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2010甘肅省張掖市農民年平均收入是多少?

2010甘肅省張掖市農民年平均收入是多少?

“十壹五”期間,張掖市認真落實中央、省市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農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民生活水平邁上新臺階。

壹是“十壹五”農民人均純收入創歷史新高。

“十壹五”末,張掖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575元,比上年增加586元,增長11.7%。與“十五”末相比,累計增加1824元,增長48.6%,年均增長8.2%。

(1)縱向看。“十壹五”末,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3428元,全國5919元。張掖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高於全省2147元,低於全國334元。“十壹五”期間,張掖市農民年均純收入增長365元,比全國年均增長533元低168元,比75年年均增長290元高。張掖市農民年均純收入增長8.2%,分別比全國和全省高12.7%和11.6%。

(2)橫向看。“十壹五”末,張掖農民人均純收入在全省14個市州中排名第四,分別比嘉峪關、酒泉、金昌低2290元、1.659元、378元,比蘭州、武威分別高988元、1.064元,比臨夏、武威分別高。在14個市州中,漲幅與蘭州並列第三,分別比嘉峪關、酒泉低323元、238元,比武威、金昌分別高7元、74元,比臨夏、隴南高300元、57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在十四個市州中排名第十二位。

(3)看年份。“十五”末,2005年,張掖市農民人均純收入3751元,增長6.1%;2006年為3934元,增長4.9%;465,438+037元,2007年增長5.2%;2008年為4515元,增長9.1%;4989元,同比增長10.5%;到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無論是總量還是增幅,增速都創歷史新高。從近五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變化可以看出,張掖市農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增長速度逐步加快。

二、“十壹五”期間農民人均純收入的特點

壹是工資性收入增長較快,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因素。隨著勞動力轉移力度的不斷加大,農民工數量持續增加,農民工工資持續提高,以農民工為主的工資性收入快速增長。“十壹五”期間,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增加618元,年均增加124元,年均增長11.2%。其中,非企業組織人均收入增長31元,年均增長4.7%。外出打工收入人均增加418元,年均增長12.7%。2010年,張掖市農民平均工資性收入1500元,增長15.1%,占農民平均純收入的26.9%,工資性收入對農民平均純收入的貢獻率達到33.6%。“十壹五”期間,工資性收入平均增速比農民人均純收入平均增速高3個百分點。到“十壹五”末,兩者差距擴大到3.4個百分點,占工資性收入主要方面的勞務收入和外出務工收入增速分別達到19.5%和16.3%。同時,工資性收入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的比重也逐年提高,從2005年的23.5%提高到2009年的26.9%,提高了2.4個百分點。無論是工資性收入的增長水平、工資性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還是對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貢獻率,工資性收入都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二是家庭經營收入比重逐年下降,但仍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十壹五”期間,張掖市糧食種植面積逐年增加,糧食產量穩步提高,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價格持續上漲,各項惠農政策全面落實,促進了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快速增加。五年來,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分別為73.9%、72.6%、70.3%、69.2%和68.3%,比重年均下降1.12個百分點。2010年,張掖市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3810元,增加357元,增長10.3%,占純收入的68.3%,仍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1,第壹產業收入穩步增長。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突出規模化肉牛養殖基地建設和馬鈴薯等新型產業培育,形成四川以玉米制種、日光溫室、舍飼養殖、蔬菜和優質果樹為主,山區以馬鈴薯、啤酒大麥、油料作物和草畜為主的產業發展格局,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斷提高。“十壹五”末,第壹產業凈收入增加906元,年均增長7%,分別比第二、第三產業凈收入平均增速高3.5個百分點和2.7個百分點。2010年,張掖市經營第壹產業的農戶人均純收入達到3147元,增加330元,增長11.7%,第壹產業收入占純收入的56.5%。

(1)種植收入是農民增收的主要部分。通過增加種植面積,優化種植結構,引進優良種子品種,農民種植效益穩步提高。“十壹五”末,張掖市農作物總播種面積增加27.6萬畝,年均增長65438±0.9%,主要農產品產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糧食總產量增加265438±0.9萬噸,年均增長4.6%,油料總產量增加65438±0.5萬噸,年均增長6%,總2010年,張掖市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12.16.5438+00萬畝,增長3.6%,糧食總產量10.92萬噸,增長6.1%。油籽、水果和蔬菜總產量也分別達到5.9萬噸、201.000噸和1.077萬噸,分別增長1.8%、4.3%和4.3%。農民人均種植純收入21,41元,增長10.9%,種植收入占純收入的比重達到38.4%。

