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給壹篇關於音樂民歌的論文。

給壹篇關於音樂民歌的論文。

那我給妳壹些民歌方面的論文。

民歌的地方色彩分析

壹、什麽是地方色彩?

中國民歌的地方色彩是民歌風格的重要特征,也涉及到中國音樂的基本風格,逐漸成為音樂學教學和研究的熱點。

所謂色彩,就是借用繪畫術語,通過通感來表達對音樂審美特征的整體體驗。民歌的地方色彩是指特定地區民歌的獨特個性。不同地方的民歌有不同的個性,形成不同的審美效果,從而形成不同的“地方色彩”。

地方色彩的形成與各種文化因素密切相關。中國幅員遼闊,自然地理差異巨大,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不平衡,導致語言、風俗習慣、審美心理、文學傳統等各具特色。這些文化因素綜合作用於人們的審美趣味和民歌,從而形成多元化、多層次的色彩差異。

民歌色彩的形成由來已久。早在秦漢魏時期,中國民歌就有了南音、北音、東音、西音之分,後來又有了楚音、粵劇、吳歌秦音之分。這種現象今天依然存在,很像中國的方言文化,全國各地的民歌也有自己獨特的“音樂方言”,以顯示自己的地方色彩。

中國民歌濃郁的地方色彩之美,世界各國都難以企及。它是我國豐富歷史文化積澱的藝術體現,是民間音樂的重要屬性,也是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重要原因之壹。

對音樂稍有了解的人不難隱約感受到世界各地民謠的色彩差異,但壹般只能停留在隔岸觀花、霧裏看月的狀態。要想進行細致的區分和準確的鑒別,並能說出壹些依據和道理,達到理性的把握,即使是專業研究者的學者也深感困難。究其原因,是人們沒有對民歌色彩的具體形式表現進行專門細致的探究,缺乏理性分析的手段和方法。

本文擬圍繞這壹主題做壹些初步的理論分析,以期從意識和口頭兩個方面了解民歌的色彩特征,認識民間音樂的本質。

民歌作為壹種以音樂為媒介的藝術形式,首先是通過壹些形式元素的綜合作用來具體把握的。因此,要想解開地方色彩之謎,首先要分析民間色彩的形式表征。

二,民歌色彩的形式表現

民歌是音樂和文學的綜合藝術。民歌的審美體驗和地方色彩主要表現在曲式元素的具體特征上,歌詞的特征通常可以作為輔助分析因素。在曲式方面,主要涉及音階、結構、聲調、音律、旋轉等要素的特征,在歌詞方面,主要涉及方言詞匯、襯詞、音韻等要素的特征。以上任何壹種元素在歌詞、歌曲形式上的特征,或者多種元素的綜合作用,都可以構成民歌的個性和變化,而這些元素也是分析民歌地方色彩的理性基礎。以兩首民歌的分析為例,了解民歌地方色彩的具體表現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山西左權民歌《櫻桃好吃樹難栽》1是壹部體現“北調”色彩的作品,其具體形式表現為六調變宮、寬羽韻623的聲調結構、對應自然的上下句結構、撚轉法含六度跳、方言歌詞的元音特征是“開”,是e,不是ai,等等。

2.四川民歌《康定情歌》。這首歌是體現南音色彩的作品,具體形式有:五聲音階,四句結構,窄羽韻612,356的聲調結構,遞進式旋轉,運用四川話的補語“飛奔”。

這兩首民歌分別體現了中國南北音的地方色彩個性。從審美體驗上來說,北方歌曲有遠高之美,南方歌曲有柔中有剛之美。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南北民歌的審美色彩差異並不是神秘莫測的,而是通過音階、結構、音高輪換、方言韻腳等特征的綜合作用具體而明確地實現的。我們完全有可能從對歌詞和歌曲的形式元素和特征的細致分析中做出理性的分析和把握。

