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1我國傳統音樂的五大類分別是什麽?請說出中國民歌的藝術特點及民歌與其他民歌音樂的關系分別是什麽?

1我國傳統音樂的五大類分別是什麽?請說出中國民歌的藝術特點及民歌與其他民歌音樂的關系分別是什麽?

1、壹、傳統音樂綜述

“中國傳統音樂”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征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  中國傳統音樂是在以典河流域為中心的中原音樂和四域音樂以及外國音樂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發展起來的。因此可以說,中原音樂、四域音樂、外國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三大來源

我國民間音樂的五大類別——民間歌曲、民間舞蹈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和民間器樂。

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主要特征:群眾性,鄉土氣息嚴重,地域區別清楚,傳承習慣濃厚,創新少。

中國傳統音樂簡介:我們在許多民樂CD中都可看到“國樂”二字,這“國樂”指的是從古代流傳下來,在近代又有所發展的屬於“國粹”的音樂,可見“國樂”的創作時間指的是古代; “新音樂”指的是那些學習過西方音樂的人所寫的音樂,如學堂樂歌,可見新音樂的創作時間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 “中國音樂”則不僅指古代傳承下來的音樂,也指中國人按西方理論創作和改編的音樂。 “中國傳統音樂”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征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可見,傳統音樂包括“國樂”但不包括“新音樂”,但它們都是“中國音樂”。

傳統音樂是我國民族音樂中壹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並不在於創作時音的先後,而是在於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征。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音樂。相反,學堂樂歌、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樂形態特征借鑒了西方音樂,故不是傳統音樂。

傳統音樂的劃分最早見於中國音樂研究所編寫的《民族音樂概論》,分為五大類: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

實際上,“民族音樂”、“傳統音樂”和“民間音樂”又是三個不同的概念:“民族音樂”包括傳統音樂和新音樂;而“民間音樂”只是傳統音樂的壹個類別。且我國的民族音樂是非常豐富的,除了民間音樂,還包括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和文人音樂。

杜亞雄先生則將中國傳統音樂分類如下: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其中民間音樂包括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歌舞、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文人音樂包括古琴音樂、詩詞吟誦調、文人自度曲;宗教音樂包括佛教音樂、道教音樂、基督教音樂、伊期蘭教音樂、薩滿教及其它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包括祭祀樂、朝會樂、導迎及巡幸樂、宴樂。

二、中國傳統音樂的結構特點:

1、學習和繼承傳統音樂的陳述結構

(1)中國傳統音樂在旋律、音階、音色、節奏等方面與西方音樂存在區別。

(2)中國傳統音樂的陳述方式具有自己的特征,其中還有壹些特定的終止方式;中國民族音樂中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

2、中國傳統音樂與中國傳統文學的結構關系: 文學中有對聯,音樂中就有上下句;文學中有“起承轉合”四句詩體絕句,音樂中就有類似的四句結構小曲;文學中有八句結構的律詩,音樂中就有與之結構原則極為相似的、並大量存在於器樂曲的“六十八板體”(它也是八句,只是其中有壹句內部有擴展,不及律詩規整);文學中有章回體,音樂中有套曲體;文學中有使用成語的習慣,音樂中也有集曲等使用現成樂思的習慣……;文學中有“棗核詩”等通過數列形態控制的遊戲性詩體,音樂中也就有“金橄欖”等結構形態與之對應。《六十八拍》為琵琶曲。

3、中國傳統音樂結構和曲式對現代音樂的影響 :唐大曲和戲曲音樂對現代音樂結構的影響。唐大曲的“散—慢—中—快”的漸變原則和後來的戲曲借助於板式速度結構來組織等線性結構思維,是我國傳統音樂結構的最高成就。西方音樂結構的最高成就是奏鳴曲。唐大曲的曲式結構特點是: ①音樂是壹種多段體結構。 ②體現著壹種從“散起”到“入拍”又經輕歌曼舞而變作“繁音急節”的快速舞蹈(相當於“破”)的部分;收尾時節奏還有“散”(即“曲終長引聲”)的漸變速度布局。整個樂曲在開始的時候,每個演奏者就開始調琴,他們預先不調琴,用這種方法將聽眾的感覺調進來,調進樂曲的感覺中來。 ③用核心音調(而不是主題或曲牌),即興展衍變形來發展樂思。 ④新的聲部控制關系。它是西方現代技術,也與中國傳統音樂的寫法相同。 ⑤新的演奏法和新音色。如:樂器蕭的“冒吹”和重直覺、重音響的現代多聲語言等。羅永輝的《千章掃》,符合現代西方音樂中“有控制的偶然”的作曲理念。

