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藝術——閩劇、評話、樊氏:
閩劇也叫“福州戲”。明代,昆山話、益陽話傳入福州,福州話戲曲逐漸興起。從清朝光緒初年到辛亥革命前後,稱為“閩班”。1924年,鄭振鐸先生出版了傳統戲劇《玉子柴》,正式用“閩劇”取代了“閩班”的名稱。評話是福州民間藝術的主要品種,講究唱、說、做、說,有“人文活化石”的美譽樊氏,原名“謝歡”,意為和諧、幸福,是福州主要的地方音樂之壹。它是由民間舞龍演變而來,曲調悠揚。
福州民俗可分為五大類:節日習俗、婚禮、葬禮和生日習俗、農村習俗、飲食習俗和服飾習俗。主要有花燈、踩高蹺、龍燈、舞獅、賽龍舟、爬山等民俗活動。
千百年來流行於民間的時尚和習俗,基本上反映了福州人民的傳統習慣、道德規範和精神風貌,是福建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鮮明標誌。從歷史演變的角度看,福州習俗繼承了古越文化的遺產,接受了古代中原文化的影響。同時受宗教,尤其是佛教和道教的影響;到了近代,它吸收和融合了海外的文化習俗。
在福州傳統的季節性節日和習俗中,迎春迎新生動地反映了古越遺留下來的痕跡。傳統婚喪嫁娶、生日習俗中的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婚嫁訂婚,民俗中的生日、嬴生日、魁星生日、土地生日、魯班生日,明顯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是古代中原文化的活化石。
福州民間對娘(媽祖,俗稱媽祖)和陸上女神陳景谷(稱水岸太後陳夫人,俗稱水奈)的崇拜和信仰,顯示了道教對福州民俗的深刻影響,尤其是數百年來在民間被視為婦孺守護神的水奈,在民間幾乎滲透到了家家戶戶。
在民俗上信仰觀音生日、地藏王生日,充分顯示了佛教的滲透。佛道在福州民俗中受信眾崇拜,往往與供佛、供道相同。相對來說,伊斯蘭教對福州的風俗影響不大。
近代以來,在福州,生活習慣也受到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響。聖誕節、情人節、母親節等等生動地體現了福州人善於吸收外來文化的傳統。
所有的民俗都是“前人傳下來的”(福州諺語)。我們壹方面繼承祖先的民間文化遺產,另壹方面為下壹代創造新的民間文化。此外,包括民俗文化在內的各種文化空前活躍,新舊民俗交替不斷出現。福州也不例外。比如太平蛋,越吃越小。因為鴨蛋與“抑亂”諧音,福州人叫它“太平蛋”。遇到婚宴、生日、歡送會、過九(白遇九者),都要吃得平平淡淡。但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飯量越來越小,感覺吃不下宴席中的巨蛋。為此,廚師們絞盡腦汁,最後換成了鵪鶉蛋和鴿子蛋,既優雅又有新意,逐漸成為壹種新習俗。而且鵪鶉與安全諧音,頗有深意,很快被群眾接受。
博萊節侵占傳統節日。近年來,母親節、情人節、聖誕節等進口節日已經成為這個城市的潮流。福州有“熬酒節”的傳統。出嫁的女兒要在正月二十九做“熬酒粥”,盡快寄回父母,孝敬父母。至今,福州郊縣仍保持這壹習俗,但市區的“敖九節”已逐漸被“母親節”所取代。說到這個節日,花店生意特別好。妳還可以在餐館裏看到父母的宴會。此外,情人節和聖誕節也在入侵。近日,福州酒店計劃於今年7月7日舉辦中國傳統情人節活動。不知道能不能抓住戀人的心。
“多壹個人”應該成為正式成員。在傳統的宴會上,年齡最大的人應該多坐壹會兒。以老民居大廳的八仙宴(桌)為例。左邊的是桌子,左邊的是裏面的,也就是“壹個比較長”。只有年資最長、資歷最老的人才有資格參加。但現在“長的那個”轉正了。不管是什麽樣的住宅,不管是方桌還是圓桌,桌子中間對著門的那張最大。坐在最大位置的人為主人,其次是地位最高的人,第三是貴賓中的“頭人”;按年齡和輩分,只有家宴和農村風俗活動。從左邊壹張桌子到“中間”壹張,年輕人很容易理解,當然也要翻到最後。
返利代替酒包。福州傳統宴席上有“提酒袋”的習俗,即除了讓客人吃飽喝足(福州習俗),宴席承辦人還要求妳帶壹大袋酒回去,供父母或妻兒享用,這在食物匱乏的年代是很有意義的。但在今天的富日節(福州諺語),酒袋成了黨的負擔,拿回去沒人吃,只好扔掉。為此,人們想出了許多改革方法。第壹,用鋁桶和暖水瓶代替酒袋,使得經常食客家中的這種酒袋成為壹種災難。但是,酒袋的習俗不能廢除。無奈之下,只好用現金返利來代替。現在去婚宴,妳發大紅包,主人給妳小紅包,10元,30元。客人們擺脫了舊酒袋的拖累,有了壹個可以放進口袋的“酒袋”。為什麽不呢?在所有這些情況下,許多新的民俗正在取代舊的民俗,新舊民俗交替並存,有許多創新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