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科學內涵。
“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二十橫”方針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和諧社會建設的全部內容,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征。首先,指出新農村建設的社會主義屬性;第二,以構建和諧農村社會為目標,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三是設計和勾勒出包括農村經濟、行政和管理在內的新體制;四是將農業定義為朝陽產業,隨著科技進步不斷發展升級;第五,強調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新型農民,培育新型農民是根本;第六,倡導農村社會生活的精神文明新風尚。所以壹定要統壹認識,重點關註。在實踐中認真落實。
二,正確認識當前農村存在的問題
根據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要求,結合我國農村的實際,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農業基礎薄弱,生產方式落後。主要表現在:壹是耕地面積日益減少,淡水資源短缺。從1996到2004年,中國耕地面積從195100萬畝減少到1837萬畝,成為世界上消耗最快的國家之壹。二是生產方式落後,科技支撐能力不強。很多地方的農業生產方式還停留在傳統落後的人力畜力水平。科技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只有45%左右,科技成果轉化率只有30%左右。第三,農業基礎設施薄弱。主要灌區骨幹建築完好率不足40%,配套率不足70%。中低產田的比例占中國耕地面積的2/3;第四,抵禦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去年氣候條件是近年來最好的,但災害造成的糧食損失仍有600億斤。部分農產品價格不穩定,特別是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導致農民增產不壹定增收,農民生產積極性受到影響。
2、自然資源遭到嚴重破壞,農村生態環境惡化。首先,壹些農村地區過度使用化肥和農藥,使土壤汙染日益嚴重。此外,不可降解的農用塑料薄膜也加劇了汙染。二是表層結構破壞嚴重。在許多農村地區,亂砍濫伐、無限制開墾、放牧和無序開采礦產資源,嚴重破壞了地表結構和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第三,空氣和水汙染加劇。汙染企業從城市向農村轉移,增加了農村生態環境的壓力。
3、農村勞動力素質低,開拓創新精神不強。第壹,農民保守,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與現代社會生活和新農村的要求相差甚遠。二是絕大多數農民存在“小富即安”的心態,缺乏幹大事的首創精神。不上進、等、靠、要思想嚴重,思想陳舊腐朽,對新農村建設缺乏激情,甚至有抵觸情緒。三是科技水平低,接受新知識新技能的能力弱。據相關數據顯示,2005年,農村勞動力中30%的人具有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62%的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只有8%的人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四是農民市場意識淡薄,誠信意識缺失,合作協作意識不強,影響了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
4、農村增收渠道少,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壹是人多地少,農民增收後勁不足。目前,我國許多地區農民收入的近80%來自農業。近年來,由於農村土地有限,農業生產方式落後,僅靠現有的土地和種植養殖方式難以實現農民收入的突破。二是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緩慢,經濟效益普遍較低,對農民增收的支撐能力較弱。從事二三產業的農民收入少,農民增收後勁不足。三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緩慢,農產品加工多停留在初級生產加工,鮮有精深加工,農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競爭力弱。四是農戶與加工或銷售企業沒有形成真正的利益關系,合同不規範,訂單重復率低。第五,由於勞動力技能素質不高,種田只能粗放經營而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嚴重制約了農民收入。第六,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突出。
5、農村公共* * *事業投入嚴重不足,社會事業發展滯後。壹是農村醫療條件差,醫療水平低,因病致貧現象依然普遍。二是農村醫務人員水平低,醫療衛生狀況落後。三是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礎差、人才少、資金少、基礎設施落後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四是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社會保障投入嚴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壹般不實行。
6、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滯後,幹部群眾觀念陳舊。壹是思想認識上存在重物質文明建設輕精神文明建設的錯誤傾向。第二,封建陋習無處不在。舊的觀念還在起作用,比如毀約,封建迷信等等,社會醜惡現象正在出現。
7.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薄弱,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壹是黨員幹部創新意識不強。大多數農村黨員幹部習慣於行政命令的方式,思維僵化,工作被動。二是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不高。農村幹部的科技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對新時期農業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無所適從。他們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不強,發展道路不寬,工作方法不多,無法應對人民的“致富欲”。三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級組織難以正常運轉。四是村級組織軟弱渙散問題依然存在,村支兩委普遍缺乏凝聚力、戰鬥力和號召力。第五,村民自治流於形式的問題。
第三,堅持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
針對當前農村存在的問題,我們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以發展農村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為重點;著力改善農村環境,提高農民素質;以振興農村文化、完善村民自治為重要目標,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
(壹)堅持以人為本,推進新農村建設
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堅持把農民最關心、最迫切、最重要的問題放在首位。就是要讓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1,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提高農業綜合經濟效益。發展生產力是建設新農村的基礎和前提,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為實現這壹目標,壹要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升級農田水利設施;二是搞好山區水土保持和小流域綜合開發治理;三是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大基本農田保護力度,防止土地汙染;第四,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前提下,發展特色農業,培育主導產業,擴大規模飼養,建設種植基地;五要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突出精深加工,壯大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發揮農業生產的最大效益;第六,積極發展農村其他產業,包括鄉鎮企業和服務業,不斷增強二、三產業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帶動作用。
