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與最,宜室其家。”中國古代的詩歌,都是非常含蓄的。而不是直接的表達出妳情我愛。同樣,中國人的表達方式也是婉轉的。
含蓄是壹種美好的品德,過於直白的表述反而會造成不好的效果。欲說還休的朦朧感,往往能夠令人產生無盡的遐想。而且中國人的含蓄是自古有之的,並不會直接將情愛全部表達出來。
(壹)、朦朧之美,蘊含其中詩歌和文章,往往是傳承精神最好的方式。更何況,古代沒有如此先進的交流媒介。而這種含蓄的表達方式,就在文學作品中壹步步的流傳了下來。古人以含蓄為美,它不是不表達而是換做了另壹種可以引人思考,引人入勝的方式去傳遞思想感情。如果說的太過直白,那麽既沒有營養,又不會令人銘記。
1. 含蓄是壹種浪漫
《詩經》是歷史上第壹部詩歌總集,其中的表達方式大都為婉轉的說明。它大都是先描寫環境,而後寓情於景。將自身的感受,置身於天地之間,從而更容易引起***鳴。比如那首著名的《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壹方”。
通過景物的描寫,能夠使人更直觀的感受到對於愛人的思念和愛戀之情。如果太過於直白,那麽就顯得太蒼白無力。“溯洄從之,道阻且長”。不論道路有多麽艱險,都會去追隨尋找自己的心上之人。
這就比直接描寫愛人的外貌,要有說服力的多。還有《衛風》中的“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心愛之人假借賣布之名,跨越淇水,翻過頓丘只為了能夠見上壹面。這壹句間接的表現出了男女談情說愛的朦朧之感,有些曖昧又有些羞澀。
漢人所作的《離騷序》“《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諭,故善寫香草、以配忠貞,……靈修善於美人,以譬於君”。屈原是歷史上著名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的《楚辭》在文學史上猶如壹盞明燈。
但是他本人也是非常含蓄的,並不會直接將自己的忠君愛國思想寫出來。而是常常將君王比做成香草美人。甚至壹度還有人懷疑他是同性戀,其實這不過是壹種隱晦的表達罷了。如果太過直白,往往會給人留下話柄。
2. 更好的表達效果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如果屈原,總是在詩文中寫自己如何如何的愛這個國家,如何如何的想輔佐君王。那麽滿朝文武,必定會認為他是在為自己邀功請賞。而且,這種效果也達不到。反而是含蓄婉轉的寫出來,才會顯得更加坦蕩。
同樣,在詩歌中表達男女情愫,也不宜太過直白。那樣便會顯得自己太過多情,再加上古代的思想並不開放。先秦時期的人們受制於禮樂制度,逐漸的後世之人在前世詩文的熏陶之下喜歡上了這種隱晦的表達。
所以,後來才出現了許多托物言誌的詩文。這是壹種很好的表達方式,既不會給人造成反感,又可以營造浪漫。即便對方不接受自己,那麽也有能夠後退壹步的余地。因此,模糊的情感往往才是真正的內心獨白。
(二)、禮教制度,精神壓迫“無以規矩,不成方圓”。現在許多古裝戲,比如清宮劇還有明朝戲,不論是前朝還是後宮規矩都非常大。在如今炙手可熱的宋朝電視劇《清平樂》中,曹皇後也是因為規矩嚴謹而不受喜愛。古代的女子講究三從四德,什麽事情都喜歡循規蹈矩。
1. 世俗眼光的枷鎖
《世說新語》“阮籍嫂嘗還家,籍見與別,或譏之。籍曰:“禮豈為我輩設也?”。這本書中記載了很多竹林七賢的故事,而正是因為他們不在乎世俗的眼光才能夠被稱為魏晉風流人物。“阮渾長成,風氣韻度似父,亦欲作達。步兵曰:“仲容已預之,卿不得復爾!”