(2)畜牧業生產增長勢頭強勁。通過實施“河西百萬頭肉牛基地建設工程”,出臺養殖扶持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和信貸支持力度,畜牧業生產發展勢頭強勁。“十壹五”末,張掖畜牧業增加值增長654.38+0.4億元,農民人均畜牧業純收入增長365.438+0.6元,年均增長8.0%。2010年,畜牧業增加值增長6.8%,豬、牛、羊、禽出欄量分別達到75.97萬頭、654.38+09.48萬頭、654.38+039.18萬頭和552.79萬頭,分別增長96.5438+0%和0%。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1.01.956萬公斤、1.361.000公斤和44851.000公斤。農民人均畜牧業純收入993元,增長13.5%。

2.二三產業收入增長相對滯後。“十壹五”末,第二、第三產業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91元和472元,累計增長30元和90元,年均增長3.5%和4.3%。家庭經營的二、三產業人均純收入增速明顯滯後,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從2005年的14.5%下降到11.9%,說明二、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後,增長相對緩慢,比重有所下降,成為制約張掖市農民收入快速增長的瓶頸,也拉大了與收入較高者的收入差距

三是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持續增加,成為收入增長的新亮點。由於農民收入不斷增加,理財觀念不斷更新,支農惠農範圍和力度不斷擴大,農民家庭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成為“十壹五”期間增收的新亮點。“十壹五”農民人均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分別增長1,81元,平均增長25.6%,居四項收入之首。2010年人均財產性收入增長21.2%,補貼收入中退耕還林還草補貼、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分別由2005年的19.3元、19.8元、0.9元增長到37.9元、165438。

第三,“十壹五”農民生活水平邁上新臺階

“十壹五”末,張掖市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4416元,比上年分別增長502元和12.8%,累計增長1713元,增長63.4%,年均增長10.3%恩格爾系數為40.1%,比“十五”末下降了1.3個百分點。2010年,農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71億元,同比增長16.4%,累計增加8.5億元,年均增長14.7%。

1,食物消費質量提高,膳食結構逐步優化。2010年,農民人均食品消費支出1770元,同比增長12.7%,累計比“十五”末增加653元,年均增長9.6%。“十壹五”末,食品消費呈現顯著增長趨勢。食用油和肉、禽、蛋、奶及制品消費年均增長9.6%,蔬菜及制品消費年均增長9.4%,豆類、水產品及制品、茶葉、飲料及其他食品消費分別增長13.1。

2.服裝消費日益時尚,穿著檔次不斷提高。農村居民的服裝消費結構進入了壹個新階段,以服裝消費為主,服裝逐漸走向時尚、潮流。2010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服裝消費支出292元,同比增長9.5%。在服裝消費品上的支出,主要是服裝和鞋,占290元服裝總支出的99.2%。與“十五”末相比,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服裝消費支出增加135元,年均增長13.2%,其中服裝消費品支出和服裝消費服務支出分別增長13.2%和13.5%。

3.住房質量普遍提高,居住條件不斷改善。農村小康住房建設加快,部分農村居民已經住上樓房,居住條件趨於舒適。2010年,農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費品支出662元,增長29.2%。其中,購買建築及客廳材料支出65,438+057元,增長65,438+00.6%,裝修客廳材料支出80元,增長44.2%。與“十五”末相比,農村居民住宅消費品支出增加413元,年均增長21.6%,住房面積年均增長1.6%,人均居住面積37.4平方米。

4.家用設備更新加快,耐用消費品趨向現代化。2010年,農村居民人均用於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支出313元,增長11.3%。其中,購置家用設備支出65,438+082元,增長65,438+09.9%。與“十五”末相比,人均購買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支出增加124元,年均增長10.6%。“十壹五”末,空調、太陽能熱水器、攝像機等中高檔家用設備。從無到有,每百戶農村家庭分別擁有彩電、洗衣機、冰箱、微波爐、熱水器、電腦109臺、93臺、46臺、3臺、16臺、5臺。

