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
(1)表示雄偉高大。《論國語與楚語》:“聽說國君的衣服和寵物都很漂亮...我不是因為土木工程的崇高才聽說它們很美。”
②指高貴、偉大。如:清高形象。
詳細說明
1.高,高。
《論國虞初虞》:“土木之崇高裝飾,不知其美,石竹之繁華,我為之樂。”北魏的李道元在《水經註·淇水》中寫道:“石壁巍峨,掩映蒼穹。”宋·歐陽修《遊亭序》:“壯士之樂,不足以登巍巍山,迎萬裏。”袁虞姬《憶夢》詩說:“夢行不斷,千裏渡蒼壁,崇神崇高,深不可測。”
2.特殊地位;優越。
《易經上》:“郡象無非日月,崇高無非富貴。”《文選·謝靈運詩》:“玉璽戒誠,黃宅顯浩然。”李善註:“住在黃房子裏意味著高貴。”袁欣研究《唐才子薛濤傳》:“其詩,好匠稍窺,用詞細致,情感飽滿,園中高遠,可附。”清代十壹歲佛教徒胡天祿的卷中:“凡夫俗子,世富而尊者,驚矣。”
3.高尚。
定義
也被稱為壯麗。它主要是指對象以其粗獷寬廣的感性姿態,強大的物質精神力量和磅礴的氣勢,給人以心靈的震撼,進而受到強烈的鼓舞和鼓動,使人產生敬仰和敬仰的感情,從而提升和拓展人的精神境界。
就審美對象而言,崇高具有巨大的力量,表現在人格和道德行為、自然事物的表象、藝術作品的形式和風格等方面。就審美體驗而言,它使主體受到震撼,有壹種莊嚴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種程度的恐懼或痛苦。與其他美學範疇相比,崇高和悲劇是相似的,都伴隨著巨大的情感起伏。
表示
實踐主體能動性的崇高性表現為人格和先行為的巨大力量。實踐對象化領域的崇高表現為自然事物的強大力量。I康德曾經把它們分為兩類:數學的(數量的、體積的、空間的、靜態的)和力學的(力量、能量、動力和動態的)。事實上,它們經常交融共存。藝術作品可以將這兩個方面融為壹體,以人格和靈魂的崇高為內容,以物體和場景的崇高為形式,使震撼力更加凝聚和集中。
歷史
在歐洲,最早提到崇高的是1世紀羅馬時代朗吉諾斯的《論崇高》。作者認為崇高是“偉大心靈的回聲”,它具有莊嚴偉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修辭的裝飾、優雅的措詞、凝重的結構五個方面,並以海洋、尼羅河、多瑙河、萊茵河為例加以說明。在西方美學史上,嚴格區分崇高與美的第壹人是英國的e·博克。英國其他美學家不承認恐懼和痛苦在崇高體驗中的作用,認為崇高感是由偉大引起的。在中國傳統美學中,崇高或壯美往往用“大”來表達。它關註的是主體和社會價值,而不是客體和自然表象。孟子把他所強調的人格美稱為“氣節”。在對個體人格的評價中,他提出了善、信、美、大、聖、神六個等級,並提到“滿即是美,滿即是大”。他所說的“大”在程度上比普通的美更生動、更強烈,在範圍上更廣闊、更宏偉,是壹種輝煌壯麗的美。與西方傳統美學中的概念相比,這種崇高的概念有不同的側重點,但如果將這種品格與相關的經歷聯系起來,所涉及的對象世界也包含了造成苦難的因素。還是接近西方美學中所討論的崇高特征。
在社會生活中,“那些體現推動歷史進步的進步力量及其代表人物!”它是社會的崇高起源”在階級社會裏!崇高是先進階級正義事業的不可戰勝的力量,是其本質的表現。”在曲折的鬥爭過程中!足以說明實踐主體的實際或潛在力量以及最終勝利的必然性!藝術的崇高是崇高在現實中的反映!藝術上的崇高,大多體現了社會生活中英雄們的奮鬥成就!藝術作品體現崇高的形式多種多樣!在主要表現人物動作沖突的戲劇、電影、文學中,#崇高是最常見最集中的反映,$悲劇和頌#是最突出最常見的類型!它在造型藝術和音樂方面是崇高的。雖然受限於藝術形象的靜止性和表現概念內容的不確定性,但其藝術表現方法和手段仍然是豐富多彩的!
