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山的龍王廟建於明朝,是當地人為了祈雨保豐收而建的。它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
新中國成立後,煙臺山獲得新生。65438至0994,煙臺山管理部對龍王廟進行了壹次維修。2000年,龍王廟再次修繕,使這座有數百年歷史的寺廟恢復了原貌。
烈士祠
1936期間,煙臺官、商、學者集資修繕龍王廟,將龍王廟南院的壹座低矮建築改建為烈士祠。烈士廟坐北朝南,由正殿、東、西廂房和大門組成。大雄寶殿供奉著三國名將關羽和宋代名將嶽飛的雕像。在東方,關平和周倉是獻身者,而在西方,嶽飛和張喜安是獻身者。西廂是“忠義千年”的展示。關羽給後人的遺言是:“玉可以碎而不改其白,竹可以燒而不改其節”,嶽飛給後人的遺言是“後繼有人,還我河山”。
石石川飯
是誰把石墻劈成小船,站在海上的山腰?即使有風浪,也不能大驚小怪,雖然沒有螺旋槳和舵的勢能。壹個富客難跑南北,只有壹個行家能在夏秋盛宴。但他嘲笑橡皮艇,繞著水遊,要求王空自動等他。
據記載,這首刻在煙臺山後崖壹艘石船“船舷”上的七律詩,是清朝康熙年間壹位名叫劉九標的公石題寫的。他不僅字體工整嚴謹,對石舟的描寫和贊美也是惟妙惟肖,恰到好處。於是,石舟成了煙臺山的壹道著名景觀。
其下還有清代上杭縣秀才丁錦堂的題詞“治冬月,自京師回宮觀石船”。雲上雲,萬裏長風揚帆,誌存高遠。片石參天,參於自然,天端不借勞力。
石舟船帆是自然奇觀,多幾句人品詩句更是錦上添花,讓人唏噓不已。面對這壹幕,聽到濤聲,讀到這壹句美麗的句子,可謂是情景交融,奇觀異景。
古欒樹
欒樹,又名“欒花”、“燈籠樹”。無患子科,落葉喬木。這壹樹種出現在煙臺山實屬罕見,其起源仍帶有壹定的文學色彩。
據說明朝有個十七八歲的南兵,在海岸線南側的岐山守護著千家萬戶。他遠離父母,想家。他經常對著藍天白雲流淚。這壹幕被壹只遷徙的鳥看到了,在第二年的春天,他從戰士的家鄉帶了壹顆欒樹的種子,放在離煙臺山軍營不遠的石叢土裏。沒幾天,小欒樹破土而出。南方來的小兵看到後大吃壹驚。他每天都在栽培它,給它澆水,和它壹起長大。每當妳站在它面前,就像看到了妳的家人,所以這棵樹也叫思鄉樹。
如今,古欒樹雖歷經600多年滄桑,卻依然那麽枝繁葉茂,巍然屹立。每年,當春風吹起時,它就會發芽,像藍色壹樣茂盛,在春風的映襯下開花,在夏雨中結果。
觀海坪
美麗的煙臺山不僅自然風光旖旎,而且是名勝古跡薈萃之地。觀海坪是位於懸崖小徑北側的草坪。雖然面積不大,沒有陪襯,但在煙臺人心中卻有著相當的分量。號稱“萬景臺”。如果出現海市蜃樓般的奇觀,這是最佳觀測點。
然而,它並沒有被我們的祖先在很久以前發現和認識。另外,煙臺山離村子比較遠,主要作用只是在漁民出海前利用位置看天,測風浪。天氣轉壞的時候,漁村老少經常來這裏燒紙祈禱,希望海面風平浪靜,親人早日平安回家。
煙臺開埠後,煙臺山周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山前和東海岸線沿線,建築眾多,門門相連的商業,綠樹紅瓦相映成趣。藍天碧海之下,頗有詩意,更有異域風情。尤其是煙臺山腳下的太平灣,隨著港灣大壩的擡高和沿海建築的修建,千帆洶湧澎湃、漁歌對答、巨輪進出、海灣海鳥飛翔的畫面,巧妙而感人。此時,我登上煙臺山,站在觀海坪,環顧四周。碧海藍天,山清水秀,盡收眼底,可謂處處詩情畫意。如果季節適宜,氣候適中,海中會出現海市蜃樓。壹瞬間,仙境、世界和腳下的煙臺山,在它們之間的雲層裏,變成了壹個平臺。
冰心紀念館
