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玉佩最初來自哪個朝代?

玉佩最初來自哪個朝代?

原始社會有。....

古玉不僅是中國最古老的歷史文物之壹,也是體現中華民族美德和精神的文化載體。2005年出版的《中國出土玉器全集》(科學出版社)展示了近4000件近百年來中國出土的珍貴玉器。可以說,每壹件玉器都是壹段歷史,蘊含著獨特的文化。有學者說,沒有玉的知識,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中華文明。那麽,專家們又從中華文明和文化的角度,對古玉到底隱藏了多少歷史做出了不同的解讀。

在青銅器出現之前,玉器成為探索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社會發展進程的核心物質載體。1992年深秋,在興隆窪遺址發掘現場,首次發現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玉耳環——玉玨。無疑,8000年前的興隆窪先民邁出了讓玉器進入人們生活的關鍵壹步。

記者:西遼河流域的興隆窪文化玉器開創了我國史前玉器雕刻和使用的先河。基於此,探討中國是否有近萬年使用玉器的歷史成為當前學術界的重要研究課題,也引發了對中華文明起源整體格局的深入思考。那麽,玉對於我們今天研究和了解中國史前社會的發展有什麽作用呢?

劉國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史前時期沒有文字記載,對那段遙遠過去的了解將主要依靠對遺跡和遺物的考古發掘。在青銅器出現之前,玉器在中國史前社會的發展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成為探索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社會發展的核心物質載體。

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玉器的發現舉世矚目,成為中國已知最早的玉器。它在玉的選材、造型特點和雕刻技法上開創了中國玉文化的先河,在東亞玉文化發展史上占據了領先地位。在選材方面,8000年前的興隆窪先民就已經具備了鑒別玉料的能力,能夠根據材質的大小、優劣來區分玉料和石材並雕刻成不同形狀的玉器,這無疑邁出了讓玉器進入人們生活的最關鍵的壹步。雖然當時人們的選玉觀念與我們今天從材料科學鑒定的角度所確認的玉器仍有壹定的差異,但毫無疑問,興隆窪的先民為後世玉器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證明了中華民族崇尚美玉的傳統文化觀念始於史前,並壹直延續和影響至今。興隆窪文化玉主要具有裝飾功能,充分體現了當時人們對人體外在裝飾美的追求。有些玉器具有禮器或器物的功能,尤其是玉簡示目習俗的出現,是迄今為止中國賦予玉器以人文概念的最早例證。1992年深秋,在興隆窪遺址發掘現場,首次發現位於主人耳朵處的玉玨;1998香港中文大學舉辦“東亞古代玉器國際研討會”,鑒定興隆谷的玉飾為世界上最古老的玉耳環。特定的審美觀念是玉文化起源的重要條件。興隆窪文化之後,紅山文化的玉雕業迅速發展,大型玉龍、勾雲形器、箍形器的出現,標誌著東北地區玉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西遼河流域因此成為中國史前時期雕刻和使用玉器的核心地區之壹,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發揮了非常突出的作用,並對夏商周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通過對玉器的研究,我們可以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社會發展。

考古學家郭大順先生認為,“紅山文化牛河梁譚廟中遺址群和玉器群的發現,以確鑿而豐富的考古資料證明,在中華文明起源的過程中,遼西占得先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總根系中直接根系的壹部分,可能與五帝前期的代表人物有關。”盡管直到今天,學術界對紅山文化是否進入文明時代還沒有達到更高的認識水平,但我們相信,對玉文化起源的探索無疑將有助於對中華文明起源總體特征的認識。

古人的理想社會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處於最好的和諧狀態,而玉就是最能體現這種思想的載體。“君子勝於玉”、“君子無故,玉不去”等比喻,都是古人將玉人格化,賦予其美與德的結果。

記者:我們的祖先不僅在古代就開始制作和使用玉器,而且很早就對玉器本身的內涵有了壹些理性的認識。隨著時代的發展,他們不斷賦予玉器新的解釋和意義。那麽,古人是如何將意識形態的屬性加入到玉的自然屬性中,從而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充滿人文精神和倫理道德的玉文化。

