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紅軍長征中如何組織後勤保障

紅軍長征中如何組織後勤保障

後勤保障是軍隊組織實施物資供應、醫療救護、裝備維修、運輸等各種專業服務保障的總稱。紅軍長征首先要解決的是生存問題。因此,紅軍長征中最突出的後勤工作就是糧食等物資的籌集。然而,學術界對這壹重要問題的系統研究卻很少。近年來,關於長征的文章很多,但大多集中在軍事和政治的宏觀角度。關於長征中糧食等物資的籌措,大部分資料散見於個人回憶或回憶錄中,鮮有專章論述。本文試圖對長征中紅軍後勤保障的特點、面臨的困難和解決的對策進行壹些有益的探討,以期對這項十分重要而又瑣碎的工作有壹個粗淺的認識。

壹、長征中後勤保障的特點

中央紅軍在蘇區時,紅軍人數已達10萬。再加上敵人的經濟封鎖和自然災害,糧食等物資供應本來就緊張,但畢竟還有根據地可以依靠。離開根據地後的後勤保障工作,在組織機構、工作思路、物資來源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從組織建設上看,後勤工作壹直是紅軍長征中最重要的工作之壹。長征開始前,中央蘇區的糧食供應、物資儲備等後勤保障工作主要由人民經濟委員會、糧食部、內務部和財政部承擔。長征開始後,各後勤部和當時的中央合編為壹個縱隊——中央縱隊,又稱“紅章”縱隊,有壹萬多人。並設立總供給部和各級沒收發放委員會,全面負責紅軍的後勤保障。林是沒收和發放委員會主任兼總供應部部長。此外,軍委後勤科編入軍委1縱隊特遣隊司令部,主要任務是為軍委領導同誌服務,擔任軍委縱隊後勤工作。遵義會議後,部隊縮編。總政治部決定取消各級沒收委員會,改為在各級政治部地方工作部下設立沒收征收部,指導和計劃沒收征收工作。林仍負責這項工作,特別是軍委縱隊的沒收和征用工作。雖然所有的後勤部門都混編成壹個縱隊,看起來編制不是很明顯,但是後勤部門緊跟中央的組建模式,說明中央從壹開始就非常重視長征中的後勤保障工作。隨著物資尤其是糧食的日益短缺,到了紅軍後期,後勤工作更是關系到紅軍的生死存亡,甚至全軍養糧,註重後勤保障。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紅軍長征中後勤思想的轉變。考察紅軍長征中的後勤工作,其思路經歷了壹個重大的轉變過程,即從最初的全方位“大搬家”的被動保障模式到隨機補充的主動保障模式。據羅通回憶,早期的中央縱隊是機關工廠的“大搬家”,有騾隊、擔架隊、搬運工、升降機、鎬、背、肩。當時中央領導要拿走鉛印機、縫紉機、車床、刨床和演戲的道具。有4000對旗手排成了長龍。這樣的隊伍面對敵人的圍追堵截只能被動挨打。在付出慘痛代價後,隨著遵義會議後中央領導人的更叠,後勤保障的思路也迅速調整,即除糧食等壹些重要物資外,其余全部扔掉。這樣行軍的機動性大大增加,支援的方式也從被動變為更加靈活多樣。

二、長征中後勤工作面臨的困難

行軍機動與物資儲備的矛盾以及紅軍長征出發前物資準備指導思想的偏差帶來的困難。紅軍的戰略轉移只能在不斷的行軍中完成,所以出發時帶什麽,不帶什麽,多帶什麽,少帶什麽,都是關系到全局的,極其重要的。但“左”傾錯誤領導人將這壹戰略轉移定義為長征前的“大動作”,於是中央在決定進行戰略轉移時,重點準備了武器彈藥等物資,甚至壹些兵工廠、印刷廠、印鈔機也準備搬走。至於最重要的物質——糧食,雖然我們也買了壹些,但壹般去哪裏都是準備吃的。以至於糧食儲備不充足。這種“動”的戰略轉移,讓部隊帶了很多不好帶又用不上的東西,極大地影響了行軍的機動性。本來行軍機動性和物資儲備就有矛盾。在“大搬家”的指導思想下,這壹矛盾更加突出,影響了更重要物資的搬運,無疑增加了長征中籌集這些物資的難度。紅軍在後期損失了很多“鍋碗瓢盆”之後,雖然兩者的矛盾有所緩和,但是為了保持軍隊的機動性和靈活性,紅軍帶來的糧食等物資的數量還是需要控制在壹定的限度內。有時候甚至為了攜帶更重要的物資,我們不得不舍棄壹些食物。

