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傳統計算方法
有必要簡單介紹壹下之前的國力計算方法。
克勞斯·諾爾
(克勞斯·克諾爾,1956)提出了國力的含義,包括經濟能力、行政競爭力和戰爭動員能力。這是最早的綜合國力方程式,人們已經認識到,壹個國家的強大不僅僅是經濟實力,雖然它是國力的基礎。
克勞福德·傑曼
(克利福德德文,1960)提出了國力指數方程:
G=國力=N(L+P+I+M)
其中n是核能力;l是陸地;p是人口;我是工業基地;m是軍事力量的尺度。這個方程是以核能力為中心的國力方程,壹個國家的實力與其擁有核武器的能力成正比,體現了壹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在冷戰和核時代條件下的特殊重要性。事實上,二戰後,各大國都在拼命發展核武器,將其作為最重要的國家戰略資源和戰略手段。
六福克斯
(Wilhem Fucks,1965)提出了壹個非線性的國力方程。該方程考慮了三種變量:第壹,人口規模(P);第二是能源生產(Z);第三是鋼產量(Z1)。等式是:
M=(P^2)*Z
M=(P^(3/2))*Z1
該方程以工業化時代的傳統資源為基礎,其主要的國家戰略目標是在全球範圍內獲得更多的能源,大幅提高國家的工業生產能力。
雷·克萊因
(雷·克萊恩,1975)提出如下國力方程:
P=(C+E+M)*(S+W)
其中c是土地和人口;e是經濟實力,包括收入+能源+非燃料礦產資源+制造業+糧食+貿易;m是軍事能力,包括戰略平衡+作戰能力+激勵;s是國家戰略系數;w是國家的意誌,包括國家整合的程度,領導者的能力,以及與國家利益相關的戰略。這是壹個綜合國力方程。等式的第壹部分是客觀實力或硬實力,第二部分是主觀實力或軟實力,綜合國力是兩者的乘積。反映出研究者對軟實力的重視,但軟實力如何計算比較困難。這種方法已經被美國軍方用來評估國際體系的長期趨勢。
美國蘭德公司Thales等學者首次提出了後工業時代衡量國力的方法。他們認為,傳統的指標和方法不能反映信息化條件下的國家實力。文中引入了許多新概念,但沒有給出計算公式和結果。
傳統的方法是將各個國家的主要指標按照排名順序得分排列,沒有給出指標的實際差距和相對變化。這種方法還是壹種半定量的方法。我們希望發展壹種量化的計算方法,能夠全面客觀地觀察世界主要國家綜合國力的相對變化。
2.本文的計算方法和特點。
本文計算的綜合國力方程為:
NP=∑(ai*Ri)
其中NP為綜合國力;Ri是某種資源在世界總量中所占的比例;Ai是壹個資源的權重。當考慮時間變量時,綜合國力的動態方程為:
NP(t)=∑(ai*Ri(t))
本文計算方法的特點如下:
首先,本文采用無量綱比重法計算了世界主要資源的比重。首先,本文研究的綜合國力是指相對國力。我們更關心的是壹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或者戰略資源相對於另壹個國家是否在上升。還是相對下降?其次,用20多個指標計算綜合國力時,每個指標單元都不壹樣,不能相加。利用比例法,避免了上述問題,並具有相加性,即將不同的指標單位轉化為統壹的單位(百分比),形成綜合國力,同時具有可比性,即國際比較和歷史比較。
其次,本文定義了8種戰略資源,利用23個主要指標,形成了可計算的綜合國力方程,綜合反映了不同國家的戰略資源和綜合國力。
第三,不同的指標被賦予不同的權重,以反映不同戰略資源的重要性。例如,知識時代或信息時代的戰略資產與工業化時代的戰略資產有很大不同。前者主要是知識和技術信息等新興戰略資源,其作用正在迅速上升。後者主要是土地、糧食、能源、鋼鐵等傳統資源,作用在下降。本文相當重視知識和技術資源(見表1)。
第四,方程是壹個隨時間變化的動態國力方程,既能反映壹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或戰略資源與其他國家的相對強弱,又能反映它們之間的動態變化。
本文的數據來源主要采用世界銀行的《世界發展指標數據庫2000》,其中有206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項經濟社會指標,全球1960-1998。人力資本(65,438+0.5歲以上人群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基於哈佛大學經濟系貝勒和李的全球教育數據庫(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