西方的崇高
在西方美學史上,第壹個嚴格區分崇高和美的人是英國的e . Bok(1729 ~ 1797)。他在《關於我們崇高和美的概念起源的哲學探討》壹文中提出崇高情感的根源是“自我保存的沖動”。博克認為,當我們遇到痛苦和危險時,我們自然會有壹種自救的抵觸情緒。消除痛苦和危險所帶來的喜悅不同於積極的愉悅。任何能引起這種基於痛苦的歡樂的東西都是崇高的。康德從博克的表述中推導出崇高與美的最重要的內在區別。康德認為,崇高感是壹種只能間接產生的快感。它首先體驗到壹種活力瞬間被阻斷的感覺,然後緊接著是更強烈的活力的產生。它在想象力的運用上非常嚴肅,包含了驚訝和崇敬。崇高的物體當然會引起恐懼,但崇高感終究不是從恐懼開始的。我們之所以稱強大的物體為崇高,並不是因為它可怕,而是因為它提升了我們超越通常尺度的精神力量,讓我們在內心找到另壹種反抗,有勇氣與這種看似無所不能的自然之力抗衡。在我們的理性能力中有壹個非感性的尺度,它包括作為壹個單位的無限。與之相比,自然界的壹切都變得渺小,於是我們在內心找到了壹種對自然的優越感。康德強調人的偉大,但沒有把人的本質力量理解為物質生產的實踐,而是把它歸結為心靈的理性。在《判斷力批判》中,他說:“崇高不存在於自然界的任何事物中,而存在於我們的心中”;“崇高只需要在我們的內心和思維方式中找到基礎,這將崇高帶入自然的外表。”事實上,人的物質性的實踐才是崇高的真正源泉。
英國其他美學家不承認恐懼和痛苦在崇高體驗中的作用,認為崇高感是偉大造成的。j .羅斯金認為崇高是偉大的情感效果,偉大可以是物質的、空間的、強大的、道德的或美麗的;J. Sally (1842 ~ 1923)認為崇高感是由浩瀚的表象或理想的啟示激發出來的特殊感覺;A.C .布拉德利(1851 ~ 1935)認為崇高的主要特征是壹種精神上或物質上的偉大,我們在想象的同情中認同這種偉大。任何以崇高感動我們的事都會產生偉大的印象,而這種偉大也可以是平凡的事。
根據移情的美學觀點,崇高感與主體的精神力量相聯系。有學者認為,崇高體驗的特征是壹種具有清晰簡單形式的強有力的東西,它必須包含將自我投射到對象中的意義,而強就等於偉大,因為觀看者總是將空間的體積轉化為能量和力量;無壹例外,崇高感是人對自身力量的壹種感受,是人自身意誌力量的擴張;人們自發地將這種力量投射到物體中,首先創造出崇高的力量和力量,在自然界中作為自然力量的象征和標誌,在建築中作為抽象形式的震撼力,在音樂中作為旋律中努力的興奮和拓展等等展現給人們。
中國的崇高
中國美學中的崇高在中國傳統美學中,崇高或壯美往往用“大”來表達。它關註的是主體和社會價值,而不是客體和自然表象。孟子把他所強調的人格美稱為“氣節”。在對個體人格的評價中,他提出了善、信、美、大、聖、神六個等級,並提到“滿即是美,滿即是大”。他所說的“大”在程度上比普通的美更生動、更強烈,在範圍上更廣闊、更宏偉,是壹種輝煌壯麗的美。正如孔子在稱贊姚的功績時所說,他“雄偉”、“蕩氣回腸”、“光芒四射,有文章”。與西方傳統美學中的概念相比,這種崇高的概念顯然有不同的側重點,但如果將這種品格與相關的經歷聯系起來,所涉及的對象世界也包含了造成苦難的因素。孟子在談到理想人格的成長時曾說:“天將大任於斯人,故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身體,惑其行,故忍耐而得其所不能。”造成這些遭遇的對象世界的特征,仍然類似於西方美學中所討論的崇高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