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輿情作文800字1在新媒體和信息傳播飛速發展的時代,網絡給現代人帶來了信息便利,但也帶來了難以預料的弊端——輿情綁架。人們在不知道發生了什麽的情況下辱罵當事人。這時候禁止明辨是非,不要輿論綁架。
虛擬的網絡世界為眾多生活壓力無處可尋的“鍵盤俠”舉起了他們的武器,在沒有實名登記制度的保護膜下為他們發泄,給原本爭議不斷的新聞事件增添了暗流,驅使壹群不明真相的人對他們指指點點。
明辨是非,正確對待真相。尼采曾說:“所有用輿論思考的人,都是閉眼的人。”是的,但作為人類,我們都需要思考正在發生的事情,而不是僅僅跟隨輿論的“大浪”,毫無原則地大部隊行動。壹篇感人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流傳時,深圳作者勞爾為患白血病的女兒募捐。壹度有網友捐款過百萬。後來又爆出勞爾家不窮,成了“死刑犯”。劇情的反轉讓人猝不及防。壹開始,網友們很同情他,下壹秒,隨著事態的發展,對他的行為感到厭惡。這種“搖擺”的態度是滿分,這是不分清是非造成的。在不明真相的前提下,感情用事,先付出愛,是不理智的;揭露真相大喊自己被騙,把氣撒在已經悲痛欲絕的壹家三口身上,也是壹種錯誤。只有正確對待事情的真相,才能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
明辨是非,拒絕輿論綁架。現在新聞變化很快。上周發生的事情,在某些人眼裏,壹眨眼就成了歷史。我們總是記住那壹刻帶來的痛苦,然後忘記反思。比如某地男孩落井的光明事件,家人對孩子的緊張在編造者口中變成了對施救者的侮辱。壹時間,人們紛紛附和,將玻璃渣灑在這個家庭的“喪親之痛”上,其心痛程度可想而知。在不了解真相的時候,不要進行輿論炒作和綁架,這樣只會掩蓋真相,讓受害者更慘。
遠看八達嶺老虎傷人事件,網友指責老公不幫忙;近日,該女生涉嫌盜竊,被網絡爆料自殺,但被證明並未盜竊。所有血淋淋的事件告訴我們,面對日新月異的信息社會,更需要明辨是非。
明辨是非,不受輿論影響,拒絕成為網絡暴力的參與者,讓網絡的天空更藍。
今天總是無緣無故斷網,導致我壹次次重啟電腦。簡單的郵件發了很久,在優酷上看電影總是給出“找不到網頁”的錯誤。多麽懊惱!
我媽建議我關掉手機去戶外玩。到了樓下,發現小區很多小夥伴也被強制下網了。大家都談到了斷網的煩惱:QQ聊天聊到壹半,玩遊戲的人手癢得厲害,網購的茜茜還念念不忘自己喜歡的壹雙鞋,下載資料的陳辰後悔自己應該早點開始...總之大家都因為她上不了網而有點不爽,愛玩遊戲的都迫不及待想知道哪裏沒有斷線。壹開始大家都以為小區的網線有問題。後來看了新聞才知道是太陽風暴(磁暴)的幹擾,讓網絡壹直斷斷續續,讓人很焦慮。
我們現在非常依賴網絡,看電影,上網。看書,上網;找資料,上網;即使我看不懂英語,我也可以在網上聽翻譯...我覺得互聯網很好,很快。我什麽都不知道。它幫助我們了解更多的知識,開闊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娛樂生活。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購物、找工作和交朋友,通過博客讓別人了解自己已經成為壹種時尚。網絡給我們帶來了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和廣闊的個人展示空間,讓整個地球變成了地球村。
我在壹次次的斷網中體會到了互聯網的重要性。它已經像空氣和水壹樣深入到我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通常情況下,我們在方便使用的時候似乎並沒有什麽感覺,但是壹旦我們失去了它,我們就更加意識到它的意義了。但是,我們還是要看到網絡的負面,尤其是不要沈迷於網絡遊戲,要學會正確使用網絡為我們服務。
