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頻繁出現在港片中的茅山道士,歷史上有真實的原型嗎?

頻繁出現在港片中的茅山道士,歷史上有真實的原型嗎?

上世紀80年代,香港電影開創了壹種新的類型,叫做“奇幻功夫片”。這類以神鬼、功夫喜劇為題材的電影壹時名聲大噪,《僵屍先生》、《壹眉捕人》等大片讓林正英的“茅山道士”形象冷門。而香港電影中的“茅山道士”當然只是電影文字描繪的藝術形象,多是想象出來的。那麽老港片中頻繁呈現的“茅山道士”的真實原型是什麽呢?

“茅山道士”與香港民間宗教文化

香港的民間宗教文化具有濃厚的地域色彩,除了正統的儒釋道之外,還生動地吸引著南油、劉仁、茅山等中央教派的信眾。他們不同於普通意義上的宗教神職人員,被學術界稱為“民間儀式專家”。他們的儀式是道教、佛教和民間信仰的混合體,帶有巫術成分。

影片中,林正英頭戴黑瓦圍巾,頭戴帽子,身穿黃海清或雙排扣長袍,這是民間俗稱“易南佬”的典型服飾。這種形象在香港當代寺廟中還是很常見的。影片中林正英施法非法驅鬼的情節屬於另壹種“茅山法師”法術。

流傳於新界北部的《道教千古傳》壹書說:“他的習性,或是黃冠宇,或是鬥星巫,或是在茅山演戲,或是設煞。這些魔女都尊老君為道長。”

當然,他們都被稱為崇道的老領主,只是出處不同而已。學者黃冠宇是指道士,而表演法帽山的人和設置邪靈的人是指巫師。本來三者界限分明,但在香港復雜的民間宗教文化背景下,教派差異很多,連當地人都無意區分身份。影片中的“茅山道士”理論上並不是道士,而是角色組合後多重身份的產物。

雖然“茅山道士”的形象與“南壹老”相同,借用了道士的身份標簽,但主要表現的是修行茅山佛法的法師,人們稱他們為“茅山法師”或“茅山法師”。這裏說的茅山法是民間巫術的壹個流派,和正派道教的茅山上清派不是壹回事。

巫術中的“茅山法”。

在民間,茅山壹般寫成“茅山”或“茅山”,他們的教派稱為茅山派。20世紀30年代,人類學家和民族學家在兩廣瑤山地區考察時發現了茅山派,引起了漢學家的關註。盛行於兩廣的茅山教,與福建廬山教、湖南梅山教淵源頗深。這些民間巫術宗教通常被稱為“法教”、“師教”。巫術的施行者被稱為“功大師”和“端功”,即古代文獻中所說的“武大師”。福建建陽的龔師傅甚至自稱“巫術弟子”。

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在區分巫術和宗教時,提出“巫術是壹種適用的技術,壹切行動只是達到目的的手腕”。巫術是壹種準宗教現象,但巫術(或巫術)不同於其他宗教。

巫術大師們並不宣揚經典和教義,而是控制巫術,為普通人提供超驗服務。他們在古代農業社會的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巫術是中國傳統社會中士大夫文化和大眾文化之外的壹種神秘文化。長期隱藏在社會底層,被政府打壓。《大明律》中指出“凡欺邪靈,法術水,助鸞祈聖,端公與太平洋者.....應該用左翼混亂的手法”用合法的手段來遏制茅山法之類的巫術。

但明代也有反映巫術作品的小說《海上遊記》,全稱是《蛇海新刻遊記》。書中試圖將巫術與三教並列,稱“自天地開辟以來,民眾以儒、釋、道、巫術定居並傳播於世”,反映了巫術文化在民間社會的影響。

在《海上遊記》中,廬山法和茅山法被認為是巫術中的正邪兩派。書中描述的廬山和茅山都是神話世界中的神奇勝地,不是理論上的,當然也不會指道教中的茅山。

漢族移民傳播後,廬山、茅山、梅山等巫術也在南方少數民族中廣泛傳播。在瑤族、壯族、侗族、仡佬族和畬族的傳統文化中,巫術占據著中心地位。比如畬族的“開山祖圖”,就畫有他們祖先的“茅山學法”的內容,這也是自宋代以來的漢族。