顧芳(北京於雪玉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出土玉器全集》主編):古往今來,“玉”字在人們心中壹直是壹個美好而高貴的字眼。人們用玉字組成無數的文字來表達自己喜愛的事物,如玉貌、玉身、玉女、玉容等。,並將為正義而死形容為“生不如死。”崇玉之風之盛,可見壹斑。古人區分玉,第壹德是第二符。德為質,符為色,即質為主,色為輔,仍是評價軟玉的兩個基本標誌。

翡翠的外觀顏色壹眼就能知道,但其內在質量的評價標準是什麽?古人有很多評價標準,如《禮記》十壹德,《管子》九德,《荀子》七德。漢代的許慎總結和豐富了先秦時期對玉的自然屬性的觀察和演繹,提出了玉有五德的理論。這五德是“溫仁潤”;由外而思,可以知中道,知正氣;其聲舒緩,設計遠聽,智也;無畏不屈,勇者壹面也;鋒利而不貴,但不尷尬,幹凈的壹面也是。“可見,五德不僅包括玉的質、色、聲、雕等內涵,而且與他人的品質相結合。“君子勝於玉”、“君子無故,玉不去”等比喻,都是古人將玉人格化,賦予其美與德的結果。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各個學派從不同的立場出發,對玉器的功能價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他反對掠奪性戰爭,主張節約,把是否有利於解決人們的溫飽作為衡量價值的標準,所以對玉持全面否定的態度。他認為“和合之寶”等世界公認的珍寶,既不能使國家富強,也不能使人民富裕,更不能起到穩定社會的作用,所以不是珍寶,只是少數統治者的奢侈品。

韓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張建立中央集權的君主政體和法治。他對玉的態度表現出強烈的實用主義色彩,認為玉的價值在於實用。如果壹塊裝飾華麗的玉不能使用,它就沒有價值。他以玉器和陶器為例來說明他對它們價值的理解。他認為陶便宜但實用,玉有價值但沒用,所以陶比玉好。

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對玉采取了更為實用的態度,否定了玉的本質、外觀和價值。孔子認為玉的材料價值不大,玉的價值在於它的成品。比如有壹次子貢問孔子:“我這裏有壹塊很漂亮的玉料。我應該把它藏在櫃子裏還是賣給壹個識貨的商人?”孔子回答得很幹脆:“賣了吧!”“可見孔子對玉料的態度是很隨意的。然而,孔子非常重視壹些玉器。《論語》中描述孔子彎腰,手持玉圭時非常小心謹慎。孔子生活在玉制形成的時代。孔子非常重視禮制,對玉器禮器推崇備至。而且孔子認為玉帛不足以表達禮的全部內容,玉的內在美也很重要。他強調玉的表現形式要與內容相統壹。由於儒家思想被後世封建統治者視為主導思想,孔子關於玉的論述對後世玉制概念化的影響最大。

在中國玉文化的發展過程中,由於儒家思想的介入,玉從原始宗教活動的“器物”和祭祀鬼神的原始禮器發展成為貴族階級表達身份和地位的裝飾品,這是玉發展史上的壹大進步。貴族佩戴壹組玉飾的習俗流行於西周時期。儒家從理論上肯定了這種佩戴玉器的習俗,主張將佩戴玉器制度化。所以玉從主要為“神”服務,變成了主要為“人”服務。這壹轉化過程與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壹定的因果關系,其中包含著唯物主義的因素,如“不要談奇物、權變、混沌、靈”,“遠離鬼神”,“不能與人交往就不能與鬼交往”。“中庸之道”是儒家的倫理思想,指的是公正和完美的處事態度,是古代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和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古人視玉為中庸之道的體現,剛柔並濟,形神兼備。古人的理想社會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處於最好的和諧狀態,也就是所謂的“天下大同”,而玉就是最能體現這種思想的載體。玉本身是壹種天然礦物,是君子所用,體現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完善有序的用玉制度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儒家選擇“玉”作為其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的載體,極大地強化了玉的文化內涵,使玉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禮”字的本義是向神靈獻玉。古人最初把通過祭祀向神靈獻玉的行為稱為儀式。所謂“古人以玉鞠躬”。所以用來祭神的玉叫禮器,用來接神或降神的玉叫神器。

記者:中國古玉的禮儀功能主要有兩個,壹個是針對器物,壹個是針對禮器。如何理解玉與中國禮儀文明的關系?

