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時期,花鳥山水基本占主導地位,尤其是宋代的畫院。因為宋徽宗和趙霽喜歡繪畫和書法,他們特別提高了畫家在當時畫院中的地位。由於皇帝本人的書畫水平相當高,在他的倡導和鼓勵下,畫院的畫師們許可了金綬帶,畫院的考試制度也多以詩詞為題考畫。在皇帝的倡導和重視下,大量有才華的畫家被招入書院並接受培訓,工筆重彩畫比以前更加精美,更加繁榮。總之,畫院的成就是很大的。趙倩是中國歷史上壹位無能的皇帝,但他是壹位傑出的畫家和藝術教育家。他的重彩畫筆法細膩,意境絢爛,畫意豐富。《芙蓉錦雞圖》、《聽琴圖》有張軒的《道蓮圖》、《遊春圖》、《虢國之妻》、《瑞合圖》、《郭虹白鵝》等。可以說,人和山水都是精致的。臺灣省現存的《文匯圖》六米多,上面有三十多人(學者)。桌上擺滿了酒,旁邊放著極熱的酒。柳雙鉤填石綠,是趙霽的傑作。趙霽還創造了壹種“薄金風格”。後來,許多人,如已故的吳湖帆和殷飛先生,只是學習了他的書法風格。到了宋代,李什麽都會畫,尤其是人物說。此外還有宋麗、蘇漢臣、蘇漢臣的畫堆金粉,專做嬰戲圖等風俗畫,也可以說是年畫的創始人。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壹幅非常偉大的風俗畫。他創造了淺絳的畫法,工筆也相當不錯。他的另壹幅畫《午夜中標》被塗上了濃重的色彩。他還畫壁畫。
宋熙寧元年,趙昌進行了花鳥畫改革。他主要不滿於黃色的花鳥畫,而主張寫生,要求有新的表現方法,並自稱“寫生趙昌”。“每天清晨,晨露下來,倚欄欣賞,彩筆書寫。”以後,易元吉也提倡寫生。他在房子周圍種了樹和花,吸引了很多鳥,還把房子裏的窗戶紙砸碎觀察寫生。他還在山裏旅行,觀察猿猴的習性,所以他畫的猿猴也很好,比如代代相傳的《壹只猿猴的畫像》。我看過他另壹張“耍猴”的照片。據說為了畫這幅畫,他曾經進山和猴子壹起生活了壹年多。因為他熟悉猿猴的生活,所以能充分展現出猿猴在山谷和溪流中的情態。可惜這卷已經流入日本了。宋代有很多花鳥畫家,崔白是其中之壹,他也主張改革。但他們的作品大多屬於花鳥畫派,如易元吉的《耍猴》和崔白的代表作品《魯彥》、《竹鷗圖》等,都屬於這種淡色彩而非重色彩派。宋代工筆花鳥畫的專家畫家和倡導者,應該首推宋徽宗和趙霽。在他的倡導和獎勵下,宋代畫院集中了許多專門研究花鳥的畫家,如林春、李棣等,他們都在工筆花鳥畫方面表現突出。所以當時的繪畫圈很快被當時的“庭院風格”的工筆花鳥畫所取代,占了上風。紫禁城裏有壹幅張的大型花鳥畫,描繪的是壹只鷹追逐壹只兔子。老鷹站在壹棵老樹上,正準備沖下來。壹只兔子在下面跳來跳去,非常奇妙。這是李迪近幾年才看到的工筆重彩的代表作。之前看過他的壹小段《要餵的雞》。有幾只剛孵出的小雞,似乎在等著以後有人來餵它們。真的是栩栩如生。
宋代出現了趙、王希孟等山水畫家。趙有壹個大型的“仙山樓閣”,是壹個大綠松石,現在在臺灣省。王希蒙是趙霽非常優秀的學生,是畫院的學生。趙霽教他大綠山水的畫法,不到壹年,他就完成了《千裏山水》。這幅圖是山清水秀,青山千裏,船房漁人來來往往,煙波浩渺,幾乎是千裏之外。王希蒙病逝時只有二十二歲。這幅《千裏山河圖》是王希孟留下的稀世珍寶。當然,在宋代,王希孟不是畫大青山川的代表,趙伯駒是第壹個。伯居千裏,弟伯肅都是宋代皇族,是宋代青綠山水的集大成者。