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幻想曲:這是1989年王建民根據雲貴地區民族音樂創作的古箏獨奏,體現了苗族飛歌的音樂風格。在音樂的開始,格非的主調以自由演奏的形式由壹個散板引子引入。這首曲子呈現出虛幻、空靈的色彩,這與音樂標題的意思是壹致的。重點音色是用現代作曲技法處理格非的音色,讓聽眾既能感受到民族素材的風格,又能在主題旋律上有新的色彩,不落俗套。在音樂中間加入壹些地方特色鮮明的音樂節奏,營造出打擊樂的效果。這部作品凝聚了多元化箏曲創作階段的諸多特征,是90年代箏曲創作精神的壹個縮影。獲文化部組織的1995“東方杯”青少年古箏演奏大賽優秀作品獎。
2.長相思:這首歌寫於1991,由作曲家王建民根據李白的同名詩《長相思》作曲。樂曲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背景,表現了詩人李白離開長安後,壯誌未酬的復雜心情。根據這壹內容,作者將陜西民歌的壹些旋律與中國古代歌曲的音調相結合,創作出壹部具有濃郁傳統旋律風格的作品。音樂在壹段自由的引子後,以左手古琴音為固定音型彈奏四小節,然後引出壹段帶有悲傷的主題旋律。古琴音色與主題旋律的緊密結合,既表現了“長相思,摧心魄”的相思之情,又能使聽眾將傳統古詩詞所賦予的主題內容聯系起來,融為壹體。這部作品還以199112獲得了第二屆江蘇省音樂舞蹈節器樂獨奏創作壹等獎。
3.戲曲韻:此曲以全新的“人工調式”為基礎,以傳統京劇為題材,既增強了箏樂的表現力,又展現了中國戲曲藝術的魅力,以不同的節奏和情感展現戲曲的魅力。《劇韻》的調律是以梅仙的人工調式、多音串聯疊加的編曲方法、非八度周期調律的人工調律為基礎,即按壹定音程比例和固定規律由壹組組鏈式上升組成。樂曲的結構也體現了戲曲音樂不同板塊變化的特點,如“散——快——慢——散”。此曲獲得1996年7月“中國少年兒童建業杯古箏邀請賽”優秀作品獎。
4.西域隨想:這首歌寫於65438年6月+0996年+65438年10月。它運用了許多鮮明的復合節拍和多變的節奏,通過力度、速度和情緒的變化,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新疆人民載歌載舞的歡樂場面。雖然是創新之作,但歌曲中的音樂框架與傳統創作中的散、緩、中、快、散密切相關。例如,三板部分由兩個樂句組成。與傳統作曲類似,作曲也是用主題旋律的音調,通過自己的節奏來表現西域的美景。
5.《荷花謠》:此曲主旋律的旋律特征來自江南紹興民間藝術“荷花落”的曲調。在音樂中,對這壹曲調進行了修飾和扭曲,描繪了壹幅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揮之不去而不妖”的美好畫面。整首歌分為五個部分,包括引言。從其整體速度布局來看,樂曲具有唐代大曲的結構特征,速度由慢到快,分為三個部分:松序(松板部分)-中序(柔板部分)-斷奏(從快板到樂曲結束)。同時,基於作品的物質特征,音樂具有明顯的三部曲特征,是壹部有引子和結局的復雜三部曲。
6.楓橋夜泊:這首歌寫於上世紀末。王建民先生根據詩人張繼古詩《楓橋夜泊》中的意境,創作了這首同名古箏曲。這部作品不僅在選材上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也為人們在欣賞作品時的聯想提供了壹定的依據。而且在創作上也表現出古箏傳統與現代完美結合的特點,給人耳目壹新的感覺。豐富的音樂表現手法的運用和詩歌的完美結合,充分表達了詩人在旅途中孤獨悲涼的思想感情。在曲調上也吸收了昆曲、蘇州民歌、江南絲竹等的調性特點。以昆曲的音色為素材,廣泛運用高雅的音樂音階,唱腔優美,改革了我國傳統的五聲風格。
7.變化:這段音樂是中國四大美女“曼·方婷”主題音樂會上丟西姆故事的壹個篇章。原本是古箏、簫、打擊樂的作品。2008年,作曲家王建民先生將其改編為《鄭樂隊》和《鄭與鋼琴》兩個版本,並更名為《變》。音樂主題采用古代雅樂調式,整部作品曲調悠揚,節奏散亂,音色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