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獻計量學角度研究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1985年前的學科初創、1986年至20世紀末的學科建設和21世紀以來的學科轉型。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的演變與國際戰略形勢的演變、中國國家發展戰略的變化、國防戰略和軍事戰略的發展、國力的增強以及經濟學的學術進步密切相關。戰爭形態的發展也促進了新中國國防經濟的進步。從總體上看,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的發展具有階段性、動態性和不平衡性,滯後於主流經濟學的發展。進壹步研究表明,改革開放後國防經濟學的發展呈現出跳躍性、穩定性和連續性的特點,未來有與主流經濟學融合的趨勢。
[關鍵詞]新中國國防經濟學演進特征
[文件識別碼]A
[文章編號] 1005—4952 (2010) 01—0080—08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防經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有很多經驗和教訓。對此進行總結和研究,無疑可以長期觀察在國家利益導向下,圍繞軍事戰略變革,軍事投資、軍事生產經營、軍事人力資源、戰爭沖突、裁軍等國防經濟問題的思想變化過程。對於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的研究,根本任務是全面回顧國防經濟學的演變。在全面收集、整理和研究文獻的基礎上,根據當代國防經濟學的學科體系,分階段、分專題梳理不同線索,如不同階段的軍費研究、軍事經濟研究等,確立學術發展本身的基本事實,揭示其發展脈絡,並在有限範圍內作出簡單評價。評價標準將采用還原歷史、解釋歷史的方法。作為科學公式,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揭示了經濟學本身是壹門歷史科學。本文在回顧新中國國防經濟學基本發展的基礎上,分析了學科發展的各種影響因素和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的基本特征,為學科建設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為國防戰略決策提供了學術依據。
壹、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的發展
新中國國防經濟學正在成為當代經濟學領域中壹門既有理論意義又有應用價值的學科。從文獻中發現,中國國防經濟學的研究是從新中國成立開始的。經過前17年的思路形成和視野拓展以及“* * *”十年的戰備動員研究,真正系統的學科研究開始於80年代中期。經過20多年的努力和發展,建立了壹門包括國防經濟學基本理論和許多豐富內容的比較完整和現實的分支學科。從國防經濟學的演變來看,似乎分為三個時期,即1985之前的學科創建期,1986到20世紀末的學科建設期,21世紀以來的學科轉型期。
(壹)1985之前的學科發起。
這個時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49 ~ 1966,1966 ~ 1976,1976 ~ 1985。
國防經濟學研究從1.1949到1966。
新中國成立後,國防經濟學在戰爭經濟研究的基礎上,針對新的實際,運用新的手段,全面研究新中國的國防建設。現階段,國防經濟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國外國防經濟發展的經驗。從文獻聚合的角度,主要研究美國國防經濟政策的深刻影響和問題,大量文獻被翻譯和介紹。學術界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方法,對美國國防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問題、軍費變化、軍事經濟、軍事采辦與軍火貿易、軍事人力經濟學和裁軍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美國依靠其軍事實力,通過增加軍事撥款,廣泛建立軍事同盟和基地,目的是稱霸世界,主要思想支持是“實力論”。在這壹階段,雖然國防經濟學學科尚未正式建立,但其研究方法、對象和內容,以及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已經與當代經濟學的範疇有了很大的不同。
2.1966 ~ 1976國防經濟研究