田光林(遼寧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院長、教授):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在於其獨特的儀式傳統,而最早的儀式活動的出現和最初的社會管理活動都源於以玉為中介的宗教祭祀活動,也就是人們所說的禮源於祭的道理。

人祭祀神是因為想從神那裏得到什麽,祭祀神的本質在於賄賂神,也就是給神送禮。送禮物的目的是用神靈的魔力交換禮物,尋求神靈的保護。在以石器為主要生產工具的漁獵時代,最好的禮物是玉和肉。在古代漢字中,“禮”字的本義是用玉侍奉神靈。《說文》:“禮,績也。所以,事情都是上帝保佑的。”也就是說,古人最初把以祭祀形式向神靈獻玉的行為稱為禮,所謂“古人以玉行禮。”所以用來祭神的玉叫禮器,用來接神或降神的玉叫神器。

據考證,考古發現的史前玉玨、玉環是蛇的象征。興隆窪文化中常用於耳環的玉玨,應該叫玉洱,玉洱玉的象征意義在於洱蛇,即龍蛇環繞耳朵。墓葬中少數佩戴玉兒的墓主人是被認為有上天降神能力的女巫,以二蛇為標誌。這些人是當時的宗教領袖和部落首領。據古代記載,夏朝的開國皇帝夏柒是壹個耳朵和手裏都有蛇的神秘人物。所以,曾經被視為日常生活裝飾品的興隆窪文化玉玨,其實是壹件神聖莊嚴的神器和禮器。

此外,玉刀的數量僅次於玉爵,其原型顯然是在金屬刀出現之前,漁獵社會用來宰殺動物的骨刀。在古代漁獵時代,氏族或部落組織分配獵物時,通常是族群首領用刀將獵物肢解,按族群成員的輩分進行分配。這種分配原則在祭祀儀式中也很普遍。在古代,每當祭祖結束,都要舉行最後的儀式,也就是分食儀式。首先,祭司把祭祖的祭品分解成幾塊,保證每個參加祭品的成員都能分到壹塊,然後按照尊卑順序分食。最尊貴的人先吃最好的肉,最後的人也可以相應地吃最差的肉。這個古老的習俗壹直延續到漢代。據史書記載,西漢的開國功臣陳平就是主持祭祀儀式的屠夫。因為他公平合理地分享了肉,所以受到了大家的稱贊。雄心勃勃的陳平馬上感慨地說,如果讓他來管理這個世界,他壹定能做到,也能分享這塊肉!從此,中國有了“屠戮天下”這個成語。

在古代,人們在用玉祭神的同時,也把自己降低到了神的附庸地位。人與神的根本界限是“禮”,這是“禮尚等級”的由來。上帝最初的儀式純粹是個人行為,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贈送禮物與上帝對話。後來由於顓頊時代傳說中的宗教改革是“壹個絕地懂天道”,中國早期的宗教信仰開始從個人宗教階段進步到部落宗教階段。部落宗教的本質在於宗教神權的壟斷,上位者通過壟斷神權來壟斷現實社會的行政權力。這時人們的儀式精神是公益和集體主義,是在族長和最高共同體管理者的領導下統壹有序的行為。這就是中國古代傳統禮制文明模式的起源,重在崇玉、尚德、天、祖、王。

所以可以說,玉的出現,等於是儀式的出現,是文明的光芒。中國古玉在中國禮制文明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裏程碑意義:第壹,從生產技術發展來看,如果說青銅的冶煉和鑄造代表了夏商周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那麽玉器的打磨和切割則體現了新石器時代中國科技和生產發展的整體指標;其次,從民族文化傳統來看,如果說青銅禮器是三代禮樂文明社會的物化符號,那麽中國古代玉器則是新石器時代中國古代禮制發生、積累、擴展和傳承的基本載體;第三,自夏商周以來,玉成為歷代統治者用來區分等級和地位的象征,是行使軍政權力的信物。《李周官純大伯》:“以玉為六瑞以待國。”根據等級,於佩知道根據玉的禮儀,這已經成為壹個共同的禮儀規則。因此,玉器的產生和發展與中國禮制文明的產生和發展是壹致的。

乾隆進士畢沅開創了玉雕制珠的先河。壹時間,緬甸翡翠成為北京上流社會的珍品,壹度超過和田玉。“有資本痕跡的玉”的輸入影響了乾隆時期的玉器審美觀。

記者:中國玉器的可持續發展也得益於與周邊地區的玉器文化交流。中外寶玉兩千年的交流歷史是如何豐富了中華玉文化寶庫的?

