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美食
我的家鄉在客家,是地地道道的客家人。說起家鄉的美食那可是讓人數不勝數啊,但壹想起就讓我流口水的還是這道菜——釀豆腐。
這可是客家人人人皆知的壹道名菜呢!大家都經常做,那味道可是贊不絕口的!我的材料是豆腐、豬肉、香菇。如果是想讓釀豆腐更加美味,放點大蔥是最好的選擇。別看材料這麽簡單,它的營養價值可高著呢!吃了釀豆腐能補身體較虛的人,還能養身和調理骨質疏松。但它的口感有些鹹,但有鮮味。它的湯汁醇厚,鮮嫩潤滑,口味十分鮮美。
這道菜據說源於北方餃子,因為南方缺少小麥,所以客家人就用釀豆腐寄托對北方的餃子、中原文化的感情。不管是節日的時候,還是平常的時候,它都是客家人的最愛。釀豆腐雖然香氣馥郁,但要註意不要吃與豆腐、豬肉相克的是食物。與豆腐相克的食物有蜂蜜、茭白、竹筍和豬肝。吃完豬肉後最好不要喝太多茶。
聽完我對釀豆腐的壹番介紹,是不是已經迫不及待想要嘗壹嘗著美味佳肴了?我的家鄉還有許多的美食在等著妳來品嘗!
2. 描寫美食的作文
如果妳問我最愛吃什麽?我壹定會毫不猶豫地說:“當然是小籠湯包嘍!”妳吃過小籠湯包嗎?可好吃了,聽我來介紹介紹吧。
小籠湯包小巧玲瓏,看相很好。遠看,十幾個潔白無瑕小籠湯包緊緊地簇擁在壹起,妳挨著我,我挨著妳,好像春天那活潑可愛的小桃花。在裊裊的“薄霧”中,小籠湯包似乎更惹人喜愛了。近看,白 *** 嫩的小籠湯包飽滿,潤澤,嗯,看起來就很好吃。瞧,那皮兒是多麽的嬌嫩呀,嬌嫩得就好像胖娃娃肥嘟嘟的小臉蛋兒,輕輕壹捏就破碎了。透過外皮兒,妳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裏面那純美的湯汁兒,怎麽樣,想吃了吧,別急,裏面還有壹顆如翡翠般潤滑的牛肉呢!
小籠湯包不僅看相好,味道也很不錯呢。俗話說得好:“輕輕移,慢慢提,先開窗,後喝湯。”不過我餓管不了那麽多,望著那麽美味的小籠湯包,我的口水早就“飛流直下三千尺”了,我顧不得什麽淑女形象,抓起湯包就往嘴裏塞,好燙,我捂著嘴巴叫了起來,這次我吸取教訓,先輕輕地咬壹口皮,頓時,汁兒湧進了我的嘴裏,好醇,好潤,好香,我沈浸在美妙的世界裏,待我反應過來,我又迫不及待地往嘴裏塞湯包了。
小籠湯包真的很好吃,大家都來嘗壹嘗!
