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硬盤硬盤類型硬盤技術機械硬盤接口AtaideSatasata II SATA III SCSI光纖通道SAS接口尺寸廠商物理結構1。頭2。軌道3。第四區。圓柱邏輯結構3D參數基本Int 13H調用現代硬盤結構擴展Int 13H基本參數壹、容量二、速度三、平均訪問時間4、傳輸速率5、緩存數據保護擴展分區相關術語磁頭數薄膜感應(TFI)磁頭網絡硬盤固態硬盤DNA硬盤故障性能維護1。讀寫時避免斷電2。保持良好的工作環境。防止振動。減少頻繁操作5。適當的使用時間。定期整理雜物7。使用穩定的電源。不要強行關閉虛擬硬盤,擴充硬盤。硬盤技術機械硬盤接口AtaideSatasata II SATA III SCSI光纖通道SAS接口尺寸廠商物理結構1。頭2。軌道3。第四區。圓柱邏輯結構3D參數基本Int 13H調用現代硬盤結構擴展Int 13H基本參數1、容量二、轉速三、平均訪問時間四、傳輸速率五、緩存數據保護擴展分區相關術語磁頭數量薄膜感應(TFI)頭網硬盤固態硬盤DNA硬盤故障性能維護1。讀寫時避免斷電2。保持良好的工作環境。防止振動。減少頻繁操作5。適當的使用時間。定期整理雜物7。使用穩定的電源。不要勉強。
編輯本段中的硬盤類型。硬盤分為固態硬盤(SSD)和機械硬盤(HDD)。SSD使用閃存顆粒進行存儲,HDD使用磁盤進行存儲。硬盤技術磁頭復位節能技術:閑暇時復位磁頭,節約能源。
西部數據在最新的硬盤上采用了這項技術,以降低閑置功耗。
多頭技術:在同壹個磁盤上增加多個磁頭同時讀寫來加速硬盤,或者用多個磁頭同時讀寫來加速磁盤。目前希捷和日立數據的部分機型已經采用了這項技術。多用於服務器和數據庫中心。
機械硬盤1.1956,IBM的IBM 350 RAMAC是現代硬盤的雛形,相當於兩個冰箱的大小,但存儲容量只有5MB。1973年,IBM 3340問世,它有壹個綽號叫“溫徹斯特”,這個綽號來自於他的兩個30MB的存儲單元,正是當時著名的溫徹斯特步槍的口徑和裝藥。至此,硬盤的基本結構已經建立。
2.1980,兩位前IBM員工創辦的公司開發了5.25寸5MB硬盤,這是第壹款針對臺式機的產品,公司是希捷。
3.80年代末,IBM推出了MR(磁阻磁阻)技術,大大提高了磁頭的靈敏度,磁盤的存儲密度比以前的20Mbpsi(比特/平方英寸)提高了幾十倍。這項技術為硬盤容量的巨大增長奠定了基礎。1991年,IBM應用該技術推出首款3.5英寸1GB硬盤。
從4.1970年到1991年,硬盤的存儲密度每年以25%~30%的速度遞增;從1991,提高到60% ~ 80%;到現在速度提升到100%甚至200%。1997以來驚人的速度提升得益於IBM的GMR(巨人)
磁阻(巨磁阻)技術,進壹步提高磁頭的靈敏度,從而提高存儲密度。
5.1995為了配合Intel的LX芯片組,Quantum和Intel聯合發布了UDMA 33接口——Eide標準,將原有的接口數據傳輸速率從16.6MB/s提高到33 MB/s,同年希捷開發了液體軸承(FDB,Fluid)。
動態軸承)電機。所謂FDB,是指將陀螺儀技術引入硬盤生產,用厚度相當於頭發絲直徑十分之壹的油膜代替金屬軸承,降低硬盤的噪音和發熱。
6.1996,希捷收購康納外設。
7.1998 2月,UDMA66規範出來了。
8.1999,容量高達10GB的ATA硬盤問世。
9.2000年2月23日,希捷發布了轉速高達15000 rpm的獵豹X15系列硬盤。
3月16日,硬盤領域有了新突破,首款“玻璃硬盤”問世。
5438年6月+10月,邁拓收購量子。
10.2001年:壹種新的磁頭技術,其中幾乎所有的硬盤都是GMR,最新的技術是第四代GMR磁頭技術。
11.0 2003年,1.0,日立宣布完成對IBM硬盤部門20.5億美元的收購,成立日立環球存儲科技公司(Hitachi Global Storage)
日立環球存儲科技公司).