就地方色彩而言,它離不開地理特征和地域範圍。民歌的地方色彩總是與特定的地域範圍相聯系的。不同地域範圍的民歌中色彩表現的濃度不同,色彩構成的形式參數也有相應的復雜變化。對此,民歌的具體表現是多層次、多樣的,需要因地制宜具體分析,不能簡單壹概而論。在這些復雜因素的綜合參與中,還是有壹定規律可循的。

第三,民歌地方色彩的地域性

中國有句著名的古話“鄉音難改”,民謠裏有句話:“十裏有不同風,五裏有不同音”,“鑼鼓不離故鄉,各有各的腔”等等。可見,即使在不同的鄉鎮之間,其方言和山歌的色彩也是不同的,這是壹個非常極端的例子,但也說明山歌的色彩體現在與地域的結合上,具有普遍性和多樣性。為了便於說明,本文僅打算從大的尺度上做壹些理論上的分析和探討。根據地域的不同,民歌的色彩可以劃分為多個層次的色彩區域來加以識別。總的規律是,地域面積越大,民歌的個體色彩越鮮明,差異越明顯;反之,性格色彩越模糊,差別越微妙。因此,面積與色彩密度成反比。相應地,在分析不同地域的民歌色彩時,所使用的分析參數也會發生變化。基本原理是色區面積與分析參數成反比,即色區面積越大,民歌色彩越突出,分析中使用的形式參數越少,分析方法越粗糙;相反,分析參數會增加和細化。

比如,如果從宏觀的角度來看中國南北民歌的色彩,僅從音階、結構、音調等特征來考慮,就能清晰地識別。北曲多為六七音,上下句結構標準,音大而寬(135,512)。另壹方面,從中觀層面來看,南北方各省區的差異都使用相同的音階、聲調、結構,需要加入更多更細的旋轉、潤腔等形式參數進行更深層次的劃分,才能找出它們之間的色彩差異。諸如此類。

下面結合民歌色彩區的具體實例來認識其具體的形式表現元素,並提出壹些初步的分析技巧和方法。

(壹)南北色差(宏觀層面)

從宏觀上看,中國民歌可以分為北、南、中三大色彩區域,每個區域的色彩都有明顯的差異,體現在壹些形式元素的綜合作用上。

宋例三陜北信天遊創作的《三十裏鋪》是典型的具有北方聲調色彩的曲調,其形式特征是:對應三上壹下四句體(二句體的變體),六音音階偏法,廣宮韻結構512,多用五度跳。歌詞“我”的方言發音是E,歌曲蒼涼。

也是信天遊寫的壹首名為《紅軍兄弟回來了》的歌,體現了北方腔調。其形態表現與《三十裏鋪》相似:上下句式,七音帶法、四兩個分音,寬尚韻623,多跳,旋法多七度跳。方言詞匯有“雞寶寶、狗寶寶”等;“了”、“來”、“咬”等詞具有方言的語音特征,如“咬”讀作“NIO”,“來”讀作“了”。歌曲開放大方。等壹下。

然後隨機選取壹些南音民歌,其風格、韻味、形式表現都完全不同。比如江南小調《無錫景》,就是典型的南方調色彩。其形式要素的特點是:五音,窄韻561,653和小韻123的綜合運用。遞進的螺旋法,不斷發展、逐漸下移的四句結構,旋律裝飾精致華麗,風格柔美迷人。

碼頭調,也是江南小調,在色美和形態特征上和前面的曲子略有相似,這裏就不贅述了。

當我們到達荊楚湖北,南北之間的中間地帶,民歌的顏色有另壹種興趣。湖北地處中國南北交界地帶,文化和音樂有著不南不北的中性色調,從而形成了其獨特的個性。千裏之外的江漢平原潛江縣寫的壹首打麥曲《翠東翠》,就是中音色彩的典型。全曲以大公韻135及其多種形式的移調、變序組成三音腔,風格清朗活潑,剛柔並濟。湖北宜昌的民歌《上茶山》也有中音色彩,旋律和音調與上壹首相似,增添了清新的山野韻味。