3. 關於合肥三河米餃的作文三河米餃,又名廬江大彎餃,是安徽省合肥地區漢族傳統小吃,在安徽省合肥市的肥西縣三河鎮,廬江縣及合肥主城區部分地區均有。這種秈米粉制作的帶餡餃子極有名氣,人稱“三河米餃”。它與太平天國的青年將領陳玉成甚有瓜葛。
陳玉成生於廣西藤縣,14歲參加洪秀全領導的金田起義。他隨太平軍長期轉戰大江南北,屢立戰功。清鹹豐四年,他率領太平軍壹舉攻克了重鎮武昌城,接著隨秦日昌大破清提督孔廣順於應山,斬清西安將軍紮拉芬於隨州。陳玉成的太平軍所向披靡,清軍聞風喪膽。不久,他被天王洪秀全授予正丞相之職。以後幾年中,他四處作戰,數次攻破清軍主力江北大營,有力地保衛了天京安全,又被天王授於前軍統帥之職。
1858年陳玉成率太平軍與清軍另壹主力湘軍決戰於安徽合肥的三河鎮。年輕的主帥身先士卒,壹馬當先沖入敵陣,全軍將士備受鼓舞,無不奮勇殺敵。太平軍猶如天降神兵,經數日苦戰,全殲湘軍李續賓部,徹底扭轉了天朝後期軍事上不利的形勢。天王洪秀全為表彰陳玉成的赫赫戰功,加授他“英王”稱號。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太平軍“三河大捷”。陳玉成的豐功永載史冊。
英王陳玉成的軍隊愛護百姓,所到之處軍紀嚴明,秋毫無犯。三河鎮老百姓擁
護太平軍,在戰鬥最艱苦的日子裏,家家戶戶給太平軍將士送吃送喝。其間,最受太平軍戰士喜愛的就是“三河米餃”了。以後,陳玉成及太平軍的足跡踏遍了江南
江北,“三河米餃”的美名也被傳揚到各地,至今盛名不減當年。
三河米餃像彎彎的月亮。金黃金黃的。它的外皮酥脆,內層軟而不粘,餃餡色澤鮮嫩,壹口咬
下去,香味四溢。有油香、脆香、米香、白米蝦的鮮香。剛出鍋的米餃豎著放進盤裏,擺成壹圈,像壹朵秋天盛開的金菊,散發出陣陣濃香,使妳不忍碰它卻又垂涎
不已。三河米餃每年還在美食節上展覽呢!它像壹道靚麗的風景,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食客們紛至沓來。
4. 描寫特色地方美食作文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特產。我的家鄉漯河就有許多著名的風味小吃,如,炸臭豆腐幹的、麻辣燙、土豆粉、白吉饃加臘汁肉、雞蛋灌餅、串串香、醬爆鮮魷魚…數不勝數。其中,我覺得最好吃的莫過於醬爆鮮魷魚了。
醬爆鮮魷魚色香味俱全,好吃至極。妳瞧,那外皮上抹著有些孜然味,又有些甜甜的醬,醬爆魷魚的味就出在這個醬上,醬還是從很遠的地方來的。拿壹串剛烤完的鮮魷魚,不等著放入嘴中,壹股香味就直冒進妳的鼻孔。輕輕咬壹口放進嘴裏,滿嘴的孜然味和甜甜的醬味在嘴裏飄來飄去,慢慢的變成壹滴水,如同霧變成水滴壹樣,滴進妳的肚子裏。魷魚肉咬壹口後,細細地咀嚼,肉特別有嚼勁兒。妳如果吃了第壹口,那麽這種味道絕對會促使妳吃第二口。
醬爆魷魚的做法其實也很簡單。就是把顧客要的魷魚放在烤東西的鐵板上,拿壹個平平壓壹會兒後,刷上壹層醬再壓,過壹會再翻過來刷壹層醬,就這樣反復地做幾次,即把鮮魷魚烤熟了,又把醬的味道深深的融到了魷魚裏了。把烤好的魷魚放在壹張饃上然後卷起來就可以吃了。
魷魚的類型也很多,又大串的小串的,也有整片的…朋友妳想吃醬爆魷魚麽?如果想,就趕緊到我的家鄉做客,我壹定能讓妳吃到美味的醬爆鮮魷魚!
家鄉的特色小吃作文二:家鄉的特色小吃(640字)
我的家鄉——清江——坐落於溫州樂清,它是壹個美麗富饒的沿海小鎮。我們家鄉的特色小吃像天上的星星,數不勝數。不過,要說最有名的,還是三鮮面。
據說,三鮮面原來只有三種配料:白蝦,蛤蜊,牡蠣。後來根據客人對口味的要求,商家又在原來的三鮮面裏加上其他壹些輔料或壹些特色海鮮,但是,三鮮面這個名字還是壹直保留了下來。噢,對了,悄悄告訴妳,只有我們清江的三鮮面才是正宗的!