沒有根據地,更難籌到物資。紅軍在蘇區有壹個基地。長征開始後,失去根據地的紅軍面對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不得不繞道而行。長征經過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康、甘肅、陜西6省11,翻越武陵山脈、湘江、烏江、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原等千山萬水。這些地方很多都是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這些地區很多群眾基礎不好,產品不豐富。此外,國民黨不斷的反動宣傳也增加了紅軍籌集物資的難度。

三、解決長征中困難的對策

根據變化了的情況,及時制定正確合理的籌集物資的方法,努力爭取廣大群眾的同情和支持。1934年10月21日,中央紅軍突破敵人在江西安源、新豐之間的第壹道封鎖線,越過漳水,進入粵北。因為到了白區不能用蘇聯鈔票買東西,所以在張水後的第二天,總政治部代理主任李富春根據沒收發行委員會起草的文稿,發布了《沒收捐款暫行條例》,提出各部隊特別是黨員要動員士兵調查駐地附近的地主、富農、反動派,以便沒收,並將沒收的錢物、軍需物資集中在團供應處。大米、衣服、日用品等的分發。應由委員會規定。“供應部門負責人與政治部商量,發給部隊和群眾(特別註意發給當地群眾)。”細則還規定:“在我軍新占領的城市中,壹切沒收、征納、捐納等工作。將由入城部隊的最高政治機關及其沒收委員會統壹進行,各部隊不得單獨進行,以免發生無組織的混亂。”1935年1月23日,林以總沒收委員會主任的名義,與紅星政治部主任李富春聯合發出《關於各部隊采取沒收物品發放產品辦法》的通知,規定:壹切小米不定價,各部隊按需取用;每人每天發六分錢買食物;以市場價的壹半取鹽、油、洋油;整塊布的價格是市場價的三分之壹。

采取正確的民族政策,爭取少數民族和革命群眾的支持。紅軍在經過苗、壯聚居區時,在查收糧食過程中,十分重視民族政策。作為紅軍總政治部代理主任,李富春親自作出了《關於註意加強同苗族人民的紀律檢查的指示》。林還經常教育士兵和幹部:“我們是壹支革命隊伍,我們保衛勞動人民和少數民族。只能打土豪,不能傷害勞動人民和少數民族。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

各軍充分發揚團結友愛、相互協作的精神,齊心協力,共克時艱。雖然紅四方面軍領導人張企圖分裂紅軍,造成了極大的不和諧,但壹、四方面軍官兵譜寫了團結、友誼、合作的凱歌。許元帥回憶說:為了迎接中央紅軍,紅四方面軍想方設法為中央紅軍籌集各種物資。“西北高原氣候多變,白天溫暖,夜晚寒冷。需要養更多的羊毛和羊皮來做毛衣、襪子和皮背心。根據我軍西征的經驗,炊具容易丟失,炊事員不夠,部隊經常沒飯吃,直接影響行軍作戰。估計戰爭中的軍隊也會遇到同樣的困難,所以我提議從各部隊抽調壹批炊事員,帶上糧食、鹽和炊具,與88師壹起行動。會師後馬上補充到部隊,先解決吃飯問題。.....在壹些重要地點,總經理都設立了專門的糧庫儲存糧食,有的糧庫已經積了兩百多萬斤。鹽極其匱乏,各部隊都組織了壹些人上山選石煮鹽(有壹種大白石可以煮鹽)。指揮員壹般會打草鞋,也會學剪皮衣、撕毛線、擰毛線、做毛衣、毛背心、羊毛襪。從前方到後方,從總部到連隊,從地方政府到民眾,到處都在忙著迎接中央紅軍,氣氛熱烈而緊張,十分感人。”為幫助四方面軍落實河口會議決定,解決兩軍統壹問題,中央軍委於6月29日決定,由參謀長劉伯承、總政治部代理主任李富春、後勤負責人林組成慰問團,前往四方面軍總部進行慰問。通過與四方面軍供應部、車站部、財務委員會、軍糧部、軍需部、九軍供應部和川陜省委的各種接觸,詳細了解了四方面軍的組織機構、人員編制、現金物資和糧食等情況,也幫助四方面軍進壹步制定了養糧計劃。他還發電報給駐紮在卓克基的壹方面軍第三十軍和四方面軍,要求他們再籌集三十萬斤糧食,以補充四方面軍的缺糧。正是這種團結協作,極大地增強了紅軍戰士戰勝壹切艱難險阻的決心和信心。

  • 上一篇:北京申奧
  • 下一篇:菲律賓簡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