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追隨者到領導者的轉變
五中全會提出,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使創新貫穿黨和國家壹切工作,使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把創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理解創新的核心地位?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已經持續了30多年,人均GDP已經達到中等國家收入水平。縱觀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史,如果沒有現階段創新的引導和支持,經濟增長可能會停滯不前。所以,中國經濟發展要跨過這個坎,再上壹個新臺階,必須靠創新驅動。大力推進創新成為關鍵壹招。只有大力創新,才能從世界經濟大潮的跟隨者逐漸轉變為引領者。
創新是第壹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放眼中國,創新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越來越大。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創新理念落後、創新能力不足、創新水平低下是我國經濟大而不強、快而不優的重要原因。不創新,就撤退。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就必須以創新為核心,通過創新驅動、發揮先發優勢,實現更多的引領性發展。
創新是發展的新引擎。"智者隨時間而變,智者隨事物而變."創新是壹項戰略任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堅持創新發展,依靠創新打造增長新動力、發展新引擎,可以推動發展方式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從依靠規模擴張向提高質量效益轉變,為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實現轉型升級提供堅實支撐和強大動力。
思維的創新是關鍵。理論創新是先導,創新更重要。理論創新往往始於觀念的突破,從而導致“範式”的轉換和新的問題領域的發現;新問題領域的解決和發展,會開辟新的發展空間,形成新的發展方式。因此,要把創新放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就必須把解放思想、創新理念作為創新的靈魂。只有這樣,才能動員千百萬人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充分發揮人的無限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創新要有世界眼光。
記者:中共五中全會提出要“提高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利益格局”,“開創對外開放新局面”。在這種背景下,提高創新能力勢在必行,做好文化創新工作應該樹立什麽樣的意識?
楊金海:要提高中國在世界經濟治理中的話語權,就必須提高我們的創新能力。隨著中國深度融入國際社會,文化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日益凸顯。做好文化創新工作,要有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我認為應該樹立以下意識:
第壹,要有世界眼光。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文藝工作者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述好中國精神,展示好中國風貌,讓外國人民通過欣賞中國文藝家的作品,加深對中國、對中國的了解。要向世界宣傳推廣中國的優秀文化藝術,讓外國人民在審美過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和認識。”這不僅是對文藝工作者的要求,也是對所有思想文化工作者的要求。目前,國際社會越來越關註中國。文化創新既要考慮中國人民的需求,也要考慮世界人民的需求,順應世界文化發展的潮流。比如我們的文藝作品,不僅要講好中國的歷史故事,還要講好今天的中國故事。也要用中國的和諧精神和和平理念,講好世界的故事和人類的未來,回應國際社會的關切。中國文化只有融入世界文化大潮,被其他國家和民族的人民所認識和理解,才能與世界人民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是要有戰略思維。文化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反映,反過來又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我們應該從戰略的角度思考文化發展。從橫向看,要處理好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關系;從縱向看,要處理好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關系。在推動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倡導文化多樣性,反對各種文化中心主義,無論是西方的還是東方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民族五千年形成的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最鮮明、最突出的特點。但是,我們不應該固步自封,固步自封,而是要努力把中國的現代文化和優秀的傳統文化結合起來。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同時要以新內容、新形式、新載體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建設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精神家園,推動中國和世界的文明進步事業。
三是要有爭取話語權的意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關註。但是在國際思想文化領域,中國的話語權還是很小的。我們的壹些學科甚至成了西方理論話語的“殖民地”和“賽馬場”。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迫切需要構建壹個與中國大國地位相匹配、能夠融合中外的話語體系。中國經過30多年的創新發展,在哲學、經濟學、政治學等領域形成了自己的壹系列新的論述和理論,其中很多可以引領世界思潮,但我們總結得不夠,宣傳得不夠。我們要下大力氣提煉這些思想觀念,構建新的話語體系,主動設置國際議題,不斷發出中國聲音,讓中國理論和話語體系逐步登上世界學術舞臺,包括教材體系、教學體系、研究領域、大眾文化領域等等。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創造出科學、開放、規範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逐步得到國內外人士的認可。
創新要彰顯中國精神。
我們註意到,五中全會將“文化創新”等同於“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顯示了文化在經濟社會中的基礎地位。做好文化創新應該怎麽做?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不僅包括物質文明建設,也包括精神文明建設。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存在壹些薄弱環節。我認為做好文化創新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首先是建設好文化載體。文化是通過有形或無形的載體呈現的。載體是“形”,文化是“魂”。文化只有形神兼備,才能生動可感。總書記指出:“當我們國家到處都是高樓大廈的時候,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要巍然屹立。”因此,建設文化載體應該是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比如現在各種寺廟道觀比比皆是,很多人花很多錢燒香拜佛。而面向大眾的馬克思主義和* * *產品主義的文化宣傳載體還非常匱乏。我們已經有壹些道德講堂、文化廣場、鄉村書店等。,但僅憑這些還遠遠不能讓馬克思主義走進人們的生活。為此,可以借鑒傳統文化載體建設的經驗,多建場館等。,讓更多的人可以有追求信仰的地方,去那裏欣賞、感知先進文化,從而解決信仰、生活、社會心理等問題。此外,禮儀制度也是文化的無形載體,應該與場館建設相結合,讓更多的人通過制度約束和儀式洗禮實現精神升華。所以,弘揚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在細節上下功夫。這樣,先進的思想文化就可以通過特定的載體、儀式、活動等逐漸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並成為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從而起著永久的作用。
二是軟硬實力並重。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提升,我們的基礎設施和硬件水平提升很快,但文化軟實力的建設還遠遠不夠。硬物質設施和軟文化精神相互割裂的“兩張皮”現象隨處可見。壹方面,我們的文化建設嚴重缺乏物質載體;另壹方面,我們的物質生產和建設嚴重缺乏文化內涵。這種現象需要糾正和扭轉。特別是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我們的物質產品要體現中國的精神和中國的力量。比如我們的高速鐵路,大飛機,無人機技術,都要體現中國理念。五中全會提出,要豐富對外開放的內涵,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我們的文化軟實力要通過看得見摸得著的硬物質載體來呈現。總之,要逐步學會“讓軟實力硬起來,硬實力軟起來”,在硬實力中彰顯軟文化,在軟文化中依靠硬實力,才能真正提高中國經濟文化建設的水平。
第三,要重視文化隊伍建設。人才是創新的基礎。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文化隊伍建設,但還需進壹步加強。以翻譯人才為例。目前,復合型、“雙料”人才仍然嚴重短缺,成為制約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瓶頸。知道了才能明白。為什麽中國理論在世界上缺乏影響力?為什麽不能很好的構建自己的話語體系?缺乏外匯人才是壹個很重要的原因。目前,中國的社會主義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但如果我們想讓世界了解中國,就應該在國內外開展更多的學術交流,不僅要請外賓進來,還要讓我們的優秀人才走出去,特別是在培養既懂理論又懂外語的雙向人才方面。有了高水平的文化隊伍,我們的文化強國建設才能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