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第四章社會工作理論

第四章社會工作理論

第壹節社會工作理論的分類和功能

壹,社會工作理論的含義

理論是由壹系列邏輯上相互關聯的概念和判斷組成的知識體系,是對經驗知識的抽象概括。社會工作理論是關於社會工作理念和社會工作實踐的知識體系或系統觀點。社會工作理論包括抽象的知識理論和作為模型的實踐理論。

二、社會工作理論的功能

1.說明問題;2.預測和判斷;3.確定幹預的方法和方式;4.指導服務實踐的發展;5.發展新理論。

第三,社會工作理論的分類

根據內容,社會工作理論分為:

1.社會工作支持理論是指解釋社會工作所涉及的要素,為社會工作服務提供理論基礎的理論。

2.社會工作理論是指關於社會工作專業的性質、目的、過程和方法的理論。

兩者相互依存,相互聯系。支持社會工作理論大於社會工作理論。

第二節精神分析取向的社會工作理論

壹、精神分析理論的要點

精神分析理論由弗洛伊德創立,於20世紀20年代開始影響美國社會工作,直到20世紀60年代還是臨床社會工作的主導理論。

(壹)意識層次理論

意識(直接引導我們去實現)、前意識(意識發生之前)、潛意識(無意識)(無法描述的痛苦的感覺,這是潛意識)。

(二)人格結構理論

Id:內驅力和欲望,遵循享受原則;

自我:意識和前意識,遵循現實原則;

超我:自我、良知、理想的深度發展。

(三)焦慮和防禦機制

當個體的本我欲望違背超我原則時,小我會發出警告,內部會產生無法接受的沖突。焦慮是壹種痛苦的情緒體驗,包括害怕失去所愛,害怕受到懲罰。防禦機制是自我為消除不愉快的情緒體驗而采取的方法,包括阻擋或掩蓋不允許或不贊成的欲望,以減少內心沖突。

自我普遍防禦機制

表達內涵

否認:拒絕相信或感知現實。

替代:將感情和行為轉化為另壹個替代對象。

認同:有意識地或部分地接受另壹個人的特征,以減少自卑的感覺。

投射:將不可接受的品質歸因於他人。

合理化:為不可接受的行為尋找表面但合理的解釋來維持。

反應:壓抑自己或社會無法接受的沖動,代之以相反的感受。

退化:采用前壹階段的行為。

壓抑:把對自我構成威脅的沖動和想法放入潛意識。

升華:正常的另類行為,不會導致抑郁。

性心理發展

根據人類性心理的發展分為五個階段:口腔期、肛門期、性器官期、潛伏期、生殖器期。人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焦慮和問題行為,從而需要幫助和治療。

二、精神分析理論在社會工作中的應用

(壹)精神分析理論的實踐原則

1.個性化原則強調每個人的早期經歷是不同的。

2.強調要和接受者簽訂治療協議。

3.治療師應該為接受者提供壹個安全和支持的環境。

4.精神分析治療的基本方法是自由聯想。

5.治療過程中,治療師要傾聽並感同身受幫助他人的想法,給予支持、接納和理解。

第三,精神分析理論在社會工作中的應用

治療性分割:內在經驗+反思性觀察

第壹,創設治療情境。即在治療開始時,治療師與當事人簽訂治療協議,明確治療師與當事人的角色分工、治療方案和時間表。治療情境還包括治療師對客戶的態度。

第二,治療關系的建立。即在治療的過程中,治療師要和當事人建立良好的關系,讓他感受到支持和安全感,說出自己痛苦的經歷。

第三,治療性對話。這是治療的本質階段,包括三個內容,即自由聯想、治療性傾聽和解釋過程。自由交往的關鍵是讓當事人說出自己最初的想法和感受,以便社工捕捉他們深層的精神活動。聽力是壹種廣泛的聽力。解釋是社會工作者向當事人表達內心理解的行為。

四種解釋技巧:

1.方面:指出當事人無意識的、重復的行為或言語。

2.澄清:幫助客戶理解其經歷的詳細內涵,主要涉及挖掘過去對現在心理現象的影響。

3.解讀:涉及潛意識內涵的呈現和解釋,主要作用是幫助當事人將潛在的意識轉化為意識。

4.整合:幫助客戶獲得對體驗的整體理解。

第三節認知行為理論

壹、認知行為理論的起源和基本概念

認知行為理論是壹種折中的理論,主要有兩種理論。壹個是行為心理學。人們認為,人的外在行為不受內在心理過程的影響。除了壹些自然的反射行為,人的大部分行為都是通過學習獲得的。因此,人類可以學習新的行為,改變舊的行為。二是認知派。認為人的行為是在學習過程中受到對環境的觀察和解釋的影響。不恰當的行為源於錯誤的理解和解釋。所以,要改變人的行為,首先要改變人的認知。