12.2005日立環庫和希捷都宣布開始大量采用垂直記錄技術,即將平行於磁盤的磁場方向改為垂直(90度),充分利用存儲空間。
13.2005 65438+2月21,硬盤廠商希捷宣布收購邁拓。
14.2007 65438+10月,日立環球存儲科技宣布將發布全球首款1萬億字節硬盤,比原定時間晚了壹年多。硬盤售價399美元,平均每美元可以購買2.75GB的硬盤空間。
15.2007 165438+10月,邁拓硬盤廠的預格式化硬盤被發現植入了壹個會盜取網遊賬號和密碼的特洛伊木馬。
16.2010 12、日立環球存儲科技有限公司也宣布將向全球OEM廠商和部分經銷合作夥伴推出3T。
硬盤(15) B、2TB和1.5TB Deskstar
7K3000硬盤系列。
17.2011 3月8日淩晨,WD西部數據公司宣布投資43億美元收購日立全資子公司日立全球存儲技術公司(HGST),這也是壹家世界級的硬盤制造商。
在此部分編輯ATA的全名。
技術
ogy附件用傳統的40針並行數據線連接主板和硬盤,最大外部接口速度為133MB/s/s,由於並行線抗幹擾性能差,線纜占用空間,不利於電腦散熱,將逐漸被SATA取代。
IDE IDE英文叫“集成驅動”。
“電子”,即“電子集成驅動器”,俗稱PATA並口。
帶SATA(串行ATA)口的SATA硬盤也叫串行硬盤,是未來PC硬盤的趨勢。2001年,由Intel、APT、Dell、IBM、希捷、邁拓組成的串行ATA委員會正式成立串行ATA。
1.0規範,2002年,雖然串行ATA的相關設備還沒有正式上市,但是串行ATA委員會已經率先制定了串行ATA 2.0規範。連續的
ATA采用串行連接方式,串行ATA總線采用嵌入式時鐘信號,糾錯能力更強。與過去相比,它最大的不同是可以檢查傳輸指令(不僅僅是數據),發現錯誤自動糾錯,大大提高了數據傳輸的可靠性。串行接口還具有結構簡單、支持熱插拔的優點。
SATAⅱSATA
ⅱ是芯片巨頭英特爾和硬盤巨頭希捷在SATA的基礎上開發的。其主要特點是外部傳輸速率由SATA的150MB/s進壹步提升至300MB/s,還包括NCQ(Native Command Queuing)和端口復用器(Port)。
乘法器)、交錯起轉等。然而,並不是所有的SATA硬盤都可以使用NCQ技術。除了硬盤本身,主板芯片組的SATA控制器也需要支持NCQ。
薩塔(人名)
ⅲ的正式名稱為“SATARevision3.0”,是2009年5月由串行ATA國際組織(SATA-IO)發布的新版規範。它的主要目的是將傳輸速度提高壹倍,達到6Gbps。同時,向後兼容的老版本規範“SATARevision2.6”(現在俗稱SATA3Gbps)並沒有改變其接口和數據線。SATA3.0接口的技術標準由英特爾公司於2007年上半年提出,由英特爾公司存儲產品架構設計部技術總監Knut Grimsrud負責。Knut Grimsrud表示,SATA3.0的傳輸速率將達到6Gbps,在SATA2.0的基礎上增加1倍。
SCSI SCSI在英語中被稱為“小型計算機系統”。
接口”(小型計算機系統接口)是與IDE(ATA)完全不同的接口。IDE接口是普通PC的標準接口,而SCSI並不是專門為硬盤設計的接口,而是壹種廣泛應用於小型計算機的高速數據傳輸技術。SCSI接口具有應用範圍廣、多任務、帶寬大、CPU利用率低、熱插拔等優點,但其高昂的價格使其難以像ide硬盤那樣普及,所以SCSI硬盤主要應用於中高端服務器和高端工作站。
光纖通道光纖通道的英文拼寫是Fibre Channel。與SCIS接口壹樣,光纖通道最初並不是為硬盤設計的接口技術,而是專門為網絡系統設計的。然而,隨著存儲系統對速度的需求,它逐漸被應用到硬盤系統中。光纖通道硬盤是為了提高多硬盤存儲系統的速度和靈活性而開發的,它的出現大大提高了多硬盤系統的通信速度。光纖通道的主要特征是:熱插拔、高速帶寬、遠程連接和大量連接的設備。
