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端午節的特色食品和傳統活動

端午節的特色食品和傳統活動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中秋節、龍舟節、正陽節、天中節,起源於古代對天象的崇拜,由龍舟節演變而來。以下是我為妳整理的端午節特色美食和傳統活動,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端午節的特色食物

1,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我國的傳統習俗。粽子的形狀和品種很多,有正三角形、正四邊形、尖三角形、正方形、長條形等。由於中國各地風味不同,主要有甜、鹹兩種。

2.雄黃酒

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習俗在長江流域非常流行。用磨成粉末的雄黃釀造的白酒或黃酒。雄黃可用作解毒劑和殺蟲劑。所以古人認為雄黃可以抑制蛇、蠍子等害蟲。“善能殺諸毒,除諸惡,治諸毒。人仰馬翻,虎狼蹲伏山中,諸毒入川水避之。”

3.黃武

江浙壹帶有端午節吃“黃武”的習俗。黃武指的是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雄黃酒有毒,壹般用普通黃酒代替雄黃酒)。還有其他說法,鹹鴨蛋可以用黃豆代替。農歷五月,江南人稱之為五月黃月。

4.茶葉蛋

江西南昌有端午節煮茶葉蛋、鹹蛋的習俗。當地人還把雞蛋、鴨蛋、鵝蛋染成紅色,裝在五顏六色的網兜裏,掛在脖子上,希望孩子們平安幸福。

5.做蛋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的盛大節日。這壹天最有代表性的食物是香餅。打糕就是把艾蒿和糯米放在壹個用單根木頭鑿成的大木槽裏,用長柄木頭敲打。這種食物具有民族特色,能增添節日氣氛。

6.大蒜雞蛋

河南、浙江等地的農村,端午節要吃蒜蛋。大蒜和雞蛋壹起吃,做早餐。有的地方煮蒜蛋的時候放幾片艾葉。早餐吃大蒜、雞蛋和煎包,據說可以避免“五毒”。

7.油炸堆

在福建晉江,家家戶戶在端午節都會吃“炸樁”,是用面粉、米粉或紅薯粉等配料做成濃稠的糊狀。相傳古代,端午節前是閩南的雨季,雨連綿不斷。人們說上帝紮了壹個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炒樁”雨就停了。人們說天空已經修補好了。這種飲食習俗由此而來。

8.油渣餅

端午節吃油餅是陜西省藍田縣的傳統習俗。油餅是用燙好的油面,塞上白糖、桂花、核桃仁、玫瑰花、豬油,再放油鍋裏炸制而成。炸出來的油餅金黃,外酥裏甜,讓人咬壹口就流口水。

9.黃鱔

端午節前後,鰻魚肉是壹年中最嫩最有營養的時候,不僅味道好,滋補效果也最好。所以民間就有了端午節鱔魚參賽的說法。

10,艾陌陌

端午節吃艾葉可以殺菌驅蟲,對多種細菌和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所以很多地方把米粉或面粉發酵,和艾蒿壹起蒸著吃,吃起來又甜又軟。

11,面扇

端午節吃粉絲在甘肅和寧夏很受歡迎。當地人把發面做成扇形,有多層,每層都撒上辣椒,表面揉成各種形狀的圖案,再染上顏色,極其漂亮。

12,煎餅

在閩南和溫州的部分地區,也有端午節吃煎餅的習俗。煎餅用面粉做成糊狀,攤在壹個大的平底鐵鍋上,做成半透明的餅,看起來像滿月,薄如美麗的月亮,再卷上炒好的豆芽、瘦肉絲、蘑菇等餡料,做成筒狀食用,類似春卷。

13,綠豆糕

武漢、南京、蕪湖、Xi安等地在端午節壹定會吃綠豆糕。“高”與“高”諧音,意為飛黃騰達,端午粽子壹起吃也表示“高中”,是準備參考的同學們的美好願望。

14,五個紅色

據說端午節吃五紅可以驅除五毒,辟邪消暑壹整個夏天。但各地“五紅”的內容不盡相同。這些食物的共同特點是煮熟後呈紅色。五紅壹般是紅莧菜、龍蝦、紅油鴨蛋、烤鴨、鰻魚。

15,五個白人

蘇州是江南水鄉的代表。端午節的特點是吃五白,壹般只有煮白、煮雞、白豆腐、煮肉、白蒜。

16,鹹鴨蛋

雖然很多人平時都吃,但是端午節吃鹹鴨蛋還是很有意義的。在古代,五月被重置為毒月,吃鹹鴨蛋以避開五毒,五毒指的是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蠍子。

17,扭轉

酥脆麻花也是端午節的必備美食。因為端午節壹直被說有五毒,所以端午節做麻花的習俗壹直在民間流傳。因為麻花又叫麻糖,所以在這壹天讓孩子吃麻糖來粘嘴是不吉利的,是為了保護孩子的健康,也是為了祝願我們的生活甜蜜美好。

18,柏根

蜈蚣是各種只能在端午節前後食用的草根和樹皮的總稱,包括茴香根、雞刺根、小紅蒜、七葉壹枝花、何首烏、李飛粉、滿山香、牛膝、當歸、牛蒡根、蘆筍等。這些形狀各異、療效各異的“藥根”,構成了雲南端午節特有的“蜈蚣”。端午節期間,雲南普洱、思茅壹帶的大街小巷開始擺滿了上百種不同的。