中國傳統音樂的特點

中國傳統音樂的組成部分主要有佛教音樂、道教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民間音樂、舞蹈音樂。

中國傳統音樂綿延幾千年包含諸多審美品格,它是壹定音樂思想特殊本質的集中體現,是音樂思想意識的結晶。壹個國家、壹個民族的思維習慣,對其審美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壹. 中國傳統音樂以“和”為音樂美的最高原則

中國傳統音樂中,對於“和”的追求與表現壹直占據著主導的地位,視“和為五音之本”。我國第壹部音樂理論著作《樂記》對音樂的界定是:“樂者,天地之和也”。許多先秦學者都認識到“和”的作用,如史伯“和生實物”的觀點,晏嬰“相成”“相濟”的觀點。

儒家學派產生以後,把樂作為壹種教化工具,註重發揮“樂以治世”的社會功能,對“和”的推崇達到了新的高度。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儒家的觀念就逐漸成為社會的主流觀念。孔子要求音樂“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感情適度,在音樂內容和音樂形式上“盡善盡美”,起到“同民心而出治道”的作用。傳統音樂“和”的取向是多方面的,既包含人與自然的“和”,也包含人與人的“和”,當然也有音樂內部諸要素的“和”。追求人與自然“和”,導致傳統音樂中經常出現山水、月、漁樵等主題,如《高山流水》《瀟湘水雲》《水龍吟》《秋江夜泊》《春江花月夜》《月兒高》《關山月》《二泉映月》《漁歌》《樵歌》《漁舟唱晚》等眾多曲目。這些作品,不僅詮釋了自然美,也展示了人的精神境界和追求,使天、地、人達到了統壹和諧。追求人與人的“和”,賦予音樂更多的教化色彩,追求音樂內部諸要素的“和”,使中國傳統音樂在音程配合、節拍、曲式結構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

中國傳統音樂對“和”的重視,使中西傳統音樂有壹個非常明顯的差異:西樂重強度,中樂重深度。西方音樂的魅力在於它那強烈的震撼力。聆聽西方音樂,受到震動的不僅是心靈,而且還有自己的全部感官和整個身體。例如,施特勞斯的圓舞曲《藍色多瑙河》,其旋律的輕柔優美和諧,不是使妳沈靜下去,而是使妳頓然產生翩翩欲舞的沖動。中國音樂的魅力在於它帶給妳身心的陶醉,恰如清代葉燮在論詩時所言:“詩之至處,妙在含蓄無垠,思致微渺,泯端倪而離形象,絕議論而窮思維,引人於冥漠恍惚之境。”

(壹)“中和”之

中國傳統音樂作品,無論是民間音樂、宗教音樂、文人音樂和宮廷音樂,都強調“中和”。與強調對比原則的西方古典音樂相比,強調漸變原則的中國傳統音樂的確是相當格守“中庸之道”的。史伯較早提出了中國傳統音樂和諧的構成規律。他提出,“和實生物”、“以他平他謂之和”。繼而晏嬰提出“相成”、“相濟”的觀點,實際上是強調音樂諸要素之間的和諧統壹。季劄在對演奏的各種樂的評價中,更突出地體現審美上的“中和”特點,分出了“哀而不愁氣“樂而不荒”等這些“中和”美感的基本類型。孔子對中和理論的發展和基本成熟起了重要作用。為我國封建社會儒家傳統音樂的美學思想展奠定了基礎。孔子要求音樂“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達到感情適度;要求音樂“盡美盡善,達到美善統壹;又要求人樂詩歌能起“興、觀、群、怨”的社會作用,達到個體與社會的和諧,還要求放《鄭》聲,興《雅》樂,達到音調典雅平和。中和之美這壹美學範疇,在《樂記》中得以基本完善。《樂記》中指出:“大樂與天地同和……和故百物不失,”“樂養,天地之和也……和故百物皆化”。意即:天地之間,壹切事物都須要“和”,惟其有“和”,才能百物生長,生生不已。“和”的實質是:“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磨,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 從本體論看,中國傳統音樂美學中的審美境界從不受制於外在因素,人們是在“天人合壹”這種人與自然,音樂奇妙和諧的融合中達到審美愉悅,達到對自我的肯定。對現實的超越,它的範疇及概念並沒有壹種嚴格的界定。音樂的中和是儒家中庸之道的壹種體現,是音樂與自然、音樂與社會以及音樂自身內部的和諧統壹。受民族觀念和傳統哲學思想的影響中國傳統音樂在審美價值取向上歷來追求壹種中和之道。幾千年來,儒家學者就是結合倫理的“中庸之道”來倡導音樂的“中和之美”的,並使它成為中國傳統音樂的壹個最主要的審美特征。①生命律動之美,人主體的文化底蘊,內在修養,德性倫理乃形成對音樂審美中的萬物歸懷,以廣大和諧的原則在超越世界中達到超越現實的終極愉悅。中正和平的精神人格,正是中國音樂文化的本質與精髓。