南方不同省份之間的顏色差異(中觀層面)

中國南北民歌色彩差異明顯。那麽,南方或北方省份的民歌之間有顏色差異嗎?當然,作為民謠的次壹級體現,雖然各地民謠的色彩差異略弱,但還是有明確的理由可以爭論的。現以四川、雲南兩省為例做簡要分析。

兩省地理相鄰,音樂文化多。民歌都具有南方聲調的最基本特征,如五聲音階、羽韻613為核心調、典型的四句體結構等等。但兩省民歌因對具體風格的偏好不同,色彩也不盡相同。四川民歌多采用之字形跳旋法,所以有些潑辣。比如風靡全國的四川宜賓農村小調《繡兜》,用蕭瑜情韻的曲折旋法,改變631的順序,音樂就會隨著方言語調的走向而變腔,如“緞”。方言詞語“咿呀呀喲、朱爾嘎、金剛索洛莫”的大量使用,進壹步強化了四川的地方色彩。而雲南民歌則更喜歡下行音階式的遞進旋轉法,更具韻味和婉約。再加上其他音樂形式和歌詞方言的特點,它們的色彩差異還是很明顯的,值得商榷。比如《馬之歌》就采用了典型的降音階似的旋轉法,小羽韻3216,不斷出現在樂句末尾,給人以強烈的印象。

(3)省內色差(微觀層面)。

民歌的地方色彩不僅體現在我國南北方的不同省份,而且由於地域、方言聲調、傳統審美習慣的差異,還存在著微妙的色彩差異。本文以湖北省為例進行了分析和說明。如果我們到湖北各地旅遊,聽聽當地的音樂,能感覺到它色彩豐富,或有南方韻味,或有北方風味,或有西南巴蜀色彩,或染有江東吳之韻,環境和事物的變化,音樂也是不壹樣的。真的是五顏六色,五彩繽紛。根據湖北民歌專家楊匡民教授的研究,湖北民歌可分為五個色彩區:

1.鄂東南的彩區,在今天的鹹寧地區,窄聲韻調[SOL LA DO]和[LA DO RE]分布最廣,旋轉法常作六度或四度的跳躍。2.【鄂東北】:今天的黃岡、孝感多為低山丘陵,有江南風光。受江南文化的影響,音樂風格趨於委婉優美。音調以[SOL LA RE]為主,帶“廣征”韻。與鄂東南僅壹河之隔,但山歌的音調、旋轉都明顯不同。3.鄂中南:今天的荊州地區被稱為江漢平原,魚米之鄉。地理上,北近襄陽,南臨洞庭湖。語氣以“大宮韻”為主。聲腔華麗優美。4.鄂西南、宜昌、恩施。整個地區山巒重疊,峽谷縱橫,地勢險要,交通不便,語言統壹。屬於西南官話區,和川東方言沒什麽區別。音調“窄羽”韻[LA DO RE]的旋律比較典型。5.鄂西北,即現在的襄陽、雲陽,位於中國南北交匯處略偏南,自然風貌,南北風光兼備。當地人的生活習俗也兼具南北特色,音樂風格在兼容的基礎上略偏中原北方風味。古人稱當地人為“多三肥好楚歌”。民謠的旋法強調四跳,風格活潑歡快,帶有北方風味。湖北五個地區流行十繡壹囊小調,各地歌詞都壹樣。但由於各地文化不同的影響,調式、旋律音調等旋律形式也相應地形成了不同的風格。

體現了五區的地方色彩。真的是五音雜陳,五顏六色。

民歌的地方色彩是壹個非常復雜的音樂現象和領域,更深入的研究將涉及音樂和文化的諸多因素。如果本文的初步探討能加深人們對民歌特征的認識,並引發更精細的研究,那將是非常幸運的。

感謝您的收養!!

  • 上一篇:上海去哪看櫻花最好十大看櫻花最佳的地方
  • 下一篇:花臂紋身舊傳統日式風格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