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羌族羊皮鼓的傳統介紹

羌族羊皮鼓的傳統介紹

“羊皮鼓”主要流傳在嘉陵江上遊的略陽縣。它是藝術家馬雲秀和童連生在20世紀50年代初首次表演的雙人靈感。它的前身是古老的楊嬌鼓舞。風格、節奏、韻律仍保持原有特色,但兩位老藝術家(青年藝術家)規範了羊皮鼓的舞蹈語匯,刪除了祭祀內容,使之成為壹種娛樂性表演。

在羊皮鼓舞人心的表演之前,可以在同壹個地方打壹個有固定套路的鼓,既能醞釀情緒,又能起到烘托氣氛、吸引觀眾的作用。演出中,兩人邊打邊跳,伴隨著高亢的人聲和熱烈粗獷的舞蹈,在鑼鼓聲中給人壹種別樣的獨特魅力。另外,在畫面調度上,兩人同時進退,或面對面背靠背輪換,或“推磨”輪換。

羊皮鼓的演奏風格和鼓的節奏多種多樣。目前收集到的有【硬三鞭】、【軟三鞭】、【野雞撲】、【偷點子】、【撓牛】等十余種。這些鼓穿插在每壹段唱段與舞蹈的銜接中,讓表演者以統壹的步伐和動作來調節節奏氣氛。由於是即興表演,表演者的技術熟練程度和思想情緒的變化會直接影響技巧的發揮。

羊皮鼓的演唱多在舞段之間進行。其中既有固定的曲調和歌詞,也有老藝術家應用原有曲調的即興創作。目前收藏的樂曲有【吳立門】、【甲子】、【古人十首】、【書生子】、【還西神】、【舞館】、【猴反中國】、【四點紅】、【十二朵花】等十余首。他的歌詞大多取材於道教俚語、歷史故事、男女情愛、風土人情。值得註意的是,在【李武門】、【甲子】、【紫雪】等中國古代唱腔中,有很多“陰陽”、“五行”的內容。

羊皮鼓的表演突出了鼓。它的氣氛熱烈歡快,動作粗獷樸實。比如《稗子與星辰》的動作,在鼓點、唱腔、動作的有機結合中,表現出壹種凜冽的氣勢。在表演中,羊皮鼓不僅為舞蹈提供了節奏和豐富了氣氛,還通過擊鼓形成和發展了許多獨特的舞蹈詞匯。老藝術家們在跳舞興奮的時候,往往會搬出壹條長長的木凳,放在場地中央。藝人在板凳周圍表演“臥板凳”、“跳板凳”、“踩板凳”、“跨板凳”等雜技技巧。目前已經收集了基本動作,如“爬鼓”、“搓麻坑”、“單腿跳”、“鳳凰點頭”、“爬線”、“爬星”以及壹些結合木凳的技術動作。其中《稗子鼓》是整個舞蹈的關節動作,它與《搓麻坑》、《稗子星》壹起奠定了羊皮鼓舞的基本風格和動態規律。突出了腳的“走跳”,臀的“扭擺”,手裏鼓的“推搖”。受羊皮啟發的演員大多穿著當地村民常穿的大胸長布衫、束腰外衣、腰帶、頭飾和麻鞋,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特別是由童連生、馬雲秀兩位老藝術家聯袂演出的羊皮鼓,多次參加省、地、縣三級民間文藝演出並獲獎,至今活躍在民間。位於四川省汶川縣村的“何家祖墳”是當地羌族何氏的墓地。據記載,羌族古代的葬俗主要是火葬,壹般在日落之後進行。火化時,親人圍坐在壹起哭泣,然後唱哀歌表達哀思,然後手牽手跳舞,祈求神靈保佑逝者進入另壹個世界。歌舞壹直持續到第二天早上,骨灰才埋到地下。這種喪葬習俗在《呂春秋·尚易》中有記載,可以作為證據留下來。在少數民族中,羌族的“喪舞”和祭祀祖先的傳統舞蹈很有特色。

當太陽把高大松樹的長影縮到最短的時候,村裏的男男女女和前來祭拜何家祖先的巫師們就跟著何家的主人來到壹個松柏環繞的墓地,在林中的墳前擺放好各種祭品,然後等待祭祀的“時機”到來。

我聽到了羊皮鼓的聲音。壹隊以手持刻有仙女頭像的“克裏米瓦茲”魔杖、頭戴放置聖物的帽子的巫師為首的隊伍開路,隨後是壹頂金猴頭的猴帽,羌語稱之為“休墩”,還有壹個大巫師手持鷹爪等邪氣的“班苓”,敲打著羌語稱之為“日布”的羊皮鼓,揮舞著棍棒。他們隨著羊皮鼓和板鐘的鼓點跳起了“金絲猴舞”。戴金絲猴頭帽的巫師還負責指揮其他巫師表演各種舞蹈,以及在儀式中應該做的次數。這些巫師每個人的舞姿都不壹樣,有的壹邊揮舞著樂器,壹邊向四面八方點頭哈腰;有的輪流替換左右腿來回跳,有的在同壹個地方左右轉...似乎他們在表演自己的“獨舞”。在整個表演過程中,所有巫師的唯壹共同點是,每個種群都使用不斷吟唱的咒語和經文來為他們的舞蹈伴奏。