趙的代表作是壹幅故宮秋景畫卷。在這幅長卷中,他巧妙地運用了綠松石和赭石黃的和諧畫法,畫出了山巒的起伏和秋景,給人壹種秋高氣爽的感覺。我們知道,傳統的重彩工筆畫在宋代繪畫中可以說達到了頂峰,極其成熟。無論人物、山水、花鳥、界畫還是色彩濃重的作品(包括壁畫、卷軸畫),從數量上來說,都超過任何壹個朝代。其中,就園林綠化而言,以大綠見長的有宋麗、劉松年等人。同時,劉松年還創造了小綠松石山水畫法,這是壹種用薄綠松石作畫後能突出畫法的畫法。回望青綠的山水畫是非常遺憾的,但缺乏青綠多彩的為當下服務的畫法,必然會給錦繡山河蒙上陰影。
如前所述,宋代畫院吸收了大量有成就的畫家;形成了機構繪畫的流派。有些是沒有署名的小精品“小畫”。比如《海棠風蝶》中的壹組西府海棠花、葉在春風中飄動,壹只蝴蝶想落在枝頭,卻不讓落。好像能感覺到蝴蝶的翅膀在風中抖動,很奇妙。另壹個例子是肖元光的工筆山水寫生,署名董力,描繪了壹個雪景。前面有壹條河,河邊有壹個小餐館。只有壹個人在那裏喝酒。壹個漁夫在船上拿著新鮮的魚,停在河邊的餐館小屋賣魚。氛圍很好。這些素描基本都是工筆或者青綠色的。雖然畫框很小,但卻展示了很多東西。它們體積小,意境深遠,世界廣闊。看起來他們可以走進來。還有“碩果累累的小鳥”。畫上的蘋果畫得很好。我曾經去過京郊的果場,學過壹些修剪技術,所以看到畫上的果枝很整齊。這說明當時的畫家是深入生活的。我們今天可能無法做到。還有出水芙蓉、八哥、
元初,以趙為首的任仁發、錢舜舉等人提倡師古,反對宋畫院傳統。他們的工筆畫風格比宋代更簡單。趙的畫作有《秋郊飲馬>;),“紅衣羅漢”。他的畫在工筆之美上有壹種樸素的味道,不同於宋代那種細長而豐富的風格。任仁發的代表作,柞的《二馬圖》,用重彩畫出兩匹肥馬,肥馬有橙白色斑點,瘦馬為褐色,栩栩如生。錢順菊的畫作有《浮蘭山宅圖》、《花鳥圖》、《白蓮花圖》等。前段時間在壹本英文雜誌的封面上看到壹張任仁發的演皇帝的照片,照片上是傳統八仙中的張在唐面前表演魔術。他拿起壹只小紙驢,在地上吹了吹,中間放著壹張唐的照片,露出驚訝的神色。張很得意。他在這裏畫了壹個小孩,打開壹個袋子,驢從裏面跑了出來。這幅畫的色彩都是厚重的色彩,明亮而深邃。它真的是壹個寶藏。錢順的畫有《趙太祖蹴鞠圖》(即踢球)等。元代中期,王振鵬繪制了《揭碗圖》和《大明宮圖》,這是世界聞名的傑作。此外,故宮還有壹幅王振鵬畫的嶽陽樓圖。亭子裏的人物都很好,毫發無損。更難得的是,天空畫面的縫隙裏寫著嶽陽樓的整個故事,只有用顯微鏡才能看清楚。榮寶齋臨摹的時候,是帶著照片臨摹的,因為不可能刻上去。元代文人畫興起,水墨畫占主導地位。元代中期以後,幾乎是壹律的水墨畫,工筆被貶低和排斥。工筆畫被認為是工匠的作品,不可能優雅。這種擡高水墨畫,貶低彩畫的偏見影響了很久,可以說這種偏見今天依然存在。但是到了元代,民間畫師的情況就不壹樣了。如朱等畫家在山西許多寺廟所繪的壁畫,充分展示了工筆畫的繁榮昌盛。再如永樂宮壁畫,氣度恢宏,線條組織沈穩有力,色彩輝煌渾厚,達到了令人驚嘆的程度,壹些文人畫與之相比,顯得蒼白無力。
就壁畫的整體情況來看,到了宋代,已經衰落,沒有唐五代那麽繁榮。這時候主要用的是卷軸畫。但是,在繪畫史上,宋代的壁畫還是很多的。但這壹時期的壁畫並非都是重彩,很多壁畫都屬於墨色或淺絳色。北宋蘇軾、文同在墻上畫墨竹,郭、李成、範寬、也用淡絳在墻上畫山水,不全是重彩,多以道教人物、亭臺樓閣、花鳥為主。但是到了元代,山西的永樂宮等壁畫就不是這樣了,壁畫完全是五彩繽紛的。
