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湖南有哪些劇種?

湖南有哪些劇種?

以長沙、湘潭為主要中心的湖南省地方劇種之壹,曾被稱為“長沙湘劇”,也唱出高音、低音、昆曲、亂彈四種曲調。

湘劇劇目豐富。有1155播放。其中聲音高且亂的劇占98%以上。湘劇的傳統劇目很多來源於宋末南戲、元雜劇和明清傳奇,也有少數是藝術家創作改編的。曲調高亢的《四大故事》、《六大故事》是演出時間最早、保留時間最長的代表劇目。“四大戲臺”是《神仙傳》、《目連傳》、《西遊記》和《仲晶傳》,每個戲臺都可以演出五到七天。六大記錄是金印,筆記,白兔,月亮崇拜,柴靜和琵琶。隨機劇《八大連臺》、《十八江湖書》、《三十六院》是經常演出的劇目,觀眾耳熟能詳。

湘劇傳統劇目有清代王船山的《端午》、楊恩壽的《袁譚六首》,其中《桂芝香》和《再來》受到清代劇評家吳梅的高度評價。《桃花源記》、《馬坦帖》、《醴陵坡》取材於湖南當地歷史和民俗,都有壹定的社會影響。建國後,依靠老藝術家和新藝術家的合作,湘劇豐富的遺產得到挖掘和整理,上演劇目從200多部增加到400多部,及時搶救了320多部即將失傳的劇目。主要加工整理了《拜月》、《追魚》、《撲克》、《記水》、《金丸》、《玉簪記》、《黃反五關》、《金沙灘》、《六郎斬》、《百花公主》等60余部劇目。

湘劇的高腔源於益陽腔。早在明代嘉靖(1522-1566)年間,徐渭的《南詞概論》就記載了益陽調在北京、湖南、福建、廣東等地廣泛使用。益陽戲傳入長沙後,通過“誤用地方方言”、“沿襲地方風俗”,並融合了龔戲等地方音樂,轉化為湘劇高腔。從《仲晶傳奇》等老牌連臺劇高低杠合演的情況來看,後者出現的年代和前者差不多。

昆曲傳入長沙的時間稍晚。據《長沙老狼廟班排》記載,康熙三年(1664)、清六年先後成立了既唱高腔又唱昆曲的長沙府秀班、老任班。蔣作於乾隆二十年(1755)至二十八年的《瀟湘聽雨記》中,記載了湖南調遣使楊為官,表演昆曲《三多》。這壹時期正是昆曲傳入長沙的時期。高與昆的同臺演出,直接影響了高腔音樂和表演藝術的發展,使其從壹部強調大鑼大鼓的武俠劇,轉變為壹部也唱小鑼小鼓的文藝劇。當年,老任和班保、杜三等唱高腔戲,如《趕潑粥》、《獵回書》等,也吸收了昆曲表演中許多優美細膩的做工和舞蹈,在當時壹度名聲大噪。同治、光緒年間(1862-1908),昆曲逐漸衰落,退出湘劇舞臺。光緒三十壹年,長沙人葉德輝在《鶴門觀劇詩》中寫下“昆山近,無人能及,故尋白石翁之源”壹句,道出了當時湘劇中昆曲的處境。

隨機彈也叫“南北路”。其起源尚無定論,但湘劇吸收了徽班的《大場樂聖》、《偷雞》等壹系列劇目,稱其曲調為安慶調。其他則屬於花部的安慶,如水淹七軍、龍虎鬥、路遙知馬力、王湘哀、李達庚和被困的曹福。

徽班起源於秦腔的如意鉤鎖雲囊,後傳至湘劇班。此外,湘劇還吸收了漢劇的《楊勇》等劇目,這說明湘劇的早期起源與徽劇、漢劇有壹定的關系。隨著南北路調的傳入,湘劇中開始出現高亢混亂的劇目,如《金丸記》中的“盤盒”唱高亢調,“考扣”唱亂調。因為高和欒同臺,可以取長補短,互相促進:高強吸收了導演的作品和武功;隨機彈受高音唱法影響,形成了長時間的行雲流水,如《斬李廣》中的48首《不再》,以及《季承開著車》中的24首《窮老爺》,使湘劇的唱腔和表演藝術都向前邁進了壹步。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京劇已流入長沙。4年後,又有18位京劇藝術家參加了長沙湘劇班,同臺演出。湘劇藝人借鑒了難度較大的京劇,在演唱中吸收了壹些花腔。

