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禮儀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學說,其中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學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春秋時期楚國貴族,中國歷史上第壹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在楚國當大臣,主張任用人才,培養法規,合力抗秦。但遭到排斥和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國滅了楚國,屈原悲憤交加。五月的第五天,石懷沈入汨羅江而死。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人民悲痛萬分,紛紛湧到汨羅江邊祭奠屈原。漁民劃著船,在河上來回打撈他的屍體。壹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扔到河裏,這樣魚蝦吃飽了就不會咬到屈原的身體了。人們看到後紛紛效仿。壹個老大夫拿了壹壇雄黃酒倒進河裏,說要用藥把龍水獸打暈,才不會傷到屈大夫。從此,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紀念屈原的習俗。
2006年,由湖北省秭歸縣屈原故裏習俗、黃石市“西塞神州會”、湖南省汨羅市汨羅江邊端午習俗、江蘇省蘇州市蘇州端午習俗四部分組成的“中國端午”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批準將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第壹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
屈原的故鄉是作為壹首歌的追悼會
湖北省秭歸縣是屈原的故鄉,也是端午節習俗和文化的發源地。千百年來,秭歸人民為紀念屈原,形成了獨特的季節性節日習俗,即屈原故裏的端午節習俗。
秭歸端午節的民俗神奇而獨特。當地人從農歷四月底開始為端午節做準備,每年五月,當地人要慶祝三次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5月15日是“端午節”;5月25日,過了“端午節”,整個五月都彌漫著粽子和艾葉的香味。
“端午節比前年大,姑娘回娘家。”已婚婦女帶著丈夫和孩子回娘家,是端午節的另壹個重要習俗,民間稱之為“躲太陽”。相傳屈原被流放到故鄉後,他的姐姐回來安慰屈原。“屈原有個賢惠的姐姐,聽說了當初的流放,也是因為她的名字才回來的。”同鎮已婚婦女效仿屈姐姐,回娘家,這壹習俗壹直保留至今。
在詩人屈原的出生地樂平裏,至今仍有壹個民間詩歌組織“騷壇”,其成員主要是熱愛詩歌的農民。詩歌的主題是悼念屈原,謳歌時代,被譽為“中國第壹個農民詩社”。每年艾宗祥飄香的五月端午,樂平裏總會有壹場詩會。騷壇詩社的農民詩人齊聚屈原廟,對照文賽詩,用屈原故鄉的鄉音唱出自己的詩,用自己的騷詩向屈原致敬。這種文化習俗代代相傳,成為樂平獨特的人文傳統和景觀。
端午節時,許多地方都劃龍舟,但在劃龍舟之前舉行遊江招魂的儀式是屈原的家鄉特有的。傳說屈原投江的消息傳到了屈原的家鄉,屈原的妹妹顧瑤悲痛欲絕,劃著小船,沿河喚回了自己的靈魂,啜泣著鮮血,唱著“我的哥哥,悠悠球——哦——”。鄉親們也很傷心,紛紛乘船,和她壹起遊弋,以喚起屈原的靈魂,希望屈原的靈魂回到故鄉。從此,每逢端午節,哀婉的《招魂歌》總會壹次次震撼人心,成為屈原故裏紀念屈原的保留項目——下河遊泳招魂。
端午節包吃棕櫚籽是很多地方的習俗,但在屈原的家鄉,還有遊泳時把棕櫚籽扔進河裏的習俗。相傳,村民打撈屈原屍體時,把粽子壹個個扔進河裏,讓魚龍、蝦蟹吃飽,防止魚蝦蠶食屈原的身體。在秭歸,粽子寄托了鄉親們對屈原的向往和崇敬。青葉寓意屈原萬古長青,白糯米寓意屈原純潔如玉,棱角分明寓意屈原剛正不阿。紅棗代表屈原的愛國之心。
5月25日端午結束,秭歸將有稻田供娛樂。午夜結束時,家庭成員聚在壹起,親戚朋友聚在壹起,同時慶祝夏收。壹個或幾個家庭帶頭邀請村民和鄰居自娛自樂,跳花鼓戲,唱民歌,玩打擊樂合奏,劃龍舟,玩獅子等。,經常通宵。同時,在端午節的最後,還有“送神船”活動。至此,秭歸端午節正式結束。
西塞龍舟節神州會
每年農歷四月初八至五月十八,湖北省黃石市西塞山區道師傅村的村民們都會自發組織起來參加壹項傳統的民俗文化活動——西塞神州會。本次活動的核心主題是祛疫、除惡、消災、祛病、求平安、求健康、延年益壽。主要是通過“寄神州”的形式為百姓祈福消災,悼念屈原。
西塞神舟會的主要活動包括祭祀、巡遊、送神舟下水等壹系列儀式和活動。從端午節的奠基儀式,神州行的制作,到5月5日道士開神州行,再到5月15日至18日神州行俱樂部的正式會期,整個活動歷時40天,是我國對端午節的壹次長期的祈福和懸掛活動。