二. 中國傳統音樂以“虛”為音樂美的最高境界

中國傳統音樂追求含蓄美,視虛實結合、陰陽相輔、意象***存為最高藝術境界,這種觀念是道家思想的產物。道家創始人老子主張“淡兮其無味”,他說:“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莊子進壹步發展了這壹思想,主張:“視乎冥冥,聽乎無聲。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這種見解發展了《樂記》的“音由心生”的觀點,註重用心靈體會自然、人生、社會,強調心的作用,是對儒家過分強調禮樂教化功能的校正。這種重視內心感悟的審美取向不僅影響了傳統音樂美學,也符合當今“欣賞即是再創作”的認識,給欣賞者留下了想象空間,至今仍有巨大的美學價值。

中國傳統音樂與西方傳統音樂壹樣,都要表現壹個思想,這是壹致的,但它們思想的意義取向則很不相同。西方音樂的思想往往趨向於表現“實有”,制造“意義”;中國音樂則趨向於展示“虛無”,取消“意義”。西方文化中,自然始終是作為壹個有意義的實體存在的,故傾向於對它進行觀察、研究,試圖揭示其奧秘。所以,西方音樂總是實在、固定而且明晰,很少有空靈的效果。再加上西樂縱橫交叉、網狀鋪疊的織體,更加重並突出了它的實在性。中國音樂則不同。中國音樂即使在表現壹個實在的對象,這個對象也往往不是樂曲的真正核心,樂曲的魅力主要不是來自對象本身,而是在表現對象的旋律進行中所創造的特殊韻味和營造的疏闊、空靈的意境,使人聽起來有壹種“蕩胸滌腑”的感覺。吳調公在論及詩歌中的“空靈”時,曾描述過這類作品的表現形式的特點,那就是:“在密度上以少勝多,在色彩上以淡寫濃,在時間上從片刻見永恒。”中國臺灣學者唐君毅在《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壹書中指出:“以愈少之物界形式,表現愈多之精神境界,而堪為人文精神藏休息遊之所,其價值宜為最高。”這種含蓄美也許就是東方文化的神秘之處吧。

實踐上,中國傳統音樂常運用旋律,把主題表現得抽象、虛幻,不同於西樂借助和聲、復調、配器,把主題表現得具體、逼真。可以說,西方音樂主要表現為“深刻”,中國音樂則表現為“深邃”,其內容和效果均很不相同。西方傳統音樂的深刻主要是指音樂中所體現出的思想和情感,其結構重邏輯、沖突,音樂時值建立在理性思維之上;中國傳統音樂的深邃則是指音樂思維中所表現出的體驗和領悟,是就音樂的意境而言,中國傳統音樂追求幽婉、深邃、含蓄、淡泊,其時值建立在心理感受之上。西樂的“深刻”是靜態的、固定的、明晰的,是可以訴諸理性的;中樂的“深邃”則是動態的、遊移的,無意精確鮮明,它不可以訴諸理性,而只能借助於悟性、直覺,它是主題之外的壹種審美特質。