先說宋元時期的傳神畫。
傳神畫就是現在的人像畫,也叫寫真畫。因為古代沒有照片,所以人們尤其是老年人都想留下自己的影像,或者全家人,或者幾個人壹起畫影像作為家庭紀念品,就像我們今天拍照壹樣。這種人像壹般要求畫正面像,而不是側面像,這種傳神的畫表現得壹絲不茍。
古代傳神畫有頭像、半身像、全身像等。當時有許多專業畫家和民間畫家專門從事這種傳神的繪畫。
從歷史記載來看,這種傳神的繪畫從西漢就有了,比如毛延壽。王昭君因畫像被發配西域,毛延壽因畫像被殺。這是壹個流傳千年的故事。毛延壽是文帝禦用畫家的組織者。可見,作為壹種職業的人物畫畫家,從西漢就有了,到了唐代,也有不少偶爾從事人物畫活動的人物畫家。如唐代著名人物畫家周舫和當時著名的鞍馬畫家韓幹,都曾為當時著名的郭子儀的女婿趙宗師郎畫像。畫像畫完後,郭子儀問女兒這兩幅畫中哪壹幅更相似。他女兒說:“韓德美,周德深。”也就是說,韓幹比不上周舫。韓只能差不多,周可以差不多。從這些史實和評論中可以看出,傳神的畫在唐代不僅極為普遍,而且為普通百姓所欣賞。在周文舉的《五代宮女圖》中,壹位畫家畫了壹幅宮女的畫像,畫家面前有壹個畫架,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畫像的情況。
宋代人物畫較唐代更為繁榮,更為普遍地滲透到普通大眾階層,但缺乏有代表性的人物畫畫家。《歷代帝王像》、《歷代名人像》(今臺灣省)等名人畫像,比真人大的畫(軸)有數百幅。比如朱元璋有兩幅畫,壹幅比較正式,壹幅畫的是雀斑和豬嘴壹樣的嘴。據說這些歷代皇帝的雕像都有壹定的依據,而且畫得非常好,色彩非常厚重艷麗。都是用最好的礦物顏料畫的。據說伏羲的畫像和大禹的畫像是宋代馬援的兒子馬林所畫。雖然使用了重彩畫,但我們仍然可以在風格上看到馬援學派的影子。這200多件皇帝和大臣的袖像代表了當時肖像繪畫的最高水平。還有壹本名臣帝王肖像小畫冊,也很精致。
這壹時期的傳神畫作,都是以不同的臉型,不同的顏色,表現男人的男人,膚色,骨骼的起伏,肌肉的隆起,轉折的變化等等,真是明艷逼人的局面。而宋代的人物畫並沒有過分強調凹凸的重疊渲染,光線總是從正面來,沒有側光和光。當時有些肖像畫家能根據壹個人的遺骨畫出他去世前30年的形象,畫完後讓他的家人哭了,可見畫得有多生動。那時候,生動的畫觀察力非常敏銳,他們甚至要和畫家交朋友,理解他的情緒,表現出最能代表他性格的表情。元代的王逸以他的肖像畫而聞名。他把人物畫推向了壹個新的階段,把自己的實踐經驗上升到了理論的高度。寫真的秘訣很有價值。他強調對人的真實本性的觀察和表現,要在對方尖叫的時候作畫,做到“閉上眼睛像在眼前壹樣,把筆放在筆底”,反對“坐在危險中寫作”、“雕刻人像木雕壹樣”的死亡方式。他還指出了如何觀察各種人和表情的特點。他的作品還包括繪畫方法,擬定了45種混合顏料的方法,應該是什麽顏色,應該搭配什麽顏色。明代曾鯨畫像也是如此。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情緒下,臉上(顏色)是不壹樣的。就壹種顏色變化無窮,極其微妙。這些方法在繪畫法中都有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