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滿族人如何過端午節?

滿族人如何過端午節?

書上說:漢族人的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滿族人的端午節是為了祈福消災。傳說很久以前。天地派人下凡,觀察民情。五月初五,天地之神扮成賣油的喊,壹個葫蘆兩斤,兩個葫蘆三斤。大家都搶著買,只有壹個老人不僅不肯買,還跟老人說賬算錯了。油賣完了,老人跟著沒買油的老人說,妳是個好人。瘟神今晚降下了瘟疫。如果妳在屋檐上放艾葉,妳可以避免瘟疫。老人聽了這話,挨家挨戶跟大家說,家家都插了艾葉,瘟疫不能減,人得救了。五月初五,滿族人講究在屋檐上插艾葉防病,郊區也講究踩露水。據說在這壹天用露水洗臉、洗頭、洗眼井,可以避免生瘡和眼疾。古代滿族是狩獵民族,對氣節的變化非常敏感。因此,端午節的習俗起源於神秘的夏季至日節氣。白天特別長,影子也特別長。漢族的歷法傳到滿族地區後,就是五月五日的數字崇拜。此外,對龍的信仰也是壹個重要內容。除了夏季至日、崇武、龍舟節三個來源外,漢族關於端午節的起源還有五個傳說。第壹是劃龍舟吃粽子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第二是紀念忠臣介子推,第三是紀念春秋時期吳國的伍子胥,第四是紀念漢代的蒼梧太守陳琳。第五是紀念曹娥。這是說滿族人更重視它,主要是因為它記錄在曹娥紀念碑。漢文帝二年(公元108年)五月五日,曹娥的父親遇伯申溺死。當時曹娥14歲,在河邊尋找父親的屍體,日夜哭泣,然後投河自盡。幾天後,曹娥抱著父親的屍體浮出水面。曹娥的孝道與朝廷提倡的風尚是壹致的,眾所周知,曹娥的孝道被列為傳統道德點。八旗軍營特別提倡忠孝,所以曹娥的故事對清代滿族人影響很大。在清朝,朝廷非常重視端午節。皇帝自稱是真正的龍帝,衣食住行都打上了龍的特征和形象。這樣壹個關於龍的節日受到了特別的關註。滿族人對端午節的重視,早在晉代就有記載。“歷史黃金史。《世宗史》已出版六年:三年之後,重在重視五。幸而廣元公園射柳,命皇太子、太子、百官射之,勝者賜壞。去禦長武堂擺酒席打打球。人老了是很自然的。後來,第五個節日的慶祝活動增加了祭天的宗教內容。“金史。世宗夏姬》已經出版八年了:大定二十四年二月,我說,‘我要去北京。當妳在本朝習俗中讀到端午,比起端午去北京,顏的老鄉永遠是父親。“為了回黑龍江過端午節,可見端午節在古代滿族人心中的地位。(楊英傑《滿族風俗史》遼寧出版社1991)滿族人把端午節叫做五月節。乾隆十八年,有聖旨,然後他們每年五月初壹起掛五毒荷包。端午節後五天。端午節的時候,宮裏會有粽子宴吃壹頓。皇帝會喝菖蒲酒,獎勵大家雄黃酒。皇帝用艾葉裝飾的餐具,餐後用的果茶是桑葚、櫻桃、茯苓等適時鮮果。朝廷重視,總旗手也重視。以北京為例,北京的滿族有以下民俗:(1)滿族人把端午節稱為五月節,從五月初壹到五月初五,所以叫五月節,常與夏季的至日聯系在壹起。”那桐日記“光緒十六年五月初五,夏至日上粽子,西遞去祠堂行禮,我在家忙著收拾賬目。這個記錄說明,這壹天官員放假,要去祠堂告白。五月節在民俗活動中可以長期舉行,旗主都有公職,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參加活動,比較自由。