我記得有壹家三鮮面館坐落在公園對面的小店附近。有些人,本是專程來買東西的,可經過面館,每每聞到面館裏飄出的三鮮面特有的香氣,總忍不住進去大吃壹頓。還有些遠方的客人,也專門趕過來吃咱們清江的三鮮面。去的多了,無論是誰都會發現,面館不小的店面每次都是“人滿為患”,兩名店主忙的不亦樂乎。可見大家對三鮮面的喜愛。
三鮮面不僅受人喜愛,做法也比較奇特。
首先準備:姜1小塊,雞蛋1個,小黃魚1條,蟶子,白蝦,鰻幹,蛤蜊,牡蠣,蔥,小青菜以及其他必要的配料。第壹步要做姜蛋。把姜洗凈,去皮,切片,壹半切末,壹半留著備用;雞蛋攪勻加入姜末,再攪勻,擱在壹旁。鍋裏放少許油,小火,煎姜蛋,煎好了拿出來備用。第二步,在鍋裏放油,加姜片,燒6成熱,放小黃魚,接著是鰻幹,煎的顏色有點黃了就放蟶子,姜蛋,老酒,糖。直接加水,再放入白蝦和適量鹽,水開了放面食,水再次開時加適量味精,放牡蠣,蔥葉,小青菜就可以出鍋了。壹口下去,第壹個感覺是燙,然後就嘗到了鮮,壹口面進肚,就馬上想再來壹口,哪管什麽“燙”!
呵呵,動心了吧?我們小鎮永遠歡迎妳的到來!
5. 寫美食的作文 450字“啊,香……”來到此地的遊客不時傳來幾聲贊嘆,壹年壹度的美食節拉開了序幕,而此地就是――美食街。傍晚十分,我們就來到美食街,彩旗飄飄,香味裊裊,人山人海,笑語聲聲。美食壹樣壹樣擺在桌上,令人饞涎欲滴。北京烤鴨、日本料理、羊肉串、深瀘魚丸、冰糖葫蘆……總之,數也數不盡。媽媽死死把我牽著,害怕我走失,那是當然,因為人群擁擠,我好不容易才擁到前面。咦?那麽怎麽那麽多人呢?我壹去才知道,是在賣羊肉串,媽媽牽著哦,又是擠進去,灘主們壹邊考著羊肉串,壹邊載歌載舞。看看壹把熱氣騰騰的羊肉川被烤好,看看別人壹把壹把地買走羊肉川,我口水流下三千尺,不註地求媽媽給買壹把,這天老媽終於大發慈悲,給我買了壹串,品嘗著人間美味,鮮得我的舌頭都快掉下來了!我和媽媽來到武漢臭豆腐灘旁,上面寫這“天下第壹臭”五個不字,不錯,我聞到了壹股刺鼻的臭味。媽媽說:“要不咱倆,去嘗嘗這個,據說臭豆腐中富含植物性乳酸菌,具有很好的調節腸道及鍵胃功效呢!”我壹聽才知道,臭豆腐也有營養,便答應下來。我壹嘗,味道還真是香,顧不上擦那油膩膩的小嘴,只是津津有味地吃著。到了至今還回味無窮。人漸漸減少,我們的行動也方便多了。走著走著,不知不覺中,走到壹個名叫“印度飛餅”地小灘旁邊,攤主可稱是“武林高手”有壹身好武功,攤主吧面粉放在鐵板上,飛快地柔起來,然後熟練而輕松地甩起來,看的我們眼花繚亂,大餅就上下左右折疊起來,用火考了壹會兒,吃進嘴裏就香甜可口……我帶著滿載而歸地喜悅離開了美食街。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 ”,泱泱華夏,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在飲食文化上也各有特色。我從小生活在大同,對大同的地方小吃更是熟悉。 北京人常說我們大同人“住的是金鑾殿,吃的是窩窩頭”。但在我們大同,“窩窩頭”也是多種多樣的:有黃糕、涼粉兒、蓧面芋芋、刀削面等數不勝數,每壹種都饞得讓人流口水 就說這山西的刀削面吧!面要揉成尺余長的筒狀,削面時,人站鍋前,壹手托面,壹手持刀從上向下往鍋裏削。削出的面條呈三棱形,寬厚長度壹樣。