現階段理論研究因“* * *”的爆發而趨於停滯,國防經濟的研究主題主要集中在戰備經濟領域。通過文獻梳理發現,近十年來的研究課題基本都是針對蘇聯的戰爭威脅,集中在戰備動員和“勞武結合”的軍備建設上。“* * *”後期,國防現代化提出了重視國防科技,減少軍隊人數,提高軍隊戰鬥力的要求,所以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很多。但現階段具有長遠影響的學術成果很少。主要著作(譯著)散見於《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紅旗》雜誌等地方報紙,如社論、特約評論員文章、新華社通訊稿、摘要稿等。黨的文獻也占壹定數量。這些資料都代表了當時中央和軍委的聲音,受到高度重視,也反映了當時國防和戰備學術思想的演變。這壹階段,蘇聯海權的崛起受到初步關註;臺灣省學術界對中國* *事務和海權的研究有所進展。代表著作有:《國家建設隨筆》(臺北國防研究所,中華大電出版社1966)、《楊震海權隨筆》(臺北國防研究所1968)、《魏儒林與劉重平的《中國* * *事務》。
3.1976 ~ 1985國防經濟學的發展促進了國防經濟學學科的建立和壹批國防經濟研究機構的出現。1975年,* *提出“軍隊要整編”的主張。進入新時代後,確立了以現代化為中心的國防和軍隊建設總目標。圍繞這些重要思想,學術界更加重視國防建設中的科技經濟研究。這壹階段的幾次現代局部戰爭直接推動了國防現代化的學術研究。針對戰爭準備的需要,認真研究現代局部戰爭的主要經濟技術特點,提出對策的應用研究,已成為現階段的壹個亮點。
現階段國防經濟的研究方法仍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基礎,但在思想解放運動的推動下,出現了壹些運用現代觀點和方法的學術成果,如“系統論”,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新的觀點,極大地推動了當代國防經濟的創新;同時,學科的建立為各類研究機構科學利用學術資源,開展現代戰爭中急需解決的問題的研究提供了科學平臺,促進了下壹階段國防經濟學繁榮的到來。
(B) 1986到20世紀末學科建設
這壹時期,國防經濟被正式列入學科目錄,成為應用經濟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學術研究空前繁榮,錢學森、黃祥功不可沒。壹批專家學者相繼湧現,壹批高校和研究機構開始通過教材建設、科學研究和招收研究生等方式研究國防經濟學,壹批專業刊物出版,壹大批學術專著湧現。壹年壹度的學術會議逐漸成為學術交流和學科建設的常規活動。這壹時期的學術研究是在幾次現代局部戰爭後國防現代化面臨的現實問題、高技術戰爭的深入發展和80年代前後新軍事革命思想的基礎上全面推進的。在軍事戰略與經濟建設的關系、國防經濟資源配置、軍品屬性等理論方面,以及軍費開支、軍事經濟與軍事采購和軍貿、海權理論、國防動員理論、軍事人力經濟學等理論與實踐方面有很多著作。在這個階段,國防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大相徑庭。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基礎的理論國防經濟學和以數量方法為基礎、重視實證研究的當代國防經濟學都得到了發展。而且兩大理論體系進行了多學科的對話,對於研究方法、對象和內容,以及學術體系的構建都提出了各種方案。這壹時期可分為兩個階段:1986至1993的穩定發展期和1993至20世紀末的學術活躍期,以黨的十四大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為標誌。以往的國防經濟學在方法、對象和內容上都遵循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框架。後來,隨著當代經濟學方法的引入,
(三)20世紀以來國防經濟學的轉型。
嚴格來說,國防經濟學的轉型發生在1985正式開始學科建設之後,但明確提出是在21世紀初。學術界普遍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框架內的國防經濟理論為中國國防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隨著國防經濟建設中的實際問題越來越多,要求運用定量分析等工具直接推動當代國防經濟學的發展。在研究方法上,需要使用更加規範的研究假設、模型構建、科學計算、實證驗證等研究程序,並向普通大眾普及,即從強調歸納研究、演繹研究向強調演繹研究模式轉變。在研究對象的選擇上,當代國防經濟學更註重基礎理論研究,提出了新的學科體系,如研究軍費等資源的配置及其效率。在研究內容上,更註重現代國防經濟學科體系的構建,以威懾、規避戰爭、戰爭的爆發和終止、戰略影響、軍備競賽和軍備控制為主要研究內容。這樣,曾經被廣泛使用的軍品生產和消費的研究範式開始向研究戰略、戰爭、軍費、軍品和士兵的範式轉變。在這個過程中,湧現出壹批中青年國防經濟學家,如蔣、、、吳希之、陳、、郝萬祿等。