縱觀湘劇四種聲腔的演變,大致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湘劇起源於明代,至清代中葉,逐漸形成多聲腔劇種,歷經變遷,形成以高腔、亂彈為主調。康熙年間,其班社多唱高亢曲調,或兼高、,如伏秀班、老任班、仁和班等。乾隆年間,班社逐漸增多,如以唱昆曲為主的打浦青班,瀏陽、醴陵等地出現了由九人組成的“案班”(見《乾隆醴陵縣誌》“風俗”篇)。那時候。長沙、湘潭等地建有老狼廟,乾隆末年設立了九麟科班。道光年間建立仁和班,以亂彈為主。同治、光緒年間,階級社團興盛。到宣彤元年(1909),長沙有仁和、清華、春臺、仁壽、同春五個班,湘潭有永和、清河,瀏陽有慶生,寧鄉、益陽有大觀、福林。到建國前夕,湖南湘劇共有21個班社。從道光年間到建國前夕,共辦了28個班,開設了60多門課程,分布在長沙、湘潭、瀏陽、醴陵、茶陵等地。其中始於道光後期的五雲理學班,課程最長,歷經數十年,培養了400多名藝人。後來又有了三原、華興等比較有影響力的階層。1920之後成立的福祿、九如、伏羲等坤班,是專門培養女藝人的機構,至今已有十余年歷史。?

清同治、光緒年間,湘劇有1000多個劇目,內容豐富:有來自北方雜劇的劇目,如《單刀會》、《打虎》、《指路歸途》;有早期益陽調的劇目,如《目連傳》。有益陽、慶陽的劇目,如琵琶、白兔、金印等。還有《三國演義》、《水滸傳》、《楊家將》、《三十六院》等大量南北路劇。經過演出實踐的風風雨雨,傳統劇目682部,其中以羌戲為主的劇目有500多部,以高戲為主的劇目有近百部,以聯臺大為主的低牌劇目有200多部,但獨立的只有少數,以昆曲和雜調為主的劇目也很少。

辛亥革命和抗日戰爭時期,產生了大量宣傳革命、抵抗侵略的創作劇目。最具代表性的有《慈恩銘》、《廣州血》、《東北角》、《血濺沈陽城》、《新會喬媛》、《旅伴》等。自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增加了許多新的戲劇。來源如下:1 .移植劇,如《白毛女》、《血淚復仇》、《陳三五娘》、《生死卡》;第二,改編整理傳統劇目,如《拜月》、《追魚》、《花公主》、《金丸》;三、新編古裝劇和現代戲劇目,如《文天祥》、《巴蠻子》、《園丁之歌》、《郭亮》、《相超》、《黃金家族三鳳》等。

抗日戰爭爆發後,65438年至0938年,田漢在長沙舉辦戰時戲曲訓練班,曾組建7支湘劇抗敵宣傳隊,活動於湘南、廣西桂林等地。抗日戰爭時期,羅玉婷、吳紹之、陳少藝等壹大批湘劇著名演員在戰爭中犧牲。湘劇中的業余組織叫“社”,又稱“票房”,成立於清朝光緒初年的長沙。後來“閑歌會”更加完善。出版了《湘劇考》和《復興戲源》兩種刊物,收集和校訂了30多集湘劇傳統劇本,400多部劇目。湘潭還有如意堂等業余演出組織。新中國成立之初,湖南省軍區洞庭湘劇工作組成立。1960年轉制為湖南湘劇院,長沙、湘潭、益陽、茶陵、株洲等地也成立了湘劇專業演出團體。湖南湘劇院於1969年並入湖南湘劇團,1980年恢復原建制。

