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知道父母家庭教育的主要方法嗎?其實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才是人生最重要的教育。我為妳收集整理了關於父母家庭教育主要方法的資料。下面就來看看吧,希望能幫助妳順利解決問題。
家長家庭教育的主要方法是1。第壹,註意教孩子做人。
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的精髓是教孩子做人。中國歷代關於家庭教育的家規、家訓、家庭模式,都是以教育孩子做人為主。歷史上,慈愛的父親、慈愛的母親,都是因為教導孩子做人而被世人所稱道的。
北宋中期,包拯針對當時的社會腐敗,特別重視對後代的道德教育。晚年,他請壹個石匠把家訓“後代子孫當官。犯罪和虐待的人不得進入自己的家園。死後,他們不得葬在大房子裏。他們不會服從我的意願,也不會是我的兒子和孫子。”刻在碑上,將碑立在堂東墻上,讓後人時時觀察,嚴格遵守。
到了晚年,唐太宗預感到自己時日無多,於是認真總結歷史上各個朝代尤其是隋朝的統治經驗,做了《範十二條》,傳給太子李治。他對李贄說:“修身之法,治國之道,這本書裏都說了。我死了也不用再做其他遺言了。”唐太宗還告誡說:“要建立壹個國家,成功很難,但滅亡卻很容易;保住壹個穩固的寶座更難,但失去它很容易。妳壹定要珍惜,壹定要小心!"
古人不僅把立德作為家庭教育的重點,還要求子女具有自立自強的精神。北宋宰相王旦壹生從不關心田家,說:“兒孫要自強,何苦田家呢?只爭錢不公平!”清代畫家關板橋52歲有壹子,但對兒子要求嚴格。提出“第壹,做壹個好人”的原則。死時給兒子留下遺書:“汗流浹背,自己吃自己的飯,自己幹自己的事,靠天,靠地,靠祖宗,就不是英雄。”
古希臘著名的教育家、哲學家柏拉圖有壹句名言,“壹個人從小接受的教育指引到哪裏,就能決定他未來的路向。”他主張通過故事、詩歌、戲劇、歷史、演講和技術音樂來教育年輕人“培養他們的思想”他認為故事和詩歌的內容應該能夠培養年輕人的“溫柔勇敢”和“涵養”。17世紀英國思想家約翰·洛克(1632-1704)主張對青少年進行“紳士教育”,他最重視道德教育。他說:“我認為在君子的所有品質中,德是第壹位的,也是最不可或缺的。”從語錄中可以看出,古今中外的家庭教育,重在教育孩子做人,這也是成功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經驗之壹。
第二,註意言行。
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必要條件。林則徐的父親林賓日是壹名教師。當時他過著“半饑半寒,遷就生者”的生活,卻能“把人急得像在家裏壹樣”。雖壹次又壹次的窮,但還是病入膏肓,盡力解釋,忘了是空的。”林則徐十幾歲的時候,看到父親把家裏所有的米都給了窮得壹家人要挨餓的三波林·側田。他爸爸也提前告訴他:“叔叔,別說我們沒飯吃。”林斌日“不犯錯誤,不拿壹個錢”。有壹次,壹個土豪想用錢賄賂林斌日,被他拒絕了。還有壹次,壹個有錢人家想用壹大筆錢聘請林彬日做家庭教師。林斌日想到這個人在村裏的劣跡,就拒絕了。父親的言行對林則徐影響深遠。後來他在官場上關註百姓疾苦,作風清正,不與貪官汙吏為伍。這當然不是偶然的。
托爾斯泰說:“所有的教育,或者說999%的教育,都歸結於榜樣,歸結於父母自身生活的正確和完善。斯坦納夫人說得很透徹:“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為了培養孩子的道德品質,父母應該在行為上謹慎,應該處處為孩子樹立榜樣。孩子的好行為或壞行為都是父母教育影響的結果。”
第三,註意教育方法。