5.交通通信設備跟上步伐,信息化程度明顯提高。2010年,農村居民人均交通通訊支出542元,增長4%。其中45元內通訊工具支出增長15.9%。與“十五”末相比,人均交通通信消費支出增長117元,年均增長5%,通信工具支出增長15.7%。每百戶農村居民擁有摩托車84輛,移動電話131部,平均增長16.9%。

6.文化教育需求與日俱增,醫療消費大幅增長。農村居民的精神生活日益豐富多彩,文化、教育、娛樂、醫療等消費不斷增加。2010年,人均文化教育娛樂及服務支出426元,增長3.3%;人均醫療保健消費支出在320元以上,增長265438±0%;人均醫療衛生服務支出216元,增長20%。與“十五”末相比,90元中文化教育娛樂用品和醫療保健的消費支出分別增長了146元,年均增長4.9%和13%。

四、“十壹五”影響農民收入的制約因素和問題

“十壹五”期間,張掖市農民人均純收入保持持續快速增長,農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這得益於張掖市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全面落實各項惠農強農政策,發展勞務經濟,不斷培育特色優勢產業。但是,要保持未來快速增長的勢頭,還存在壹些制約因素和問題。

1,外部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十五”末,張掖市農民人均純收入比全國高496元,但“十壹五”末,比全國低334元。年均增幅僅高於75元,平均增幅低於全省。“十壹五”期間,河西五市與嘉峪關、酒泉、金昌的收入差距分別以年均18.1%、18.4%、10.4%的速度逐年擴大。武威的收入水平雖然比張掖低,但年均增長率只有65438+。

2.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擴大。“十五”末,張掖市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額為3844元。十壹五期間分別為40665438元+0元、4458元、4800元、565438元+064元和5280元,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逐年擴大趨勢。收入制約城市化進程,影響新農村建設水平,擴大城鄉居民消費能力和距離。

3.通過增加產出來增加收入的空間減少了。以張掖市目前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態勢,張掖市耕地面積只能維持在總量平衡的水平,單位產量近年來不斷創新高,提高難度加大。沒有農業科技的創新和應用,通過提高農產品產量來增加農民收入的難度越來越大。同時,由於農業自然災害的不確定性,對糧食產量增加和單產提高的制約因素不容忽視。

4.通過農產品價格增加收入的因素減弱。國家對農產品價格的政策導向是以“穩”為主,通過農產品價格上漲增加農民收入的因素逐漸減弱,對農民收入增長影響較大。同時,農產品價格上漲必然會傳導到工業和相關非農產業,相應地引起和帶動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增加農業生產成本,抵消農產品價格上漲給農民帶來的收入。

5、農業生產成本和費用仍然很高。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過快,導致農業生產成本和農業生產支出增加。“十壹五”末,農民人均農業生產資料支出1615元,比“十五”末累計人均增加753元,年均增長13.4%。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過快,農業生產資料支出增速過高,壹定程度上抵消了支農惠農政策給農民帶來的實惠,也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6.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分散經營仍然是農民種植和養殖的主要方式。農業產業鏈短,依靠農副產品深加工、精加工的企業少。高附加值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滯後。農村二、三產業不發達,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緩慢,農民通過直接銷售農產品和初級加工產品獲得的效益低,農業綜合效益不能充分發揮,是制約張掖市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

五、“十二五”農民收入展望及建議

“十二五”期間,為實現張掖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加700元,保持10%以上的增長速度,到2015年達到9000元的目標,張掖全市要認真落實“三農”政策,繼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提升現代農業產業化水平,為農民持續增收提供動力和支撐

1,認真落實強農惠農政策,調動農民農業生產積極性。依托實施糧食和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等支農惠農政策,不斷增加種養業收入。落實金融支持、信貸服務等優惠政策,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加快農業經營機制創新,在穩定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對主要種植區域、農業生產單位和農資網點,要依法加強監管,對重點產品、重點市場、重點品種進行定期和不定期檢驗檢測,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農資行為,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嚴肅處理涉農事件和案件,維護農民合法權益,保護農民生產積極性。

