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結合桂林恭城縣農業景觀生態旅遊開發模式的案例,探討了如何開發和構建農家樂生態旅遊的實際模式。

結合桂林恭城縣農業景觀生態旅遊開發模式的案例,探討了如何開發和構建農家樂生態旅遊的實際模式。

(1)恭城縣概況。

①自然條件介紹。恭城縣位於桂林卡斯特東南部,四面環山,地形差異很大,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境內土壤以紅壤、黃壤、石灰土、水稻土為主,多為壤土或碎結構體;氣候冬不冷,夏不熱,四季如春。查江是縣內最大的河流,屬於珠江水系,水資源豐富。

②農業發展概況。果園面積大,以農活為主,土地利用結構以園地為主,大部分地區主要從事純農業生產和農耕活動。農業資源豐富,形成了種類繁多的生物資源,包括柑橘、桃、李、梨、柿子等。除了糧油蔬菜,恭城還有“中國特產之鄉”的美譽。

③自然風景資源。恭城縣自然景觀資源豐富,有生物景觀、現代田園景觀、河湖景觀、巖石景觀、泉井景觀、山地景觀等近百處。

④經濟和旅遊發展現狀。恭城縣經濟結構逐步優化,近年來以旅遊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發展迅速(表4-1),具備了壹定的旅遊業發展基礎。鄉村旅遊市場形成,客源市場規模逐步壯大,旅遊發展潛力巨大。

從對恭城縣農業生態旅遊影響力的分析來看,影響因子排名前六位的依次是農業靜態景觀面積、農業動態景觀面積、恩格爾系數、生態農業旅遊區區域容量、生態農業旅遊區空間集聚度和生態農業旅遊區規模。

(2)提出了恭城縣農業景觀生態旅遊發展模式。回顧恭城的發展歷史,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恭城縣就被列為廣西49個“老、少、邊、山、窮”縣之壹。1983以來,縣政府領導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形成了“養殖-沼氣-種植”三位壹體的生態農業產業鏈,即“恭城模式”。“恭城模式”不僅促進了該縣的社會經濟發展,也促進了該縣旅遊業的發展。五年來,恭城縣憑借優美的鄉村景觀、完善的自然生態環境和多年的生態農業建設成果,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旅遊,壹舉成為該縣旅遊業的支柱。過去,恭城歷屆縣委、政府試圖利用其武文廟、紂王廟、湖南會館等文物古跡大力發展旅遊業,但效果並不理想。到恭城旅遊的人數每年只停留在2 ~ 3萬人。恭城人民依托生態農業建設的獨特成果,加大宣傳力度,利用“國家生態農業示範縣”、“國家生態示範區”、“中國月柿之鄉”、“中國柑橘之鄉”、“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國家無公害果品生產示範基地縣”、“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等金字招牌,開發新型旅遊產品。如今,在恭城縣,陽春三月,大嶺山桃花園萬畝桃花相映成趣:金秋時節,汊江兩岸的果場千公頃果實爭奇鬥艷。這種與高樓大廈和城市的喧囂形成鮮明對比的鄉村美景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城市居民前來參觀。雖然恭城生態農業旅遊發展趨勢良好,發展前景廣闊,但仍存在諸多問題。比如沒有統壹的開發模式,農業景觀資源單壹不帶動,生態農業旅遊缺乏深層次項目。為了解決這壹問題,本案例根據恭城農業景觀旅遊資源的特點,提出了開發模式,以指導區域農業景觀生態旅遊的開發。

(3)恭城縣農業景觀生態旅遊開發構想。基於以上分析,在園林模式的指導下,根據恭城縣農業景觀旅遊資源、環境、區位和農業生產的特點,恭城縣農業景觀生態旅遊的發展布局應為“三區壹帶”結構。

①大嶺山農業景觀生態旅遊區。該地區包括桃花走廊,仙女竹林和野生荷花池。該區域是恭城縣重點農業景觀生態旅遊區,定位為園林模式中的母親景區,在安全農業景觀生態旅遊區中起主導作用。這裏交通便利,距離桂林市區107km,距離城市消費群體和旅遊市場最近。農業景觀旅遊資源屬於園林景觀範疇,代表景點有桃花林、神仙竹林、野荷花等。發展方向以觀賞靜態農業景觀為主,可重點發展賞花、文化休閑等觀光農業景觀生態旅遊項目。

