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白族、壯族、蒙古族有什麽節日?

白族、壯族、蒙古族有什麽節日?

白族傳統節日

火把節抓鬥

三月街,又名“觀音城”,是白族人民盛大的節日和儀式。農歷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在大理西部點蒼山腳下舉行。壹開始是滿滿的宗教活動,後來逐漸變成了盛大的物資交流會。

火把節,中國農歷六月二十五日,在白屯寨舉行。

三靈前後,農歷四月下旬,三四天。

石寶山歌會,農歷七月底在石寶山石鐘寺舉行三天;

劍川騾俱樂部

這個主要部分

蝴蝶俱樂部

火把節

紫碧湖歌會

海Xi海格會

農歷正月初壹至十五在賓川雞足山舉行雞節。

農歷八月初八在大理彩屯舉行打海會;

農歷正月初五,葛根會在大理三塔寺舉行。

壯族傳統節日

三月三節

三月三日是廣西漢、壯、瑤、苗、侗、仫佬族、毛南族最隆重的節日,2014定為廣西傳統節日,放假兩天。其中,“三月三”歌會廣泛流行於壯族地區,尤其是紅水河、左右河流域。每次歌會人數從幾百到幾千甚至上萬不等。在壯、瑤、苗、侗等少數民族地區和部分漢族地區,農歷三月初三,家家戶戶煮五顏六色的糯米飯,染五顏六色的雞蛋,殺雞鴨,用酒慶祝。在壹些地方,這個節日甚至比春節還要盛大。

春節

壯族的春節從除夕到正月初壹、初二持續三天,但初三至初五仍被認為是春節期間。這是壯族壹年中最盛大的節日。壹般從臘月二十三開始準備。家家戶戶搞衛生,縫衣縫褲,置辦年貨,貼對聯,做蛋糕,殺豬,包粽子,放鞭炮,穿特別的衣服。春節也是壹個團聚的日子。凡是在外工作的,壹般都會在年三十前回家吃團圓飯。春節期間,除了走親訪友,青年男女還經常參加文化和體育活動,如唱二人轉、打陀螺、跳舞、球類運動和表演。【40】除夕夜,家家殺雞殺鴨,蒸紅燒肉,粉精肉,做叉燒等等。晚餐八道菜裏,少不了“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會燉豬蹄和全雞。米飯需要煮很多,留到第二天吃,象征著富貴。[4]除夕夜,家家戶戶都要守歲,直到午夜時分,那時雞叫,鞭炮齊鳴,辭舊迎新。

壹年級和二年級

所有的遊客都必須吃粽子。壯族的粽子是壹種比較高貴的食物。粽子有大有小,大的壹兩斤,小的兩三兩,還有壹種叫“鳳沫”(特大粽子),壹兩斤。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餡。餡料是去皮的綠豆和半肥不瘦的豬皮拌醬,裝在粽子的心裏面。烹飪後,它的味道是必須的。

陀螺儀接頭

在廣西壯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會舉行壹項著名的體育活動——陀螺節。時間從除夕前兩三天到正月十六,持續半個多月。陀螺,壯語叫“樂將”,有大有小,有輕有重。有的大如和田柚,重約壹斤,有的小如鵝蛋,有的232。做陀螺壹定要選質量好的硬木。它的頭應該是光滑的。“打”的時候,用兩三尺長的麻繩繞幾圈,直到妳覺得合適為止,然後用右手無名指和小指捏住麻繩的尾端,迅速旋向地面,陀螺就會“呼呼”作響。壹件質量好的上衣,再加上巧妙的旋轉技術,要旋轉七八分鐘才會掉下來。比賽中打頂更是熱鬧非凡,勝者被尊稱為“頂王”。據說從陀螺玩興起到現在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龍端街

龍端節是雲南省文山市富寧縣及其附近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龍段”(壯語,意為趕壩)是壯語的音譯,意為在寬闊平坦的地方相會。根據傳說,這個節日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了。它最初是為了紀念1052年4月起義反抗宋朝的民族英雄農的事跡。龍端節已發展成為富寧縣及周邊地區的壯、瑤、苗、彜、漢等民族的傳統節日,人們互相交換材料,共同慶祝。相傳北宋時,農率眾揭竿而起,節節勝利,建立“南天”,自稱“南王”,攻克南寧,破欽州,打廣州。後來起義軍失利,退守阜寧。北宋統治者為了平息農民起義,削弱起義軍的力量,將壯族遣散到貴州等地。臨別前,人們紛紛聚集,依依不舍地道別,並催促村民來年再來團聚。從那以後,每年農歷三月,壹直在外地生活的壯族人都會回家與親友團聚。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龍段”節。端午節始於農歷三月二十五日,持續三天。節前作為東道主村,宰殺豬牛,在壩上搭起戲臺,做好接待客人的住宿安排。屆時,姑娘們將穿上無領開衫和邊角有銀排和刺繡花邊圖案的蠟染裙子,華麗的胸袋和繡花鞋,壹切花團錦簇,美不勝收。英勇的年輕人與女孩們相遇,載歌載舞直到日落。還有興趣的可以繼續跟著姑娘唱進村。