他們自己也非常清楚,這種不在乎世俗眼光的行為不可以傳到後輩身上。所以,阮渾也想加入其中時,阮籍才不同意。魏晉時期,國家動蕩,沒有形成強有力的集權統治。但是禮教的約束,尚且如此嚴密,更何況在其他朝代。
春秋時期有禮樂制度、春秋大義,而到了漢朝則開始推行儒家教育。女子要遵守三從四德,婚戀也必須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想要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是會遭受他人非議的。
2. 言論不自由的禁錮
古代是不能隨便亂說話的,更不能妄議朝政。而皇帝是九五之尊,怎麽可能會允許自己的臣民隨便議論。即使是說好話,他們也不配。所以,大家都習慣了隱晦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用來暗諷也是用的模糊表達。
社會環境不開放,人們的思想也不開放。還有商鞅主導實行的疲民政策,使得所有人的想法都不敢恣意的表達。對於朝政或者婚戀情感方面,古人逐步的開始學會了用模糊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
古代的社會發展,就是君主集權不斷強化的過程。他們用儒家思想,來規化所有人的生活習慣。而儒家就像是壹根尺子,什麽事情都需要嚴謹的對照刻度來做。不僅是愛情,親情也是如此。孟子曾說“天下之人,不歸楊,則歸墨”。
在儒家學說看來,非常反對墨家提出的兼愛。認為這是壹種無父無君的思想,所以君王是國家的首腦,父親則是家庭中的主導。所以父親的形象往往是沈默寡言的,兒女之間與其交流也無法太過直白。
(三)、歷史傳承,銘刻骨髓在許多影視作品中,西方人與中國人相遇後面對他們的貼面禮都略顯尷尬。中國古代禮儀中,見面都是習慣於抱拳。當然,這種現象僅存在於同輩之間。古人習慣人與人之間保持壹定的距離,從中也可以看出古人的含蓄。這種現象,要歸咎於禮法制度。
1. 各省分散,習俗不同
諸葛亮在《隆中對》曾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先秦時期,各諸侯割據壹方。再加上周天子無力對其形成控制,這才有了孔子所說的禮崩樂壞。在這期間,每個地方都衍生了自己的風俗習慣,這壹點即便是秦始皇統壹六國後書同文,車同軌也是無法改變的。
古代各國之間百姓的交流,必然會有些隔閡。許多事情,沒有辦法明說。比如直言不諱的拒絕,以及頤指氣使的挑出錯誤。這些都是行不通的。含蓄的表達自己的意思,往往能夠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所以,即便是出現了統壹的朝代這種隔閡也不是壹時之間就能消除的。人們在表達的過程中,已經習慣了不用直白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歸根結底,人們已經忘記了如何去直白的表達內心的真實情感。
皇權越強,百姓的聲音就越弱。先秦的婚戀觀相對而言還比較奔放,但是遇到大壹統的時代君主們為了更好的束縛民眾就大興儒家教育。比如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就是為了讓為自己所用之人全部充滿忠君愛國的思想。
還有清朝的文字獄,甚至連隱晦表達都容易引火燒身。比如《虬峰文集》中的“杞人憂轉切,翹首待重明”,作者就被處以死刑。在當時幾乎所有關於明和朱的字眼,都會被統治者認為是在暗諷。可想而知,草木皆兵到了這種程度,含蓄的表達都不行,更不用提直白的明言。
2. 語言的特殊性
漢語是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它的壹句話往往能夠表達多重意境也就是雙關。但相對而言,這又是它的局限性。如果將話語說的太過直白,那麽就會引起對方的反感。不如旁敲側擊,以引起對方的註意。
尤其是在古代,大臣向君王進諫時,更是要謹言慎行。不然就有可能“朝登天子堂,暮為田舍郎”。這種習慣自古以來,皆而有之。正是因為言論的不自由以及封建禮教制度太過繁復,大家不可能直言不諱的說明自己的意圖。
如果有些話說的太過直白,往往會達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就像網上流行的段子,如果直接和女孩說想壹起睡覺那就是流氓,而說想和妳壹起起床那便是徐誌摩。因為婉轉、含蓄的表達,它所呈現的曖昧程度和浪漫指數是遠遠高過直接說出真實想法的。
漢語天生的魅力便在此處,不論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寫作文章上,朦朧的寫出來就會更加的耐人尋味。
結語:在思想不開放的年代,少年之間的愛戀都是非常羞於表達的。如果太過恣意灑脫,會被人認為是放浪形骸。而且,君主制度的壓迫造成了許多人敢怒不敢言。
所以,他們都找到了另外壹種方式,那就是含蓄的說明自己的想法。這不是不表達,而是將他上升了壹個層次。正如徐誌摩所說的“最是那壹低頭的溫柔,如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沒有愛字,卻滿滿的都是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