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現階段中國社會利益矛盾的主要表現和特點
根據現代化進程中的國際經驗,壹個國家的人均GDP處於1000到3000美元的階段,是社會矛盾最容易激化的高危期。當前,我國正處於這樣壹個關鍵的轉型期,既是發展的黃金期,也是改革的關鍵期,更是各種利益矛盾的凸顯期。利益關系的調整,新舊觀念的沖突,社會結構的重組,改革與發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各種社會矛盾。這些矛盾的核心是利益問題,本質是利益矛盾。利益矛盾是當前我國人民內部矛盾的主要表現。“利益沖突是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以及他們與同壹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差異和對立。”按照利益主體的劃分,利益沖突可以分為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的利益沖突,以及個人和各種利益集團之間的利益沖突。根據矛盾的性質,可分為非對抗性矛盾和對抗性矛盾轉化。在這壹階段,利益沖突的表現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乃至七八十年代有著根本的不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成員收入差距擴大,貧富矛盾日益突出。改革以來,我國居民收入快速增長,但差距逐漸拉大。統計顯示,改革前中國的基尼系數不到0.2,後來逐漸擴大,現在已經達到0.45,超過了0.4的國際警戒線。中國還有2000多萬農民沒有吃飽穿暖。如果按照聯合國人均1美元的最低標準,中國貧困人口總數將不低於2億。盡管多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問題,但農村總體上仍然落後。城鄉收入差距從1997開始不斷擴大,至今仍為3.3∶1。如果算上社保、義務教育等因素,實際城鄉收入差距在5-6倍左右。這說明城鄉二元制度安排拉大了城鄉居民的實際收入差距。從城市人口分析,“大鍋飯”打破後,知識和技能受到尊重,知識有價值,越來越有價值。相當壹部分腦力勞動者先富起來,但相當壹部分體力勞動者每況愈下。在企業轉型和高科技的雙重壓力下,部分產業工人面臨失業或需要跳槽。農民工是我們社會中的壹個特殊階層。他們長期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利益得不到保護。他們受到了歧視和欺淩,由此引發了勞資矛盾,貧富矛盾日益突出。
2.地區發展不夠均衡。由於歷史和地理原因,我國各省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很大。即使在同壹省份的不同地區,由於產業基礎、能源、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的差異,經濟發展也嚴重不平衡。壹些地方形成經濟壁壘,相互防範,城市在產業發展、招商引資、土地開發出讓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競爭,在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保護等方面缺乏合作,導致資源利用浪費嚴重,地區整體經濟運行質量下降,投資環境惡化。
3.社會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嚴重影響了幹群關系。醫療、教育等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行業;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在公共部門不同程度存在,行政效率低下;壹些黨政幹部利用手中的公權力以權謀私,收受賄賂。在壹些地方,壹些官員形成既得利益階層,領導利用手中的資源為自己的選票或其他形式制造支持。他們形成關系網,互相庇護。這些現象極大地損害了黨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
4.政府的管理不完善。在現實生活中,壹些公共部門和公共部門的壹些公職人員執政為民的觀念不強,有的還存在當官做老爺的封建思想。比如公共產品的提供和服務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他們有的在制定政策時缺乏預見性和系統性,有的不依法辦事,不講公信力,政策朝令夕改,損害了公民或群體的利益,導致民眾對政府不滿,甚至產生信任危機。
5.在經濟活動中,各種利益沖突都是由不規範的合同履行引起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各種經濟活動主要依靠契約形式來維護各方利益。在社會轉型期,法制不健全、合同履行不規範的現象時有發生。例如,壹些私營企業不執行勞動保護措施,造成工人受傷;有的企業隨意加班,拖欠克扣工人工資,甚至限制工人人身自由;有的企業還因為對勞動者違反勞動紀律的處罰不當,引發勞動關系矛盾;房地產商不註重信譽,損害業主利益,引發各種矛盾。這些矛盾雖然是經濟活動中的利益相關者,但處理不好也會演變成公民與政府的矛盾。
上述利益沖突有以下特點:壹是矛盾涉及面廣。當前,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經濟、民營經濟、外資經濟等各個領域和環節都存在矛盾。從縱向上看,表現為個人利益與群體利益、群體利益與公共利益、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從橫向來看,表現為個體利益、群體利益和區域利益。二是矛盾觸及的問題層次加深。目前,矛盾主要觸及經濟利益層面,但有些也觸及政治和宗教問題。處理這些利益沖突比過去更加復雜。第三,涉及矛盾的對象增多。由於利益的調整,當代中國社會形成了許多社會階層。目前普遍認為的階層有:國家和社會管理者、經理人員、私營企業主、專業技術人員、辦事員、個體工商戶、商業服務人員、產業工人、農業勞動者、城鄉失業半失業人員。這些階層之間有不同程度的利益訴求。然而,社會弱勢群體有組織的利益表達有所增加。四是矛盾引發的沖突對抗增多。當前,各種利益矛盾主要是人民內部矛盾。人民內部的利益矛盾本來是非對抗性的,但在壹些地方往往表現為激烈的沖突,有時在壹定條件下會演變成對抗性的。如企業改制、城市拆遷、農村征地、司法不公等問題愈演愈烈,甚至引發糾紛和沖突,危害公共安全。