二、認知行為理論的要點

第壹,在認知、情緒和行為中,認知起著中介和協調作用,直接影響個體的行動。

第二,認知的形成受到“自動思維”機制的影響,即人有時會不加思考地按照已有的模式行事。

第三,根據認知的“ABC情緒理論框架”,非理性的認知會產生非理性的情緒和行為。註:是白羊座提出的,A代表誘發事件;b代表對誘發事件的認知和信念;c代表個人的情緒和行為反應或結果。

第四,要用社會學習理論的三要素來理解和改變人的行為,即事前、目標行為和結果。

第五,強調認知在矯正行為中的重要性。

第三,認知行為理論在社會工作中的應用

1.認知行為理論的實踐原則

首先,明確服務對象問題的觀點原則。也就是說,服務對象的問題是可以通過學習來學習或者改變的;要解決這些問題,不僅要通過行為訓練來修正行為,還要通過調整個人認知來促進行為改變。認為關註受助者問題及其處境的獨特性是正確界定和評價受助者問題的前提。

二是助人原則,即改變錯誤的認知或不切實際的期望等偏頗、非理性的想法;糾正非理性的自我對話;加強解決問題和決策的能力;加強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第三,在咨詢過程中應用認知理論的原則,即尊重個體的獨立決定和信念;幫助客戶改變錯誤認知,建立正確認知;在正確認知的基礎上建立良好的職業關系,鼓勵當事人形成積極的態度,以達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2.認知行為學派的幫助過程

首先,確定評估重點,即服務對象的思想、情緒和行為。

二是職業關系的建立,即社工與服務對象在協商的基礎上,通過簽訂協議建立結構性、有時限的角色聯系。

第三,社會工作者的角色包括教育者和合作者。

社會工作者作為教育者和同伴必須完成的任務;

澄清內部溝通;向客戶解釋認知行為模式是如何工作的;布置作業;幫助客戶實現體驗式學習;試圖使用反向操作;使用動態思維和對存在的反思。

3.服務步驟

識別不正確和扭曲的思維方式或想法,以及它們如何導致負面情緒和不良行為;

要求客戶監控自己錯誤的思維方式或進行自我對話;

探究他們錯誤的思維方式和他們潛在的感受或信念之間的關系;

嘗試使用不同的正常的具有積極作用的思維方式;

檢驗當事人新建立的自我、世界和未來的基本假設在調整行為和適應環境中的有效性。

4.結案和後續行動

當接受者的行為如預期發生變化時,就可以進入收尾階段。在結案過程中,社工要與當事人討論確定結案後若幹具體的行為改善目標,壹是作為當事人自我監控和努力的方向,二是作為其結案後隨訪的依據。

第四節系統理論和生態系統理論

第壹,系統論

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為三類:非正式或原始制度、正式制度和社會制度。如果人們不能與這些社會環境或系統互動,問題就會產生。所以服務對象的問題可以來自於制度,而不是簡單的個人問題。社會工作者的任務是發現環境中的不利因素,調整人與環境的關系。

系統論的主要觀點

結構:微觀、中觀和宏觀

過程:幫助他人是壹個系統的過程。

行動:中介系統、服務對象系統、目標系統和行動系統。

功能:客戶端的問題來自於系統的功能失調。

二、生態系統理論

人在情境中:對於社會工作者來說,要理解個體,必須將其置於成長的環境中。無論是個體的積極發展,還是生活過程中的問題,都離不開所處的環境。

生態系統理論的主要觀點

生命周期:使用時間線方法再現影響個人發展的相關社會結構和生活事件的意義。

人際關系:個人有能力與他人建立關系。

能力:個人與環境之間成功的經驗交流建立了個人有效控制環境的能力。

角色表現:個體在社會層面的壹種互惠的社會期望。

生態狀態:環境區域中個體的特征,尤其是對特定發展任務有利或不利的環境因素。

適應性:個體在環境中相互作用,相互響應,達到最佳的和諧。

生態系統理論的關鍵是把服務對象放在壹個系統中,把服務對象放在其生存環境中作為壹個整體來看待,通過改變系統來實現個體需求的滿足。

在實踐中,我們應註意以下問題:

社會環境和個人是造成問題的重要因素。要從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問題,註重人與環境系統的動態關系,從不同的系統層面看待和解決問題。

  • 上一篇:三維思維訓練法的介紹及作用
  • 下一篇:民間短篇小說選五篇短文本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