神州社的核心是神州,承載著108位船神,他們來自天界、冥界、仙界、社會、自然等各個方面,包括屈原、娘娘、土地神、水神、十二花神、雞鴨虎馬四害等。西塞人對上帝的信仰沒有區分,也沒有傳送門。這些神像從農歷四月初八開始制作,壹直到農歷五月十八登上深州河,壹直寄托著西塞人在端午節的心理訴求。神舟上最重要的船神是“黑主”。
“黑主”是當地的保護神,是船神的第壹神,也是山神的第壹神。從四月初八開始,他就被西塞人崇拜為土地之主,瘟疫的克星,農耕的救世主。每年農歷四月初八,西塞神州會都會舉行“封禁”儀式,將“春之邪毒”全部收入“黑主”的腰包,然後將“黑主”請到神州宮供奉。農歷五月十五,西塞人在焚香、祈福、誦經的祈禱聲中,把“黑主”等107位神靈壹壹請到了神州。
農歷五月十六日早上八點,神舟號將出征閱兵。家家戶戶都要在門口掛上菖蒲和艾葉,在門口擺好香案和蠟燭,擺上酒、茶、米、果等供品。他們每走到壹戶人家,村民們都會用鞭子迎接他們,撒茶米,頂禮膜拜。農歷5月17日晚,為神舟點燃48盞長明燈,通宵守夜。農歷五月十八日早晨,神州宮出宮,道士和神州會全體成員為神州宮開路,16名男青年擡著神州宮下河,讓水載著龍舟順流而下,進入東方的大海。那些“春疫和各種毒藥”將由108的神靈護送,遠離西塞和世界,而村民們則會雙手合十,跪拜神州,祈求壹年的幸福安康。
申奧期間,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精雕細琢的亭臺樓閣、雕梁畫棟,精美絕倫,氣勢磅礴,獨具特色,藝術價值極高,在長江中遊地區影響很大。
端午節掛艾草的習俗
民間有句諺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壹。家家戶戶都要掃庭院,把菖蒲和艾條放在門眉裏,掛在堂屋裏。菖蒲、艾葉、劉樺、大蒜、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仁、艾虎。它被制成花環和裝飾品,美麗芬芳,婦女們競相佩戴以驅邪。端午節也是自古流傳下來的“養生節”。這壹天,人們掃院,掛艾葉,掛菖蒲,灑雄黃酒,飲雄黃酒,攪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藥,是我國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共有的習俗。
端午節有在家門口掛艾草的習俗。在民間傳說中,這種草是神劍。
傳說古時候水怪為了自己的地盤,想要淹沒壹些地方,但是這個想法被天上的神知道了,神可憐地上的人,想了壹個辦法。
仙人把苦艾和菖蒲砍成劍,先去和水怪搏鬥。經過幾天幾夜,神仙終於贏了。水怪向仙人承諾,只要是仙人的後代,就不會侵犯。如果它不能,就會被神仙砍死。仙女同意了,他們約定只要人把艾草和菖蒲掛在墻上,就屬於仙女,如果沒有,就屬於妖怪。
端午節,水怪乘風破浪而來。海浪來到壹戶人家的屋檐下,妖怪總會看到這戶人家的屋檐下掛著壹堆艾草和菖蒲,像劍壹樣,跑到很多地方,只淹到壹些沒人住的空房子。最後天黑了,怪物只好心情不好的回去了。
原來那天決鬥後,仙女把用作劍的艾草和菖蒲灑在人們居住的房屋上,於是出現了這壹幕。後來,在端午節,人們會在墻上掛壹些艾草和菖蒲,以嚇跑水怪,挽救他們的房屋和財產。
端午節的傳說
很久以前,上虞古順河西岸的鳳凰山下,有壹個小漁村。村裏有個叫曹的漁夫。漁夫有個女兒叫曹娥。
壹年春夏之際,兩岸連續暴雨,順江洪水暴漲。曹娥的父親害怕錯過捕魚季節,所以他不顧曹娥的反對出去捕魚。
父親走了,曹娥在家裏不放心。她壹次又壹次地跑到河邊去看。後來,曹娥在河邊上下尋找,沒有看到他的父親。太陽即將落山,曹娥從她父親的合夥人那裏得知,他們正在壹起織網。突然,壹個大浪把她爸爸的船推進了漩渦,水沖走了。聽到這話,曹娥嚇得魂飛魄散,大叫“爸爸,爸爸”,開始向下遊追去。
她在河邊來回哭泣。第八天,曹娥看著那條河,看見她父親正在和它搏鬥。曹娥跳入河中。
三天後,江面風平浪靜,但人們看到下遊十幾裏處的江面上有壹條河在盤旋,隱約好像有人在遊泳。人們沖過去,發現那是曹娥和她的父親。盡管曹娥死了,她還是找到了她父親的屍體,並把他帶到了河邊。人們說,是她的孝心感動了天空。
據說波濤洶湧的曹娥江水在流經曹娥廟時,總是風平浪靜。當地人認為,這是因為姜水自覺以孝順的女兒曹娥為恥
曹娥的孝心感動了天空,甚至感動了他周圍的村民。他們埋葬了曹娥的父女,在曹娥跳水救父的河邊建了壹座廟,為她做了壹座雕像,並尊稱她為“孝順女神”。他們還把這個漁村叫做曹娥村,並把這條河改名為曹娥河。曹娥救父的那壹天,在曹娥寺舉行了盛大的廟會,各省各政府都來祭拜曹娥的孝心。許多人題字並送匾來贊美曹娥的孝順。
據說曹娥投河自盡的那天是五月五日。因此,許多人把端午節作為懷念他孝順的女兒曹娥的日子..
端午節的禮儀和傳說文章:
★端午節的由來、傳說和習俗1
★端午節的起源、傳說和習俗(3)
★端午節的起源和傳說
★端午節的傳說和習俗
★端午節的禮儀和習俗
★端午節的起源和傳說是什麽?
★端午節的起源和傳說
★端午節的起源和傳說很簡單
★端午節的傳說2017
★端午節的傳說、故事和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