二、利益沖突的原因和影響
產生上述利益沖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客觀原因,也有公共管理缺失的主觀原因。
壹是生產力發展總體水平相對落後,經濟和城鄉社會結構轉型和市場化改革將伴隨著利益矛盾的痛苦過程。中國是在生產力比較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的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的。人口多,底子薄,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低,生產力落後,發展不平衡,自然經濟和半自然經濟仍占相當比重,構成了現階段人民內部物質利益矛盾形成和發展的首要根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和就業方式的變化,使分配和利益關系越來越多元化,這必然會觸及人們的既得利益,不斷打破舊的平衡,引起利益關系的新變化和利益格局的新調整,使利益矛盾更加普遍和明顯。
第二,利益和價值觀多元化。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組織形式、就業和收入方式多樣化,利益主體和社會階層多樣化,不同階層和群體的利益觀念、價值取向、政治訴求和利益訴求差異加大。在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關系中,不同利益群體的人對利益概念的認同往往存在差異,許多人的價值取向從過去的重義輕利轉變為以利益為重,導致個人利益行為取向多樣化。許多人通過走私、騙稅、逃稅等非法手段成為暴發戶。這些現象引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不滿,在壹定程度上積累了貧富對立,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性,影響了社會的和諧發展。
三是制度建設滯後,政策缺失,社會各方面利益沒有很好平衡。鄧小平指出:“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很多,民主法制傳統很少。解放後,我們還沒有自覺地、系統地建立起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的各種制度,法制很不完備,被忽視了。”這樣的政治環境也是當前人民內部利益沖突的重要原因。在市場經濟建設方面,我們已經走過了20多年,市場化程度已經達到73.8%以上,而世界發達國家通常需要70年左右才能完成市場化。我們建設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世界上沒有先例可以借鑒。在快速推進市場經濟中,我們有雙軌制和多種政策。由於原有體制機制存在缺陷,新機制建設滯後,新政策也因缺乏經驗而存在諸多缺陷,管理監督的缺失導致利益關系制度化調整的滯後和乏力,使得利益關系的壹些新變化難以通過制度化手段得到有效調整,社會不公平競爭和非法獲利增加,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多。此外,由於社會再分配乏力,社會保障體系和公共政策體系不完善,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事業明顯滯後,基本民生領域公共投資比重較低。下層民眾,尤其是農業勞動者和農民工,長期以來無法享受國家給予城市居民的正常待遇,甚至連基本權益都沒有得到有效保障。教育和醫療已經成為許多落後村莊的沈重負擔。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會對整個社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各方面的矛盾交織在壹起。比如農村征地,城市拆遷,引發了很多事件;企業改革中的國有資產流失;司法不公破壞社會公正與和諧;安全事故多,重大事故背後等。,而且可以看出制度的缺失和監管的不力。
第四,社會轉型期國家利益綜合能力減弱。"將各種要求轉化為重大政策選擇的功能被稱為利益整合."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直接占有了幾乎所有重要的社會資源,從而控制了幾乎所有的社會機會。每壹個社會成員、每壹個社會群體的資源和利益,都是國家通過單位制的組織方式壹步步配置資源的結果。在這樣的社會中,不同社會成員和社會群體的利益“被允許以某種有限的形式表達他們的利益”的矛盾和沖突仍然存在,但國家協調和綜合利益沖突是相對有效的。現階段,中國的社會改革和發展產生了不同於以往的矛盾和利益沖突。利益主體和形成機制發生了很大變化,利益表達呈現多元化。在社會轉型時期,由於新的國家利益整合機制不完善,原有的國家利益整合功能被弱化。這導致利益沖突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協調和綜合,往往導致矛盾和沖突的進壹步發展和失控。