工藝精巧的廚師削出的面條“壹根落湯鍋,壹根空中飄,壹根剛出刀,根根削面如魚兒躍”。雪白的面條配上不同的湯汁和肉粒,別有壹番風味。人稱山西人是“醋老西兒”,所以調料裏醋是必不可少的,再加壹小勺鮮紅的辣椒油,色香味俱全,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碗。說起刀削面還有壹段典故:據傳當蒙古韃靼侵占中原後,為防止漢人造反,將家家戶戶[註: 每家每戶。指所有的人家。]的金屬器具全部沒收,每十戶人家只能用壹把廚刀輪流做飯。有位老漢想取刀做面,不料刀已被別人搶先拿走了。老漢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壹塊薄鐵皮,就用這個切吧!他把揉好的面團放在壹塊木板上用左手端好,右手操起鐵片就削了起來,薄薄的面片 最好吃的要數涼粉兒了,果凍般晶瑩剔透的粉塊兒,被壹刀刀地切成薄薄的粉條,配上翠綠的鮮黃瓜絲與柔嫩的鹵煮豆腐幹,看 著就讓人眼讒。先別急著流口水,對咱‘醋老西兒’,醋與辣椒的搭配可謂天作之合[註: 合:配合。好象是上天給予安排,很完美地配合到壹起。祝人婚姻美滿的話。],幾滴醋,壹小勺辣椒加上大顆飽滿的蓮花豆與濃烈的蔥湯、蒜汁,壹碗鮮涼潤口的涼粉兒就算完成啦!白、黃、灰、綠、紅的搭配,使妳還來不及欣賞就迫不及待[註: 近:緊急。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地狼吞虎咽[註: 形容吃東西又猛又急的樣子。]起來。在嘴裏咬上幾口,涼粉兒的柔滑與蓮花豆、黃瓜清脆的聲音在嘴裏組成了壹支有趣的“涼粉兒”交響曲,稍不留心,淘氣的涼粉兒便會流進妳嗓子飛入鍋中後不住地翻滾,很快就煮熟了。那才叫好吃呢、如果妳到大同來,壹定記得要來品嘗這裏的小吃。不僅飽眼福,還能飽口福!
6. 寫美食的作文500字油炸臭豆腐
這是江南冬天特有的地方小吃。
小的時候,壹放學就往街上跑,當然,這是在口袋裏有幾個錢的時候。穿過小巷,翻過小橋,就可聞到油炸臭豆腐的香味。經營油炸臭豆腐的是個瘦瘦的老人,眉毛胡子全白了,他總是挑壹副擔子,擔子其實是木頭做的箱子,前面壹個箱子放著臭豆腐、醬油、辣椒醬和壹疊小盤子,還有壹個罐頭瓶,裏面插著幾雙筷子。後面壹個箱子安放著壹只小煤爐和壹口鍋。
老人總是站在街的拐角,專心致致地油炸臭豆腐。從沒有聽過他的吆喝聲,但總有許多食客尋著香味而來,在他的小擔子前站成壹圈。他的臭豆腐很有特色,乍看上去黑不溜湫,和別的臭豆腐沒有什麽兩樣,但壹入鍋再壹出鍋,就變得金燦燦、香噴噴,塗上壹層醬油或辣椒醬(他的辣椒醬是自制的,紅艷艷的,辣得香,辣得舒服),黃黃紅紅,煞是好看。小心翼翼咬上壹口(因為非常燙),外黃內白,外酥內嫩,香辣 *** ,此時已不是在吃而是舌頭打著卷往下吞。
老人壹次總是只炸幾塊,炸好幾塊賣幾塊,所以等的人都是壹個吃,其他的人***同行註目禮。吃油炸臭豆腐的人大多是女人和孩子,真的很奇怪,江南女子都是不吃辣的,但壹到這擔子前就都變成“辣妹子”了,辣椒醬塗了厚厚的壹層還要塗,女人此時也不管斯文了,直吃得嘴唇通紅,涕淚交加,熱汗直冒。老人只是不住地說:辣得結棍,勿要吃得格許多。說歸說,他也不去阻擋。所以,老人的辣椒醬每天都要消耗壹瓶。