2、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壹是用現代科技和管理改造傳統農業,不斷增加農業的科技含量,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二要推進農業標準化,促進糧食穩定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第三,促進農業產業升級,發展有機農業和綠色農業;第四,發展各種農業產業中介組織,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和市場競爭力,實現規模經濟;第五,培育特色農業產業,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3、拓寬增收渠道,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農民“小康”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是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因此,要充分挖掘農業內部的增收潛力,拓寬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渠道,形成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首先是穩定傳統種植業收入。註重優質高產;二是通過優化布局,提高基地產出效率來增加收入;三是發展庭院養殖和種植增加收入;四是發展加工業增加收入;五是通過外出打工增加收入;六是黨的政策真正落實到農民身上,讓農民切實得到實惠;七是減負增收。對農民來說,減輕負擔相當於增加收入;八是依靠農業科技增加收入。廣泛實施高效適用技術,為農民提供各類養殖和管理信息,提高生產經營效益;第九,依靠扶貧開發增加收入;第十,改革創新機制,認真落實多予少取放活政策,增加農民收入。
4、加強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素質,造就新型農民。建設新農村離不開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通過各種教育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和技能水平,不僅可以增強農民的就業和創業能力。還能提高他們的勞動效率和收入水平。培養新型農民:壹是加強基礎教育,重點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二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認真落實“兩免壹補”政策;第三,整合城鄉教育資源,進壹步完善教育管理體制;四是加強城市中小學教師到農村任教的服務體系,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五是加強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外出務工能力,促使其農民工從“苦力”向“技能型”、“智能型”順利轉變,逐步增加收入;六是以產業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開展農民實用技術培訓,使農民掌握科學的種植技術,自覺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培育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第七,培養創業型農民,政府要著力在農村營造創業環境,給予農民創業優惠政策,吸引各類非農人才到農村創業。
5、做好鄉村建設規劃,逐步改善村容村貌。農村建設直接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要從當地實際出發,合理規劃,因地制宜,尊重農民意願,充分考慮農民承受能力;既要堅持節約集約用地的基本原則,又要方便農民生產生活,體現地方特色,不能借機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避免過度占用耕地、新房無新貌、新房無新村的現象;全面整治農村“臟、亂、差”,打造幹凈、舒適、文明的新農村。
6.活躍農村健康的文化體育活動,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壹是要在農村形成良好的社會觀,讓新壹代農民有壹個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二是加大對農村文化事業的投入,建設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的綜合文化站或活動中心,跟進村級文化體育場地建設;三是建立文化、衛生、科技“下鄉”的長效機制,培養村級文藝骨幹,組織下班後和節假日的群眾娛樂活動,豐富群眾精神生活;四是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革除陋習,樹立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形成文明、科學、健康的農村社會新氣象。
7.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壹是加快農村公路網建設,實現公路村村通;二是加快農村水利設施建設,增強農業抗災能力,確保農業旱澇保收;三是加強以集中供水為重點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進壹步提高農村農民的飲水質量;第四,加強農村電網建設,使城鄉供電滿足經濟發展的要求;五是優化調整農村中小學布局,提高農村教育資源有效利用水平;六是啟動實施農村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和廣播電視“戶戶通”工程;七是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村醫療衛生落後狀況。
8.繼續實施計劃生育政策,建立健全農村基本保障制度和初級衛生保健服務體系,全面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繼續控制農村人口高出生率,特別是加強邊遠農村和少數民族地區的計劃生育工作。只有堅持少生優生,才能為整體提高勞動力素質創造良好的前提。
(二)堅持城鄉統籌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
統籌城鄉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也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必由之路。當前,農業發展越來越受到資源和市場的制約,結構性矛盾和農民增收困難越來越突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就是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高度,統壹規劃城市和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使城市和農村相互促進、相互協調。
1,需要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提高國家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資在農村的比重。目前大部分農村經濟薄弱,很多地方政府入不敷出。基層政府無力向農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務,農民收入水平低,自籌資金能力差。因此,要進壹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和保護力度;調整國家基礎設施投資結構,將建設重點從城市轉向農村;完善和加強農村金融體系,提高農村金融支農水平。