冰心紀念館是原東海海關總監的故居,現作為冰心紀念館對外開放。冰心是20世紀中國傑出的文學大師、忠誠的愛國者和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他為中外文化交流和婦女兒童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她的成長與煙臺息息相關。冰心1903-1911隨父母生活在煙臺,度過了童年。她把煙臺稱為她的精神故鄉。“壹提到煙臺,我的回憶和感受就從四面八方湧了進來”,飽含深情的話語,也是冰心對煙臺無限眷戀的真實寫照。冰心是煙臺寶貴的文化資源和無形財富。這座冰心紀念館展示了冰心的手稿、作品、照片和實物,再現了冰心與煙臺的濃濃情緣。
熱浪亭
激浪亭,建築風格融古今於壹體,精致獨特,巍然屹立於群浪之上。遠遠望去,時而像壹艘畫舫在水中遊來遊去,時而又像壹座空中仙閣在薄霧彌漫的空中。“浪亭”,顧名思義,就是激起波瀾的意思。當妳登上亭子的時候,妳可以欣賞到遠山近海的美麗景色。當海浪平如鏡時,妳可以聆聽大海的低語,感悟人生。海浪洶湧時,還能目睹“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讓人心生憂慮。也是釣魚的好地方,讓人心曠神怡。
這是觀看“芝罘日出”最佳地點。隨著晨霧逐漸消散,海天壹色的天際線清晰可辨,玫瑰色的太陽誘餌突然從太陽的色球中噴射出來,形狀像壹團火焰。壹開始是弧形光圈,羞恥感放大了。很快,大海和天空都被染成了明亮的橙色。放眼望去,大海捧出壹片火紅的光輪,輕輕舞動,在波濤中經歷起伏,最後隨著滴落的海水升起。突然,群山被雲朵覆蓋,碧藍的大海閃著金色的光芒,海鷗在玩水浪,令人心曠神怡。詩人全爬山看日出,寫了壹首詩:“直望東方,天不白,海色先紅,扶桑古鏡傾巢而出。無波無風,壹切雲卷雲舒,景區歸齊康公。
據傳這裏也是觀看海市蜃樓的最佳地點。在煙臺山看海市蜃樓,堪稱煙臺壹絕。清康熙十二年(1673)《浮山縣誌》記載“煙臺是最壯觀的海城”。這裏的煙臺指的是煙臺山。煙臺山觀海的海市蜃樓,自古以來就是“不必駛往蓬萊”。
烽火臺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壹舉得天下”,所以非常重視國防建設,在全國各地設立衛生所,自然在沿海地區建立了衛生所、衛生所、營寨、村落的防禦體系。中國的海防在明代才形成完整的縱深組合,有壹個海軍營在海上巡邏,沿海有預警系統:沿海有重兵駐守,隨時可以移動。烽火臺是“預警系統”的壹個組成部分。
明朝初年,煙臺山南部還設置了岐山鎮守幹湖。明朝洪武三十壹年(1398),在現在的煙臺山上建立了壹座“烽火臺”(以狼糞為燃料)。遇有敵情,白天升起煙,晚上升起火,向鄰站報告敵情。人們於是把烽火臺叫做“狼煙臺”,狼煙臺所在的山叫做“煙臺山”,因此得名煙臺。
煙臺山燈塔
煙臺市唯壹的標誌性建築,建於1988年4月,是位於煙臺港海岸頂端的壹座大型烽火臺,專門用於進出港口船舶的導航。然而,它並不是最早的煙臺山燈塔。原煙臺山燈塔是清光緒三十壹年(1905)英國人修建的。由於年久失修,照明很暗,不能再用了。它在80年代初被拆除,這座新燈塔後來被重建。這座燈塔集導航、旅遊和海上交通指揮於壹體。它是清華大學設計的。塔高49.5米,***12層。底層三層采用城堡式建築風格,電梯可直達11層觀景臺,頂部360度旋轉照明,直達30海裏。
孟慶亞橋
懸於巖石間的小木橋因位於煙臺山“孟卿崖”邊緣而得名。說起愛情懸崖,還有壹個神話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壹個熱愛自由的年輕人因為父母親人的反對,相約在這裏壹起自殺,不料卻遇到了這個懸崖,將他們分開。無奈之下,潮水把木板拖到了它們之間的懸崖上,在它們之間架起了壹座木橋。他們沖到橋中央,相互擁抱,發誓此生永不分離,從而放棄了自殺的念頭:他們倆每年都來這裏祭拜海神。孟卿懸崖就是以此命名的。這座象征著“心連心”的吊橋,從此成為青年男女相親相愛、鎖死壹生的聖地。