②紅巖農業景觀生態旅遊區。該區域位於縣城西南,是恭城縣生態旅遊的核心區域。有萬畝柿子林,果園景觀園有豐富的農業景觀旅遊資源。國家生態示範村紅巖村就位於其中,所以這個區域定位為花園模式的母親景區。以紅巖的魅力,吸引國內外遊客走進鄉村,觀看和了解鄉村的情況,促進分景區農業景觀生態旅遊的發展。農業景觀生態旅遊的發展方向是:結合“紅巖村”和“月柿節”,以觀賞采摘和體驗農業農耕為主,發展觀光果園、采摘農業園、沐浴森林、體驗新農村生活。此外,在控制客流對生態環境危害的同時,通過各種宣傳手段大力推薦本縣自產的農產品,讓遊客不僅能欣賞到美麗的農業景觀,還能深入了解本縣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從而間接促進農業生產。特別是每年6月5438+10月的“月柿節”,把農產品本身作為農業景觀旅遊資源。發展不應局限於“月柿”為遊客打造的黃金農業景觀,還可以舉辦各種“柿”宴,讓遊客在享受各種美味柿子的同時,了解“月柿”產品的加工過程,間接促進“月柿”的生產,增加其銷量。

③平安農業景觀生態旅遊區。該地區由壹些不起眼的農業景觀生態旅遊區(點)組成,包括恒山生態村、佘山生態村、古樟林和古楓林。由於該區域所包含的生態旅遊區開發較早,旅遊服務設施日益惡化,吸引力相對較弱,因此該區域被定位為花園模式的帶動型子景區。這壹地區可以利用其優美的鄉村風光,完善旅遊服務設施,豐富目前單壹的觀賞內容和單調的遊玩活動,擴大農業景觀遊覽範圍,並依托母親景區的帶動,逐步發展以鄉村生活為背景的度假、垂釣、賞楓等體驗式生態旅遊項目。

④公路沿線農業景觀生態旅遊帶。由恭城桂林至灌陽省道和恭城鎮至蓮花鄉縣級公路組成。農業景觀生態旅遊帶作為景觀廊道,連接大嶺山、紅巖、平安生態旅遊區,提高三個生態旅遊區的空間集聚度,對母子景區起到橋梁帶動作用。農業景觀生態旅遊的發展方向是:充分發揮景觀廊道的作用,運用景觀異質性理論,在三個生態旅遊區選擇與農業景觀旅遊資源特色互補的作物種植在道路兩側。遊客參觀完任何壹個生態旅遊區,都可以邊看風景邊沿著農業景觀生態旅遊帶采摘,不知不覺進入下壹個生態旅遊區,提高了景觀的連通性和穩定性,使恭城縣成為壹個整體的農業景觀生態旅遊區。

(4)農業景觀生態旅遊發展的政策建議。

①政府主導型戰略。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農業景觀生態旅遊應堅持政府主導的原則。恭城縣農業景觀生態旅遊的發展應得到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所有與旅遊相關的機構都應分級管理,並建立壹個協調的組織和管理機構。只有這樣,恭城縣生態農業旅遊區才能從無序發展、分散規模、粗放經營向集聚、規模效益有序發展。政府在發展過程中的引導作用主要體現在觀念引導、宏觀引導和政策引導,完善和改革管理體制,提供必要的資金、技術和政策支持,營造良好的旅遊發展環境等方面。

②加強對農業景觀旅遊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農業景觀旅遊資源是農業景觀生態旅遊所依賴的資源基礎,也是使遊客產生旅遊動機的吸引力。只有保護好農業景觀旅遊資源和農業生態環境,才能保持農業和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要實現保護目標,必須以管理者、遊客和當地居民的環境意識為前提。在生態旅遊的全過程中,應倡導生態教育,尤其是生態道德教育。對所有進入旅遊區的人員廣泛開展以生態旅遊和環境保護為主要內容的宣傳教育活動,培養和增強管理者、當地居民和遊客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恭城縣可在各生態農業旅遊區入口處設立各種規模、各種形式的生態旅遊服務中心,用標本、圖片、書籍、電影、錄像、宣傳冊等向遊客介紹景點概況、宣傳生態環境知識。,使他們認識到保護資源和環境的重要性,從而自覺關註生態,提高環保意識。