用土雞燉,采摘的百根風味獨特,非常鮮香,而不是藥材常見的苦味。端午節吃壹百塊雞湯,應該和古代西南地區的癤子環境有關,也是因為端午節是壹年中中毒最嚴重的時候,和其他地方驅除五毒是壹樣的。

19,蒸餾大米

流行於部分晉語地區,蒸飯是黃米(小米)蒸成的飯。蒸谷米是山西太原、晉中、呂梁等地區流行的壹種著名食品。三晉子弟因其工藝精湛、營養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千百年來壹直是趕集、廟會、婚喪嫁娶、端午、臘八的核心食品。

20.吃桃子,茄子,蕓豆。

四川有說法,端午節吃桃子、茄子、蕓豆,有保健長壽之嫌。俗話說吃茄子會抖,吃豆子會老。苗栗地區的客家人也在端午節吃茄子、長豆角、桃李。但這些食物的象征意義與南方人不同。吃李子代表後代繁衍,有人認為猜忌可以抗中暑。吃長豆角可以避免被蛇咬(因為長豆角的形狀像蛇)。吃茄子可以抵禦蚊蟲叮咬(茄子在客家話裏叫“掛菜”,咬人“當地音是ㄉㄠ”,諧音)。

端午節的傳統活動

掛荷包系五色絲線

掛荷包,系五色絲線,中國古代崇拜五色,視之為吉祥色。所以在節日的淩晨,大人起床後第壹件重要的事就是在孩子的手腕、腳踝、脖子上系上五色線。綁線時,禁止小孩說話。五色線不能隨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壹場大雨或第壹次洗澡時扔到河裏。據說小孩穿五色線可以避免蛇和蠍子的傷害;扔到河裏就是讓河水沖走瘟疫和疾病,讓孩子平安健康。這些隨身包的內容幾經變化,從吸汗蚌粉、驅邪符、銅錢、驅蟲雄黃粉,到裝滿香料的香囊,制作日趨精美,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術。

佩戴香囊

端午節穿小物件如裝飾品和香囊也有很長的歷史。香囊由彩色絲線或破布制成。

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子顏色鮮艷,袋子裏的填充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貽貝粉、驅邪護身符、銅錢、驅蟲的雄黃粉,到裝滿香料的香囊,制作日趨精美,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術。

吃粽子

端午節當然少不了主角粽子。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的另壹個傳統習俗。粽子應該算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小米就被茭白(zinia latifolia)的葉子包裹成角狀,稱為“角粟”;用竹筒包裝的大米密封烘烤,稱為“筒粽子”。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餃子的原料除了糯米外,還加入了益智仁,煮出來的餃子稱為“益智餃子”。米飯混合了動物肉、栗子、紅棗、紅豆等。,而且品種越來越多。粽子也被用作交流的禮物。

佩戴香囊

端午節穿小物件如裝飾品和香囊也有很長的歷史。香囊由彩色絲線或破布制成。

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子顏色鮮艷,袋子裏的填充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貽貝粉、驅邪護身符、銅錢、驅蟲的雄黃粉,到裝滿香料的香囊,制作日趨精美,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術。

龍舟比賽

賽龍舟也是端午節的重要活動之壹。在湖南省汨羅市,賽龍舟之前,必須先去曲子廟拜龍頭,給龍頭戴上紅布,然後賽船,不僅是為了祭拜龍神,也是為了紀念屈原。在屈原的故鄉湖北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在廣東,賽龍舟前要先進行邀龍祭神的儀式。

賽龍舟作為中國傳統的民間水上運動娛樂項目,已經流傳了兩千多年。除了端午節,大多在喜慶的節日舉行。如果從說法上理解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那麽現在它已經超越了壹項體育運動的範疇,成為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精神圖騰。

端午節掛艾草和菖蒲的寓意

端午節是入夏後的第壹個節日,氣溫上升,是疾病多發期。因此,很多年前,人們經常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它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除疾病,防止蚊子和辟邪。

民間有句諺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壹。“艾”又名艾蒿、艾蒿。它的莖和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其特有的香味能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在中醫裏,艾草是入藥的,有補氣血、溫小兒、祛寒濕的作用。艾葉加工成“艾絨”是艾灸治療的重要藥材。菖蒲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狹長的葉子中還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健骨、消滯、殺蟲、殺菌的良藥。可見古人在壹定程度上種植了艾蒿和菖蒲,這些活動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端午節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者石榴、大蒜都是有原因的。通常艾葉、榕樹、菖蒲用紅紙紮成壹束,然後插在或掛在門上。因為菖蒲是天上五蕊之首,象征邪劍,因為生長季節和形狀被視為“百陰之氣”,葉子呈劍形,可插在門口辟邪。所以方士稱之為“水劍”,後來習俗引申為“普劍”,可以斬斷萬惡。清代顧鐵青在《賈青錄》中記載“斬蒲為劍,斬彭為鞭,床掛桃梗蒜,皆用以驅鬼”。

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在城市的人們很少有機會在端午節掛艾草祛病防病了。如果家裏有艾壹生艾灸設備的朋友,可以在家裏做艾灸,可以更好的祛除寒濕,活血解毒,疏通經絡,祛病防病,養生。此外,使用過的艾餅還可以通過燃燒和熏蒸房間來驅蚊驅蟲。

  • 上一篇:貓吃什麽最好?
  • 下一篇:網絡相關笑話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