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漳州棉畫的復活

漳州棉畫的復活

漳州棉畫:失傳十余年,起死回生

2004年,央視《夕陽紅》的記者來到壹個普通的法國家庭拍攝節目時,主持人指著墻上的棉畫說:“歡迎來自棉畫之鄉的朋友”。當時,棉畫已經在家鄉漳州消失了十幾年。最近在老藝術家郭美玉的努力下,棉畫起死回生,但能存活多久還是未知數。

53歲的郭美玉剛剛被評為“漳州十大民間工藝傳承人”,因為她恢復了自己的棉畫創作。現在,她的“弓玄照相館”不時關門,因為她經常出去尋找棉畫所需的材料,或者幹脆閉門造車。

漳州只有壹個人在做棉畫。

新完成的棉花畫《百鳥朝鳳》長2.58米,寬近2米,可能是迄今為止最大的棉花畫。鳳凰在山上昂著頭,彩色的翅膀在風中飄蕩。黃鸝、生日帶、喜鵲、燕子、白頭翁等上百種鳥類在它周圍飛舞,不同季節的花朵競相開放。這幅流動的畫面是用手工提取的棉花,壹張壹張地堆砌、成型、粘貼而成。壹根羽毛,壹片樹葉,也許是成百上千的棉纖維。

郭美玉說,棉畫是純手工藝品。與機器制作的藝術品相比,它們可能有些幼稚,但每壹件都是獨壹無二的。完成壹幅棉花畫往往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80年代,因為家裝材料的豐富,略顯土氣的棉畫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現在追求個性的人都把目光投向了棉畫,但現在漳州可能只有她壹個人在做。

兩位彈棉花的大師發明了新的藝術類別。

漳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的葉傑生告訴記者,漳州棉畫最初起源於棉彈匠為滿足顧客需求,在被子上鋪花、貼字。20世紀60年代,彈棉大師黃家聲、尤等人嘗試將棉被上的平面棉畫分離出來,以山水畫布為背景,運用裝幀、造型、粘貼等技法,將其鑲嵌入框中,創造出壹種新的工藝美術門類。1971年,黃家生等人成立了壹個棉畫作坊。18歲的時候,郭美玉和另外四個姑娘成為了作坊姑娘,跟著兩個師傅學習。

65438-0979年,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祖國的新面貌》紀錄片攝制組來到漳州,瞄準了做棉畫的黃家聲和郭美玉。棉畫成為漳州繼木偶雕刻之後,又壹種用膠片記錄的工藝美術。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棉畫供不應求,出口到40多個國家。中國外交部也將棉畫作為外交禮品。漳州市民每次搬家、結婚,都會拍壹張棉花掛在新房裏的照片,以此為榮。當時棉畫廠小姑娘的月薪是1000多元,比教師和公務員多10倍。社會上曾流傳著壹句話“老婆要找棉畫廠”。

成名後,幾十家工廠爭相生產棉畫,劣質產品壓低價格,擾亂市場。另外,消費者的審美眼光變了,棉畫賣不出去,貨款也收不回來。90年代初,棉畫廠破產,工人們各奔東西。直到黃家聲和尤兩位大師的去世,棉畫才得以振興。

盡量加羊毛,讓作品更有色彩。

2004年,懸掛在法國家中的棉畫出現在央視《夕陽紅》欄目中,喚起了人們對棉畫的回憶。為了傳承這門手藝,相關單位想方設法尋找棉畫的繼承者。但當年的女工已經全部轉行,兩位大師的後代也遠離了棉畫。

漳州二輕協會會長周勸說郭美玉嘗試復制棉畫。因為以前染色的棉花剩的太少,她試著加了羊毛,沒想到亮度和顏色更好,讓棉畫更搶眼。

以前的姐妹們都不想再碰棉畫了,也找不到合作者。郭美玉的進度很慢。她邀請了幾個美術專業的大三學生,利用假期來幫忙。這些來自普通班級的年輕人被棉畫的獨特魅力驚呆了。他們有的帶著棉畫去學校展覽,有的準備寫論文。這增加了郭美玉的信心。

前不久,壹位來沖印照片的臺胞看到郭美玉創作棉畫,又驚又喜。他說,改革開放前,臺灣省看到很多漳州棉畫;改革開放後,他來過漳州幾次,但棉畫不見了。現在他終於看到了棉畫和它的後代。

周告訴記者,現在,消費者的眼光又變了。返璞歸真的手工作品再次受到青睞。酒店、地產公司都訂了郭美玉的棉畫,下月初開館的海峽兩岸工藝美術博物館也有棉畫的壹席之地。他們還會制定傳承計劃,重現老手藝。

唯壹的漂染廠倒閉了。

翻箱倒櫃找舊彩棉

郭美玉很期待舉辦壹個棉畫培訓班,但不確定棉畫能否再次迎來春天。她說,漳州唯壹壹家漂染廠關閉後,棉花染色的工藝已經不行了。她現在用的棉花是她姐姐們翻出來的。棉畫用的膠水也很難買到。這是傳承棉畫必須克服的“硬傷”。

  • 上一篇:求壹些好看的小說,不管什麽時候,只要好看就行
  • 下一篇:預拌砌築砂漿層的厚度是多少?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