抗日烈士紀念碑
1945年8月5日,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24日拂曉,煙臺成功解放。解放煙臺戰役,* * *殲滅日偽軍1500余人,八路軍戰士89人壯烈犧牲。為紀念在解放煙臺戰役中犧牲的抗日英雄,煙臺市人民政府根據膠東行署指示,於1946年5月在煙臺山烈士廳西側修建抗日烈士紀念碑。這座紀念碑高8米,呈五角星形,由乳白色花崗巖石塊建成。紀念碑正南方是“民族英雄永垂不朽”八個紅色大字,背面鐫刻著89位烈士的名字。
7月6日1979抗日烈士紀念碑被公布為煙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在是煙臺軍民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日本領事館
日本直到煙臺開埠65438年6月+0875+01日才在煙臺設立領事館。
日本領事館位於煙臺山西領事路(今煙臺山西路),占地25畝,建築3棟,房間170余間,達2446平方米。其中,領事館建築為磚混結構,采用現代建築設計手法和簡單的幾何組合手法。室內分布合理,有地下樓層。整個建築受到歐洲新建築運動的影響,以實用為主,體現了“身體本身的美才是美,而不是裝飾”。外面沒有任何裝飾。強調建築的比例和墻與窗的關系,要求是基本立方體的組合,與不拘壹格的建築形式完全不同,是煙臺最早的此類風格建築。同時,外墻的瓷磚表面也開創了當地新建築風格的墻面處理。
其領事館的公寓樓也是以同樣的方式設計建造的。
1987此建築被煙臺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英國領事館
英國領事館於1867正式開館。其舊址位於煙臺山東路(原領事東路),占地約60畝,由領事館及若幹附屬建築組成。早期的建築材料和建造技術除了煙臺當地特色外,還根據煙臺山當地的景觀特點,采用了英國在其亞洲殖民地的“遊廊式”設計。本設計有單面廊、雙面廊、內包廊、圓形廊等。,是景觀觀賞的最佳朝向,具有通風、遮陽、隔熱的特點。內部按照歐洲習俗設計,有壁爐和墻角裝飾。風格簡單樸素。到了後期,大部分建築都是以英國建築風格為主。其中,較大的磚木結構二層建築采用“券廊”風格。
1987年,該館被煙臺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2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美國總領事館
有兩座美國領事館建築。博物館遺址的建築以不規則設計為特征,翼部從頂部突出,連接尖頂閣樓,與頂部另壹半穹頂閣樓的窗戶形成曲線呼應。壹樓正門臺階邊緣優雅得體,處理成向外的弧形和放射狀,有歐洲古典主義的遺風。
官邸建築為兩層建築,磚木結構,方形平臺。建築東南有雙面外廊,四坡頂端有閣樓,閣樓上有尖頂,中間是玻璃屋頂,紅瓦短檐;下面二層,室內是* * *享受廳,整個室內木質裝飾多為弧形裝飾。頂部裝飾角和弧形天窗設計精美,位置適中,對整個建築起到平衡作用。建築外墻為清水墻,紅磚牙線帶,乳白色窗戶,遊廊護欄,優雅活潑。
該建築於1987被煙臺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挪威領事館
繼美國之後,挪威於1864在煙臺設立領事館,成為煙臺開埠以來第四個在煙臺開設領事館的國家。
挪威領事館於1904竣工。整個建築基本保留了16世紀歐洲民用建築的特點。是兩層磚木結構建築,布局對稱。底部的石質高層建築基礎,與青磚碧水的外墻框架作為圖案處理,組合成幾何圖形,具有壹定的裝飾效果。屋頂很陡,有壹個閣樓,閣樓的尖頂是凸的,正好和下面入口的凹形成對比。閣樓是木屋框架的外部裝飾,由“十字”花和鉆石制成,雕刻在閣樓尖頂周圍和下方的構件上,至今保存完好。還鑲嵌了彩色玻璃,華麗而巧妙。木質構件框架的暗紅色在白灰色墻面的映襯下,顯得沈穩典雅。這是煙臺迄今為止唯壹的挪威建築。
