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端午申遺之爭從去年開始上演,引起廣泛關註。人們期待的,當然是中國的端午節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人類傳說和非物質遺產作品”,目的是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現在韓國贏了,有壹種失望感。兩國都希望自己能贏。如果從端午節的起源來看,中國的端午節應該是最被認可的。因為端午節起源於中國。
端午節,俗稱端陽節、龍舟節、天中節,有滿族、蒙古族、藏族、苗族、彜族、畬族、錫伯族、朝鮮等約28個少數民族慶祝。中國的端午節很早以前就傳入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這些國家至今仍在慶祝端午節。事實上,韓國贏得的江陵龍舟節最初源於中國古代的龍舟節,其古老的文化寓意是用龍的威懾力趕走壹切災難和惡靈。從季節上看,“端午”是“陽極之日”,所以《地方風俗》說:“終,始,也對。五日午時,是中元節,佯作諸事惡。”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這是不爭的事實。應該說當時普遍認為亞洲國家絕對不可能申遺成功(當然這是後話)。因為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需要具備三個特征:唯壹性、完整性和真實性。其他國家的端午節不符合前兩個條件。如今,韓國江陵端午被批準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多少有些出人意料。但韓國申遺成功,還是要靠自身的保護和重視。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無法比較。
韓國申遺成功“不是壞事”,因為正如專家所說,“江陵端午其實和我們的端午節不壹樣。”韓國端午節由舞蹈、薩滿祭祀和民間藝術展覽組成,不同於中國人吃粽子、劃龍舟、紀念屈原。“唯壹相似的是時間框架,都是在中國端午節期間舉行的。”這不壹定是真的。復旦大學文學藝術系民俗學研究員胡誌祥副教授有不同看法:“端午節和端午節沒有本質區別。文化包括核心部分和影響部分,在傳播過程中總會有壹些變化。在此期間,核心部分往往被保留下來。端午節原本是中國的壹項祭祀活動,韓國江陵端午祭的核心部分是從中國流傳下來的。雖然‘節’和‘節’在韓語中的含義不同,但在申遺時,端午節和端午祭都要用英語表達。”
無論如何,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是不爭的事實!老祖宗留下的遺產被打敗了。為什麽要嘲笑“這不是壞事”?說起來真的有罪惡感,去年韓國開始把江陵端午祭申請為世界遺產。不久前,當壹家韓國公司註冊了中文域名“端午節。cn”首先給我們的感覺是“不是個味道”。現在韓國申遺成功,也許大多數人都“不是個滋味”。如果說好處是給我們帶來了很好的啟示,給傳統文化活動註入了現代元素,獲得了國際認可,那麽對於中國遺產的保護是有借鑒意義的。那麽,我們的端午節(不是某個國家的端午節)要獲得國際認可還有很長很重的路要走。我們不禁會想,我們的失敗其實是“超出理智和預料”的。反思中國的情況,會發現我們的節假日制度文化特色不足,國外的節日受到了嚴重的沖擊。人們大多追求外來的節日文化卻對自己的民族缺乏了解,更談不上熱愛和保護。韓國申遺成功的板子正好打在我們臉上,就像韓國影視劇把我們的專利賣給中國壹樣——這板子打得好,但不是滋味。
筆者認為,端午節不是因為外來的節日文化而被忽視,也不是因為感情的深厚,更不是因為文化開放的借口,無論對端午節的感情是深是淺,無論全球化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是全人類共同享有的財富,我們都要堅決捍衛我們的傳統節日!在申請之前,我們不必為韓國的申請“義憤填膺”,因為結果還沒出來,還是有希望的,也因為韓國對江陵端午祭的保護告訴我們,壹個國家對本土文化的態度是多麽可貴。所以韓國申遺也是壹種激勵,鼓勵人們捍衛祖先的“遺產”,實現自己的珍貴。而韓國申遺成功後呢?我們只能說,韓國的成功仍然是壹種鼓舞。我們只能寄希望於其他傳統文化,寄希望於關心和保護各種傳統文化,包括端午節。如果韓國申遺成功能引起有關部門的反思,增強中國人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那麽將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