2、努力消除阻礙城鄉協調發展的體制性障礙。要打破城鄉二元分割的體制和政策限制,給予農民平等的民事待遇、完整的財產權利和公平的發展機會,加快建立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城鄉居民地位平等的經濟社會體系。壹是改革現行戶籍制度,逐步建立以身份證管理為主的全國統壹的戶籍制度,賦予全國公民平等選擇工作和居住地的權利。第二,著力培育城鄉統壹的要素市場。第三,統籌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拓寬農村社會保障覆蓋面,探索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途徑和模式,逐步實現養老、醫療、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城鄉統籌。
3、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產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載體。目前,我國城鄉發展嚴重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發展不協調,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明顯。城市以社會化大生產為基本特征的現代工業為主,農村以小生產為基本特征的傳統農業為主。而且城鄉產業自成體系,關聯度不大。這不僅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也影響了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統籌城鄉經濟發展,首先要統籌城鄉產業發展,重視城鄉相關產業的發展。城鄉關聯產業是城鄉部門關聯度高的產業,具有投入產出的相互依存性和相應的經濟聯系,壹個連著農村,壹個連著城市。規劃和發展好這些產業,不僅可以加快其增長速度,還可以提高其經濟效益,對實現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4、統籌城鄉資源配置。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資源要素是創造財富的物質基礎。近年來,我國城鄉關系出現了新的失衡,二元結構的矛盾更加尖銳。根本原因在於城鄉之間資源要素流動不合理,配置不科學。除了勞動力資源,總的趨勢是資源的投入和配置向城市、行業和市民傾斜,而對農村、農業和農田存在歧視。因此,要促進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就必須統壹規劃各種資源要素的流向、流量和配置。針對現狀,國家宏觀政策要向明顯處於弱勢地位的農業、農村和農民適當傾斜,加大資金投入量,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支持和保護力度;要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各類人才到農村創業或就業,改善農村勞動者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加大農業科技和農村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力度。
5、統籌城鄉人力資源開發。重點是統籌解決城鄉就業問題,既註重解決城鎮就業和再就業問題,又註重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問題。為了改善農民工的就業狀況,中央政府出臺了壹系列政策措施。然而,農民工就業仍存在諸多問題。如果工資低,拖欠現象嚴重;工作時間長,安全條件差;缺乏社會保障,許多職業病和工業事故,等等。統籌就業不僅有利於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合理轉移,也是增加農民收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和就業歧視、實現城鄉勞動力資源自由合理互動的有效措施。統籌城鄉就業要求城市和農村都要積極拓展就業空間,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農村和小城鎮要大力發展農村服務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和運銷業,加快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和向小城鎮流動。
6、統籌城鄉社會服務。重點是統籌城鄉各類資源,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就是按照自願、民主的原則,支持農民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專業合作組織。
(3)堅持生態環保,推進新農村建設。
當前,農村環境汙染和破壞日益嚴重,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威脅,已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問題。為了加強農村環境保護,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應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強農村環境生態保護和汙染防治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壹是加大退耕還林還草力度,恢復生態植被,減少水土流失。二是制定國家相關政策,逐步建設和完善農村生活汙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加快改水改廁步伐。
2、加強思想教育,增強幹部群眾的生態意識。要強化各級領導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做好對農民和中小學生的環境教育。
3、控制人口增長,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環保意識。在文化教育十分落後的貧困地區,人口、環境、經濟的發展形成了人口膨脹——生態惡化——經濟貧困——人口素質低下——人口再膨脹的怪圈。嚴格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
4.加強農業面源汙染防治,研究和推廣農業高新技術,減少農藥、化肥和農膜汙染影響,改善土壤、水和空氣環境質量。
5.加大宣傳力度,加強社會監督,優化鄉鎮企業產業和產品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立低耗高效的經濟結構。搞好鄉鎮企業發展規劃,建立和發展鄉鎮工業社區。
6.根據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加強生態農業建設,實行集約化經營。生態農業建設的基本內容是:①充分利用生物能源,促進農業排泄物的物質循環轉化;②充分利用太陽能,實現農業生產的物質轉化;③自然資源的保護、合理利用和增殖;④發展農村能源;⑤防止農村環境汙染,防止生態惡化;⑥建立農業環境自凈系統。
(4)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推進新農村建設。
農村基層組織是黨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黨的方針政策在農村落實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是團結帶領廣大農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領導核心。也是建設新農村的關鍵。為了做好這項工作,我們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不斷探索黨組織建設新模式。
2、加強幹部隊伍建設,大力提高農村幹部素質。
3、正確處理基層組織建設與推進基層民主的關系。首先,我們必須擴大黨內民主。其次,要發動廣大群眾參與,選舉出強有力的村黨支部班子,為保障村民自治創造良好條件。
4、正確處理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關系。嚴格按照《條例》和《組織法》的要求,理順村黨支部、村委會等組織之間的關系,健全完善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領導體制,村委會等組織要自覺服從黨支部的領導,團結協作,做好農業農村工作,為農村改革發展穩定服務,為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走向富裕目標服務。
新農村建設是中國前所未有的偉大事業。是中國* * *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美好明天的必由之路。只要我們堅持以人為本,城鄉統籌,生態平衡和環保的發展理念。這個偉大的目標壹定會成功實現。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