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上面介紹的品種,還有紫砂、珊瑚、象牙、石頭、油漆等材質的筆筒。因為傳世品相對較少,就不壹壹介紹了。筆桿的典型特點就是小巧,總的來說,它不僅實用,也是為了享受。所以在具體的收藏過程中,可以用在表殼上,把玩在手心,遠看或者近看的東西都是首選。瓷器是最常見的筆筒,尤其是明清時期,樣式更豐富,流傳更廣。不僅適用,而且註重欣賞,質量精細,造型美觀。迄今為止,最早的瓷筆筒是北宋中期江蘇無錫墓葬出土的壹件青瓷動物造型註水筆筒,是筆筒和註水兩用的器皿。北京的元代遺址中也出土過英塞拉頓筆筒,比如青花釉的,五峰鏤空,上面有海洋植物。山峰的數量比宋朝少。明代瓷筆筒多為山形,日期清晰的青花筆筒為正德式。比如青花靈芝阿拉伯筆筒,采用雕刻工藝造型,中間峰略高,兩邊峰逐漸增高。五峰以青花勾勒邊線,內繪靈芝紋飾。中峰在書中有波斯文字。五峰山下有青花勾雲紋。底部有壹個藍白相間的“大明鄭德年制”。明代瓷器山形筆桿的另壹個特點是山形隨意,而且是彩繪的。如青花五彩筆桿三三形,峰形極其隨意。峰上雕有龍紋,飾有青花五彩,圖案清晰,色彩鮮艷,是萬歷神器。可以說明代中後期是瓷器筆桿大發展的時期,筆桿造型各異,除了實用之外還可以拿來取樂。紅釉鵝形璧山是嘉靖年間的器物,器形似臥鵝。上了紅釉,菱角壹角露出白色胎骨。器物雖無線索,但根據胎質和琺瑯分析,為嘉靖年間官窯所燒。再如青花五彩龍筆船、青花五彩龍鳳筆盒,不僅色彩鮮艷、制作精美,還豐富了筆筒的表現形式。
清代瓷筆桿以乾隆朝最為精致。以山形筆桿為例,比明代更自然隨意,很有意思。葛釉筆筒,山形,但不剛硬,山扭曲變形,山中間漏水。通體飾以哥釉,色澤淡雅,釉色偏黃。釉層厚潤,光脆,是壹件美器。
乾隆年間還有壹艘代代相傳的船。清末瓷筆桿缺少早中期的神韻,山形筆桿造型呆板。如粉彩海水雲蝙蝠紋筆筒,呈五峰形,峰有大有小,缺乏穩定感,高有細,缺乏美感。山峰上畫著紅色的彩雲和蝙蝠,山峰下的海水塗著粉色。底部有“長春宮造”楷書,是慈禧的工具。玉筆桿的確切年代無法考證,但從宋《雲過眼錄》:《古玉筆法》和浙江衢州南宋墓葬出土的青玉筆法(1265-1274)分析,至少在宋代已經用玉加工筆法了。從傳世品來看,宋代的玉筆筒為山形,峰柱短,峰頂均勻。此時的玉筆筒以實用為主,雕刻的痕跡不會太多。元代的玉筆筒追求了人工雕刻的藝術魅力,具有文人趣味。如藍寶石雕刻筆筒,用藍寶石雕刻而成,有大小不壹的孔,頗為自然自然,玉色青翠幽靜,成為當時文人追求閑適清雅生活的象征。
玉筆筒出現於宋代,在明清時期廣泛流行。玉筆筒沒有固定的形狀,多為三峰或多峰,上面有重疊的巖石花紋,似乎是模仿繪畫中的穿麻法;有的筆桿還鉆過太湖石形狀的孔,石頭旁邊做幾片細細的竹葉。
玉筆筒在明代非常普遍,有青玉和白玉。多為峰形,峰為柱狀。他們在註重實用性的同時,也追求觀賞性,雕刻精美。白玉筆筒是阿明時代的器物,上面刻滿了人物,雕刻精美,刀工流暢。玉色潤澤,微黃,有較深的浸染色。
清代玉筆筒的雕刻比明代復雜,尤其是工藝氣息濃厚。除了壹些傳統的山形筆筒,其觀賞價值遠遠超過了實用性。藍寶石橋形筆桿是壹個橋形平臺,兩端傾斜。橋上的人物和橋下的漁船相互唱和,十分活潑,雕刻精美,栩栩如生。是清代玉筆桿中的精品。
用水晶雕刻筆筒在宋代就已存在。晶體是無色透明的結晶應時。水晶筆筒的特點是造型雕刻,光滑婉轉,晶瑩剔透。浙江衢州南宋石聖祖墓出土有壹種水晶筆桿,呈五峰形,最高峰在中間,其余逐漸變大,有壹個尖峰。除了峰頂,全身沒有其他雕刻。水晶筆筒明代少見,清代傳世較多,多為山形,峰緩,但不太雕。水晶筆筒,它的雕刻線條極其簡潔,沒有太多的轉折,但趣味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