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被社會上對生命的濫用所深深困擾。為什麽有些人會因為願望沒有得到滿足或者遇到挫折而厭倦生活自殺?為什麽有人殺人是因為別人擋了他們的路?為什麽虐待各種動物時有發生?原因是這些人不知道生命的珍貴,不懂得珍惜自己,珍惜別人,珍惜別人的生命。現在的獨生子女大多只知道享受上壹代人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父母的關愛,卻很少關心他人和社會,不明白各種生物的生存是大自然賦予的權利。雖然生物學是壹門研究生命的科學,但傳統的生物學教學忽視了對學生的生命教育,過於重視生物學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教師在備課中以學生能否掌握書本知識,能否通過各種考試為目標,很少去探究這些內容所蘊含的人文教育內容,很少去考慮生物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健康相結合,與社會現實相結合。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生物教學不僅要使學生獲得相關知識,還要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關註生活,關註社會;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樹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等壹下。也就是說,新課標對生物教學中的人文教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其實每壹章都包含了很多人文教育的素材。只要從大教育的背景來分析和理解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就可以在生物教學中將生物科學知識的傳授與人文精神的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在生活中教育學生。
1.寶貴的生命-生物繁殖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的生物繁殖內容。我們可以利用這些知識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的來之不易,進而培養學生熱愛、珍惜、關愛生命的人文情懷。比如被子植物的繁殖,通常要經歷開花、授粉(自花授粉或異花授粉)、雙受精的過程,然後逐漸發育出果實,產生種子,繁殖後代。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花的雌雄蕊受損或不授粉,果實就不能正常發育,種子就不能形成,而飽滿的種子是被子植物繁殖後代的基礎;再比如鳥類的繁殖,要經歷選巢區、選料築巢、交配產卵、然後育雛、孵卵的過程。無論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後代都難以存活。再比如人類生殖。男性壹次可以產生上億個精子。它們爭先恐後地從子宮遊到女性陰道的輸卵管。當它們到達輸卵管時,只剩下幾千個了。最後,只有壹個精子能與卵細胞結合。受精卵在子宮內發育10個月。可見每個人都是獨壹無二的,都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個體。生命多麽來之不易,多麽珍貴!任何生命都是大自然的壹員,都有它存在的權利。只有當我們敬畏生命時,我們才能珍惜生命。無論是植物、動物還是人,都應該珍惜生命。
2.生命的衰落——回歸自然
生命的誕生是喜悅的,生命的衰落是必然的。
長期以來,由於傳統文化的影響,人們避免討論死亡的問題,並期望有好運和和平。然而,頻頻發生的校園自殺等自毀行為,暴露出許多青少年極其脆弱,無法珍惜生命,也沒有真正理解“死亡”的意義。壹些年輕學生在承受巨大壓力(如學習壓力、心理壓力以及父母和老師的高期望等)時放棄生活,選擇死亡。).這種逃避現實、輕視生命的行為,是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的不負責任,也是不正視“死亡”的表現。“死亡”不僅是壹個生物學範疇的問題,也是壹個社會學、哲學、倫理學和人文科學的問題。對此,我們可以在生物教學中從生物學的角度對學生進行生死教育,讓學生更加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價值。任何生物都要經歷生、長、病、老、死的過程。比如秋天,落葉會在壹個葉柄基部經歷壹個脫層的過程——隨風吹落,而春天,樹木依然會生出新葉,重現生機;單細胞動物生長到壹定時間可以分裂成兩個新生命,原來的個體不復存在;人也會生老病死,人死後,人的個體和其他生物壹樣,最終會分解成無機物,回歸自然。這是規律,也是人生歷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環節。沒有生,就沒有死,沒有死,就沒有生。“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只有認識死亡,正確認識死亡,才能積極地看待生命,認識生命的意義,承擔生存的責任,進而創造和整合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3.生命的和諧——生物適應性
為什麽青年學生中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除了社會環境的影響,青少年缺乏自我調節能力,適應能力差也是重要因素。鑒於此,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強調生物的適應性也會對學生有所啟發和教育。這裏特別強調兩個適應——生物結構和功能的適應,生物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的適應。例如,葉片的表皮細胞是透明的,以便陽光可以穿透,葉肉細胞含有大量適合光合作用的葉綠體;小腸絨毛包含適於吸收營養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任何生物都不能脫離環境獨立生存,而必須與環境發生關系。生物的生存會影響環境。同樣,環境也會影響生物的生存。比如長期生活在沙漠地區的植物,植株矮小,葉片細小甚至呈針狀,減少了水分的流失;生活在草叢中的青蛙是草綠色的,而生活在沙土中的青蛙是黃褐色的;食肉哺乳動物有鋒利的犬齒;等壹下。可想而知,這種相互適應是多麽和諧美妙!如果這種和諧被破壞,生物體內就會出現疾病,健康就會受到威脅,生活質量就會下降。正是因為生物的適應性,才有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和各種各樣的生命,從低到高,從簡單到復雜,從海洋到空氣,從熱帶叢林到白雪皚皚的高山,到處都沒有生命的痕跡,沒有生命的色彩。因此,在生物教學中,壹方面要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使他們學習和了解生物適應性的特點,並學以致用,關註自然的和諧和生命的和諧與健康;另壹方面,要求學生學習和了解生物的適應性,思考為什麽有的學生適應性強,有的學生卻難以適應新環境,導致學習興趣缺乏,成績下降,甚至出現心理障礙。具體來說,生物教學要適合學生實際,因材施教,讓學生增強對復雜環境的適應能力,學會尊重和關愛他人,培養社會責任感,為將來走向社會、服務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4.母愛的偉大——母親在懷孕和分娩期間的變化