當然,國防經濟學學科的轉型不會壹蹴而就,可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二、新中國國防經濟學演進的因素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防經濟學的發展演變是全方位的,主要表現在發展的階段上,包括研究方法、對象和基本內容的選擇,研究範式的變遷(即研究國防經濟學的壹種科學習慣和學術傳統)是主要線索。由於國防經濟學學科的應用性,它的發展與國防經濟的現實密切相關,包括國際戰略形勢的變化、國防戰略的演變、軍費經濟的發展、軍事經濟的改革,都對新中國的國防經濟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是決定新中國國防經濟學演變的主要因素。
新中國成立後,維護民族獨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中國人民的壹項重大任務。與此同時,治愈戰爭創傷,建設家園也成為全民族的主要任務。1949 ~ 1966時期,我國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比較* * *,軍費開支與國民經濟發展保持同步增長,初步建立了適應國防戰略和國力要求的國防工業體系。積極防禦戰略有效地抵禦了外敵的威脅和入侵,贏得了國防建設。在這壹階段,由於中美在現實中互為敵人,學術界以美國戰略的變化、軍費的增加、軍事經濟的相關問題以及間歇發生的所謂“裁軍”和軍事人力問題為研究對象,運用政治經濟學和歷史學的方法進行深入研究。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中蘇關系不好,蘇聯在中蘇邊境部署了數百萬軍隊,並以核戰爭相威脅。中國不得不暫時放慢經濟建設的速度,積極備戰。在“打早、打大、打核戰爭”的戰略指導下,采取“挖深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方針,把更多的經濟資源放在國防建設上,同時註重“勞武結合”。這壹階段,學術重心轉向蘇聯的戰爭準備和海洋擴張,海權理論進入研究視野;但研究方法幾乎沒有變化,研究內容相對狹窄,其中對戰略對手的研究較多。隨著改革開放和冷戰後期中蘇關系的緩和,裁軍和軍轉民成為世界潮流,如何將國防資源用於民用目的以及國防資源的經濟效益成為學術界關註的焦點。許多學者相繼探討了經濟國防問題,這直接推動了國防經濟學學科的誕生。
有壹種觀點認為當代國防經濟學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國防經濟學理論史研究認為國防經濟學誕生於20世紀初。從學科上看,西方國防經濟學是從經濟學中對戰爭的研究開始的。當然,蘇聯的國防經濟學走了壹條不同的道路,側重於軍品和戰略中的經濟問題,偶爾也會討論國防的經濟效益,但蘇聯的國防經濟學強調的是國家在分配國防資源中的主要責任和義務。從各個時期對美蘇國防經濟理論的翻譯和研究來看,對中國的國防經濟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以前,影響學術界的主要是蘇聯國防經濟理論,表現在方法、對象和內容等方面。之後,中國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同時,由於蘇聯解體,學術重心開始轉向西方,越來越多的西方經濟學理論被引入中國,運用當代經濟學範式的國防經濟學論文也越來越多。除了學術著作的翻譯和對外國文獻研究的影響,冷戰後中外軍事力量轉移國際論壇,以及西方大學和中國相關大學舉辦的學術交流,促進了國防經濟學學科的國際化,裁軍問題的研究也引起了聯合國的重視。
冷戰結束後,各國國防戰略大幅度調整,軍事和國防資源大規模轉為民用。美國提出經濟安全論,投入國防資源維護美國的霸權地位,維護其全球經濟利益;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銷毀了主要軍事和國防資源的剩余部分,實施軍轉民戰略。中國早於美蘇國防戰略的轉變。* *於1975年提出軍隊整編,1985年決定裁軍100萬後,軍費大幅削減,國防工業體制機制改革,1992年作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戰略決策,國防資源配置手段開始規劃。這些新變化對國防經濟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學術界對國防建設的目標、軍費的規模、結構和效益、軍品的性質、軍工企業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等進行深入研究並給出答案。這壹階段,國防科工委資助完成了“中國國防科技工業民品發展戰略”、“中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等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了“軍轉民與地方經濟發展”專題研究。中國和平利用軍事技術協會與聯合國共同開展了軍轉民宏觀有效機制與區域發展、建立軍轉民國際交流培訓中心等研究。