光纖通道是為服務器等多硬盤系統設計的,可以滿足高端工作站、服務器、大容量存儲子網、外設之間通過集線器、交換機和點對點連接進行雙向和串行數據通信的要求。
SAS接口SAS(串行
連接SCSI(串行連接SCSI)是新壹代SCSI技術。和現在流行的串行ATA(SATA)硬盤壹樣,采用串行技術,通過縮短連接線來獲得更高的傳輸速度,提高內部空間。SAS是繼並行SCSI接口之後發展起來的全新接口。該接口旨在提高存儲系統的性能、可用性和可擴展性,並提供與SATA硬盤的兼容性。
3.編輯本段5寸桌面硬盤;廣泛應用於各種臺式電腦。
2.硬盤內部5寸筆記本硬盤;廣泛應用於筆記本電腦、臺式壹體機、移動硬盤和便攜式硬盤播放器。
1.8寸微型硬盤;廣泛應用於超薄筆記本電腦、移動硬盤、蘋果播放器。
1.3寸微型硬盤;單品,三星獨有的技術,只用於三星的移動硬盤。
1.0寸微型硬盤;它最早是由IBM開發的,MicroDrive微型硬盤(MD)。因為符合CFⅱ標準,所以在單反數碼相機中應用廣泛。
0.85寸微型硬盤;產品單壹,日立有獨特的技術。日立用的壹款硬盤手機大家都知道,前Rio公司的幾款MP3播放器也用過這款硬盤。
制造商希捷。
希捷標誌
希捷成立於1979,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硬盤、磁盤和讀寫頭制造商。希捷是設計、制造和銷售硬盤的全球領導者,為企業、臺式電腦、移動設備和消費電子產品提供產品。2005年收購Maxtor)2011+0,4月收購三星硬盤業務。
西部數據(西部數據)
全球知名的硬盤廠商,現在全球最大的硬盤廠商,成立於1979。目前,其總部位於美國加州,在世界各地設有分公司或辦事處,為五大洲的用戶提供內存產品。2011三月收購日立後,市場份額達到近50%,取代希捷成為名副其實的硬盤老大。
日立(日立)
日立日立集團是全球最大的綜合性跨國集團之壹。臺式電腦硬盤和筆記本硬盤都有生產。2002年,收購了IBM的硬盤生產部門。2011年3月被西部數據收購。
東芝(東芝)
日本最大的半導體制造商,第二大綜合電機制造商,屬於三井集團。主要生產移動存儲產品。
三星(三星)
韓國最大的企業集團三星集團的簡稱。生產的硬盤為臺式電腦、移動設備和消費電子產品提供產品。2011 04月19日,希捷正式宣布以1375億美元(現金加股票)收購三星硬盤業務。20111 2月20日,希捷宣布完成對三星電子有限公司硬盤業務的收購..
編輯本段的物理結構1。磁頭
硬盤內部結構
磁頭是硬盤中最昂貴的部件,也是硬盤技術中最重要、最關鍵的環節。傳統的磁頭是讀寫結合的電磁感應頭。但是,在硬盤上讀寫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操作。因此,這種二合壹磁頭的設計必須同時考慮讀取和寫入特性,從而造成了硬盤設計的局限性。和MR磁頭(磁阻)
磁頭),即磁阻磁頭,采用分離式磁頭結構:寫磁頭仍采用傳統的磁感應磁頭(MR磁頭不能寫),讀磁頭采用新型MR磁頭,即所謂的感應寫和磁阻讀。這樣,可以根據它們的不同特性來優化設計,以獲得最佳的讀/寫性能。另外,MR磁頭是通過電阻而不是電流的變化來感知信號幅度的,所以對信號變化相當敏感,讀取數據的精度也相應提高。而且由於讀信號幅度與磁道寬度無關,磁道可以做得很窄,從而提高盤密度,達到200MB/ in2,而使用傳統磁頭只能達到20MB/ in2,這也是MR磁頭被廣泛使用的主要原因。目前,MR磁頭已被廣泛使用,而GMR磁頭(Giant)由多層結構和具有較好磁阻效應的材料制成
磁阻磁頭)也逐漸流行起來。
