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結合可持續發展理論,探討如何實現兩型社會。

結合可持續發展理論,探討如何實現兩型社會。

可持續發展是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壹種新的發展觀。它是應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前需求,又不削弱後代滿足需求的能力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意味著維護、合理利用和改善自然資源基礎。這個基礎支撐著生態抗逆和經濟增長。可持續發展還意味著將環境關切和考慮納入發展計劃和政策中,並不代表援助或發展籌資中新形式的附加條件。可持續性的三個主要特征:生態可持續性、經濟可持續性和社會可持續性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生態可持續是基礎,經濟可持續是條件。社會可持續是自然、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穩定和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經濟發展應建立在生態可持續性、社會公正和人們積極參與自身發展決策的基礎上。它所追求的目標是:既要滿足人的各種需要,又要充分發展個人;我們還應該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以免對後代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它特別關註各種經濟活動的生態合理性,強調對資源和環境有利的經濟活動應該鼓勵,否則應該放棄。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出現為人類世界的發展指出了壹條環境與發展相結合的道路,為環境保護與人類社會的協調發展提供了壹種創新的思維方式。其實質是將經濟發展與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緊密聯系起來,實現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要求在發展中積極解決環境問題,不僅促進人類發展,還應促進自然和諧,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從簡單的經濟增長到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全面發展,從以物為本的發展到以人為本的發展(發展的目的是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從註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到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從物質資源驅動的發展到無形資源或信息資源(科學技術和知識)。

2.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

所謂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行動計劃和綱領,是在許多領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總稱。它應該協調各方面的發展目標,特別是社會、經濟、生態和環境的目標。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裏約熱內盧召開,會議提出並通過了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21世紀議程》,要求各國根據本國情況制定本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計劃和對策。0994年7月4日,國務院批準了中國第壹部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21世紀中國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標誌著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發展觀的壹次重大革命,標誌著它是21世紀有利於人類健康發展的新的發展觀和行動綱領。可持續的生態文明將成為21世紀的人類社會。

3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要性

資源:隨著世界人口的持續增長和經濟的發展,人類對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大規模的開采和消耗導致資源基礎的削弱、退化和枯竭,淡水資源短缺。石油和其他能源價格上漲,對土地資源和礦產資源的掠奪性破壞嚴重。保護地球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就是要保證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環境上,主要表現為兩類: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加強環境保護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壹種方式。

4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意義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有利於促進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壹,有利於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有利於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有利於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有利於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有利於調整農業經濟結構,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農業。

5科學發展觀

傳統發展觀註重物質財富的增長,忽視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單純把GDP增長作為衡量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指標,忽視人文、資源、環境指標;簡單地把自然當成人類生存發展的對象,忽視自然才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根本。在傳統發展觀的影響下,人類雖然積累了豐富的物質財富,但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資源浪費、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現象普遍存在並日益加劇,但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往往不能隨著經濟增長而相應提高。甚至有許多社會和環境問題危及未來的生存。要解決歷史進程中的這些矛盾和問題,必須摒棄傳統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的影響,在發展理念上不斷進行科學創新。

科學發展觀要求可持續發展。也就是說,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充分考慮環境、資源、生態的承載能力,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實現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實現社會的持久發展。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發展是促進環境保護的前提。從科學發展觀來看,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相輔相成的。環保本身就是壹種生產力。如果在經濟發展中忽視環境保護和資源消耗,盲目拼資源、拼能源、拼高汙染,表面上看GDP是增長的,但實際上如果考慮到生態成本,也可能是負增長或者低增長。生態環境的透支,往往需要人類兩次償還。因此,我們應該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最重要的是加強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用科學發展觀統壹思想和指導工作,牢牢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的發展才能真正實現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可以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謀求最大的經濟社會發展,走出壹條科技導向、資源節約、生態保護的經濟發展之路,使我國更快更好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面對科學發展觀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發展思維和發展方式,努力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全面進步、資源永續利用、環境持續改善和生態良性循環的協調統壹,決不能走人口無節制增長、資源過度消耗、環境嚴重汙染和生態破壞的老路。必須開源與節流並重,防治結合,減輕資源環境壓力。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高消耗、高汙染、低效率”向“低消耗、低汙染、高效率”的轉變,應大力發展以循環經濟為核心的生態工業,以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為主體的生態農業,以節約資源、減少汙染、“綠色消費”、“綠色服務”為標誌的生態服務業。只有這樣,經濟發展的速度才能與結構、質量、效益相統壹,經濟發展才能與人口、資源、環境相適應,才能建成低投入、少汙染、循環利用的國民經濟和節約型社會,既保證當代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又為子孫後代的發展創造良好條件,真正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從根本上說,中國還沒有完全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由於增長方式粗放,經濟高速增長的背後,資源環境代價過高,加劇了能源和資源短缺的壓力,導致可持續發展面臨的矛盾和形勢相當突出和嚴峻。

怎樣才能不走彎路?關鍵是要樹立科學發展觀,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利用少、環境汙染低、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壹方面,我們必須研究、開發和推廣新能源和新材料,廣泛采用符合當地情況的汙染控制技術和生態損害恢復技術。包括低投資、高效率的廢水處理技術、城市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技術和固體廢物無害化處理技術等。,我們應該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另壹方面,大力發展先進生產力,實施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淘汰落後的技術和設備,關閉和取締汙染嚴重的企業;改變“資源-生產-汙染排放”的傳統工業發展模式,向“資源-生產-再生資源”的循環發展模式轉變,推動以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生態經濟為特征的綠色生產力快速發展,使之成為先進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環境保護的最佳“結合點”。

  • 上一篇:畢節大方少數民族旅遊景點介紹視頻
  • 下一篇:70歲生日有什麽重要的(為什麽要悄悄慶祝)?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