③突出農業靜態景觀的立體美和序列美。農業景觀生態旅遊成敗的關鍵在於農業景觀是否具有魅力。立體的意義在於發揮農業景觀旅遊資源的集約功能,使農業景觀成為壹個有機的二維框架,但並不忽視生態環境。相反,通過農業景觀元素的開放和整合,最終會使原有的生態環境更加宜人,沒有綠化基面的環境空間可以通過基面的立體處理增加有價值的綠化系統;開放的公共空間沒有購物、休閑、娛樂的環境,農業景觀元素可以有機融合,提高生態環境的宜人性。時間序列的意義在於結合旅遊目的地的氣候,使區域內的季節階段更加豐富和美麗,產生花開葉黃的變化,形成獨特的美的組合。恭城縣農業景觀旅遊資源存在檔次低、重復率高的問題。因此,恭城縣應吸收園林發展的先進經驗,立足縣城的生態優勢,根據山地丘陵地區不同的垂直高度和不同的氣候特點,因地制宜地種植不同的作物,使地域隨時間變化,區位轉移,形成不同的農業景觀,達到四季變換景色的目的。

④動態參與和靜態觀看相結合。生態旅遊已成為當今旅遊主題中的熱門話題,是遊客親身參與和體驗的最直接的感知生態氛圍的方式。恭城農業景觀生態旅遊作為壹種特殊的旅遊形式,必須有清醒的認識並高度重視。在考慮農業景觀與生態旅遊的關系時,僅僅關註如何營造優美的農業景觀特色是不夠的,還需要充分把握遊客的消費心理和傾向。在改善靜態景觀的同時,建立讓遊客參與的新型觀光結構,組織壹些有趣的、知識性強的活動,比如讓遊客參與種田、采摘等農事活動,和農民壹起制作綠色食品等。這樣才能留住遊客,延長停留時間,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⑤加強景觀廊道建設。廊道是線性景觀單元,具有通道和屏障功能。加強景區之間的連接廊道建設,形成以旅遊交通線路為基礎的旅遊和景觀廊道。恭城縣的壹些道路作為景觀廊道,不僅要有交通,還要有生活服務和觀賞性。總體而言,發展農業景觀生態旅遊是組織農業景觀的骨架,應該成為遊客體驗農業景觀生態旅遊的重要場所。因此,道路建設不僅要滿足道路交通的功能和技術要求,還要註意如何使道路成為連接母子景區的觀賞性農業景觀走廊,從而達到道路景觀與周圍環境的高度和諧統壹。將桂林-灌陽國道、恭城-蓮花等縣道作為輸送遊客和農業景觀旅遊資源的重要通道,進行了西陵-恭城鎮-蓮花壹線道路建設,連接了三個生態農業旅遊區,加強了景點的可達性和空間集聚性,為沿線村莊的旅遊經濟發展和其他經濟增長創造了重要條件。

⑥做好旅遊規劃設計。農業景觀旅遊資源的開發必須精心規劃。因此,恭城縣農業景觀旅遊資源在開發前應進行詳細調查,建立從可行性研究、開發規劃到管理制度的科學開發程序,避免“壹哄而上”。規劃設計時,根據投資額選擇有資質的編制單位,編制具有指導意義的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的農業景觀生態旅遊開發規劃,以指導和協調開發工作,制止開發過程中的不良行為,統籌安排各項工程;在開發規模上,堅持大中小結合,以紅巖、大嶺山生態農業旅遊區為重點,打造成生態精品農業景觀旅遊區;在品位上,堅持高、中、低相結合,既有高品位的生態農業旅遊點(區)和娛樂項目,又開發壹些適合大眾遊客的觀光休閑項目;在項目選擇上,堅持農業靜態景觀與動態景觀發展緊密結合,充分吸收經濟發達地區的先進經驗,項目獨具特色,體現地方特色。

  • 上一篇:索馬裏女孩的傳統服裝
  • 下一篇:羊雜是哪裏生產的?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