描繪了當時的情景。杜甫在《清明》詩中寫道“蹴鞠十年遠,萬裏蕩風俗同”,這也說明了當時蹴鞠活動的普及。在“中庸”的傳統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漸從對抗性比賽演變為表演性比賽。清代史書中關於蹴鞠活動的記載很少。
近年來,蹴鞠熱在蹴鞠發源地淄博再度興起。很多市民都參加了,既鍛煉了身體,又傳承了2000多年的民俗。
10,鬥雞的習俗
在古代,鬥雞比賽盛行於清明,鬥雞始於清明,壹直持續到夏季至日。中國最早的鬥雞記載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蔚然成風,不僅民間如此,皇帝也不例外。比如唐玄宗最喜歡鬥雞。
11,蠶花節的習俗
蠶花節“蠶花節”是蠶鄉特有的民俗文化。在過去的清明節期間,這項民俗活動在吳彤、烏鎮、崇福、洲泉等地舉行。其中,洲泉的A?vagho?a廟和青石的雙廟最為壯觀。A?vagho?a寺,位於洲泉鎮西部,在當地被稱為“寺中之王”。每年都有很多活動,有迎蠶神、搖快船、臺閣鬧事、拜香凳、打拳、打龍燈、擡桿、唱戲等。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大部分在船上進行,很有水鄉特色。近年來,烏鎮石翔的活動中,只有見蠶神、踩白舟、擡竿等少數項目,有很大的潛力可挖。
12,拔河的習俗
早期叫“拔河”,唐代叫“強鉤”。它是春秋末期發明的,開始在軍事上盛行,後來在民間流傳。唐玄宗年間,清明節舉行大型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就成了清明習俗的壹部分。
清明節手抄報全集三首經典的清明節古詩。
清明節
唐杜姆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問當地人哪裏買酒省心?牧童笑而不答杏山村。
清明節
唐宋文誌
馬上遇寒食,已是暮春途中。
可憐江,我看不到羅橋人。
北極惜賢主,南瓦為諸侯。
舊園斷腸處,柳條日夜新。
清明節
唐漢坳
暮春時節,長安城內處處歌舞,落花無數,寒食節的東風吹在皇家園林的柳樹上。
夜幕降臨了,宮殿裏忙著點蠟燭,煙霧飄到了王子和侯爵的房子裏。
清明之夜
唐·白居易
清明節的夜晚,微風習習,月光朦朧,用碧玉做成的欄桿和紅磚砌成的墻是省長的住宅。
獨自走在迂回的歌聲中,遠遠聽不到花開的聲音。
門就是那個東西。
唐章吉
耕者為舟呼喚愛,春草青青萬頃田。
試試去午門看郡國郭,清明有新煙。
清明節
王松玉橋
我在沒有花,沒有酒可以喝的情況下過清明節,這樣孤獨和貧窮的生活,就像寺廟裏的和尚壹樣,壹切對我來說都很壓抑和孤獨。
昨天從鄰居家討論新火種,到清明節的早些時候,在窗前照明,坐下來學習。
蘇堤是清明之物。
武松威信
梨花在明處開,遊子在春天出城。
黃昏時分,歌聲收拾停當,萬柳歸壹鶯。
在郊區做事就是做事。
宋·程顥
芳草萋萋芳草萋萋,春意繞山。
興追紅過柳巷,因流水而坐帝姬。
別和酒說再見,免得風變紅。
再說,今天是清明節,而且還碰上了好天氣,很適合遊玩,但不能離開。
清明節手抄報全集,清明節作文。
在我的記憶中,清明節是壹個莊嚴而溫馨的節日。當柳樹穿上淺綠色的裙子。當桃花和杏花向我們張開笑臉。當春天天空晴朗,空氣清新時,清明節就到了。
我的父母是在壹周前被爺爺奶奶告知什麽時候“辦”清明節的,爺爺奶奶早就準備好了祭拜祖先的“禮物”,壹大堆俗稱“大糊紙”的紙,壹筐“金元寶”(這當然不是真的金元寶,而是用壹張金色的紙做的),還有很多和真錢很像的“錢幣”,比較有意思。
每次“辦”清明節,我們團裏總有很多人,七大姑八大姨浩浩蕩蕩從家裏出發去鄉下。成年人到了墳前總會有壹段時間感到嚴肅和悲傷。奶奶到了曾祖母的墳前,會流幾滴眼淚。大人們在墳頭上擺了豐盛的飯菜,倒了酒,然後燒了“冥幣”和“金元寶”,說他們的祖先有足夠的錢在另壹個世界消費。真不明白他們是怎麽“花”這些“錢”的。
然後,我們有秩序地輪流在墓前跪拜磕頭。其實我大部分都不知道是誰在低頭。大人們聊起往事,有的揭露彼此小時候的故事,常常讓我捧腹大笑。
我們壹路走著,向我們的祖先致敬。有時候我們看到他們的墳前都是荊棘,墳墓裏也沒有“條幅”。大人會讓我們小孩子拿壹個插上,因為據說沒人來祭拜,墳裏的人會被墳裏的人嘲笑欺負。
森林裏很安靜,我能聽到各種各樣的鳥兒在歌唱,還有松樹的沙沙聲。路邊開滿了不知名的野花。我壹會兒看這個壹會兒摸那個,好開心!
接下來,我將跟隨大人們去拜訪在世的長者。我們帶著禮物挨家挨戶上門,那些長輩早就知道了,都出來迎接我們。壹時間,他們充滿了歡笑和興奮。有壹位曾祖母九十多歲了,牙齒都掉光了,還拄著拐杖自己走路,身體還挺結實。
路上,車來車往,我認得那些車牌,有些是從很遠的地方來的。
清明節,長輩掃墓祭祖。我們的孩子去踏青,春遊,卻是和親人團聚的快樂時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