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國內外幾次現代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直接推動了我國國防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國防經濟學的研究。戰爭的原因顯然是經濟因素,這是國防經濟學演變的主要原因。為了解釋這些戰爭的經濟原因及其內在聯系,學術界開始使用投入產出模型和新古典增長模型進行研究,這可以視為中國國防經濟學轉型的開始。還應該看到,由於冷戰的結束和各國國防戰略的轉變,現代局部戰爭壹度成為戰爭的主要特征,過去被忽視的戰爭經濟動員和國民經濟動員問題重新得到重視和發展。國外相關著作被引入中國,研究和平時期的戰爭準備、平戰轉換的批判性評估、高技術戰爭條件下的軍費籌措,乃至後來對非戰爭經濟動員的關註,直接推動了國民經濟動員學科的建立和發展。
20世紀80年代中期前後,壹批國防經濟學機構相繼成立,成為新時期以來國防經濟學進步的核心動力。壹是武漢軍事經濟學院成立全軍軍事經濟研究中心等軍事經濟學術機構,出版《軍事經濟學院學報》、《軍事經濟研究》等期刊,招收培養國防經濟學本科和研究生。接著,國防大學成立了國防經濟研究中心,並於2004年出版了《中國國防經濟》雜誌,承擔了大量高水平的研究課題和學科建設任務。與此同時,許多地方大學相繼建立了國防經濟研究中心和其他相應的學術機構,學術成就空前。國防經濟學的方法其實離不開經濟學方法的創新,這壹點和西方不同,因為西方的國防經濟學研究更多的是壹般經濟學家運用經濟學方法進行研究,而我國的國防經濟研究最早是從軍事院校開始的,研究軍事和國防問題往往需要解決壹些經濟問題。從學術發展來看,國防經濟學的方法往往落後於主流經濟學。比如更早的關於經濟數量方法的文章,發表於1964,直到1987左右才再次被提及。在《經濟研究》第九期上發表了壹組“中國宏觀經濟研究基本理論和方法的探討”的文章,然後國防經濟研究所普遍采用了數量方法和數學模型。從國際學術界來看,“國防經濟學對現代經濟學的諸多貢獻中,對現代經濟學基本方法的貢獻主要集中在博弈論領域;對現代經濟學基本方法的貢獻主要集中在沖突理論的提出上。在中國,國防經濟學對經濟學的貢獻可能主要在於拓展了經濟學的應用範圍,在方法上,更多的是推動了經濟學原理在國防經濟研究領域的應用。
1993之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極大地推動了國防經濟學的演進。無論從壹般經濟學期刊、國防經濟學專業期刊,還是相關研究課題來看,所討論的國防經濟問題都更廣更深,呈現出與經濟理論同步發展的前沿。它的壹個重要表現就是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許多過去無法測量的問題,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比如軍事預算PPBS體系的研究,軍事經濟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軍費分配結構定量分析模型的優化,都需要大量的數據和經濟模型。這些任務只有受過當代經濟教育的學者才能高質量地完成。隨著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博士從事國防經濟學研究,直接推動了國防經濟學的發展。比如《中國國防經濟》歷年發表的專業文章,大部分都是運用經濟模型的論文。即使是國防經濟史的文章,也采用了規範的研究範式,在研究方法、對象和內容上呈現出壹些差異。政策研究也取得了很大進展。在此期間,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了《毛澤東屯墾思想及其對邊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大現實意義》、《中國國防經濟運行與管理》、《高技術戰爭經濟理論》等課題的研究。
總之,60年來,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的演變與國際戰略形勢的演變、中國國家發展戰略的變化、國防戰略和軍事戰略的發展、國力的增強、經濟的學術進步密切相關。戰爭形態的發展也促進了新中國國防經濟的進步。這些發展往往立即反映在新中國國防經濟學中,顯示了國防經濟學與時俱進的特點,也反映了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理論工作者積極投身國防經濟學,將理論研究與國防建設實際緊密結合的紮實學風。新中國國防經濟學對國防經濟理論和實踐的貢獻是巨大的。