微博實名制的壹個明顯後果就是,網民再也不能穿著馬甲在網上胡作非為了。這是爭論的核心,後實名制的個人將很難在網絡上隨意發表意見,從而為壹些秘密找到壹個出口。如果從群體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或許會有新的認識。互聯網的發展,尤其是微博的發展,為不同“心理群體”的形成提供了環境和條件。
心理學家的研究早就表明,心理團體形成後,他們的感受、思想和行為會變得與獨處時大相徑庭。法國著名心理學家勒龐對此有許多發人深省的理論:從成為壹個群體的成員開始,有學問的人就失去了對白癡的觀察能力。心理群體容易沖動、善變、急躁,易受暗示、輕信,道德水平很差。群體中有人對真相的第壹次扭曲,是感染性暗示過程的起點。
在暗示和相互感染的驅動下,壹個人編造的奇跡會壹下子被所有人接受。群體推理的特點是把互不相同、只有表面相似的事物混合在壹起,立即對具體事物進行概括。懂得操縱群體的人給他們提供了這種論調。
有壹個重要的輿論概念叫做“沈默的螺旋”,意思是“多數人現有的輿論對少數人意見的無形壓力,形成了壹方公開發言,另壹方越來越沈默的螺旋過程,於是產生了壹個更強大的輿論。”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就是群體心理的過程。最終的“輿論漩渦”或輿論壹邊倒現象,是群體心理的重要特征。
很多人的發言聽起來很有激情,很有邏輯,但是仔細壹想,發現沒有內在的邏輯聯系,無法得出這樣的結論。但心理群體往往會忽略這種“思考”,完全接受。在匿名的情況下,這種群體心理效應被放大。匿名無異於給了說話者壹件隱身衣,同時也為他放縱自己、散布謠言、歪曲真相提供了便利。這就是為什麽留言板上有大量露骨惡心的色情表達和完全無聊無恥的攻擊謾罵。“地震”“謠言鹽”論瞬間讓社會恐慌。
雖然心理團體會謾罵甚至輕微的反駁,但面對“輿論漩渦”,有些人卻沈默不語。但是,壹個真正清醒理性的聲音,還是可以大大削弱群體心理效應,讓輿論回歸理性軌道。這是勒龐說的:有時候僅僅壹句甜言蜜語或者壹個及時覺醒的形象,就能阻止群體最血腥的暴行。
這種群體心理既能對社會發展起到積極作用,也能對社會進步產生消極力量。這種力量,從根本上說,大多是非理性的,社會進步還是要靠理性的、建設性的力量來推動。但這種群體心理在現實社會中往往是無法避免的,何況在互聯網技術條件下?實名登記制度可能有助於擺脫匿名發言人的隱身衣,削弱這種群體心理效應。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社會正在向網絡化方向發展,網絡已經成為壹種新的媒體,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網絡輿情和更為嚴重的網絡暴力開始出現,成為理論界、網絡媒體和國家網絡主管部門重視的新問題。本文分析了網絡輿情和網絡暴力的成因和影響,探討了如何構建健康和諧的網絡環境,進壹步促進我國網絡的健康發展。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網絡在技術層面上逐漸成熟。隨著互聯網和瀏覽器的出現,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網絡迅速進入了每個人的生活。到2005年,內地聯網計算機4560萬臺,網民人數103萬。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互聯網行業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在人們的學習、生活、工作等各個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網絡也從單壹行業變成了滲透中國各行各業的大眾產業。
隨著網絡成為新世紀的主要傳播方式,網絡輿情應運而生。網絡快速高效的特點使得網絡輿情的形成和發展錯綜復雜,逐漸成為社會輿情的重要組成部分。
譚薇(2004)認為“網絡輿情是公眾在互聯網上傳播的關於某壹焦點的有影響的、有傾向性的觀點或言論。”孟小平認為,輿論是公眾對其所關心的人、事、現象、問題和觀念的信念、態度和看法的總和,具有壹定的壹致性、強度和持久性,對相關事件的發展產生影響。所以有人把網絡輿情描述為在互聯網上對社會問題的流行觀點或言論。從這個角度來說,網絡輿情本質上還是壹種社會輿情,是輿情通過網絡傳播的社會輿情。