國外流傳著這樣壹首《兒歌》:“在挑剔中長大的孩子,學會苛刻;在敵意中長大的孩子,學會了打架;笑著長大的孩子,學會了害羞;在屈辱中長大的孩子,學會了愧疚;在寬容中成長的孩子,學會了忍耐;鼓勵長大後學會自信的孩子。”這首兒歌富有哲理,說明家長的教育思想、態度、方法與孩子的身心發展息息相關。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詹姆斯·畢科克對1300多名稱職的父母做了壹項調查,他得出的結論是,要做壹名稱職的父母,應該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喜歡並經常親近孩子,愛且溫和,嚴格合格;
2.關心孩子的思想和學習,願意幫助孩子解決壹些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
3.善於與孩子溝通,交流思想感情;
4、家庭現在有明確的“約定”,讓孩子有章可循;
5.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
6.根據孩子的水平,給孩子提出合理的目標和要求;
7.致力於營造和諧歡樂的家庭氛圍。
中國傳統家庭教育非常重視教育方法。魯迅先生曾指出:“如果有人把歷史,把中國教育孩子的方法,在書本上記錄得清清楚楚,給人看我們的古人乃至我們是怎樣被熏陶出來的,其功績將不在於之下。”
我們可以舉壹些例子。如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說:“父母端莊善良,則子女膽小孝順。”本文提出了“和而不同,嚴而有度”的教育原則和方法。蔡炎黃說:“那些更可恨的,每個孩子都有過,母親不知道。”如果業內都知道,就解決了。這位慈愛的母親失去很多孩子的原因也是。“這裏指出,父母對子女教育的不壹致,會導致家庭教育的失敗,家庭會失敗。
父母家庭教育的主要方法2。家庭教育中的誤區
-完美的類型。很多家長不能容忍孩子的錯誤,認為這是孩子的“問題”,就開始責備、打罵,甚至用體罰的方式讓孩子“記憶很久”,導致孩子過於緊張、焦慮、缺乏安全感。壹旦想到自己可能犯錯,有的孩子大腦壹片空白,間歇性地失去應對能力,導致心理障礙。專家說,對新事物的研究從錯誤的方式開始,孩子需要在錯誤中成長。
-幹擾太多了。孩子在玩的時候,有的家長不斷提醒,甚至大喊:“這樣玩不對,那樣玩不好。”“是時候停止播放了...太冷了,不能坐在地上,所以帶個墊子。”導致孩子很難集中註意力。放學後,孩子無法專心聽講和做作業。最後就是“多動癥”,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甚至厭學,討厭父母。
-過度關心。壹些父母過度保護他們的孩子。在0-3歲期間,他們害怕傷害或驚嚇孩子。他們經常抱著孩子,不讓他們爬、摸或學走路。甚至孩子大了,怕他學不好,不讓孩子出去接觸別人。這導致孩子不會使用自己的肢體,不會獨立思考,不知道如何與他人互動。
-對成功寄予厚望。這樣的父母有壹些沒有實現的理想,所以把成功的希望傳遞給孩子。這樣的父母自己也知道什麽是好的教育,什麽樣的方式對孩子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在這種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特別容易疲勞。因為我喜歡學的東西是學不來的,我學的都是我不喜歡的東西。我小時候可能很優秀,但是長大後不愛學習,容易產生害怕回家或者晚上在外的心理。
——拔苗助長。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壹個思維發展的過程,很多家長並不了解。他們總認為孩子早學單詞和算術,以後學習會很好。事實上,這樣做直接破壞了孩子的自然成長過程,並可能導致孩子未來對學習的極度厭學。
-實證測量。每個人都是壹件獨特的藝術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了他獨特的環境,孩子就能成為壹個和任何人都不壹樣的人。但是,很多家長總是按照老人或身邊人的經驗來培養孩子,跟風、趕時髦,極大地制約了孩子個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