在滿蒙雜居的營房區,可以熱鬧到5月13日。傳說這壹天是關公的生日,也是紀念關公獨自赴會的日子。以海澱藍靛廠外的槍械為例。軍營裏的八旗都有自己的關帝廟。5月13日,每面旗幟都要上色開道,鼓樂遊行到緊鄰南門街的關帝廟進香,可見重視程度。5月1日,各家各戶開始拜佛拜祖。祭品有蛇、蜈蚣、蠍子、蜘蛛、蟾蜍圖案的毒餅,還有櫻桃、桑葚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時令鮮品。(2)最精美的供品是玫瑰餅,除去第壹天供奉給神祇和祖先的供品,就成了全家人的食物。壹般人們只供應類似桃酥的烏冬餅,第五天晚上撤;中等家庭放棗、米、棕櫚籽、鮮果,每天撤壹次,防止腐爛。有錢人提供玫瑰蛋糕,西京苗豐出產的玫瑰蛋糕最為高貴。把玫瑰和蜂蜜混合在壹起做成餡,做成餅,放在火上燒。它們被稱為端午節餅,分為糕點和硬皮。它們高檔精細,價格也很貴,每斤八塊左右。每片的價格相當於兩公斤白面粉,壹般人是買不起的。然而,北京人認為在五月節吃玫瑰蛋糕是非常幸運的。如果他們買不起蛋糕店鋪上的玫瑰蛋糕,他們就會自己蒸饅頭或夾滿玫瑰的甜卷,以滿足節日的習俗。(3)最受歡迎的是黃米棗餃子。北京的端午節粽子是用蘆葦葉包裹的黃色米棗粽子,以密雲縣產的棗最為著名。許多人自己做粽子,將糯米、黃米和紅棗混合在壹起,稱為米爾粽子。食品店賣的餃子以南方風味為主,黃粽子主要是返鄉農民賣的。粽子用的馬蘭草是北京的特產。黃米和棗粽子比較受歡迎,因為價格比江米便宜。對於普通人來說,不管黃米白米,都是粽子,都是用葉子包著的,外觀都是壹樣的。只要他們吃粽子,他們就會過五月節。粽子也是壹種節日禮物。有錢人可以包各種水果料,沒錢的也可以包水粽子,既是時令食品,也是正餐。(4)在屋檐下放置艾葉端午節時,為了防瘟疫避災,在庭院前和屋檐下都種上了艾葉。關於這個習俗的起源有兩種說法。第壹個版本是晚唐農民起義軍黃巢遇到壹個抱著大孩子的女人,問她為什麽得知小的是自己的命,大的是鄰居贍養的。黃巢哀嘆,命令她在端午前插艾葉,避免軍災。女人不想壹個人躲起來,把種蒿的事告訴了村裏,讓全村平安,甚至成了習俗。第二種說法是天帝派天官觀察民情,試探人心。那官員裝成賣油的,喊道:壹個葫蘆兩斤,兩個葫蘆三斤。大家都搶著買,只有壹個老大爺不僅不肯買,還提醒賣油的算錯了賬。油賣完了,賣油的對老人說,妳是個好人。端午節可以在屋檐上插艾葉,避免瘟疫。老人馬上告訴村裏,家家插艾葉,人人得救,甚至成了風俗。(5)穿彩色粽子祈福消災,彩色粽子的內殼是硬紙做的,壹般2厘米左右,外面用彩色絲線纏成壹串。它們在街上出售,家裏的年輕婦女和女孩也自己制作。除了五顏六色的粽子,還有技藝精湛的媳婦或姑娘用絲做老虎,有的縫成櫻桃,還有桑葚、茄子、豆角、芹菜椒、梨、柿子、橘子等小水果串在壹起,精致可愛。有立體,有平面,有拼搏。在端午節穿上它,不僅顯示了其精湛的工藝,也為節日增添了喜慶的氣氛。也可以送給合適的人作為愛的信物。五彩粽子是壹種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民間工藝品,給節日帶來了祥和的氣氛。(6)貼葫蘆花治五毒北京人喜歡葫蘆,因為葫蘆是福祿的諧音。滿族人也喜歡剪紙,因為剪紙是壹種流行的藝術創作形式。