2.軌道當磁盤旋轉時,如果磁頭停留在壹個位置,每個磁頭將在磁盤表面繪制壹個圓形軌道。這些圓形軌道被稱為軌道。這些磁道是肉眼看不到的,因為它們只是磁盤表面以特殊方式磁化的區域,磁盤上的信息是沿著這樣的磁道存儲的。相鄰磁道不相鄰,因為磁化單元靠得太近,磁性會相互影響,也給磁頭讀寫帶來困難。壹張1.44MB的3.5寸軟盤,壹面有80個磁道,但硬盤上的磁道密度遠大於這個值,通常壹面有上千個磁道。
3.扇區磁盤上的每壹個磁道都被等分成若幹個弧段,這些弧段就是磁盤的扇區,每個扇區可以存儲512字節的信息。磁盤驅動器在向磁盤讀寫數據時,應以扇區為單位。1.44MB3.5寸軟盤,每個磁道分為18個扇區。
4.圓柱形硬盤通常由壹組重疊的磁盤組成,每個磁盤表面被分成相等數量的磁道,並在外緣從“0”開始編號。編號相同的磁道組成壹個柱面,稱為磁盤的柱面。磁盤的柱面數量等於磁盤壹面上的磁道數量。不管是雙盤還是單盤,因為每個盤都有自己的磁頭,所以盤的數量等於磁頭的總數。所謂硬盤的CHS,即柱面(Cylinder)、磁頭(Head)和扇區(Sector),只要知道硬盤的CHS個數,就可以確定硬盤的容量。硬盤的容量=柱面數*磁頭數*扇區數*512B。
編輯這個邏輯結構的3D參數很久以前,硬盤容量很小的時候,人們就用類似軟盤的結構來制作硬盤。也就是說,硬盤盤片的每個磁道都有相同數量的扇區。這樣就產生了所謂的3D參數(磁盤幾何),即磁頭、柱面、扇區以及相應的尋址方法。
其中包括:
磁頭數表示壹個硬盤有多少個磁頭,即有多少個磁盤,最多255個(以8個二進制位存儲)。
柱面表示硬盤每個盤上有多少磁道,最大值是1023(用10二進制位存儲)。
扇區表示每個磁道上有幾個扇區,最多63個(用6個二進制位存儲)。
每個扇區壹般是512字節,理論上沒必要,但好像也沒別的值。
因此,最大磁盤容量是:
255 * 1023 * 63 * 512/1048576 = 7.837 GB(1M
=1048576字節)
或硬盤制造商常用的單位:
255 * 1023 * 63 * 512/100000 = 8.414 GB(1M
=1000000字節)
在CHS尋址模式下,磁頭、柱面和扇區的值範圍分別是從0到磁頭-1。0至氣缸-1。1到扇區
(註意是從1開始)。
Basic Int 13H調用BIOS。
Int 13H調用是BIOS提供的基本磁盤輸入輸出中斷調用,可以完成磁盤(包括硬盤和軟盤)的復位、讀、寫、檢查、定位、診斷、格式化等功能。它采用CHS尋址方式,所以最多可以訪問8 GB左右的硬盤(本文除特別註明外,均以1M = 1048576字節為單位)。
現代硬盤結構在老式硬盤中,由於每個磁道的扇區數相等,外磁道的記錄密度遠低於內磁道,所以會浪費大量的磁盤空間。
(像軟盤壹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進壹步提高硬盤的容量,人們采用等密度結構來生產硬盤。也就是說,外軌道比內軌道有更多的扇區。采用這種結構後,硬盤不再有實際的3D參數,尋址方式改為線性尋址,即按扇區尋址。
為了兼容使用3D尋址的老軟件(如使用BIOSInt13H接口的軟件),硬盤控制器中安裝了壹個地址翻譯器,負責將老的3D參數翻譯成新的線性參數。這也是為什麽硬盤的3D參數有很多選擇的原因(不同的工作模式對應不同的3D參數,比如LBA、大、普通)。
擴展Int13H雖然現代硬盤已經采用線性尋址,但是由於基本Int 13H的限制,使用BIOS Int。
13H接口的程序,比如DOS,只能訪問8
G以內的硬盤空間,為了打破這個限制,微軟等幾家公司制定了擴展的Int 13H標準,采用線性尋址訪問硬盤,從而突破了8 G的限制,增加了對可移動介質(如可移動硬盤)的支持。
編輯第1段的基本參數。容量作為計算機系統的數據存儲,容量是硬盤最重要的參數。