筆者將從網絡輿情的主體、客體、傳播形式三個方面總結網絡輿情的特點。
網絡輿論主體:網絡是平等自由的,網絡中人人平等。網民可以直觀地對社會存在的壹些問題發表意見,談論國家大事,發泄不滿。調查顯示,2005年,中國網民多為男性、未婚、30歲以下的年輕人,且多為本科及以下學歷。個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最高,學生占網民總數的三分之壹以上。
網絡輿論的對象:網絡巨大的承載和效力決定了網絡輿論會涵蓋政治、經濟、文化、民政、娛樂等方方面面。只有那些近期的重大新聞、熱點、事件、問題,能夠引起人們關註的,才會被網絡輿論廣泛傳播。
網絡輿情的傳播形式主要有:新聞評論、BBS論壇、博客、新聞、跟帖、轉帖。其特點是直接、高效、快速、偏離。首先是直接性,網民可以通過BBS、微博、網站直接獲取信息並立即發表意見;其次,網絡輿情具有無限即時快速傳播的可能性,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輿情高效快捷;最後,網民可以在網絡中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而由於網絡空間法律和道德的約束較弱,很容易導致壹些盲目、沖動和不負責任的言論傳播。
網絡輿情是社會進步的壹種表現,對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有目共睹。它促進了信息的公開和透明,使其成為公民行使監督權的新的便捷方式,也使其成為現代反腐敗的新載體。但是,它也有自身的缺陷。現在我們關於網絡環境的法律法規還不完善,但是它的快速發展也會促進這個監管體系的完善。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網絡輿論在當今社會的作用。
最近,壹種被稱為“網絡暴力”的社會現象逐漸出現在人們面前,並引起了廣泛關註,成為人們討論的焦點。網絡暴力到底是什麽,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需要進壹步研究。
如今網絡暴力問題備受關註,但學術界並沒有壹個權威的定義。姜方炳發表於2011:“網絡暴力”是由網絡行為者的互動行為疊加,進而可能損害當事人的名譽權、隱私權等人身權益的壹系列網絡失範行為。從所發生的事情中,我們不難看出,網絡暴力壹般分為以下幾種形式:
惡性語言攻擊:網民出於個人好惡,在論壇等平臺上發表攻擊性、煽動性、侮辱性言論。葛·弘毅教授指出,“公民享有言論自由的憲法權利,但是,演講者也必須為自己的言論承擔法律和道德責任。比如很多網絡論壇上的評論。”過度人肉搜索:惡意過度的人肉搜索給社會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英國在報道中國“人肉搜索”的新聞時,將“人肉搜索”翻譯成“人肉搜索引擎”,並加上“獵殺女巫”來形容中國的“人肉搜索”,就像當年人們聚集起來圍剿女巫壹樣。
後續行為騷擾:人肉搜索公布個人信息後,部分網民對當事人及其親友的日常生活進行騷擾,甚至人身攻擊,從而使原本發生在網絡虛擬世界的暴力行為在現實世界中得以延續。
在互聯網占據人們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正確對待互聯網,客觀看待網絡輿情,完善互聯網法律法規,是主要任務。另壹方面,網絡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即使法律再完善,也無法完全杜絕網絡暴力現象。網絡問題無法通過法律手段完全制止和解決。為了減少網絡問題的發生,還應該做好社會道德建設,提高網民的道德修養,為網絡的發展創造壹個健康廣闊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