在羌族的祭祖儀式中,有壹個特殊的習俗,那就是大巫師必須戴上金絲猴頭皮帽,同時敲打羊皮和鼓,而這個習俗的起源是基於壹個有趣的神話故事。

據說很久以前,羌族是壹個有自己文字的民族。當時那位當時已經很老的老爺爺,花了很大的力氣,把各種經書,以及從神靈那裏得到的關於人類衣食住行的壹切知識,都記錄下來,保存在壹卷卷的樺樹皮上,準備傳給羌族的後代。今年春天,老爺爺怕樺樹皮卷好後受潮,就把它拿出來放在外面的山坡上晾幹。沒想到,不知道什麽時候來了壹只山羊,把樺樹皮卷軸全部嚼爛,逃之夭夭。下午祖師爺來取經的時候,發現所有的經書都丟了,驚呆了。他到處找不到他們,急得捶胸頓足,傷心欲絕。這時,壹只金絲猴從壹棵大樹上爬下來,告訴他的爺爺他看到壹只山羊吃了卷軸。從此,爺爺下定決心,在有生之年,無論付出多大的努力,也要找到這只邪惡的山羊。後來在金絲猴的指引和協助下,終於找到了那只邪惡的山羊。祖先為了懲罰山羊,將宰殺後的山羊皮制成單鼓“日布”用於祭祀神靈,使其永遠遭受羌族子孫的鞭笞。從那以後,每當先人敲鑼打鼓時,面前都會有寫在樺樹皮上的經文。為了讓這些珍貴的經書不再丟失,祖先們把所有的經書都背下來,用口頭指令的方式傳授給後代巫師,而不是用文字。所以羌人只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同時,為了感謝金絲猴通過古代經書指引尋找山羊的道路,使羌人後裔得到五神的保佑,金絲猴死後將其頭部和皮膚做成帽子,用小銅鏡、海螺等可以驅邪的器具裝飾,作為祭祀中不可或缺的崇拜對象。

以後,大巫師在祭拜祖先時,必須戴上金絲猴頭帽,它被安排在“克裏米瓦茲”魔杖的後面,以示人們對金絲猴的尊敬,並引導巫師通過它與神靈聯系。而且,巫師們表演的舞蹈講述了如何在金絲猴的幫助下找到邪惡的山羊的故事。

打羊皮鼓跳舞是巫師的“專利”。祭祖時除了敲羊皮鼓,跳“金絲猴尋邪羊”之外,還要領略“羊皮鼓舞”的魅力,它屬於莫索上遊禮縣卡姆鄉的“布拉茲”。

布拉茲,靈感來自方圓著名的卡姆鄉的羊皮,也屬於“巫舞”。必須由真正掌握十六卷經書和全部法語技能,具有壹定醫學和占星術知識,並能主持傳統祭祀儀式的巫師來進行。這種巫師被當地羌人稱為“釋比”。

如果羌寨家庭要“請願”、“許願”或驅走鬼怪和疫病,就要雇“釋比”像羊壹樣跳舞來激勵布拉茲。巫師的數量和規模取決於每個家庭的經濟能力。在釋比進行的各種儀式中,羊皮鼓是必不可少的樂器,也是釋比跳布拉茲舞時唯壹的伴奏樂器。澧縣卡姆鄉最著名的兩個“石壁”不僅是兄弟,還有布拉茲優美的舞姿和優雅的風韻,在當地也是首屈壹指的。

只見兩人身著湖藍色的右搭袈裟,腰間系著白色的亞麻百褶裙,頭上纏著“釋比”,在羊皮和大鼓的重擊下輕盈起舞。整個舞蹈過程中,他們看起來如入無人之境,舞姿輕盈飄逸,渾厚從容。兩人壹起跳舞時,張馳井然有序,如行雲流水;在對面的舞蹈中,婀娜多姿,如同蝴蝶齊飛。所有的舞蹈表演了復雜多變的動作,如“抱鼓繞頭”、“屈腿左右轉”和“擺動臀部”,膝蓋不斷顫抖。他們幹凈利落的動作,毫無分寸地隨著羊皮鼓的節奏加速。舞蹈的和諧與完美,壹招壹式的精準,以及貫穿其中的樸實無華的內在魅力,不能不讓人贊嘆其深厚的功底,這是任何專業舞者都難以達到和體現的。

  • 上一篇:《紅樓夢》中的繡像最早出自什麽時候?或者是誰幹的?(即人物插圖)
  • 下一篇:媒體包括哪些內容?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