三、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的主要特點
誠然,歷史機遇使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的發展更加曲折,但改革開放後,學術成就顯著。
(1)從總體上看,新中國國防經濟學具有階段性、動態性和發展不平衡性的特點,滯後於主流經濟學相關學科。
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的特點與中國的政治經濟周期相壹致。其獨特之處在於,它與國際戰略形勢的變化,特別是與主要國家軍事戰略的變化密切相關,這是與其他經濟學科不同的。但60年的學術經驗表明,國際因素對國防經濟的影響明顯從屬於國內政治經濟形勢,所以地方特色是國防經濟的主要因素。但從不同時期國防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來看,學術研究往往立足於國內實際,對國際戰略形勢變化對國家的影響做出合理的推論和解釋,從而服務於國內政治經濟要求和本項目的戰略要求。從國防經濟學發展的動態來看,國家的重大事件或國內形勢的變化往往會對理論研究產生現實需求。圍繞特定時期重大事件的研究很多。壹旦重大事件的影響消退或新的因素出現,學術對象就會發生根本性的轉向,對正常的學術發展和學術積累產生負面影響。從發展不平衡的角度看,表現為理論研究和對策研究比例不平衡,對策研究過多,基礎理論研究往往被忽視,學術空白不斷出現。比如關於“擴散國防”的研究,從80年代學科建設初期就開始了,但是壹直到2005年左右才有壹場學術爭論,可見那場爭論所涉及的基本問題當時並沒有解決。不平衡還表現在軍隊院校和地方院校學科發展不平衡。從國外的學術經驗來看,國防經濟學的研究者更多的是學術機構中的經濟學家。然而,在中國,軍隊是國防經濟的重鎮。雖然進入新世紀以來,地方高校學科建設發展迅速,但學術梯隊的形成和學術領域的科學拓展還需要很長時間。如果從國防經濟學學科本身發展的滯後性來看,主要表現在研究範式或研究方法的落後,這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國防經濟學本身在國際範圍內出現較晚,我國的國防經濟學研究脫離了主流經濟學,研究範式處於轉型期,舊範式的影響仍然很大,但新範式並沒有獲得* * *知識。
(二)改革開放後,國防經濟的發展呈現出跳躍性、穩定性和連續性的特點。
所謂改革開放後國防經濟學的跨越式發展,主要表現在學科建設上。更多的高校投入到國防經濟學的建設中,更多的教材被翻譯、引進、編寫和出版,更高的培養層次不斷湧現。學術發展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來自於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政策的連貫性和國際戰略形勢的發展等越來越有利於中國和平與進步的有利因素。在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都追求* * *和效率的前提下,學術的發展和分化,思想的不斷進步,視野的不斷開闊,學科的不斷拓展和融合,帶來了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的快速進步。
(三)新中國國防經濟學呈現出與主流經濟學融合的趨勢。
直到21世紀初,中國國防經濟學的基本範式仍然是政治經濟學,所謂範式轉換問題剛剛提出。國防經濟學的研究團隊是否來自經濟學、國防理論、歷史學等領域,其研究對象都離不開國防問題和經濟(歷史)問題,差異無非是視角或工具應用,但研究對象的本質是壹樣的,並沒有因為表述不壹致而得出相反的結論。不同視野的結論只有互補的意義,所以,不同學科用壹種學術語言交流的障礙會越來越少,這是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的趨勢,表現在很多成果上。所謂學術轉型或範式轉型就是這個道理,也指與主流經濟學的融合,形成壹個普遍接受的範式。
綜上所述,新中國國防經濟學60年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為國防經濟理論的發展和為國防建設提供政策建議做出了巨大貢獻。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的發展受國際戰略形勢、國家發展戰略、國防和軍事發展戰略、社會整體進步和學術進步的變化影響,與主流經濟理論的發展是壹致的。新中國國防經濟呈現出強烈的階段性特征。新世紀國防經濟的轉型及其與主流經濟學的不斷融合,將為國防經濟學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
這個怎麽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