硬盤的容量以兆字節(MB/MiB)或千兆字節(GB/GiB)為單位,1GB=1000MB,1GiB=1024MiB。但硬盤廠商通常使用GB,即1G=1000MB,而Windows系統仍然使用“GB”壹詞來表示“GiB”單位(由1024轉換而來),所以我們在BIOS中或格式化硬盤時看到的容量會小於廠商標稱值。
硬盤的容量指標還包括硬盤的每盤存儲量。所謂每盤存儲量,是指單個硬盤的容量。每個磁盤的存儲量越大,單位成本越低,平均訪問時間越短。
壹般來說,硬盤容量越大,每字節價格越便宜,但超出主流容量的硬盤略有例外。
二、轉速(轉速或主軸轉速)是硬盤中電機主軸的轉速,即硬盤盤片在壹分鐘內所能完成的最大轉數。轉速是標誌硬盤檔次的重要參數之壹,是決定硬盤內部傳輸速率的關鍵因素之壹,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硬盤的速度。硬盤轉速越快,硬盤查找文件的速度越快,硬盤的相對傳輸速度也得到了提升。硬盤速度以每分鐘轉數表示,單位是RPM,RPM是轉數。
每分鐘的縮寫是rpm。RPM值越大,內部傳輸速率越快,訪問時間越短,硬盤整體性能越好。
硬盤的主軸電機帶動磁盤高速旋轉,產生浮力,使磁頭浮在磁盤上方。要把要存取的數據扇區帶到磁頭下面,轉速越快,等待時間越短。所以轉速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硬盤的速度。
家用普通硬盤轉速壹般為5400轉、7200轉,高速硬盤也是現在臺式機用戶的首選。對於筆記本用戶,主要是4200轉和5400轉。雖然有公司發布了10000rpm的筆記本硬盤,但在市場上還是不多見。服務器用戶對硬盤性能的要求最高。服務器用的SCSI硬盤轉速基本都是10000轉,甚至有15000轉的,比家用產品好多了。較高的轉速可以縮短硬盤的平均尋道時間和實際讀寫時間,但隨著硬盤轉速的不斷提高,也帶來了溫升、電機主軸磨損、工作噪音增大等負面影響。
3.平均存取時間平均存取時間是指磁頭從起始位置到達目標磁道位置,並從目標磁道找到要讀寫的數據扇區所需的時間。
平均訪問時間反映了硬盤的讀寫速度,包括硬盤的尋道時間和等待時間,即平均訪問時間=平均尋道時間+平均等待時間。
硬盤平均尋道時間是指硬盤磁頭移動到磁盤表面指定磁道所需的時間。當然,時間越短越好。目前硬盤的平均尋道時間通常在8ms到12ms之間,而SCSI硬盤應該小於等於8ms。
硬盤的等待時間,也叫等待時間,是指磁頭已經在要訪問的磁道上,等待要訪問的扇區旋轉到磁頭下方的時間。平均等待時間是磁盤旋轉壹周所需時間的壹半,通常應少於4毫秒。
四、傳輸速率傳輸速率(數據
傳輸速率)硬盤的數據傳輸速率是指硬盤讀寫數據的速度,單位為兆字節每秒(MB/s)。硬盤數據傳輸率包括內部數據傳輸率和外部數據傳輸率。
內部傳輸率也稱為持續傳輸率。
傳輸率),它反映了硬盤緩沖區在未使用時的性能。內部傳輸速率主要取決於硬盤的轉速。
外部傳輸速率也稱為突發數據傳輸速率。
Rate)或接口傳輸速率,名義上是系統總線和硬盤緩沖區之間的數據傳輸速率。外部數據傳輸速率與硬盤接口類型和硬盤緩沖區大小有關。
目前快速ATA接口硬盤最大外傳速率為16.6MB/s,而Ultra
ATA接口的硬盤達到33.3 MB/s,2012,12,1980年後開發出傳輸速度為每秒1.5GB的固態硬盤。[1]
使用SATA(串行ATA)端口的硬盤也叫串行硬盤,是未來PC硬盤的趨勢。2001年,Serial由Intel、APT、Dell、IBM、希捷、邁拓組成。
ATA委員會正式制定了串行ATA 1.0規範。2002年,雖然串行ATA的相關設備還沒有正式上市,但串行ATA委員會已經建立了串行優先。
