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雕塑以其雄偉的氣勢和力量將中國雕塑推向了頂峰。這壹時期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大型紀念石雕的出現、象征性陪葬雕塑的出現以及工藝雕塑的高度發展。秦漢雕塑的偉大氣魄和堅強精神,在中國雕塑史上留下了光輝的壹頁。
秦兵馬俑的雕塑藝術標誌著明器創作的壹大飛躍。規模大,數量多,給人最突出的感覺就是力求寫實,表現對象的寫實風格。雖然每壹個秦兵馬俑的形象沒有相似之處,但都是通過人物動作來刻畫的,各自的表情生動傳神。註重靈活多樣的表現手法,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漢承秦制”漢代明雕塑的制作規範化、制度化。雖然在形式上沒有秦高,但表現的對象比秦多。與秦代相比,人物的刻畫更具動態,體態也有很大變化。東漢時期的明雕塑在題材、制作材料、分布區域等方面都有了進壹步的拓展,大量表現各種生活場景的俑、建築、碼頭、城堡等,題材更加寫實、廣泛。同時也表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間風格,如背竹筏反映巴蜀風情的勞動婦女俑、赤腳打鼓的“說唱鬥士”等。
霍去病墓大型石雕群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紀念性雕刻藝術瑰寶,是西漢時期國力強盛、積極進取精神的象征。它的藝術特點是註重寓意,善於用象征的手段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在建築上“猶如祁連山”,紀念他的不朽功勛。原綜合組配以豎石和多種動物雕刻,成功展現了深山老林中野生動物的意境,“馬踏匈奴”是整組石雕的象征中心。並巧妙運用“因勢象形”的表現手法,靈活運用圓雕、浮雕、線刻的表現手法。
這個時期的建築雕塑也很有特色。“秦篆漢瓦”是建築、雕塑、書法的絕妙結合,是中國建築雕塑藝術的壹大特色。繪畫、雕塑與磚石相結合的藝術,表現手法多樣,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
秦有著悠久的石雕傳統。在鳳翔西村春秋時期的秦公墓地,出土了兩個高約22厘米的石像。戰國時期,秦的趙浩棋在鹹陽修建了壹座十字橋,並雕刻了壹尊石像。此外,在蜀縣都江堰,鎮水石牛被雕刻。秦始皇時期,玉雕取得了顯著的進步。據王甲《拾遺筆記》記載,秦代玉雕善畫。"玉雕百獸形,發如真."據《三輔黃圖》記載,秦朝加固擴建喬衡時,雕刻了古代力士孟本石像。修建驪山陵園時,雕刻了壹對頭高10尺、腳高3尺的石麒麟,開啟了後人在陵前雕刻石獸、石獅或石靈的先河。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青銅紀念雕塑記載:“二十六年,集天下兵於鹹陽。他們被當作十二個黃金人出售,每個人重達數千石,放在宮殿裏。”賈誼《論秦》也有“賣鋒鑄□,以為金人十二”之語。參考1978湖北睢縣曾侯乙墓出土的戰國鐘架圖像,可知“鐘□任堇十二”為秦代所鑄,為鹹陽宮兩個弧形雙層鐘架的人形銅柱。
據《漢書·五行誌》、《西京詩話》、《水經註》、《三古人老故事》等文獻記載,秦始皇統壹六國後,鑄造了12個“金帝”,即12個穿著義帝服的銅人。
1980年冬,秦始皇陵西側出土了兩輛大型青銅車馬。每輛馬車包括四匹馬、壹輛大車和壹名騎手,車馬的數字是實物的1/2。每節車廂的總重量超過1200公斤。鑄造工藝精良,形象極其傳神(見陜西蔡林青銅車馬彩圖(秦))。壹號銅車傘蓋,手呈站立姿勢,性質上應該是引導車;二號銅車帶篷,騎手呈坐姿,其金屬韁繩末端刻有“平安車”字樣。據考證,此車是秦始皇巡遊全國時禦駕後鑄,為紀念秦始皇“平於壹內”的不朽功績(見秦始皇陵彩繪銅車馬)。