第五,嚴重的腐敗讓社會成員感到不公平。當前,反腐敗力度不斷加大,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在壹些地方和部門,損害群眾利益的問題仍然突出,嚴重腐敗案件時有發生,特別是壹些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領導幹部嚴重違紀違法,這也是人民群眾產生不公感的主要原因。另壹方面,人們的不公平感也與人們的思想認識有關。壹些人習慣於傳統的平均主義利益格局,對社會利益分化難以認同,無法理性對待利益差距的客觀必然性,從而造成嚴重的心理失衡。隨著人們不公平感的增加,缺乏有組織的形式和制度化的手段來促進不同社會階層之間以及政府與公眾之間的雙向溝通和協調。而且自下而上的利益表達的合法性、公開性、透明度明顯不足。由此引發的矛盾和沖突導致群體性事件頻發且增多,對社會穩定構成嚴重威脅。
第三,統籌協調利益沖突,提高黨的執政能力。
我們黨是執政黨,應該是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我們的政府是人民政府。自然要考慮各地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能夠協調解決各種利益沖突。然而,現實生活中極其復雜多樣的利益沖突,並不是僅僅通過糾正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的簡單教條就能妥善解決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利益沖突當然不同於革命奪取政權時期的階級鬥爭和武裝鬥爭,但如果對此視而不見,任其發展或處理不當,就會導致矛盾激化,對社會穩定和發展造成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筆者認為,要妥善處理現階段的各種社會利益矛盾,在正確分析其特點和原因的基礎上,應采取以下對策。
1.高度重視人民利益,正確分析現實中的利益沖突。效益是人們追求的人生目標。無論在哪個歷史時期,“人的壹切活動都是圍繞利益而進行的,都是為了實現和滿足自身的利益和需要而進行的。”人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形成各種社會關系,也為了自己的利益進行各種社會活動。人類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是在人們不斷追求利益、不斷調整各種利益關系、不斷產生和解決利益矛盾的過程中實現的。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必須高度重視人民利益,不回避矛盾,把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作為壹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同時正確把握利益沖突規律,不斷提高解決利益沖突的能力。
根據馬克思主義原理,經濟利益問題是原始問題,其他問題往往由此衍生。從發展的角度看,利益矛盾是我國社會基本矛盾的反映,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社會利益矛盾的產生、演變、發展和解決反映了社會的發展方向,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認識和正確處理社會轉型期的利益沖突,必將推動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踐也告訴我們,現階段的社會矛盾,雖然滲透在各個領域,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但從根本上說,還是利益因素造成的。應該看到,利益關系和利益沖突是客觀存在的,它們既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也是社會穩定和秩序的破壞力量。總的來說,現階段的利益矛盾屬於人民內部非對抗性矛盾,是在根本利益壹致前提下的矛盾。目前,利益沖突與改革和發展過程中的利益調整有關,這是不可避免的。抓住機遇,解決好機遇,才能促進社會經濟更快發展。要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放在心上,及時發現和控制矛盾,積極調節利益矛盾;制定政策要科學,兼顧各種社會利益,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和諧的社會經濟發展環境。
2.把握黨風廉政建設重點,切實改善黨群關系。解決社會矛盾,最根本的是處理好黨和政府與人民的關系。這是因為,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社會矛盾大多是人民內部矛盾;人民內部矛盾不僅表現為大量的人民內部矛盾,還表現為黨群矛盾,使得各級領導都自覺不自覺地把各種矛盾作為焦點。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壹大政治優勢,但脫離群眾卻成了黨在執政條件下的最大危險。當前要從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入手,認真解決。廣大群眾對壹些幹部與民爭利,對黨內存在的各種腐敗行為和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反映強烈,必須下決心解決。同時,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具體困難也是突出問題。要紮紮實實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讓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3.努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問題。社會公平正義不僅涉及收入分配、利益調整等社會經濟問題,還涉及公民權利保護、政府行政、司法公正等社會政治問題。目前這方面的問題很多,廣大群眾也反映強烈。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公共政策的研究、制定和完善,努力從政策、法律和制度上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確保所有社會成員都能平等參與社會政治生活,所有社會成員都能依靠法律制度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善於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中央與地方、地方政府與部門之間的利益關系。強調政府的公共責任和利益,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當前尤其要堅持任人唯賢選拔任用各級幹部,堅決反對任人唯親、買官賣官,在醫療教育收費、土地征用、城市房屋拆遷、企業改制破產等過程中維護群眾合法權益。