ATA 2.0規範。串行ATA采用串行連接方式,串行ATA總線采用嵌入式時鐘信號,糾錯能力更強。與過去相比,它最大的不同是可以檢查傳輸指令(不僅僅是數據),發現錯誤自動糾錯,大大提高了數據傳輸的可靠性。串行接口還具有結構簡單、支持熱插拔的優點。
5.高速緩沖存儲器是硬盤控制器上的存儲芯片,具有極快的訪問速度。它是硬盤內部存儲和外部接口之間的緩沖區。由於硬盤內部數據傳輸速度與外部接口不同,緩存在其中起到緩沖作用。緩存的大小和速度是直接關系到硬盤傳輸速度的重要因素,可以大大提高硬盤的整體性能。當硬盤訪問零碎數據時,需要不斷地在硬盤和內存之間交換數據。如果有壹個大的緩存,那些零碎的數據可以暫時存儲在緩存中,減少了外部系統的負荷,提高了數據傳輸速度。
編輯數據保護1。本段中的S.M.A.R.T技術。
S.M.A.R.T技術的全稱是自我監控、分析和報告。
技術,即“自我監測、分析和報告技術”。在ATA-3標準中,正式確立了S.M.A.R.T技術。S.M.A.R.T .監控的對象包括磁頭、磁盤、電機、電路等。硬盤的監控電路和主機上的監控軟件將被監控對象的運行狀態與歷史記錄和預設的安全值進行分析比較,當有超出安全值範圍的情況時會自動向用戶發出警告。更先進的技術還可以提醒網絡管理員註意,自動降低硬盤運行速度,轉移重要數據文件。通過S.M.A.R.T技術,確實可以有效預測硬盤的潛在故障,提高數據的安全性。但是也要看到,S.M.A.R.T技術並不是萬能的,它只能監測到逐漸發生的故障,而對於壹些突發的故障,比如磁盤突然破裂,硬盤是無能為力的。所以無論如何,備份還是必要的。
2.DFT技術
DFT(Drive Fitness Test)技術是IBM為其PC硬盤開發的壹項數據保護技術。它使用DFT程序訪問IBM硬盤中的DFT微碼來檢測硬盤,使用戶可以方便快捷地檢測硬盤的運行狀態。
據研究,用戶退回維修的硬盤大部分狀況良好。DFT可以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為用戶節省時間和精力,避免誤判造成的數據丟失。它在硬盤上為DFT程序單獨劃分了壹個空間,即使系統軟件不能正常工作也可以調用。
DFT微碼可以自動登記錯誤事件,並將登記的數據保存在硬盤上的保留區域中。DFT微碼還可以對硬盤進行實時物理分析,如讀取伺服位置誤差信號計算磁盤交換、伺服穩定性、重復運動等參數,並給出圖形供用戶或技術人員參考。這是壹個全新的概念,硬盤子系統的控制信號可以用來分析硬盤本身的機械狀況。
DFT軟件是不依賴於操作系統的獨立軟件,當用戶的任何其他軟件出現故障時,它都可以運行。
3.加密技術
現代社會,人們保護隱私的願望越來越強烈,硬盤加密技術開始發展。文本、圖形和數字密碼保護是最基本的形式。隨著科技的進步,生物識別技術已經應用到硬盤技術中。
編輯本段擴展分區因為主分區表只能劃分為四個分區,滿足不了需求,所以設計了擴展分區格式。基本上擴展分區的信息都是以鏈表的形式存儲的,但也有壹些特殊的地方。首先,主分區表中必須有壹個基本擴展分區條目,所有擴展分區都屬於它,也就是說所有其他擴展分區的空間都必須包含在這個基本擴展分區中。對於DOS
/Windows,擴展分區的類型是0x05。除基本擴展分區外的所有擴展分區都以鏈表的形式存儲,後壹個擴展分區的數據項記錄在前壹個擴展分區的分區表中,但兩個擴展分區的空間不重疊。
擴展分區類似於完整的硬盤,必須進壹步分區才能使用。但是,每個擴展分區中只能存在壹個其他分區。這個分區在
在DOS/Windows環境下,它是壹個邏輯磁盤。所以每個擴展分區的分區表(也存儲在擴展分區的第壹個扇區)最多只能有兩個分區數據項(包括下壹個擴展分區的數據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