“意象”之美“意”與“象”就作為音樂美學範疇而被廣泛運用。意與象兩對美學範疇對中國傳統音樂的美的創造創審美欣賞的影響是十分深刻的。在中國傳統音樂的美的創造中,其集中體現為:以寫意為主,寫意中的寫實。《易經》提出“立象而盡意’,“意”為意境,“象”為形象。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說:“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言生於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忘象。“立象盡意”為藝術創作的最高境界,中國傳統音樂要求通過音樂表演中的“氣韻”,達到“傳神”的目的,最後達到“寫意”的境界。通過自然景物來“立象”、來達到“盡意”地抒發人的情感,是中國傳統音樂中最常用的手法。中國傳統音樂追求的是“壹種與宗教境界相似,但又與它有著微妙不同的領域,即意境”,在意境中,情與景交融互滲,由景發掘出深層的感情,情的逐漸加深,又誘導出層層幻景,這些幻景構成壹個獨特的宇宙和嶄新的意象。②由於中國傳統音樂的最高境界是“立象盡意’,因此它要求創作者和欣賞者都應當通過抽象的音響.憑情內心的感受,發揮審美聯想,追求其“弦外之音“即所謂“離實得虛”,方能得到其深邃的意趣。

三, 中國傳統音樂以“韻”為音樂美的最佳情趣

“韻”是中國傳統音樂的靈魂,是中國傳統音樂獨有的審美取向。“有韻則生,無韻則死;有韻則雅,無韻則俗;有韻則響,無韻則沈;有韻則遠,無韻則局。”(陸時雍《琴學叢書中國傳統音樂與西方音樂壹樣,都涉及到主客關系,涉及到自我的情感表現和對象的形象描寫這兩個方面。西方音樂的價值尺度以“真”為旨歸,總在對外部世界的再現和對自我心靈的表現這兩者之間擺動,少有別的追求。其音樂,要麽是理智、冷靜地模仿自然,給人知覺上的真實感;要麽是完全的自我宣泄,給人以情感上的真實感。中國傳統音樂則不同,它不是單純的表現,而是超越再現和表現之外的壹種新的方法:寫意。通過音色的處理和音列的起伏變化詮釋生命的律動和自身的韻味,這是對內在生命律動的深入體驗、感受、捕捉和表現,是中國藝術的本體,是中國音樂所竭力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國傳統音樂的魅力、情趣所在。

(三)“希聲”之

“大音希聲”是我國傳統美學中重要的音樂審美觀之壹。它是我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的創始人老子(李耳)提出的關於音樂的美學觀點。“聽之不聞,名曰希”。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產生的“大音希聲”的審美觀認為,合於“道”的本性的“希聲”之音才是“大音”,即為“道”本身的聲音,也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聲音、最純粹的聲音。④老子稱這種音樂為“大音”,不只因為它無聲,而更因為無聲則合乎道的無為而自然、樸素而虛靜的特點。他要求音樂創造壹種悠遠、朦朧、遼闊的“虛”的意境。這種“虛”的意境便是不可言說的“道”,得“道”才是音樂的最高境界。在其看來,世界的萬物都是由“道”派生出來的。而在這裏產生“希聲”之音的“道”,非“惟人道可道也”的“道”,老子的“道”是獨立於客觀世界上的絕對精神。換言之,種聲音乃人類精神活動的產物,是由人的內心產生的。老子這種“虛無”結構原則構成了中國傳統藝術(包括音樂)的壹個重要特點:境不僅包括象,也包括象之外的虛空。 中國傳統音樂所表現的意境是壹種空明靈透的境界,它雖由音之“實”與意之“虛”構成,但重在“虛”上。因此,老子說的“大音希聲”和莊子說的“至樂無樂”引申出“無言之美”的審美理論,是合乎邏輯的。中國傳統音樂的“虛無”、“意境”等審美範疇已經成為中國傳統音樂的重要的審美特征之壹。

中國民歌的藝術特點:1.流傳性 、變異性

2.口頭創作、集體加工、具有即興性。 3.詩與樂的高度結合

4.長於抒發人的內心世界

與其他民族音樂的關系:相互區別,又相互依賴。

  • 上一篇:物流市場調查報告
  • 下一篇:甜品店個人商業計劃書大全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