那時,我父親每月給我五毛錢,至少有壹半的錢是貢獻給臭豆腐了。壹塊臭豆腐壹分錢,吃完壹塊,這壹天才能安靜下來。有時候沒有計劃好超支了,那麽,我就克制住自己不往那裏跑,怕自己的眼睛裏會長出鉤子來。不過,那樣的時候,只要我不小心溜到老人的擔子前,老人總會洞察壹切,好象發現了我的口袋裏沒有半分錢,就會笑瞇瞇地炸壹塊最脆最嫩的送給我吃。不好意思白吃,等下個月父親寄錢來的時候,我馬上就去還給他,老人也收下,但必定多炸壹塊臭豆腐給我。
離開那個江南小城二十多年了,我再也沒有吃過那樣美味的油炸臭豆腐(雖然我在其他江南城市也吃過油炸臭豆腐,但是味道好象總是差了壹點)。它總是出現在我的夢裏,和它壹起出現的還有那個連名字都不知道的白胡子白眉毛的瘦老人。
7. 關於寫美食的作文麥熟將至,外出路過南方壹個小鎮,有幸在飯店吃到了從小烙印在腦際的美食——碾碾轉兒。吃著這久違了的美食,當年的那種對其情深意切的欲望不禁又重現於心頭。 那是我童年時代,正直國家困難時期,農村百姓過著食不飽腹的生活。人們想盡辦法,把能入口的東西都吃凈了,就連門前的老榆樹也不能幸免於難,人們把樹皮剝光,充當了口中食糧。盡管如此,仍難解饑餓之急。 母親不忍心我們挨餓,早早地許下願:給我們做碾碾轉兒。我們無不從心底裏高興。等啊盼啊!終於有壹天,母親說地裏的麥子可以吃了,讓我們跟著她去地裏拔麥子。地裏的麥子還不十分熟,而這也正是做碾碾轉兒最好的時機。由母親指點,專門挑選那些能用的麥子。做碾碾轉兒用的麥子特別嚴格,嫩了不行,因為麥子的漿水還沒凝固;老了也不行,因為麥粒熟透了就太幹了。必須選那些既成熟而又沒幹透了的、麥粒綠而飽滿且已經有了壹定硬度的麥子。母親舍不得多拔,因為那將是我們壹家的口糧。等我們帶著兩捆麥子回家後,已累得直不起腰來了。其實活是輕微的,只是人已餓得沒了力氣。為了能吃到這美食,我們不得不堅持著和母親壹起做下去。
我們先是把麥穗壹個個掐下,然後放入鍋裏悶熟,再把悶後的麥穗撮成粒。不等所有的工序結束,我就耐不住饑餓,將壹把麥粒放入口中了,經母親再三勸說,才沒再多吃。等麥穗都撮成粒,母親把麥粒端到自家的石磨旁(當時農村差不多家家有石磨)。將石磨的上扇掀起,把壹玫銅錢墊在磨臍上,再將石磨放好。將收拾幹凈的麥粒倒在磨盤上,在磨眼上插壹根秫桔桿兒,我們幾個和母親壹道推的推,拉的拉,圍著磨道轉了起來。因為兩扇磨盤中間有銅錢墊著,磨扇間有著壹定的空隙,所以推起來比磨面省些力氣,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費盡了全身之力。磨盤上的麥粒不斷下落,磨盤周圍不斷地落下了壹個個的小面卷兒,不是太長,如同壹根根斷了的火柴棒。
我們個個臉上淌著汗,心情卻是很好的,因為馬上就有飽飯可吃了,而且是上好的美食。我們的汗珠不斷增多,磨盤四周的小面卷兒也橫七豎八地堆了起來,等磨盤上的麥粒全不見了,我們才氣喘噓噓地停了下來。
母親用掃帚輕輕地掃凈磨盤四周的小面卷兒,又掀起石磨的上扇,仔仔細細地將兩扇磨盤打掃幹凈,我們這才隨母親來到上房。等急了的我,也顧不得看清母親準備了什麽輔料兒(可能有些大蒜汁什麽的吧,那年頭兒沒有上好的講究的),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那種感覺真的勝過吃法國大餐!