1996年,該建築被煙臺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瑞典領事館
1871年,意大利曾在此設立代理領事館,瑞典等國領事館代理其領事事務。
瑞典領事館建築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兩層。建築南北向,東西向,正好隔著煙臺山東海岸,面對朝陽街商圈和外國領事館區,餐飲區和生活娛樂區在南面,非常有優勢。這座建築有壹個帶閣樓的四坡屋頂。壹樓凹門位於中間,門前有兩根立柱,門旁有兩根半圓形石柱,支撐著二樓的半圓形平臺部分。二層中部為半圓形凸出的封閉平臺,建築上方頂部為登海賞景的石欄桿;建築的墻面設計明快,墻面處理整潔,上下窗兼顧,各部分裝飾得當,在大海的映襯下別具壹格。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建築被人民政府接管,後改作他用。現在,領事館舊址保存完好。
丹麥領事館舊址
丹麥是北歐波羅的海和北海之間的壹個國家。1867,在煙臺設立領事處。英國駐煙臺領事館領事和俄羅斯駐煙臺領事館領事也代理其領事事務。是煙臺開埠後最早在煙臺設立領事機構和商業機構的國家之壹。
丹麥領事館建於1890。它位於煙臺山西領事路北端。它被群山和古樹包圍著。既能看海,又能賞花,環境非常優雅。因位於龍王廟前,故有“諸神之地”之稱。整體為三層石結構,其中地上兩層。該建築的突出特點集中表現在:所有的墻壁都是用粗糙的棕色花崗巖毛鼓石砌成,緊密相連,錯落有致。屋頂是登船平臺,有石頭護欄和石頭砌成的柱子。古城堡般的外觀,尤其是厚厚的墻壁,沒有磚角的洞狀窗戶,額頭的大門,起伏的屋頂,更是不凡,這是煙臺現代建築所沒有的。現領事館舊址展示和擺放的辦公和裝飾物品,作為兩國友好交流和永久紀念,通過丹麥駐華大使館從丹麥運抵煙臺。
關靜路
領事路分為東領事路和西領事路,分別位於煙臺山東西兩側。它曾被稱為領事部路。1934更名為領事東路和領事西路。分別從海岸街和風情街出發,繞行煙臺山東西兩側,匯聚於煙臺山燈塔。1948,更名為煙臺山東路、煙臺山西路。1931鋪瀝青路面。
領事路不僅匯聚了中西建築文化,也見證了煙臺近代歷史的發展。領事路還有壯美秀麗的自然景觀,這裏古樹名木郁郁蔥蔥,曲徑幽靜宜人,大石船、母子龜、嶙峋礁石讓人充分領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今天的煙臺山東路、西路正以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優美的自然景觀,充分展示著煙臺山的風貌和魅力。
聯合教堂舊址
聯合教堂是煙臺對外國人(特別是英國人和美國人)開放後,英國人在煙臺山上開設的基督教禮拜堂。它的建築基本上突出了歐洲的建築藝術風格,屋頂有壹個閣樓,頂上有壹個十字架,文革中被拆除了。
中國鎖具博物館
中國鎖博物館是英國領事館的附屬建築,現在是中國唯壹的鎖博物館。在這裏妳可以看到5000年前仰韶文化時期前所未有的古代小提琴鎖、木鎖、花瓶鎖、生肖鎖、長壽鎖、白鎖、古代密碼鎖、現代高科技指紋鎖。他們技藝精湛,做工精細,極具欣賞和收藏價值。它體現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中國民間文化的精髓。朝陽街
朝陽街,位於煙臺山前,創建於1872。南起馬貝路,北至海安街,全長400米。因南北走向,又在煙臺山的陽光下,故名朝陽街,1912更名為朝陽街。1923街道鋪瀝青,是煙臺第壹條柏油路。1939設置地下溝渠,改水泥路面。