用紅色流蘇紙剪成葫蘆狀,放入象征辟邪的五毒圖案中,將五毒全部放入胃中壓制。這種被稱為葫蘆花的剪紙寶葫蘆從四月底開始在街上叫賣。家裏有巧手,街上也不買。他們自己砍,有的砍鐘馗,有的砍老虎,圖案多種多樣。據說葫蘆花可以治五毒。它們是5月1日貼的,5月5日中午摘下來扔掉,叫災難扔。除了貼葫蘆花,還有人貼壹個以鐘馗為主題的朱砂句,還有人貼壹個上面有咒語的黃色表紙,都是為了驅邪排毒。(7)鬥草藥提高孩子識別花草的能力北京是壹座文化城市。滿族人起源於狩獵民族,通過各種節日普及自然知識和生活常識是北京民俗的壹大特色。端午節有紀念屈原、祭祖和娛樂社交活動的內容。在這壹天,北京的滿族兒童喜歡玩壹種叫做“百草大戰”的遊戲。遊戲的參與者手拿草相對而立,每人手持壹根草或壹根花莖的兩端。比賽開始後,兩個草勾在壹起,雙方各自往自己的方向拉草。誰輸了草或花莖,就被對方拉住,然後按贏的順序打,直到選出最後的贏家。這就要求參賽者在比賽前註意尋找那些莖幹堅韌的草或花作為自己的選手,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識別花草的要求。能把各種草打下來的玩家,就被公認為那天的各種草之王。(8)乘風破浪,登高望遠毒品在中國玩。自古以來就有南方坐船,北方騎馬的說法。所以南方賽龍舟,而北方在晉代曾有騎馬射柳的習俗。辛亥革命後,北京人在端午節參觀以前的皇家園林成為壹種時尚,天壇是最受歡迎的。天壇是舊時代皇帝祈福新年的地方,有許多樹和壹個大場地。雖然是在外城,但確實有郊遊的興致。天壇是壹個神聖的地方,人們認為它可以治病,所以遊客更多。其他皇家園林也是人們參觀的熱門地方。此外,什剎海、金魚池、高梁橋、二閘都是端午節的去處。普通人春先生把端午郊遊叫做《西遊記》,很準確。各種文獻中很少有端午節去頤和園的記載。對於當時的城市居民來說,去頤和園又遠又貴,結伴而行的負擔很大。去天壇相對容易。入城滿族的端午節受寒俗影響較大,已經融合,在東北滿族聚集地仍保留較多滿族特色。遼寧新賓滿族農家樂很多人把五月初五叫做藥香節。女人常說:五月天不亮的草藥,妙不可言。還有人說這種露水就像靈丹妙藥。如果用這晨露洗眼,眼睛會亮壹年,就像聖水壹樣。五月節采集的艾草陰幹後,可用於艾灸艾子穴(針灸),在胃中加水溶化即可。秋天艾灸,七天就能把孩子治好。還有人說這壹天刨的八角牛(藥名白鮮皮)強壯,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在五壹節,人們早早起床,去河邊洗眼睛和臉。滿族農婦起床最早。他們先去河邊洗臉梳頭,還用銅盆裏的回水給公婆洗臉。孩子們常常在五月節唱壹首歌:竈間棕籽飄香,艾葉飄香,桃枝插柵,除病除邪,其樂融融。從這句歌詞中,人們會認為艾蒿比其他草藥更有靈氣。《艾葉》的歌詞之所以清香四溢,是因為30年代的新賓山城有很多草房。磚房少,屋檐插壹大排艾葉。風順著開著的窗戶吹進了房間,安靜的香味彌漫在房間裏,真的讓艾葉飄香了。在滿族人聚集的農村,五月節壹般會在大門上插上桃枝。或者用桃石雕成小花籃掛在門上或孩子的手腕、脖子上,被認為可以辟邪。
  • 上一篇:七星漂和立漂哪個好
  • 下一篇:如何安裝照明設備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