2.努力推進現代農業城市建設,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按照區域發展定位和基於“生態安全屏障、立體交通樞紐、經濟通道”的“四城”建設要求,著力推進以“生態、高效、節水、安全”為內容的現代農業城市建設,努力促進張掖市現代農業持續健康發展。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積極推進糧食經濟結構、種植結構和品種結構的調整。按照“壹心兩帶四區”發展的空間布局,培育種子生產、馬鈴薯、果蔬、啤酒原料等特色優勢產業。,不斷提高溫室大棚、玉米和蔬菜種子生產、葡萄、啤酒花等設施種植的比重。發揮“農副產品加工產業園”和“現代農業示範區”的典型示範和帶動作用,使區域特色產業和高產高效農作物逐步走向專業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

3.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提供基礎保障。要按照張掖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總體要求,落實國務院意見,爭取國家和省更多財力向“三農”傾斜,從資金投入、優惠政策、科技支撐等方面為農民發展經濟、增加收入創造良好環境。加大各級財政對“三農”資金的投入,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進壹步發展節水灌溉農業,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提高耕地質量。同時,加大政府在農村電力、道路、通信、環境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新農村建設方面的力度,為農村和農民提供更多的教育、文化、衛生、信息等公共服務,為農民增收奠定堅實基礎,加快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4.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重點支持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拓展農村非農就業空間,落實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政策,鼓勵農民就近發展二三產業。通過嫁接傳統產業,在農產品深加工、發展二三產業等方面取得突破,努力擴大農民對工業品和服務的需求。進壹步促進農民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商貿、旅遊、餐飲、交通等二三產業。培育壯大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加強工農業結合,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實現農業與工業“小生產”“大市場”緊密銜接,促進農村二三產業快速發展,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5、加大農業科技投入,依靠科技增加產量,提高效益,增加農業收入。農民增收的內力在農業,農業取決於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的根本提高在於科技。要通過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和應用,提高農產品產量、質量和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利用農業科研機構和涉農部門人才網絡,加強農民科技知識培訓,積極開發、引進和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繼續加大政府對糧食、水果、蔬菜、水產品等主導農產品的科研投入,發展現代農業,開發高產、優質、高效的優良品種,搞好推廣應用。努力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增強科技對農業增產的貢獻,依靠科技增加農產品產量,提高農業效益,促進農民增收。

6.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不斷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積極引導和支持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扶持壹批服務功能強、內部運作規範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深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流轉和基層經營制度創新,整合農村要素資源,挖掘農民增收潛力。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返鄉創業、農村經紀人等農村經濟發展主體,盤活土地、資金、勞動力等資源。完善農村市場體系,推進征地、戶籍等制度改革,科學規劃,適時推進城郊村建設。大力引導高校畢業生下鄉和在職人員到基層工作,支持農業農村建設,不斷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和農村社會和諧發展。

7.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不斷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從城鄉壹體化發展的高度,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發揮工業對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的引領作用,發揮城鎮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農工商聯合發展,最大限度地發展農村經濟,大力推進城鄉壹體化進程。繼續加強和完善以養老、醫療、失業為重點的社會保障體系和農村貧困戶救助體系。推進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機構改革。利用城市的資金和人才優勢,建立城鄉互補的教育、文化、衛生體系,促進農村社會事業的經濟發展,最大限度地縮小城鄉在經濟和社會事業上的差距,逐步實現社會成果的享受和生活的富裕。

8、提高勞動力轉移效果,進壹步發揮勞務經濟在農民增收中的作用。勞務經濟的不斷培育和發展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政府要充分發揮勞務經濟在提高農民整體收入水平和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著力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切實增強農村勞動力的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不斷促進勞務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積極支持和鼓勵有條件的社會團體和民間組織成立勞務中介組織,培養勞務經紀人隊伍。切實做好農村勞動力組織指導、就業培訓、政策咨詢、信息服務、維權等服務,努力使輸出勞動力數量穩步上升,輸出效果穩中有好。

  • 上一篇:現代傳統三居室公寓大全
  • 下一篇:電子商務在農業產業化中的作用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