隨葬品雕塑是用於埋葬的雕塑,主要是各種材質的傀儡車馬。秦兵馬俑有大型陶俑、小型木雕侍者俑等兩種。前者主要發現於陜西省臨潼縣驪山北麓的秦始皇陵附近。後者於1978在秦末河南泌陽縣官莊村墓葬中發現。* *木俑四件,高11 ~ 16 cm,面部圓潤豐滿,表面彩繪,造型簡約。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即位時,就出發深入驪山。在他去世之前,陵墓地區已經充滿了“宮殿,數百名官員,奇怪的物體和寶藏。”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在臨潼縣焦家村附近的秦始皇陵東北角,陸續出土了壹種高約70厘米的兵馬俑,呈蹲姿,造型古樸美觀。
從1974到1976,在位於東陵路北側的陵園東墻外的臨潼縣西楊村南,先後發現了三個埋葬大型陶制兵馬俑的墓葬坑,出土了數千個與真馬等高的兵馬俑。他們的身體是用粘土條塑造的,他們的頭是用鑄模和手工鑄造的。這些兵馬俑標誌著秦代雕塑藝術的傑出成就,再現了秦軍千軍萬馬、敢打敢拼、私戰畏戰的精神,體現了王權的極致威嚴。其主要藝術特點是:身材高大,崇尚寫實,手法嚴謹;類型多,個性鮮明,形象生動;在整體布局上,眾多直立靜體的重復,營造出壹種勢不可擋的氣勢,讓人肅然起敬,過目不忘。
漢代雕塑
中國西漢和東漢時期的雕塑作品主要包括石雕、玉雕、陶塑、木雕和青銅鑄件。當時雕塑藝術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表現技巧也迅速提高。大型紀念石雕、園林裝飾雕塑、各種陪葬雕塑和實用裝飾雕塑都有顯著發展,漢代雕塑遺存極其豐富。
大型石雕突出了漢代雕塑藝術的新成就。我國現存最早的1對大型石雕是陜西長安縣常家莊的牽牛花石像和鬥門鎮的織女石像,兩者相距約3公裏。據漢武帝記載,它們是漢武帝開國三年(公元前120年)在上林苑建立的,以左牽牛花右織女的格式設置在昆明池的東西兩側,所以漢代又稱為昆明池石刻。牽牛花石像高258 cm,右手放在胸前,左手放在腹部,以蹲姿坐著;織女石像高228厘米,呈籠袖狀。這組石雕取材於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它們都是用花崗巖雕刻的。石像高大,是中國早期園林裝飾雕塑的代表。
秦代雕塑
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統壹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的雕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中國後,利用雕塑藝術服務於促進統壹成就、顯示王權威嚴的政治目的,在建築裝飾雕塑、青銅紀念雕塑、墓葬器皿雕塑等方面取得了劃時代的輝煌成就。
建築裝飾雕塑秦始皇統壹六國後,高度集中人力物力,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建築。首先,在首都鹹陽的北阪本上修建六國宮殿;其次,加固擴建了跨渭河的橫橋,在渭河南岸修建了新王朝宮殿——阿房前殿。最後在驪山北麓修建了大規模的墓地。這些巨大的建築項目都用雕塑來裝飾和美化。
瓷磚是壹種強烈反映時代藝術風格的建築裝飾構件。在鹹陽市東郊姚店鎮附近的秦公遺址,出土了壹件刻有鹿、鳥、蟲浮雕的圓瓦。在Xi西郊巨家莊附近的阿房宮遺址中,出土了四個鹿紋、四個獸紋和壹個帶有母子鳳紋的圓形瓷磚。在驪山秦始皇陵,出土了壹面帶有鳳凰圖案的大瓦;它們都以華麗的裝飾圖案和清新的風格而聞名。
此外,在鹹陽老城秦宮遺址中還出土了兩種大型空心磚。壹個是有龍紋、鳳紋、水神紋的空心磚,壹個是有回文、菱形紋的空心磚,都鋪在宮殿臺階的基座上,可見秦代建築裝飾雕刻的大致發展。
西漢另壹組著名的大型石刻是陜西興平縣道場村漢代將軍霍去病墓石刻,是元壽六年少府府“左”部石匠所刻。作者運用石頭造型的方法,將圓雕、浮雕、線雕等技法融為壹體,使作品兼具寫實和寫意的風格。現存作品14,包括馬上、臥馬、躍馬、臥虎、臥象、石蛙、石魚、石蟾、臥牛、野豬、野人、野人鬥熊、牛舔犢等和兩塊刻有文字的石頭。原本分散在墓前四周,現在陳列在墓前東西回廊。立馬石雕,又稱馬踩匈奴,高168 cm,是群雕的主體部分。作者用寓言的手段用戰馬把入侵者踩在了地上,歌頌了霍去病在反擊匈奴入侵中的輝煌業績,是漢代重要的碑雕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