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羌族有哪些文化遺產?

羌族有哪些文化遺產?

老少牧人——羌族

羌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壹。現有人口198252;主要居住區為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其余分散在該州汶川、離石、黑水、松潘縣,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綿陽市北川縣,貴州省石阡縣、江口縣。

羌族是壹個古老的民族。早在3000多年前,殷墟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神農是傳說中中國農業的始祖,姓蔣,也是最早轉向農業生產的羌人之壹。他們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這裏山高谷深,林茂水急,物產豐富,資源豐富,珍貴藥材豐富,也是國寶大熊貓和珍稀金絲猴的棲息之地。

羌族以農業為主,畜牧業為輔,狩獵和各種副業為輔。

羌語屬於漢藏語系緬甸語支(另壹個分支是藏語支)。有南北兩種方言。很多人懂中文。沒有文字,長期通用中文。羌族始祖黨項羌,曾創制並使用西夏文字。保存下來的西夏文獻直到20世紀初才被少數學者解讀。

古羌人是西北地區最早的開發者之壹,是夏朝的主要組成部分。羌人是商代的方國,主要居住在幹青地區。隋唐時期進入藏北、川北。宋朝黨項羌人建立西夏國,元朝很多將領都是驍勇善戰的羌人出身。鴉片戰爭期間,羌人在廣東和浙江駐軍抗敵。辛亥革命和紅軍長征得到了羌族人民的大力支持。解放戰爭時期,在羌族地區發生了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武裝鬥爭。

碉樓塔柱西南

羌族建築以塔、石屋、索橋、棧道、水利堰最為著名。

羌族人稱碉樓為“瓊龍”。早在2000年前的《南漢書·列傳》中就有記載:冉彥“住在山上,石為房,高十余尺。”碉樓多建在村屋旁,高10至30米,用來禦敵,儲存糧草柴火。碉樓有四角、六角、八角。有的高達十三四層。建築材料是石屑和黃泥。墻基礎為1。35米深,由石屑制成。石墻內側與地面垂直,外側自下而上略微傾斜。施工時不需要畫圖,不需要吊線,不需要立柱支撐,全憑高超的技術和經驗。這座建築堅固耐用。1988年,四川省北川縣羌鄉永安村發現阿明王朝古城堡遺址“永平堡”。歷經數百年滄桑,仍保存完好。

據、李於2006年7月1日在《四川日報》發表的文章,理縣羌寨是現存古羌寨中最具代表性的壹個。據史料記載,羌寨始建於公元前11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陶萍羌寨外有八扇寨子門,呈八字形排列。寨子裏有365,438+0的通道,四通八達,連接著所有的家庭,到處都有對外射擊的暗洞,是為舊的抗敵戰爭準備的。目前村裏只有兩座石塔,都是9層30多米。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的稱贊,申報人類文化遺產的準備工作已經開始。

羌人的房屋是用石屑砌成的平頂房屋,呈方形,多為三層樓,每層高3米以上。屋頂平臺的底部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墻外形成屋檐。木材或石板上密鋪樹枝或竹枝,再鋪黃土和雞糞壓實,厚度約為0。35米。有引水渠道,不漏雨雪,冬暖夏涼。屋頂平臺是兒童和老人脫粒、曬谷、做針線活和玩遊戲的地方。有些建築建有拱廊(拱廊)以方便交流。

羌族地區的山又高又險。為了方便交通,羌人在1400多年前就創造了索橋(繩橋)。河的兩邊建有石洞門。門內豎立著石頭地基或大木柱,地基和木柱上綁著幾十根手臂粗細的竹繩。竹繩上鋪木板,兩側設置高出橋面1米的竹繩扶手。

棧道有木棧和石棧兩種。木棧建在密林中,用木頭鋪成,混合土石;石堆施於絕壁,邊巖鉆之,木插為橋。

羌族民間泥瓦匠,農閑時經常外出打工。舉世聞名的四川冠縣都江堰工程,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至今仍在造福人民,其中包含著古羌人的汗水和智慧。