時間過得好快,這難忘的童年轉眼已成往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進步,各種傳統名吃和國外的名家食品也擺上了老百姓的餐桌。人們可以在工作之余,心情舒暢地品嘗著人間美味,可是對我而言,最最難忘的還是吃著和母親壹塊兒做出的碾碾轉兒,這種心情恐怕是當今世人所不曾有過的。
願所有的人們永遠不再有我的那種感覺,願所有的人都能以恬靜的心態去品嘗這人間的美食——碾碾轉兒!
8. 寫美食的作文500字得好“民以食為天”,我對這句話非常贊成。我可以封自己為“小小美食家”,因為我對菜頗有壹番研究。光菜名,我就可以滔滔不絕的說上百種。北京的烤鴨、內蒙古的小肥羊、西安的羊肉泡饃、山西的刀削面……在這麽多香甜可口的美食中,最讓我喜愛的,便是山城重慶的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不僅吃起來麻辣鮮香而且顏色五彩繽紛。嫩白的豆腐丁排著整齊的“隊”站在盤中,穿上了用鮮紅的辣醬做成的“衣服”,看上去火紅火紅的壹片,就像是壹團熊熊燃燒的紅色火焰,中間還夾雜著壹些外酥裏嫩的肉沫,綠色的蔥花散落在盤中,就如同壹片片綠葉,沾著辣醬的豆腐丁成了壹朵朵盛開的紅花,在綠葉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引人註目。不時,從盤中散發出壹陣陣誘人的香味,真令人垂涎三尺!
看上去,麻婆豆腐的做法是十分復雜的,其實非常簡單:把豆腐切成壹個正正方方的小塊,讓它們壹個個“跳”入熱氣騰騰的水中熱熱“身”,再把它們撈出來,壹會在用。接著,把肉切成極小的塊,用植物油把肉塊抄酥。然後,向鍋裏倒入適當的油,打開開關,向油中放入事先準備好的幹辣椒、花椒和姜片,等油在七、八十度時放入豆腐丁,再加上適量的澱粉,翻抄幾下,再加入適當的鹽、黃豆醬、豆瓣醬,點上壹點 白酒,最後用小火慢慢燒兩分鐘,在快起鍋時加入少許的味精,這道色香味俱全的麻婆豆腐就大功告成了!
吃麻婆豆腐也是很有講究的。吃時,先夾上壹塊豆腐,多沾壹些盤中的辣醬,把它輕輕地放入嘴中慢慢地咀嚼,吃上去,麻麻的,辣辣的,這種味道壹下充滿了嘴的任何角落。我吃的時候,喜歡先把豆腐上的辣醬舔壹舔,頓時,辣醬的麻和辣味壹下“撲”入嘴裏,再吃豆腐,嫩嫩的豆腐從嘴裏壹過,順滑爽口,這樣的吃法,吃到了麻婆豆腐別具壹格的風味。如果妳幸運的話,還能夠吃到壹點點的肉沫,外酥裏嫩,更壹步增添了麻婆豆腐的風味,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怎麽樣,聽到了我的介紹,對麻婆豆腐有了壹定的了解吧。它算不算是壹道美味佳肴呢?唉喲,不跟妳聊了,壹盤麻婆豆腐出鍋了,我這個“小小美食家”要去品嘗品嘗了,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