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是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壹。端午節是傳統文化中壹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在民間,慶祝端午節是盛大的,有各種各樣的活動來慶祝它。在這裏,我將向妳展示端午節的主要習俗。
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是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代楚國的人們,對聖人屈原之死戀戀不舍,許多人劃船追趕救人。他們爭先恐後地互相追趕,到了洞庭湖就不見了。之後,我會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劃龍舟來紀念它。劃龍舟驅散河裏的魚,以免吃了屈原的屍體。比賽的習慣盛行於吳越和楚國。
其實“龍舟賽”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在鼓中雕刻龍形獨木舟和玩賽跑遊戲是儀式中娛樂神和人的半宗教和半娛樂的節目。
後來,各地的人們除了紀念屈原,還賦予了賽龍舟不同的含義。
江浙壹帶劃龍舟,是為了紀念本土出生的現代女性民主革命家秋瑾,意義重大。夜龍船上,燈火裝飾,穿梭往來,場面動人有趣。貴州苗族在農歷五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八日舉行“龍舟節”,慶祝插秧成功,並祝願豐收。雲南傣族同胞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燕弘沃。不同的民族和地區對劃龍舟有不同的傳說。直到今天,在南方很多臨江、湖海的地區,每年都會舉行各具特色的龍舟賽。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臺灣省開始舉辦龍舟賽。當時,臺灣省的行政長官江在臺南市的福克吉半月池舉辦了壹場友誼賽。現在臺灣省每年五月五日舉行龍舟比賽。在香港,也舉行賽跑。
此外,龍舟賽艇首次傳入日本、越南和英國等周邊國家。從65438年到0980年,龍舟賽被列入我國的全民體育競賽項目,每年都舉辦“屈原杯”龍舟賽。1991 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首屆國際龍舟節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嶽陽舉行。賽前舉行“龍頭節”,既保留了傳統儀式,又註入了新的現代因素。“龍頭”被擡進曲子廟,運動員將龍頭“塗紅”(系紅絲帶)後,祭司宣讀祭祀儀式,並“點亮”龍頭(即點亮)。然後,所有參加龍舟節的人都鞠躬三次,把龍頭擡到古洛河邊,趕去賽龍舟。60多萬人參加了競賽、博覽會和晚會活動,這是前所未有的。從那以後,湖南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龍舟比賽將會在全世界廣泛傳播。
端午節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的另壹個傳統習俗。粽子,又稱“粟米”、“粽子”。歷史悠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小米就被茭白(zinia latifolia)的葉子包裹成角狀,稱為“角粟”;用竹筒包裝的大米密封烘烤,稱為“筒粽子”。東漢末年,小米泡草木灰水。由於水中含有堿,小米被樹葉包裹成四邊形,煮熟,就成了廣東酸水粽子。
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餃子的原料除了糯米外,還加入了益智仁,煮出來的餃子稱為“益智餃子”。據周人所寫的《嶽陽風土誌》記載:“習慣用樹葉把小米包起來,煮熟,煮透。從五月五日到夏季的至日,有壹個餃子和壹個小米。”南北朝時期,出現了雜粽子。米飯混合了動物肉、栗子、紅棗、紅豆等。,而且品種越來越多。粽子也被用作交流的禮物。
到了唐代,粽子用的米“潔白如玉”,形狀出現了圓錐形和菱形。日本文獻中有“大唐粽子”的記載。宋代有壹種“蜜餞粽子”,就是把水果放進粽子裏。詩人蘇東坡有詩“粽子裏見楊梅”。這時也出現了用粽子堆成亭臺樓閣和木制車馬的廣告,說明吃粽子在宋代是非常時尚的。到了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材料從樹葉變成了樹葉。後來出現了用蘆葦葉包裹的粽子,又出現了豆沙、豬肉、松子、棗、核桃等附加材料,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的人們都要泡糯米,洗粽子葉,包粽子,花色品種更多。從餡的角度來說,北方有很多小棗的北京棗子餃子;南方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習俗在中國已經流行了幾千年,並傳播到韓國、日本和東南亞國家。
裴香包:
孩子們在端午節戴香囊,據說有避邪驅除瘟疫的意思。其實是用來裝飾內頭的。香囊內含朱砂、雄黃、香藥,用絹布包裹,香氣四溢,再用五色絲線系成壹繩,做成壹串形狀各異,各種精致可愛。
端午節的鴨蛋:
高郵的端午節很特別。有綁百蠍、貼五毒、貼符號、放黃煙、吃“十二紅”等習俗。孩子們掛“鴨蛋”,即挑選漂亮的鴨蛋,放入彩線中,掛在胸前。
菖蒲:
民間有句諺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壹。家家掃庭,眉心放菖蒲、艾條,掛在堂上。菖蒲、艾葉、劉樺、大蒜、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仁、艾虎。它被制成花環和裝飾品,美麗芬芳,婦女們競相佩戴以驅邪。
艾,又名艾、艾蒿。它的莖和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其特有的香味能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以艾草入藥,艾草有補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作用。艾葉加工成“艾絨”是艾灸治療的重要藥材。
菖蒲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狹長的葉子中還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健骨、消滯、殺蟲、殺菌的良藥。
可見古人插艾葉、菖蒲是有壹定防病效果的。端午節也是自古流傳下來的“養生節”。這壹天,人們掃院,掛艾葉,掛菖蒲,灑雄黃酒,飲雄黃酒,攪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藥,是我國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共有的習俗。
點雄黃酒:
雄黃也是壹種藥材,據說能殺死各種毒物。因此,在端午節期間,古代人會將雄黃浸泡在酒中,並在兒童的耳朵、鼻子、前額、手腕和腳踝上塗抹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讓蚊子、蛇、蠍子、蜈蚣、壁虎、蜘蛛遠離身體。
端午節的主要習俗。龍舟比賽
賽龍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賽龍舟”的習俗在戰國時期就有了。人們在鼓聲中劃著雕有龍的獨木舟,這是壹種半宗教半娛樂的活動。清朝乾隆年間,臺灣省開始流行龍舟競賽。作為壹項水上運動,隨著中國和海外華人文化的介紹,龍舟比賽吸引了許多國外的龍舟愛好者。除了紀念古人,慶祝節日,還起到了壹定的傳播作用。
第二,掛菖蒲葉
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壹。家家掃庭,眉心放菖蒲、艾條,掛在堂上。艾草的莖葉中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可以驅蚊,凈化空氣。中醫裏可以入藥,獨特的艾灸也得益於此。總之,在早上或前壹天,壹些阿姨會很樂意摘壹些回來,作為這個節日必不可少的壹部分。
第三,端午節吃粽子
在中國,無論節日大小,吃粽子都是不可或缺的主題。在端午節,粽子是最受歡迎的食物和禮物,在北方可能會流行吃餃子。但是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在全國還是很高的。粽子的包裹方式和食材的選擇都不壹樣,糯米是必不可少的。甜紅豆粽子、鹹肉粽子和壹些白米粽子在江浙壹帶也很受歡迎。很多年長的長輩最擅長老式粽子,這也是最純正的味道。很多年輕人過年回家,總會帶壹些家人包好的粽子,或與人分享,或慢慢享用。
第四,佩戴香包
香囊也叫香囊、香包、錢包等。,融合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壹種帶有香料、色彩鮮艷的絲織品或粗布。佩戴香囊雖然是壹種民俗,但在中國古代卻是壹種預防瘟疫的方法。古人為了保證孩子和家人的健康,用中藥做成香囊隨身佩戴,送給孩子養生。香包的形狀也有口袋形、菱形、圓形、花卉圖案等。在現代,香包的裝飾功能占了佩戴它的大部分原因。人們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安裝自己喜歡的香料,除了可以聞到自己的味道,還可以掩蓋環境中的壹些異味。
五、螺栓五色絲線
中午,天氣充滿了純陽和正氣。借助天地純陽正氣,用五色絲線裝飾,符合五行觀念。這也是中國特有的文化延伸。在民間習俗中,人們在端午節時將五色絲線穿在小孩手腕上,在端午節後的第壹場雨裏扔進雨裏,這樣可以扔掉不好的東西,帶來壹年的好運,五毒不侵。民謠說“端午,天氣熱,五毒醒,不得安寧”。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蠍子、壁虎、蟾蜍。所以民間有些地方也有避五毒的習俗。
除了這些大多數人還在參加的活動,還有壹些少數人在參加的活動,比如放風箏、穿豆娘、花錢、喝雄黃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