朝陽街是近代煙臺的壹條繁華商業街,匯集了著名的洋行和老煙臺的商號。在外企、工廠、商行、銀行和娛樂場所,中英文招牌比比皆是。1880年,德國商人在街北段東側開設Oz洋行,是當時煙臺最大的花生出口商。從那以後,這條街上的建築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北大街東側的順昌商業商行別具壹格,令人耳目壹新。與之相對的克萊騰酒店,因為孫中山先生曾於1912入住於此而聲名大噪。
如今的朝陽街,雖然每壹個酒吧和迪廳都充滿了現代氣息。但如果漫步街頭,西式建築的華麗裝飾,墻上暗淡的外文字母,仍能讓人浮想聯翩,思緒穿越時空,領略百年街道的深邃魅力。
廣東街
廣東街位於朝陽街西側,與順泰街形成“D”型交叉路口,全長270米。建於1861年,原名桂子街。近代被辟為通商口岸後,煙臺成為中國北方海域的貿易中心,越來越多的廣東、福建等外地商人到煙臺經商。為了生意上的共同利益,他們紛紛成立同鄉會,建立會館等。,並經常討論、聚會、娛樂。桂子街居住著很多來抽煙做生意的廣東人,所以這條街改名為廣東街。最開始是鋪石路,1926修成水泥路面。
海安街
煙臺開埠後,西方列強接踵而至。壹時間港口繁忙,商賈雲集,濱海街地區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而受到西方僑民的青睞。海岸街東端以北是原洋知府會舊址,現已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海岸街橫跨繁華的朝陽街和煙臺山東路,是當年外地人的主要活動區,各種膚色的人在城市裏遊行。壹群群修女俯瞰海灘,度假的外國人悠閑漫步,忙碌的商人來去匆匆;每到夜晚,這裏都是燈紅酒綠,歌舞升平,構成了壹幅喧鬧的畫面。在這條路上,不知演繹了多少煙臺近代史上有影響的事件。
順泰街
順泰街位於朝陽街北段西側,東起朝陽街,西至海關街,全長220米。建於1861年前後。因街西有風情街,故名新關街。1910年,順泰商業銀行最早建在這條街的東邊,所以改名順泰街。1932鋪水泥路面。雖然西段已部分拆除重建,但東段仍保持原貌,使其歷史風貌基本得以保留。
煙臺開埠後,外國人依靠領事裁判權的保護,在煙臺耀武揚威,造成了許多傷害煙臺人的事件。據記載,1935,12年8月,壹名美國水兵酒後,在順泰街怡和前莊附近。他大怒,無緣無故把黃包車夫打得稀巴爛,最後卻跑到美國海軍基督教青年會去“理論”。在半殖民地的舊中國,人民受奴役受欺淩是常有的事。
街道依舊,建築依舊,人不再。安靜的建築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壹段段往事,也向人們昭示著不忘國恥,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
老保局街
老電報局街,今天的建德街。東起太平街,西至朝陽街,寬5.5米,全長104米。有瀝青路面,建於65,438+0882。因為在建街後的第三年,也就是1885年,清政府撥款5.4萬銀元,在濟寧經南、青州、萊州、登州至煙臺架設電報線路,與天津至上海的電報幹線相連。與此同時,煙臺電報局成立,辦公地點和營業地址都選在這條新形成的街道上。這條街被命名為舊“電報局街”。
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老電報局街雖然沒有了洋人富商,但四合院依然存在,洋房依然存在,街道兩旁奢華典雅的氣質不減當年。而且在這些古建築中,除了少數作為公共建築外,大部分都是普通人居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