道教茅山中的“上清道人”

道教茅山上清派是指以江蘇句容茅山為中心的上清派。南嶽之妻魏為上清派第壹代宗師,有“山中宰相”之稱的陶弘景為第九代宗師。他常居茅山,在此設道觀,講授上清派經典,使茅山成為上清派的活動中心,名聲大噪。東晉興寧二年(364),魏夫人首次將《上清經》授予瑯琊王司徒的謀士楊。

興寧三年(365年)起,神仙來到武將史家中講學,壹種全新的宗教思想在夜幕下的天啟活動中誕生。南朝隱士陶弘景先生將茅山的訓示內容收集整理成書《道理誥》,嚴格記錄了先軫留下的高潔多彩的文字,被司馬旭等西方學者稱為“茅山的啟示”。

那麽賽道上的上清道人應該是什麽樣的形象呢?

上清派是唐代道教的主流,有茅山、天臺山等分支。天臺山迎儀節的道教學習經歷,可以算是上清道人的人生標桿。7歲出家,65,438+03歲出家。從65,438+05歲開始參加鄭藝詠,32歲進入上清經,獲得了唐代最高道長的職位。他壹生學習三孔經並獲得相應法律地位的過程,與今天的學位制相似,但與電影中練就驅魔功力的“茅山道士”大相徑庭。

因此,在六朝體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茅山上清派,與民間社會流行的巫術茅山教毫無關系。因為影片的強大影響力,壹些觀眾陷入了是非混雜的尷尬境地。

古代小說筆記中的“茅山石”

此外,歷代文人的《聊齋誌異》和筆記中也記載了許多“茅山大師”的故事。他們可以依靠各種禁咒治愈鬼魂,驅趕狐貍。當然,他們寫的是神秘莫測的世界裏的奇聞異事,但更能反映人間世,這或許是香港靈異奇幻功夫片創作的思想淵源。但在古代小說中,控制茅山法的人指的是師者和法師,有時也叫法師,當然不是指茅山的上清道人。據宋代洪邁的《簡毅誌》記載,當時有壹位居士,修行茅山佛教。雖然他不是道士,但李百姓稱他為“譚大師”。

。據說在江西省德興縣,壹只老狐貍變成了人形,變成了老黃漫的樣子。他經常去看望在外面犁地的兩個兒子。故事的結局令人尷尬。老黃漫被兩個誤認為狐妖的兒子殺死了。最後,譚師傅出現了,讓假扮成老的狐妖出現,把他撲殺了。

明代湖南人蔣盈科也講過壹個故事,說他的家鄉有壹個叫李四的巫師。他所學的茅山佛法,大部分都是有害的,“試壹試”可以合壁,酸酒,斷繩。有壹次,他用巫術挑逗壹個走路的女人,女人的裙帶關系突然自動褪去。後來他才知道這個女人是他女兒,成了笑柄。

清代紀昀的《嶽薇草堂筆記》也描述了茅山大師與狐妖的故事,這與官場索賄行為十分相似。壹戶人家患了狐貍精後,聯系了壹個茅山師。當他準備出發去驅趕狐貍時,遇到壹個自稱是狐貍朋友的老頭,付了高額的賄賂打通茅山師,阻止他驅趕狐貍。貪婪的茅山師傅拿到錢後並沒有罷手,而是用“雷斧火獄”相威脅,時不時到處向狐妖索要金銀。最後,不堪忍受的狐貍偷走了他的手印,這讓他自殺了。

對於普通人來說,影視作品和世俗小說的影響力顯然遠大於宗教經典。所以,在理想生活中,人們常常會問,真的道士能不能按照老港片中“茅山道士”的虛擬形象“捉鬼降魔”。面對這樣的問題,道士們不是無言以對,就是諷刺。

  • 上一篇:七夕朋友圈婚紗照復印件(精選99句)
  • 下一篇:王冰冰傳統服裝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