4.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從根本上解決利益沖突。黨的十六大指出,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在的小康社會仍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小康社會,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主要矛盾。應該看到,我國現階段的利益矛盾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矛盾,大部分是改革發展過程中的矛盾。解決這些利益沖突的根本出路在於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當前,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體現在改革和發展中,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壹,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穩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在經濟體制方面,要加快投資、金融、流通、稅收、勞動、分配和社會保障等領域的改革,盡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善於運用價格、稅收、利率、保險等經濟手段調節公共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系。同時,要充分發揮國家宏觀調控的作用,統籌考慮各利益群體的發展,糾正市場失靈。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要穩步推進民主政治建設,擴大社會各階層有序政治參與,研究新形勢下各利益主體的利益表達方式,提高政府綜合協調能力,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更加廣泛堅實的政治基礎。
二是綜合運用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規範的力量,教育引導不合理的利益行為。在社會轉型時期,由於社會觀念的變化和道德重建的滯後,社會失範現象時有發生。對於人們不合理的利益,僅僅運用經濟、行政、法律手段是無法有效解決的。我們需要綜合運用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輿論的力量來教育和引導人們,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當前,要加強全體公民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特別是教育各級公職人員和黨員幹部樹立正確的利益觀、權力觀,忠於職守,在各項工作中發揮表率作用。要完善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發揮道德評價的調節功能,增強道德自律。
三是解決發展中的利益沖突。利益矛盾,無論是經濟的、政治的還是其他的,歸根到底都與社會生產力直接相關。只有物質和精神產品極大豐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才有條件解決社會利益矛盾。因此,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是解決利益沖突的根本途徑。
5.依法治國,提高處理利益沖突的能力和水平。區分不同情況,正確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可以解決人民內部的利益矛盾。由於法律具有公正性、規範性、穩定性、強制性和權威性等重要特征,法律在解決利益沖突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運用法律手段成為新時期處理利益沖突的重要方式。黨的十五大確立了依法治國的方略,標誌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入了壹個新的歷史時期。
這不僅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也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必須加強法制建設,建立良好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為不同利益群體提供公平合理、機會均等的競爭環境;必須高度重視和堅持運用法律手段處理利益沖突,化解利益矛盾,將其納入法治軌道,不斷提高處理利益沖突的能力和水平,促進社會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