羌笛流傳千古。

歷史悠久,長期封閉的生活環境,羌族的精神文化中保存了許多古樸厚重的古代遺跡。中國古代最早的兩種文學形式是古代詩歌和古代神話。這兩種文學形式對羌族仍有很大影響,傳承了許多優秀作品。羌族男女老少大多唱山歌,歌詞多為四七音節,類似漢語中的四言詩、七言詩。從內容上看,有苦歌、民歌、情歌、酒歌、喜慶歌、喪歌。羌族著名的神話有開天辟地、沖溝平壩、造人、鬥安珠、木姐珠等。兄妹結婚射下八個太陽的故事,曲折地反映了原始社會羌族的生活。

羌笛是羌族最著名的樂器。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羌地有三孔”。馬蓉《笛賦》曰:“雙笛始於羌,近代也”。唐代《樂府雜記》載:“笛,羌樂也。”宋代楊晨的《樂書》記載:“羌笛五孔”。可見其歷史悠久。當然,羌笛聲名遠播,久負盛名,與初唐著名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不無關系。“黃河遠在白雲之上,它是壹座孤城,萬仞山。何必橫笛怨柳,春風不過玉門關。”以前這個詞是被迷茫的幼兒背出來的。如果今天的詩人能寫出更多關於少數民族文化的優秀作品,壹定會對兄弟之間的文化溝通與交流起到積極的作用。羌笛,近代流傳於四川羌族地區,用竹子或骨頭制成。竹子是岷江上遊的油竹,切成方塊;骨頭是羊或鳥的腿骨。今天的羌笛長17 cm,直徑1 cm,單簧,雙管,豎吹,六步,多獨奏。音色明亮柔和,哀婉委婉,悠揚抒情,牧羊人常在山中自娛自樂。古代的羌笛既是樂器,又是鞭子,因為叫“鞭笞”。

民間舞蹈主要有“跳沙朗”(羌族鍋莊舞)、“跳鎧甲”(又稱“鎧甲舞”)、“跳皮鼓”、“蘭幹手”。“跳甲”是壹種古老的傳統禮俗舞蹈,過去是在有戰功的士兵的葬禮上跳的。數十名舞蹈演員身著生牛皮鎧甲,頭戴雉羽毛和稻草制成的皮盔,肩掛銅鈴,手持兵器(多為長刀),相互對舞,吼聲宏亮雄壯,表現了勇敢不屈、豪放豁達的民族性格,生動再現了粗獷淳樸的古代民風。

深情又芬芳。

羌族釀酒的歷史也很悠久,原因之壹是古代羌族的壹個分支最早從事農業。第二個理由是“禹生於西羌”,而中國釀酒之聖夷狄是禹的大臣,杜康是禹的後代。羌族男子數量較多,所以雖然喜歡豪飲,但很少喝醉鬧事。喝酒的獨特方式就是喝酒。酒以青稞、大麥、玉米為原料,封於壇中,飲用時啟封,灌以開水,插以竹筒,大家輪流吮吸,或每人用吸管喝,故稱“飲酒”。多喝少喝,量力而行,絕不勉強自己喝或喝。邊喝邊加水,直到味道變淡。雜酒是壹種低度發酵糯米酒。喝酒時,在場年齡最大的人先說出四八句彼此押韻的吉祥話作為“祝酒”,然後按年齡依次擊掌。同齡的人在壹起喝酒,可以每人在壇裏放壹個竹筒,同時喝。

羌族還有“重陽酒”、“玉麥蒸酒”。兒童和婦女經常喝加了蜂蜜的甜酒。

羌族的主要節日有“羌歷年”、“六月節”、“山節”、“五月初五”。每到節日,人們都會在農村聚會,與親朋好友相聚,唱歌跳舞,喝著酒訴說自己的心情。如果在院子裏唱歌跳舞,壇子就放在場地邊上;如果妳在掩體裏開派對,把罐子放在桌子下面或者墻邊。大家跳集體舞跳累了,想喝壹杯休息壹下,可以去神壇喝酒聊天看節目。