尹誌強(南京藝術學院教授):中國的玉器在相互交流中不斷發展,首先是中國各民族的融合。公元前121年以後,隨著漢朝開辟了連接歐亞大陸與西域的大通道,張騫出使西域,特別是“絲綢之路”繁榮之後,和田玉獲得了大量的發掘,出現了中國玉器史上第壹次大規模的中外交流。中原的玉器源源不斷地輸出到長城,中亞、西亞的寶石、有色眼鏡、黃金工藝品源源不斷地輸入中原。

在古代,中國不僅重視玉,也重視珍貴的玉石和寶石,這與世界上其他喜愛寶石的國家不同。比如,按照古代的禮儀制度,所有用於禮儀和祭祀的玉必須是真玉,而不是美石,否則會被視為對神的褻瀆。國王可以賞整塊玉,但國王以下的貴族,即使很有錢,也不能用整塊玉,必須用漂亮的石頭;明朝萬歷皇帝大量使用進口寶石,但大多不是單獨制成飾品,而是作為新疆和田白玉的飾品,在玉石表面鑲嵌彩色寶石,以中國玉石為主體。600年前,外國珠寶開始坐擁中國玉器。寫於1520的《西域貢賦集》,多處提到“寶石”,說明明朝從西域帶回的寶石數量較多。江西、湖北、南京、北京等地的帝王貴胄墓中都出土過奇珍異寶,與中國玉器相映成趣。

考古發掘證實,翡翠最早於明末在雲南西部使用,清初經雲南、廣東傳入長江以南。清代中後期,江南地方官員和富商進貢上等緬甸玉器,引起朝廷重視。比如乾隆時期的文人畢元,曾經在陜西、湖廣壹帶擔任要職。他熟悉古玩奇珍之道,收藏了大量古玉,對緬甸玉器情有獨鐘。他把精美的玉石打磨成珍珠,與妻子分享,開啟了玉石雕琢珍珠的先河。要知道,那時候朝廷還沒有用玉珠。在畢元等人的影響下,朝鮮人民開始使用玉,蔚然成風。緬甸翡翠已經成為北京上流社會的珍品,供不應求。頂級緬甸翡翠源源不斷地輸入中國,成為重要的玉石,壹度超過和田玉,豐富了中國玉石的寶庫。

250-200年前,中國玉器史上發生了兩件大事,壹是“乾隆雕刻”的形成,二是“神都斯坦玉”的進口。經過四五千年的發展,中國的玉器藝術過於成熟,缺乏創新,未能突破,在清初走進了死胡同。對此甘龍十分不滿,進行創新,力求在造型、工藝、玉器題材上有所突破,在形式上從商周青銅器、漢玉器中汲取藝術營養,豐富造型;精益求精,對技術的思考壹絲不茍;在主題表達上再現中國古代文化的魅力是壹種時尚。同時,千方百計展現和田玉的材質之美,鑄造成流芳百世的“幹龍雕”。

“乾隆雕”不惜用耗材,作品過於厚重細膩,缺乏玉的靈巧,而“神都斯坦玉”(主要是伊斯蘭玉,產於印度北部和土耳其部分地區)則擅長靈巧,強調壹器壹色,無雜色,色彩靈動;器物形式取自自然規律,果、花、葉、莖相繼入玉;墻的外部裝飾有花卉圖案,或者鑲嵌有玻璃珠和金屬線。乾隆對此推崇備至,並將其運用到清代的玉器制作中,產生了“西番作”的仿制品。

中國玉文化豐富而博大精深,能反映古代社會物質生產、思想意識、文化交流的大量信息,能從多方面反映中國人的認知和理性。玉器不僅是壹種民族文化,也是壹種科技文化。在中華文化中,玉文化壹直貫穿始終,並且隨著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其生命力越來越旺盛。(來源:中華讀書報)

  • 上一篇: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成功有多大幫助?
  • 下一篇:現在鄭州做網絡營銷,感覺很多不太懂。誰能推薦壹個提高網絡營銷的方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