由於湘劇長期在省會長沙演出,視野相對開闊,藝術交流也相對多於本省其他兄弟劇種,所以在表演藝術上的創新是走在潮流前面的。另外,省會長沙人文氣息濃郁,觀眾文化水平較高。清同治、光緒以後,王先謙、王嫣蕓、楊恩壽等知識分子對湘劇給予了極大的關註,並對戲劇和演出進行了評論。特別是清末民國時期,長沙湘劇藝人受到新文化思潮的影響,藝術保守思想相對較少。因此,出現了壹批經常在湘劇中表演的劇目,其表演水平提高很快,達到了精雕細刻的水平。

目前,由於現代文化的沖擊,湘劇與觀眾的關系越來越弱。再加上資金匱乏、人才流失等問題,湘劇生存面臨嚴峻形勢,值得有關方面重視。

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湘劇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湖南古畫戲邵陽古畫戲起源於清乾隆、嘉慶...雲南花燈源於中原,起源於明代或更早的民間“社火”活動...贛南采茶戲形成和發展於贛南客家的搖籃,是客家先賢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

湖南古畫戲是古畫、花燈戲等湖南地方劇種的總稱。湖南古畫戲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它經歷了壹個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從民間歌舞到對古畫,直至能演完整部戲劇。湖南古畫戲曲聲腔的發展是以地方民歌、山歌、哼歌為基礎,發展成幾種基本聲腔,用於情節簡單的戲劇。後來由於戲劇情節的復雜性和表達人的思想感情的要求,原來的曲調變成了節奏不同的曲調,可以表達不同的情感,適合男聲或女聲。從音樂發展的角度看,古畫資深戲曲藝術家(民間作曲家)根據戲劇內容的需要,運用“壹曲多變”的規律,創作了許多曲調。也有說是用壹些生動的語言總結出壹套曲調發展的技法,如“變技法”、“變尾”、“變骨”、“上翻”、“下翻”、“撕或擠板眼”,實際上是通過變調、變調、調式變換、音程移位、節奏擴大或壓縮等手段創造出來的。所謂“變術”,就是調制和變奏的結合;“換尾”和“換骨”就是換調式和骨幹音;“向上轉”和“向下轉”是向上和向下的區間移位;“將板眼壹起撕裂或擠壓”是節奏的擴張或壓縮。同時,他們還吸收了外省或外省的其他民間音樂和其他戲曲,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在古畫戲曲的早期,只有半職業的階級俱樂部在農村進行季節性的演出,他們在農忙之余從事藝術。過去,由於古畫戲受到封建迂腐勢力的歧視和取締,古畫地方劇團都以演出地方流行劇目為幌子,被稱為“半戲班”或“半戲半調”、“陰陽隊”。各地有400多個古畫戲曲傳統劇目。新中國成立後,湖南省花鼓戲蓬勃發展,不僅整理出《劉海劈柴》、《打鳥》等傳統劇種,還創作了《雙食送》、《忙嫂》、《三裏灣》等多部現代劇種。《打鑼》、《灌鍋》、《送外賣路上》、《野鴨島》等都被拍成了電影。

湖南古畫戲共有300多個曲牌,根據曲牌結構、音樂風格和表現手法的不同,大致可分為四大類:1、川調、2。鑼調,3。洞調(即石弓調)和4。小調。川調起源於民歌和民謠。按調式可分為宮調式和於調式兩種。宮調式重六聲,於調式重七聲,帶有特別濃厚的戲曲氣息。鑼腔起源於哼歌和勞動號子。原來只有鑼鼓、嗩吶伴奏,人聲助唱尾腔,故名鑼腔。現在這種扶腔形式已經基本取消了。洞腔,起源於師道之樂,也叫師腔。川調、鑼調、窯洞調統稱為正統調,正統調的結構比較方正,多以“對仗”或“連合”的形式反復使用。小調是壹些原始的民歌、民謠、都市小調、弦樂小調,表達的是樸素的情感。壹些小調有了很大的發展,可以表達多種情緒,並被納入正常的曲調中。

古畫戲曲的表演藝術樸實、生動、活潑,小醜、肖丹、蕭聲的表演仍是最具特色的。大多是為了表達勞動生活。湖南花鼓戲來源於勞動人民,豐富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和娛樂。

它的特點是將多種藝術形式聚合在壹個標準中,體現在* * * *的共性上。..

  • 上一篇:消防宣傳策劃方案
  • 下一篇:煤化工產品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