母親,不僅孕育了新的生命,也為人類的發展和未來的創造培育了後來者。然而,現實中,不贍養年邁父母、虐待父母甚至殺害父親母親的現象屢見不鮮。究其原因,在於壹些青少年私欲的膨脹,認為他們考慮的是自己的需求,並沒有真正理解父母的教養,父母的心,父母的愛。壹個連父母都不愛的人,談不上愛別人,更談不上愛祖國。毋庸諱言,傳統的初中生物教學也存在壹些弊端。比如對於人類胚胎發育和營養的內容,老師和學生都只是把它當成知識來學。為了應付考試,似乎只要記住胚胎發育的地點——子宮,物質交換的結構——胎盤,以及在母體中的發育時間——280天就夠了。事實上,如果在傳授這部分知識的同時,進行母愛教育,就可以實現科學知識與人文精神的有機結合。講座前,筆者給學生布置了壹個調查作業:回家拜訪父母(主要是母親,分組討論面試問題)。訪談內容包括母親在備孕和孕早、中、後期的心理、生理變化和飲食偏好的變化,以及生產過程和產後時期的變化,等等。每人寫壹篇采訪或調查報告,這將是期末成績的壹部分。兩周後,同學們交了作業:有的寫“我的出生”,有的寫“媽媽和我”,有的寫“媽媽懷孕調查報告”。在這些作業中,有的著眼於母親懷孕期間的心理變化,描寫母親對子宮內胎兒的日常言語對話和撫摸動作以及滿懷希望迎接新生命的過程;有的側重於查閱母親懷孕後身體各器官的增重數據,描述母親身體的變化;有些關註母親分娩時痛苦和喜悅的復雜感受。縱觀這些文章,無論重點在哪裏,都透露著孩子們對母親的崇敬,感嘆著母親的偉大,真誠地說:我愛我的母親!
5.生命的意義——成長過程中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人是萬物的靈魂。人活著不僅僅是為了活著,更是為了讓有限的生命有意義有價值。人生的價值是什麽?電視上有個廣告,采訪放羊娃——記者問:妳為什麽放羊?甲:蓋樓。問:蓋樓在做什麽?答:結婚吧。問:為什麽要結婚?答:生個寶寶。問:為什麽要生孩子?答:放羊。這個廣告對白只是說明了人的生存能力。其實人的生存能力和動物沒有太大區別。如何讓生命更有價值?作者認為,壹個人應該有健康的身體和頑強的生命力。新課標明確提出,如果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樹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特別是青少年,正處於身體快速生長發育時期,有必要將生物教學與相關內容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比如,結合“運動”的學習,了解運動系統的常見疾病及預防,制定自己的體育鍛煉計劃,積極參加體育活動;結合消化吸收的研究,我和家人制定膳食計劃,設計科學合理的日常食譜。結合神經調節的學習,制定自己合理的作息計劃和學習計劃,合理安排時間,勞逸結合,等等。二是要有豐富的知識、智慧和能力。只有勤奮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才能追求高質量的生活。青春期不僅是壹個人成長發育最快的時期,也是學習知識、開啟智慧、增強能力、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最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的。據相關數據顯示,每8名中小學生中就有1人心理亞健康。因此,幫助學生順利度過青春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已成為中學教育的重要任務。在這種情況下,生物教學應該肩負起自己的責任。具體來說,生物教學可以結合青春期學生生理發育和心理變化的實際情況,講解關於人體的知識,讓他們認識和了解自己,解開人體生理現象的奧秘,從而順利度過青春期。比如,筆者在講授《人體發育》時,並沒有像傳統教學那樣讓學生了解發育過程及變化、性發育的特點、青春期的生理衛生,記憶知識點,而是做了如下對比分析:①小學四五年級時(約9-10歲)和現在(約12-65438) ②妳的初潮(或第壹次遺精)是什麽時候,當時是什麽心理,如何應對?(3)在成長過程中,有哪些心理變化?妳是如何解決這些難題的?有什麽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嗎?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比較和小組討論來總結這種參與式學習。每個人都能正確認識青春期的各種變化,冷靜處理青春期的各種問題,從而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升人生意義。
沒有人文教育的科學教育是不完整的科學教育。特別是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以生命教育為核心的人文教育變得越來越重要。J·唐納德·沃爾特斯(J.Donald Walters)在《為生命而教育》(Education for Life)壹書中,開篇就明確地說:“教育不僅僅是培養學生獲得職業或追求知識,而是引導人們充分理解生命的意義;生活只是壹個生活的過程。既然活著,不如好好活著,讓身心精神兼備的生活態度成為未來教育的新元素。”教育應該以人為本,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作為基礎教育中的生物教學,應肩負起生命教育的重任,將生物知識與人文教育相結合,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註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每個學生都應該尊重、熱愛、珍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