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1,“大同”思想的核心內容,有什麽積極的現實意義?

1,“大同”思想的核心內容,有什麽積極的現實意義?

春秋時期,周朝王室衰落,諸侯紛爭不斷。在這樣的年代,人們自然向往和諧,希望戰爭停止,國家和平安寧。孔子認為這是禮崩樂壞、政治失序帶來的惡果。他總結歷史,反思現實,提出了壹系列思想,形成了他的儒家學說。孔子希望整頓社會秩序,恢復古代聖王的統治。他對社會政治的終極追求是“大同”的社會理想。孔子“大同”思想的記載見於《孔子家語·禮記·李雲》壹書。過去,人們常常以《禮記》為依據談論孔子的政治理想,因為他們對孔子家庭故事的記錄存有疑慮。其實仔細研究,不難發現《禮記》的記載經過漢人整理改編後非常明顯。相比之下,孔子家族故事的記載更加真實可靠。[2]根據孔子家語,孔子的“大同”理想表述為: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拔人才和能力,堅持信仰,修復和諧。老朋友不僅是親人,還是獨子。老了,強了,有用了,寡了,孤獨了。如果貨棄於地,沒必要藏在自己身上;妳不需要成為壹個男人去恨他。靠奸詐求封閉不好玩,偷賊也不好玩,所以外人不封閉。稱之為大同。孔子認為“大同”是指大道實行的時代。在這樣壹個時代,天下為民所有,人民選舉出來治理,人民坦誠相待,和睦相處。所以,人們不僅愛自己的父母,也關心自己的孩子,讓所有的老人都能安享晚年,讓所有成熟的人都有用武之地,讓那些失去丈夫或妻子、父母和殘疾的人都得到很好的支持。人們討厭財產被丟棄在地上,被浪費,但不壹定是自己的;恨的力量不是出於自身,而是不壹定對別人起作用。所以勾心鬥角無法施展,搶劫盜竊叛國都不會發生,出門不用關門。過去人們不相信家語,孔子的社會理想也總是建立在《禮記·李雲》壹章的基礎上,這就導致孔子“大同”的說法失去了真實性。在這篇文章中,與《禮記》和《李雲》相比,孔子的故事更加簡單真實。孔子沒有講三皇五帝,也沒有講“小康”。認為孔子主張回到“原始* * *生產主義”時代,認為孔子是倒退的觀點是錯誤的。孔子理想中的“大同”社會是指夏商周“聖王”時期,而不是壹般認為的所謂“三皇五帝”。孔子所說的“大道之行”時代,特指禹、唐、文、吳、成王、時期。在孔子看來,三代“聖王”之後,就是大道隱世之期。孔子認為“大同”是壹個曾經存在的社會,它存在於聖、唐、文、吳、三朝。孔子認為這是壹種非常理想的社會狀態。“大同”與“通”,鄭玄在《禮記·李雲》中說:“通,猶與葉,。”鄭玄對“和”與“平等”的解釋非常正確,“大同”社會是人類“和諧”的理想狀態。據《論語·魯茲》記載,孔子也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裏的《論語》中的“通”是壹種無原則的收斂,與“和”不同。但這並不意味著“通”與“和”的矛盾,而只是說明“通”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是“和”。在孔子關於“大同”的論述中,處處可以理解為他在詮釋或描述壹個“和諧”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裏,“聖道”大行其道,天下為公,社會管理者唯才是舉,才華橫溢;人們和平相處,互相扶持;沒有互相爭鬥,各盡所能;每個人在社會上的生活都能得到保障,壹切都能物盡其用。人盡其才,賊不做,夜不閉戶。顯然,沒有“和諧”,就沒有這壹切,人們就無法相互扶持,就沒有大家的立足之地,也就沒有有序的社會氛圍。可以說,每個人都希望生活在這樣壹個和諧的社會中。孔子的大同理想是社會繁榮前提下的和諧,不同於很多小國寡民的社會政治觀。先秦時期,諸子百家都有自己的政治主張。比如道家提倡的是小國寡民的模式。《孟子·滕文公》第壹書中記載,農民家庭代表人物徐行的理想是“聖人民宜耕而食,宜以食治之”;《廖偉子》記載,廖偉提出的軍事家的任務是“使民無私”,認為“民之無私則天下壹家,無私則私耕私織,* * *則寒,* *則饑”;《墨子》記載,墨家主張“各盡所能”,“恃其力者生,不輸其力者不生”;魯《春秋》記載了聖人的平等思想,說“公平天下。”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歷朝歷代的追求。但是,社會的公平正義應該建立在物質財富對人們基本生活的滿足上,而不是僅僅建立在片面的“公平”上,但是* * *冷* *餓並不是真正的和諧。這就是孔子的理解。他想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卻不認同狹隘的“公平”。否則就談不上“老有所養,強有所用,寡有所孤”。孔子也講過“窮”和“寡”。《紀論語》記載:“丘亦聞有國有家者,不患不均,不患貧。沒有貧窮,沒有貧窮,也沒有和平。如果丈夫如此,那麽遠的人不肯接受,那麽自修德行。來了就安全了。”孔子認為,封了國封了地的人,最重要的是註重平等和安定。因為妳平均起來不覺得窮,不覺得和諧的人少,穩定沒有危險。孔子說,重在“國有人”,他們富於治國安邦的責任。孔子說“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憂”,但他未必肯定“寡”和“貧”。相反,孔子實際上否定了“寡”和“窮”,因為他以此為參照來解釋“不平等”和“窮”,在孔子的論證邏輯中,“不平等”和“不安”是相互關聯的,“不平等”往往導致“不安”。孔子說“無人窮,無人寡,無人和”,其中的“平等”就是財產的分配。要取得好的結果,各方必須處於“和諧”的狀態,這樣才能消除動亂的根源。可見,“平等”原則實際上是壹種“和諧”原則,以“平等”治國就是“和諧”孔子的大同思想追求的不是局部的和諧,而是整個社會的和諧,這壹點很重要。根據孔《禮記·李雲》中的解釋:“凡‘大同’者,皆自然,故稱‘大同’。”孔子有治國平天下的胸懷,從中他的思想影響了中國無數的人。比如晉代的陶淵明就曾經虛構了壹個世外桃源。他描述說:“當森林耗盡它的水,它將得到壹座山...這裏有肥沃的田地和美麗的桑竹池,交通也與眾不同。其中,男人和女人穿得像陌生人;頭發耷拉著,我開心。”這是陶淵明理想中的和諧社會,其中既有孔子思想的影子,也有道家的思想因素。顯然,這種超脫雖然有著對美好生活的超然向往,卻透露出更多的是人在厭世時的逃避和解脫。
  • 上一篇:清明節有哪些主要習俗,百度作業幫?
  • 下一篇:炮龍之鄉廣西南寧賓陽縣有什麽美食?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