喜酒是大多數民族的習俗,羌族也不例外。羌人婚禮的前壹天晚上,男女雙方都要設宴招待長輩,並* * *飲酒,稱為“吃壇酒”。

羌人的婚禮壹般是三天:壹夜花團錦簇,圓圓滿滿,回訪。“花夜”是指婚禮儀式,男女雙方都舉行,但重點是女方家,所以也叫“女花夜”。在儀式上,男方的紅爺爺(媒人兼婚禮司儀)會用羌族語言致辭,主要內容是贊美男女之德和這段婚姻之美,強調“土地房產不夠,好人才是美好的公婆”。女方官方在“回答”中稱“兩家自古就是親戚,不必提房子的財產,不看彩禮交情更近。”即將出門的姑娘們要祭拜自己的家神和親人,把壹雙自己近幾年做的大後兜鞋送給司儀,司儀會代表姑娘們表示感謝,送給長輩和親人。喝著喝著,跳著跳著直到深夜。“鄭源”,又稱“閻正”,是最隆重的結婚禮物。當新娘的父親向家神獻祭時,新娘開始哭嫁,表達對父母親人的告別和依戀。當新娘在七八個伴娘的簇擁下出門時,親友們都淚流滿面,哽咽哭泣,不斷表示祝福。悲喜交加,情緒復雜感人。當新娘到達新郎的村莊時,整個村莊充滿了歡樂。先是禮炮響起,然後鞭炮齊鳴,樂隊奏起歡快的曲子,街坊們歡呼雀躍。婚禮上,親戚們對新人的勸誡主要是說,“尊老愛幼,在莫爭對人謙恭有禮,養兒育女,管理好家庭,創家業靠勤奮,這是我們的本分”。第三天“回門”,有的地方叫“謝謝”。是新娘回娘家,帶著新郎感謝親朋好友。在羌族社會,叔侄的力量更為突出。他們和其他長輩的教導大多是:“現在妳們已成家,不像過去那樣依賴父母。既要勤儉忙生產,又要節儉理家。”午宴結束後,賓客離開,家人和幫忙籌辦婚禮的人當晚會在女方家設宴跳舞。

白石瑩瑩象征著上帝。

過去,羌族的宗教信仰以崇拜自然和信仰萬物有靈論為特征。至今民間仍有不少遺骨。他們把白石和冷杉樹視為神的象征。白石是壹種白色石英石。農歷正月初三的淩晨,是各家各戶同時慶祝白石節的時候。每戶人家屋頂的白石神龕前,都擺放著酒、饅頭等供品,用柏樹枝點燃香煙敬神靈。村中香煙縹緲,夜晚將盡,仿佛天地壹體,給人壹種人神相連的神秘感覺。在羌人心目中,山神、羊神、石王子、菩薩、牛王子、珍寶等。都是用白石來象征,或者用白石雕像來膜拜。民間有句話叫“大白石在路上,黑石頭在路邊”,可見他們黑白分明,白石頭在他們的意識中地位很高。白色代表正義和理性,黑色代表淫蕩和不規則。在屋頂設置白石神龕的目的是以正壓邪保護家庭。關於景白石的來歷,民間傳說是古羌人在大遷徙中來到現在居住的岷江上遊,遭到“葛吉人”的入侵和掠奪。在神的感召下,羌族首領用白石和硬棒打敗了敵人。羌人對神靈心存感激,但不知道神靈的形象,所以用白石代替,世代供奉。我們用科學的態度來分析這種現象,可以看作是對我們祖先的懷念和崇敬,因為他們創造了石器,並與堅硬的棍棒結合在壹起,形成了原始的農具和武器,這對我們祖先的生活非常重要。石頭因其堅硬結實而受到原始人的推崇,在中國有壹定的普遍性。女媧以彩石填天,精衛以石填海。“泰山石敢當”的傳說,南方很多地方的巨石崇拜,都是例子。羌族人用石頭建造房屋和堰,以擅長石匠而聞名。他們崇拜白石並不奇怪。

  • 上一篇:端午節吃粽子的意義(端午節吃粽子的意義簡稱)
  • 下一篇:茶有哪些功效和作用?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