池麗潔

辣椒節是廣西龍州縣和憑祥市壯族特有的節日。“吃”在壯語中是“慶祝”的意思。壯族有慶祝春節的傳統。然而,在1894春節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入侵我國邊境。為了打擊侵略者,中青年人奔赴戰場,英勇殺敵,保衛家園。正月三十,出征的將士凱旋而歸。村民們殺雞宰羊,做糯米糕,盛情款待,慶祝勝利,補過春節。自此,吃結逐漸形成。節日期間,人們舞獅,玩龍燈,唱歌跳舞,非常熱鬧。

拜亞節

雲南富寧縣保愛鎮鎮寧、索烏的壯族人,每年四月兔日殺牛壹頭、豬兩只、魚四十八條,到拜亞山祭酒給壯族女子拜亞(傳說是儂高智的母親)。那壹天,男女老少都到場了,禮儀非常隆重。根據傳說,拜亞是壹個壯族村莊的首領。她帶領壯族人民與官兵作戰,失敗後被殺。他們把她葬在了壹座高山的山頂上,並稱之為拜亞山。每年,在拜亞去世的那壹天,壯族人民都要殺牛殺豬來祭奠她。這種壹年壹度的紀念活動從未停止過,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壹個節日——拜亞節。

三四十歲的人

壯年在壯語裏叫“蔣易”,春節叫“姜昆”,也就是漢族的節日。壯年時,農歷十二月是壹年的開始,十壹月底是除夕。習慣上稱之為“外壹九九”,意為過二十九(無論月份大小,都是這麽叫的)。那天全村集資買豬,(有的村按戶輪流專門餵豬),宰了社王,祈求豐收。

相傳古時候,人殺了人,把命獻給了社。後來豬被他們代替了。俱樂部的國王棚壹般設在村子附近的壹棵大樹下。節日舉行時,由墨工主持。有孕婦的婦女和男子不得參加。棚前殺豬祭拜,集體祭拜莊嚴肅穆。禁止談笑,禁止穿白色和五顏六色的衣服。不然那壹年收成不好,會有動物和動物出沒。祭祀結束後,煮好的豬肉會平均分給各家各戶,每人得到壹串,作為“收魂”祭祖的主供品帶回家。從除夕到初三,也就是敬土地爺之前,嚴禁外人出入。過年十天內的節慶活動,村寨敲鑼打鼓,吹笛彈琴,縱情狂歡。親友互訪互賀,年輕人玩轉山川村落,歡歌笑語。也有人給身邊的兄弟送新年禮物。附近的苗、侗、瑤、漢等民族前來參觀,有的甚至鳴槍、擊鼓、吹笙表示祝賀。他們到處喜氣洋洋,充滿了民族團結的氣氛。

蒙古族傳統節日

蒙古新年(春節)是農歷正月初壹。

成吉思汗紀念日

根據蒙古人的習俗,農歷三月十七日是紀念成吉思汗傑出的軍事才能和建立輝煌軍事成就的日子。成吉思汗遺物蘇祿錠(矛)紀念儀式在這壹天舉行。成吉思汗祭奠節,又稱祭祖節,每年農歷六月二十日舉行,是紀念蒙古始祖成吉思汗的節日。

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是蒙古語,又稱“乃爾”,“木”是蒙古語的音譯,意為“娛樂、遊戲”,表達豐收的喜悅。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牲畜肥壯季節七八月份舉行的“那達慕”大會,是人們為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化娛樂大會。“那達慕”在蒙古語中是娛樂或遊戲的意思。那達慕大會上有驚心動魄的賽馬、摔跤、令人欽佩的射箭、競技象棋和引人入勝的歌舞。賽馬也是大會的重要活動之壹。比賽壹開始,騎手們壹字排開,每個人都系著彩色的腰帶和彩色的毛巾,充滿了青春活力。賽馬的開始和結束都有各種各樣的彩旗。號角壹響,騎手們便飛上馬鞍,抽打戰馬,紅領巾如箭般飛舞。最先到達終點的人成為草原上最受稱贊的運動員。射箭比賽也吸引了許多牧民。

每年農歷六月初四開始的那達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大聚會。那達慕大會的內容主要包括摔跤、賽馬、射箭、騎馬、下蒙古象棋等民族傳統項目。有些地方還有田徑、拔河、籃球等運動。

那達慕是我國蒙古族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傳統活動,也是蒙古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體育活動形式。“那達慕”是蒙古語的音譯,不僅可以翻譯為“娛樂和遊戲”,還可以表達豐收的喜悅。那達慕始於農歷六月初四(多在草綠花紅羊肥的馬莊陽歷七八月),是草原上壹年壹度的傳統盛會。

敖包節

敖包節是壹個歷史悠久的蒙古族節日。每年七八月,蒙古人經常聚在壹起慶祝這個節日。喀納斯湖附近敖包節的圖瓦人雖然是蒙古族的壹個分支,但他們慶祝節日的方式與蒙古族不同。當山花爛漫,草被覆蓋的時候,圖瓦人會拿著自己釀造的奶酒和烤肉歡聚壹堂,在舉行賽馬、摔跤、射箭等體育活動後,村裏的男男女女會三五成群地坐在壹起,享用奶酒、烤肉等食物來慶祝節日。

  • 上一篇:玩魔方有什麽套路?
  • 下一篇:立體風格插畫-插畫的七種風格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